二戰重型坦克防護高,穿甲彈又更新慢,反坦克瓶頸該如何突破?

2020-12-25 見史簡談

眾所周知,坦克首次被應用於戰爭的時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或者說的更精確點,乃是於1916年的9月15日被正式投放在索姆河戰役上。

它的出現,可著實是驚到了不少人,各個國家也紛紛開始緊鑼密鼓的研發屬於自己的坦克。

與此同時,為了抵抗敵方坦克的強勢進攻,在很多國家發現普通的彈藥和炮彈已經無法有效擊穿這些鋼鐵巨獸之時。

原本被用來對付敵方工事和艦艇的穿甲彈也就這樣加入了對付坦克的行列,並在與坦克的對抗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但問題對於戰爭而言,攻擊和防禦從來都是跟「矛與盾」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一方的攻擊能力提升了,另外一方也必然會通過加強防禦來抵抗。

穿甲彈的研發陷入被動

可是穿甲彈作為一種憑藉炮彈強度、重量、以及速度所提供的動能來擊穿裝甲的「動能彈」,其與裝甲的關係完全就是一個硬碰硬的存在。

故而受當時材料學、火藥技術、流體力學技術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快就迎來了一個瓶頸,就好比一戰時期普遍使用的高強度合金鋼穿甲彈

縱然材料硬度要遠遠大於坦克裝甲所使用的鋼材又如何,首先製造成本就是其不得不考慮的一項,畢竟是一次性消耗品,如果一兩次就能擊毀還好說,坦克造價高,相對來說還是賺了。

但如果得攻擊好多次才能擊毀,或者壓根就打不穿呢?豈不就浪費了嗎。

反觀坦克,若是想要提升防禦能力的話,最簡單且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厚裝甲,更別提被破壞程度不高的話還能循環使用。

在到了二戰時期以後,伴隨著諸如虎式、KV-1等一系列重型坦克的出現,原本的高強度合金鋼穿甲彈就愈發顯得捉襟見肘,充其量也就能對一些裝甲厚度較薄的輕型坦克產生較好的毀傷效果。

縱然後來又投入了更高的成本,研發出了裝配「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無論是材料硬度、炮彈初速、還是力學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較高程度的提升。

可是對坦克而言,所需要做的還是不斷增加裝甲厚度就足夠了。那麼就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去研究製造威力更強的穿甲彈。

諸如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超速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及美國於1970年開始研發的貧鈾穿甲彈等等。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每一代穿甲彈的研發,先不說威力如何,首當其衝就是技術成本越來越高、材料通常也是越來越稀有,造價自然也就更貴。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咱們這裡暫且不提,主要還是說二戰時期。

而二戰時期被普遍使用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內,其垂直穿深往往也只有300毫米左右,數據看著是不低,可是二戰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做到300毫米以上嗎?

能!

就好比納粹德國於1944年生產的「鼠式坦克」,作為一輛重達188噸的龐然大物,其炮盾的裝甲厚度就已經達到了280毫米,還是圓弧形的,實際抗穿效能要更高。

如若再與炮塔正面那同樣是圓弧形的且厚達220毫米的裝甲相疊加,其實際厚度直逼500毫米,抗穿效能更是在500毫米以上。

雖然只生產了兩輛,其中還有一輛是測試型,但是足以證明在二戰時期,坦克的裝甲厚度其實是可以做到讓穿甲彈也無法擊穿的程度的。

同時也間接證明在二戰時期,穿甲彈的毀傷效果雖然夠用,但是單從研發時間以及研發成本等諸多方面考慮的話。

穿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與坦克防護能力提升的進程相比,明顯是處於被動局面的,根本沒有增加坦克裝甲厚度來的簡單直接,各個國家顯然都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反坦克武器體系。

