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編劇的發展趨勢與西方悲劇的審美品格》

2021-01-16 天津市戲劇家協會

7月16、17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青年編劇人才培養(天津班)邀請到了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教授做了題為 「中國當代戲曲編劇的發展趨勢與西方悲劇的審美品格」的主題講座。

謝柏梁教授首先談了中國文化的戰略問題。他認為,中國戲劇文化的提升與編劇息息相關,劇本乃「一劇之本」,沒有好的編劇,所有的戲劇美好呈現都是空話、假話,萬丈高樓從編劇開始,這就是編劇的最辛苦的地方。這也是編劇責任擔子最沉重的地方,一個編劇班,可能關乎文運,涉及國運。

   其次,謝教授談到了人類發展與戲劇的關係問題。他認為: 人、人生、人類所面臨的所有話題,簡而概之八個字,即「飲食男女」、「文化藝術」。所謂「飲食」是個體的保有,「男女」是種族的延續,「飲食男女」是為了保持個體生命存在和種族延續的基礎。「文化藝術」包括科技文化、倫理文化(或者叫家國文化)和宗教文化,是人類生存地更好、更美、更有力量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此基礎上,謝教授對西方和中國戲劇發展進行了比較性梳理和概括。他認為:戲劇的基本特徵首先是訴諸於感性,以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其次是訴諸於人類歷史、民族歷史、家族歷史等文化的歷程;再次是塑造品格。戲劇通過情感,通過有長度的歷史記憶的現場展現,把個體的個性(或典型性),把民族的特性和特色清楚的展示出來。西方戲劇的發展大致經過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以及美國、英國近現代戲劇三個階段。古希臘戲劇時期,形成了神話、史詩和戲劇,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三大寶典。在此後將近1500年,西方文明經歷了黑暗時期,除了若干教堂戲劇之外,沒有出現高質量的戲劇。直到17世紀伊莉莎白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代表,西方戲劇進入了新階段。莎士比亞戲劇崛起的成功原因是:莎士比亞是一個全面精通劇場的人,從場記、演員、編劇到管理者,從民間劇團、職業劇團到宮廷劇團,他完成了全部的轉換工作,他的戲首先是民間劇團,接下來變成職業劇團,再後來變成皇家劇團,他的作品是英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在容量飽滿的一個下午課程之後,第二天謝教授再次開講。

首先著重介紹了天津的文脈與中國戲劇的發展。他說,天津衛,自古以來在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塊風水寶地上,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首先,天津與戲劇產生、發展密切相關的人物,非弘一法師李叔同莫屬。他接續了中國傳統戲劇,同時開創了中國話劇的先河。李叔同熱愛戲曲,更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以他的客觀的立場來認識戲曲,推動戲曲發展。後來,李叔同到日本學習美術、雕塑、音樂等,回國後從教,成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的鼻祖。在事業有成之後,李叔同選擇激流勇退,放下一切向佛悟道。他向佛依舊愛國,是宗教苦修者,寫的血經,成為佛學精品。他在傳統文化、現代藝術、佛學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成就傳奇的一生。另外,天津發生了與戲劇發展相關的重要事件,這包括了戲劇的東洋轉口說和西洋直銷說,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與天津息息相關。天津開端了中國戲劇,也成為中國戲劇的天堂。

關於美國百老匯歌劇與中國歌劇的發展的話題。他認為,美國的音樂劇的成功是建立在廣泛的年青人的基礎上的。每一個大學都有戲劇系,培養了年輕受眾。音樂劇擁有專屬劇場,長線經營。比如音樂劇《貓》,連演二十年,一萬三千多場,擁有成熟的營銷團隊和穩定的企業資本投入,成為美國的文化標誌。音樂劇的現場感,融入感,帶入感強烈而極致,令百老匯的文化嘆為觀止。在戲劇結構上,美國的音樂劇起範兒很快,提出問題、延展問題、解決問題,簡單清晰,兩小時左右沒有太多鋪陳,直接進高潮。音樂劇《貓》的主題充滿飄零感、悲劇感、挫折感,回歸與融合,雅俗共賞。另外,美國的營銷手段強,危機營銷,飢餓營銷之後,全世界簡裝版巡演,待劇場修好,又做經典版演出。這些經驗都值得中國歌劇製作者認真研究借鑑。

