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坦克首次被應用於戰爭的時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或者說的更精確點,乃是於1916年的9月15日被正式投放在索姆河戰役上。
它的出現,可著實是驚到了不少人,各個國家也紛紛開始緊鑼密鼓的研發屬於自己的坦克。
與此同時,為了抵抗敵方坦克的強勢進攻,在很多國家發現普通的彈藥和炮彈已經無法有效擊穿這些鋼鐵巨獸之時。
原本被用來對付敵方工事和艦艇的穿甲彈也就這樣加入了對付坦克的行列,並在與坦克的對抗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但問題對於戰爭而言,攻擊和防禦從來都是跟「矛與盾」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一方的攻擊能力提升了,另外一方也必然會通過加強防禦來抵抗。
穿甲彈的研發陷入被動
可是穿甲彈作為一種憑藉炮彈強度、重量、以及速度所提供的動能來擊穿裝甲的「動能彈」,其與裝甲的關係完全就是一個硬碰硬的存在。
故而受當時材料學、火藥技術、流體力學技術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快就迎來了一個瓶頸,就好比一戰時期普遍使用的高強度合金鋼穿甲彈。
縱然材料硬度要遠遠大於坦克裝甲所使用的鋼材又如何,首先製造成本就是其不得不考慮的一項,畢竟是一次性消耗品,如果一兩次就能擊毀還好說,坦克造價高,相對來說還是賺了。
但如果得攻擊好多次才能擊毀,或者壓根就打不穿呢?豈不就浪費了嗎。
反觀坦克,若是想要提升防禦能力的話,最簡單且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厚裝甲,更別提被破壞程度不高的話還能循環使用。
在到了二戰時期以後,伴隨著諸如虎式、KV-1等一系列重型坦克的出現,原本的高強度合金鋼穿甲彈就愈發顯得捉襟見肘,充其量也就能對一些裝甲厚度較薄的輕型坦克產生較好的毀傷效果。
縱然後來又投入了更高的成本,研發出了裝配「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無論是材料硬度、炮彈初速、還是力學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較高程度的提升。
可是對坦克而言,所需要做的還是不斷增加裝甲厚度就足夠了。那麼就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去研究製造威力更強的穿甲彈。
諸如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超速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及美國於1970年開始研發的貧鈾穿甲彈等等。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每一代穿甲彈的研發,先不說威力如何,首當其衝就是技術成本越來越高、材料通常也是越來越稀有,造價自然也就更貴。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咱們這裡暫且不提,主要還是說二戰時期。
而二戰時期被普遍使用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內,其垂直穿深往往也只有300毫米左右,數據看著是不低,可是二戰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做到300毫米以上嗎?
能!
就好比納粹德國於1944年生產的「鼠式坦克」,作為一輛重達188噸的龐然大物,其炮盾的裝甲厚度就已經達到了280毫米,還是圓弧形的,實際抗穿效能要更高。
如若再與炮塔正面那同樣是圓弧形的且厚達220毫米的裝甲相疊加,其實際厚度直逼500毫米,抗穿效能更是在500毫米以上。
雖然只生產了兩輛,其中還有一輛是測試型,但是足以證明在二戰時期,坦克的裝甲厚度其實是可以做到讓穿甲彈也無法擊穿的程度的。
同時也間接證明在二戰時期,穿甲彈的毀傷效果雖然夠用,但是單從研發時間以及研發成本等諸多方面考慮的話。