於是也就有人想到了一戰時期常被用來攻打戰列艦的反工事彈藥「碎甲彈」。

碎甲彈能隔著裝甲破壞坦克內部

其並不像穿甲彈那樣憑藉炮彈強度、重量、以及速度所提供的動能來強行擊穿裝甲,而是憑藉塑性炸藥在裝甲板上爆炸後所產生的化學能,透過坦克裝甲直接毀傷坦克的內部結構。

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在碎甲彈面前,單純的增加坦克裝甲厚度已然是失去了實質性的意義,就如同「隔山打牛」一般,裝甲再厚又有啥用,碎甲彈壓根就不用去費勁的擊穿裝甲。

當然,這裡不是說碎甲彈的破壞力大小與坦克裝甲的厚度無關,而是因為碎甲彈的更新迭代成本要比增加坦克裝甲厚度的成本更低。

大家想啊,二戰期間的坦克並不像如今的坦克這般普遍搭載由好幾種不同材料疊合而成的「複合裝甲」,而是普遍採用單一材料製成的「均質裝甲」,裝甲結構是一體的。

而碎甲彈的破壞原理就是在彈頭髮射出去以後,其相對較軟的「彈頭罩」會在接觸到目標裝甲之時因碰撞而產生破裂或者形變,雖說這個步驟看著沒什麼破壞力可言。

可實際上這一個步驟卻也壓根就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觸發彈殼後方的「延時引信」,繼而在碎甲彈真正的戰鬥部,也就是那些具備較好稠度和黏性的「塑性炸藥」像膏藥一般緊緊的黏在裝甲表面以後。

引信也剛好就能引爆這些塑性炸藥,從而使得其形成的震蕩衝擊波直接透過裝甲表面向坦克內部傳播。

而這個震蕩波在裝甲內部傳播的過程,便是一個炸藥化學能釋放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在極短時間內持續釋放能量的過程。

那麼在前面的震蕩波碰到裝甲內表面反射回來以後,其所形成的應力波勢必就會與後面的震蕩波相互重疊。使得坦克裝甲的分子活動急劇增加。

在理論情況下,越靠近裝甲的內表面,分子活動的程度也就越劇烈,也就是所謂的「崩落效應」。會直接導致裝甲內表面那塊的分子結構被破壞,產生一些四處飛濺的裝甲碎片。

而碎甲彈破壞坦克的憑藉,主要就是靠這些裝甲碎片以及炸藥的震蕩餘波來完成的。

就跟我們用錘子砸牆一樣,即便錘子砸的這一面沒有產生什麼被破壞的痕跡,在牆的另外一面也定然會因此而落下一些灰塵或者碎屑啥的,兩者其實是一個原理。

可能會有人覺得萬一塑性炸藥的震蕩衝擊波穿不透坦克裝甲怎麼辦,那不還是跟穿甲彈所面臨的尷尬結局一樣嗎?

誠然,碎甲彈所產生的震蕩波確實會存在穿不透坦克裝甲的情況,但問題在於碎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要比穿甲彈簡單的多呀。

因為碎甲彈的破壞力計算公式說白了也就是「發射碎甲彈的火炮口徑」乘以「目標裝甲厚度」,如果結果小於碎甲彈「彈速」,那麼就能夠造成破壞,差值越大威力越大,如果大於彈速,那麼就無法造成傷害了。

那麼碎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相信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只要知道敵方坦克的裝甲厚度,然後根據裝甲材質製造相應口徑的碎甲彈、或者改進下發射藥提高彈速也就完事了。

雖然坦克依舊能通過增加裝甲厚度來規避,可其最後的成本明顯是高於碎甲彈的。更何況坦克裝甲的厚度也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畢竟還要考慮坦克重量、以及交通承載能力、移速、機動等諸多方面問題。

如此一來,也就等同於是形成了一種穿甲彈更新成本大於坦克裝甲更新成本,坦克裝甲更新成本大於碎甲彈更新成本的局面,當然,這裡的坦克裝甲僅限於單一材料的「均質裝甲」,複合裝甲出現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麼大家說該怎麼選?