此外,謝教授和學員們就中國戲曲的國際化以及發展概況等內容進行了學習交流。他認為,好的戲劇引發對人生的思考,戲劇背後必有著深刻的精神和廣普的價值觀,引起的觸動和共鳴都是超越時代的。


最後,謝柏梁老師耐心回答了學員們關於劇本寫作完成後如何修改提高,以及平時如何提升戲劇理論思維等問題。

 


謝柏梁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戲曲與散文作家,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與領軍人物,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香港非遺委員會顧問。曾獲國家社科基金3項,國家藝術基金4項,省部級藝術基金3項。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戲劇家評論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13年,南京師大與上海交大學科帶頭人與中文系主任1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10年。擔任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應美國學術委員會邀請,先後在佛薩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史丹福大學講學。此外,還曾在美英德日等十多所大學講學。出版學術專著30餘種,主編《中國京昆藝術家評傳》80餘種。



編輯:楊  斌  侯建江

校對:李  娜  

終審:劉  強



相關焦點

  • 廖奔:蟬蛻的艱難 ——二十世紀中國戲曲蛻變歷程的宏觀描述
    西方話劇從中國戲曲的特定表演形式中喚起了他們久已遺忘了的回憶,找到了傳統底蘊。中國戲曲從西方戲劇看到了表現現代生活的某種舞臺行為趨勢。現代科學技術與西方戲劇觀的影響,使我們從目前舞臺上的戲曲演出形式已很難窺見其舊有面貌,它的漸變過程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已改變了對戲曲固有形態的認識,當代的西方戲劇和中國戲曲舞臺因素中,有許多已很難分清到底屬於哪一種民族審美  心理的結晶體,它導致一些狹隘民族文化論者喋喋不休的爭論。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近代起至現當代,地方戲和京劇又吸收西方文化尤其是話劇的某些形式和特點,在舞臺形式、演出內容、表現方式和器樂配備諸方面都吸取了西方文化的諸多內容,尤其是滬劇和京劇、崑劇、川劇、越劇、河北梆子等還改編上演西方名劇、電影名著等作品,有些當代戲曲作品用西洋樂器甚至用交響樂隊作為伴奏。
  •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除開幕劇《傾國》外,藝術節展演劇目包括來自臺灣國光劇團的《青春謝幕》;江蘇省崑劇院與香港榮念曾先生聯合創作的劇目《319》;北京京劇院的《惜嬌》、《浮生六記》;中央戲劇學院的《霸王別姬》;中國戲曲學院的《來自地球的你》、《朱莉小姐》;上海戲劇學院田蔓莎創新戲曲工作室的《殺子》;天津京劇院的《瓊林宴》;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天仙配》;繁星戲劇村的口碑劇《一夜一生》
  • 當代戲曲舞臺的十大問題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革」宣告結束,戲曲得以「平反」,還未等元氣稍稍恢復,遇到的卻是前所未有之困境:觀眾的銳減、劇目之貧乏、演員青黃不接,戲曲理論界有人要「讓戲曲驕傲而靜穆地死去」,有人要另起爐灶創立「第三代戲曲」,更有說不清的「斷裂」、「夕陽」、「消亡」及「反戲劇」諸論泛出,令人心慌意亂,不知何去何從。正當大家還在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的時候,中國戲曲的一隻腳已經悄悄踏進了21世紀的大門。
  • 【灑狗血也感人】之戲曲中審美低俗趣味的泛濫
    」何以會有如此之論,蓋為20世紀80年代末以降戲曲中審美低俗趣味泛濫之故。審美低俗趣味,即庸俗、媚俗、惡俗的審美趣味,表現在「美」的創作與欣賞過程的各個方面。其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戲曲創作主體(編劇、作曲、導演、演員等)在創作過程中,以及審美主體(戲迷觀眾)在審美過程中(戲曲欣賞)所展現出來的違背美的原則與規律以及人性本質的品格氣質、藝術情趣和鑑賞能力。審美低俗趣味的造成,首先是人的低下的審美、審醜能力,其次是人的低俗、粗鄙的精神境界。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周正平,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首席專家、教授,他是中國當代舞美界的領軍人物,國際知名舞檯燈光設計師,被譽為「燈光詩人」。今年疫情期間,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世界各地卓越設計師在ZOOM上交流、討論和講座,周正平是唯一被邀請的中國舞臺美術設計師。當晚的「周正平時間」,他以「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的現代審美」為主題,從中國戲曲舞臺藝術的發展歷史、審美表達、美學追求等多個方面,向世界介紹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展現了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的唯美和詩意。