穿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與坦克防護能力提升的進程相比,明顯是處於被動局面的,根本沒有增加坦克裝甲厚度來的簡單直接,各個國家顯然都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反坦克武器體系。
於是也就有人想到了一戰時期常被用來攻打戰列艦的反工事彈藥「碎甲彈」。
碎甲彈能隔著裝甲破壞坦克內部
其並不像穿甲彈那樣憑藉炮彈強度、重量、以及速度所提供的動能來強行擊穿裝甲,而是憑藉塑性炸藥在裝甲板上爆炸後所產生的化學能,透過坦克裝甲直接毀傷坦克的內部結構。
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在碎甲彈面前,單純的增加坦克裝甲厚度已然是失去了實質性的意義,就如同「隔山打牛」一般,裝甲再厚又有啥用,碎甲彈壓根就不用去費勁的擊穿裝甲。
當然,這裡不是說碎甲彈的破壞力大小與坦克裝甲的厚度無關,而是因為碎甲彈的更新迭代成本要比增加坦克裝甲厚度的成本更低。
大家想啊,二戰期間的坦克並不像如今的坦克這般普遍搭載由好幾種不同材料疊合而成的「複合裝甲」,而是普遍採用單一材料製成的「均質裝甲」,裝甲結構是一體的。
而碎甲彈的破壞原理就是在彈頭髮射出去以後,其相對較軟的「彈頭罩」會在接觸到目標裝甲之時因碰撞而產生破裂或者形變,雖說這個步驟看著沒什麼破壞力可言。
可實際上這一個步驟卻也壓根就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觸發彈殼後方的「延時引信」,繼而在碎甲彈真正的戰鬥部,也就是那些具備較好稠度和黏性的「塑性炸藥」像膏藥一般緊緊的黏在裝甲表面以後。
引信也剛好就能引爆這些塑性炸藥,從而使得其形成的震蕩衝擊波直接透過裝甲表面向坦克內部傳播。
而這個震蕩波在裝甲內部傳播的過程,便是一個炸藥化學能釋放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在極短時間內持續釋放能量的過程。
那麼在前面的震蕩波碰到裝甲內表面反射回來以後,其所形成的應力波勢必就會與後面的震蕩波相互重疊。使得坦克裝甲的分子活動急劇增加。
在理論情況下,越靠近裝甲的內表面,分子活動的程度也就越劇烈,也就是所謂的「崩落效應」。會直接導致裝甲內表面那塊的分子結構被破壞,產生一些四處飛濺的裝甲碎片。
而碎甲彈破壞坦克的憑藉,主要就是靠這些裝甲碎片以及炸藥的震蕩餘波來完成的。
就跟我們用錘子砸牆一樣,即便錘子砸的這一面沒有產生什麼被破壞的痕跡,在牆的另外一面也定然會因此而落下一些灰塵或者碎屑啥的,兩者其實是一個原理。
可能會有人覺得萬一塑性炸藥的震蕩衝擊波穿不透坦克裝甲怎麼辦,那不還是跟穿甲彈所面臨的尷尬結局一樣嗎?
誠然,碎甲彈所產生的震蕩波確實會存在穿不透坦克裝甲的情況,但問題在於碎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要比穿甲彈簡單的多呀。
因為碎甲彈的破壞力計算公式說白了也就是「發射碎甲彈的火炮口徑」乘以「目標裝甲厚度」,如果結果小於碎甲彈「彈速」,那麼就能夠造成破壞,差值越大威力越大,如果大於彈速,那麼就無法造成傷害了。
那麼碎甲彈的更新迭代進程相信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只要知道敵方坦克的裝甲厚度,然後根據裝甲材質製造相應口徑的碎甲彈、或者改進下發射藥提高彈速也就完事了。
雖然坦克依舊能通過增加裝甲厚度來規避,可其最後的成本明顯是高於碎甲彈的。更何況坦克裝甲的厚度也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畢竟還要考慮坦克重量、以及交通承載能力、移速、機動等諸多方面問題。
如此一來,也就等同於是形成了一種穿甲彈更新成本大於坦克裝甲更新成本,坦克裝甲更新成本大於碎甲彈更新成本的局面,當然,這裡的坦克裝甲僅限於單一材料的「均質裝甲」,複合裝甲出現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麼大家說該怎麼選?
毫無疑問,肯定是選擇碎甲彈呀,許多國家在二戰期間所困擾的反坦克瓶頸問題也因此而迎刃而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