毫無疑問,肯定是選擇碎甲彈呀,許多國家在二戰期間所困擾的反坦克瓶頸問題也因此而迎刃而解。

【end】

相關焦點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式坦克是二戰期間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同時,它也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但是在1944年以前,日軍卻有一個型號的重型坦克消無聲息地在走向了戰場,這個型號的坦克就是日軍二戰初期研發的95式重型坦克,該型坦克與95式輕型坦克有火力與質量上無可比擬的差別,卻是同個時期產物。,但是日本人缺少實戰型質理念,對大型的東西,有著庸俗崇拜感把95式重型坦克當成精神上的產物,而不是實戰意義的產物,也就是說95式重型坦克的出現完全就是日本人用來自我陶醉的藝術品而已。
  • 「黑豹」是二戰最好坦克?只有打坦克能力強,其他性能一塌糊塗
    第一,「黑豹」的KwK42型75毫米/L70火炮,是二戰最好坦克炮之一。KwK42型火炮,穿甲威力還在「虎」式坦克的KwK36型88毫米/L56火炮之上。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182毫米裝甲,「虎」式的數據則是128毫米,T-34/85則是107毫米。
  • 蘇聯上萬輛坦克大兵壓境,中國當年如何打贏「反坦克大會戰」?
    威力強大的120mm滑膛炮、精準的火控、強悍的正面裝甲,在即將更新的《坦克世界》最新版本中,一輛外形新穎、火力強悍的中系8級金幣中坦122TM引起玩家極大關注,相比此前一眾圓腦袋和五對負重輪的C系圓腦袋中坦,122TM外形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帶抽氣裝置的120mm滑膛炮。
  • 前蘇聯裝備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也被稱為730工程、IS-8或IS-10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冷戰時期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終版本。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53年年末,當時便被命名為T-10。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科京坦克設計局於1953年開發出的重型坦克。
  • 二戰坦克之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看過美國電影《坦克大決戰》都對電影裡德軍坦克暴打美軍坦克的情景印象深刻吧,而德軍所使用的坦克就是可稱為二戰最強坦克的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也被稱為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號坦克,是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與蘇聯的T34相匹敵,因當時的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能夠和T34坦克相抗衡,於是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應運而生。
  • 鼓吹坦克殲擊車,堅持坦克反步兵,火炮反坦克的麥克奈爾將軍
    二、坦克殲擊車麥克奈爾提過反坦克炮要交給炮兵,可是炮兵又不能推著反坦克炮追著裝甲部隊的坦克炮,那麼如何讓己方的反坦克炮能夠追上裝甲部隊的前進,並隨時為裝甲部隊提供反坦克火力支援就成了問題。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已經擁有了裝備長倍徑坦克炮的四號坦克,並且出現了強大的虎式重型坦克。而M10坦克殲擊車剛到北非戰場就必須直面這些德國坦克,它所取得的戰果將直接決定它的價值。但很不幸的是,M10坦克殲擊車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好,雖然說他裝備的3英寸坦克炮確實強大,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彈之後,威力直逼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卻可以在1500米到2000米距離上準確擊中敵人。沒有一種盟軍坦克可以抵禦它的打擊,即使蘇聯裝甲最厚的KV2重型坦克也不行。該火炮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的德國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精準度非常驚人。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000米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長寬0.4米的目標上,約是一個電腦機箱側面大小。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驚人的。當時坦克一般至少2.5米高3米寬。