  • 《西廂記》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西方戲曲的大團圓與悲劇傳統
    三、西方的悲劇傳統 莎士比亞的戲劇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傳統,在古希臘悲劇中,主人公通常是比一般人好的、高尚的人。《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主人公都是出身貴族,容貌出挑的青年,且都有著寶貴的品質。朱麗葉純潔忠貞,勇敢不屈。羅密歐善良正直,熱情直率。他們二人,是傳統的悲劇主人公的類型。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喜見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張生與崔鶯鶯話別後,夜宿草橋客棧,昏昏欲睡,夢憶往昔,重溫春日普救寺中邂逅鶯鶯,難忘夏日夜半聽琴訴衷腸,直到長亭離別,依依難捨。在悽楚的月色中醒來,夢卻碎了一地,難覓佳人身影,千種風情無處安放。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孫崇濤:中國戲曲本質論 ——兼及東方戲劇共同特徵
    更使人大惑不解的是,中國戲曲許多明明屬於悲苦情景的場面,卻要穿插醜、淨之類喜劇性腳色挑逗觀眾發笑的表演而得到觀眾稱許,觀眾對於「悲劇人物」的精彩表演或唱段,還往往報以興高採烈的鼓掌和喝彩讚揚。對於這些不同西方戲劇產生的觀眾感官現象和審美反饋,應作如何解釋?
  • 戲曲評論應直面新時代新格局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今天的戲曲發展離不開對自身優秀傳統的繼承。其中,除了繼承戲曲的『藝術傳統』之外,還要特別重視繼承戲曲的『發展傳統』,其實質便是『與民眾共生,與時代同行』。」
  • 2017年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多年來,歌劇工作者依託民族傳統文化,借鑑西方歌劇經驗,創作了《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一批經典作品,形成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優良傳統,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創作態勢。但從近些年的發展情況看,出現了強弱不均的問題:引進學習模仿居多,以我為主的創新創造不夠,優秀作品寥寥可數;民族歌劇的創作演出也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 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上述10條中,5—9條是中國戲曲明顯區別於西方戲劇的幾個主要特徵。其中「間離效果」尤為重要,它反映了中國戲曲藝術審美的文化特色,也從側面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戲曲藝術主要以娛樂為追求的目的性。而第10條「傳統」恐怕是「洋派」理論家們詬病的集中點。
  • 2019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比如此前持續兩年的全國地方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由中國劇協主編、歷時6年完成的《中華戲曲劇種叢書》於2018年階段性完成,戲曲進校園工作穩步推進。這為戲曲從「傳承保護」邁向「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進入2019年,與導向層面愈加關注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以及各地文旅融合的趨勢相適應,調研、支持和服務民間職業劇團的工作力度明顯加大。
  •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開幕,評劇《染》、婺劇《無名》將登場
    「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將於12月9日晚起拉開大幕。本次展演活動共有來自京劇、崑劇、越劇、滇劇、紹劇、評劇、婺劇、川劇、高甲戲、黃梅戲等10個劇種的12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將於一周時間內在上海長江劇場上演。
  • 中國戲曲可以對世界文化有貢獻
    《等待戈多》繼去年底在北京大學演出《李爾在此》後,吳興國和他的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眼下再次來京,演出的還是一部用東方戲曲演繹西方經典的跨文化作品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
  • 薛念文: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
    其形成和發展有著特定的思想理論淵源和國內外背景。近年來,該思潮呈現新的動向,打著「學術研究」「去意識形態化」的旗號,更加注重對中國具體問題的分析。但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其背後隱藏著的政治訴求並沒有改變。在理解西方學者的觀點時,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判斷,旗幟鮮明地批駁和抵制西方當代中國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學術論爭,更是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