  • 「披靡巴巴羅薩」——蘇聯紅軍KV重型坦克
    科京-伏羅希洛夫坦克是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初期裝備部隊的一型重型坦克,該坦克是1938年在設計師科京的建議下在SMK重型坦克為基礎的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該坦克初期型號裝備1門L-11型76.2毫米坦克炮和1挺並列機槍,另有1挺機槍裝在炮塔後部,在蘇芬戰爭與衛國戰爭初期表現十分優秀,成為阻擋納粹德國
  • QF20磅炮,英國L7坦克炮的奠基者,二戰坦克炮技術集大成者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英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大國,它在火炮技術領域仍然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以17磅炮76.2毫米的口徑,配合APCR穿甲彈等彈藥,讓它成為歐洲西線少數可以從容「獵虎」的反坦克火炮,可見英國的彈藥技術仍然具有領先的地方。
  • 瑞典L-62自行防空炮,安裝博福斯高射炮,二戰前期的反坦克神器
    瑞典在上世紀30年代,以L-60輕型坦克為基礎研發了一種自行式防空炮,也就是L-62 ,作為早期投入使用的專業機動防空武器,這款裝備參與了二戰中歐洲戰區的很多作戰行動,儘管數量不是很多,但卻有一些在戰爭中倖存,對戰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整體上來說90式屬於中規中矩的野炮,雖然性能提升了不少,但是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原本在生產資源的爭奪中陸軍分得的份額就少,導致90式的產量並不高。該炮最大的特色,就是為了實現輕量化,增加了一個帶有法式風格的高效炮口制退器;為了滿足騾馬和汽車拖曳,有木質炮輪和橡膠輪兩種,因為缺乏橡膠和汽車,大多都是木質輪子。
  • KV1的雙胞胎,蘇聯的KV2重型坦克,突破防線移動掩體誕生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364字,閱讀約7分鐘KV-2坦克它是蘇聯在二戰初期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它全身穿著厚重的裝甲,它體力充沛,它充滿力量感的巨大炮筒,而在衛國戰爭開始的時候它們大部分都被消耗掉了,蘇聯士兵說它的設計並不理想,而德國士兵卻對它印象深刻,那麼它的設計是怎樣的呢?
  • 東方斐迪南:曾經世界最強反坦克炮,如今被飛彈取代
    國產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滑膛炮,一度是世界最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主戰坦克能經受得起這種大威力反坦克炮的轟擊。
  • 7.92毫米口徑鉛芯彈也想打坦克?二戰波蘭Wz.35反坦克步槍
    波蘭的輕武器在歐洲諸多二戰參戰國裡一直沒啥存在感,這也難怪。畢竟他們的武器幾乎全是幾乎德國、蘇聯、美國的山寨版,今天要聊的Wz.35反坦克步槍也一樣。哈格爾7.9雖然是一種鉛芯彈,但由於高初速帶來的穿透不俗,因此波蘭人在此理念基礎上以標準的7.92x57步槍彈為基礎。將彈頭增重到14.6克,將彈殼拉長到107mm,造出了被稱之為7.92x107DS的穿甲彈。
  • 一槍擊穿虎式坦克,戰鬥民族什麼反坦克步槍這麼厲害?|輕武專欄
    顧名思義,反器材狙擊步槍針對的目標是高價值的軍事器材、輕型裝甲車以及一些工事掩體,而反坦克步槍的作戰目標當然就是——幹坦克! ▲PTRS與PTRD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德軍很快便開始升級自己的輕型坦克,安裝了間隙附加甲後,反坦克步槍的作用大幅下降,阻擊坦克的任務更多傾向於反坦克炮以及火箭彈等重型武器
  • 神教的最後吟唱,蘇聯268自行反坦克炮,被自己尷尬到了的裝備
    也正是在1948年,蘇聯提出了研製一種重量不超過50噸級的重型坦克項目,其成果就是T-10重型坦克,新坦克的底盤正好用來改裝自行反坦克炮,這就是268工程。
  • 0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平射開火,能將M1A2重型坦克炸成零件麼?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平射開火,能將美軍的M1A2重型坦克炸成零件麼?我軍的重型火炮,都能夠進行直瞄直射,很多重型火炮還擔負軍一級的反坦克任務。中國陸軍在上世紀有五種軍屬的大口徑火炮,包括56式152毫米牽引榴彈炮,59-1式130毫米加農炮和60式122毫米加農炮等,直射距離從500米到1100米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