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17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青年編劇人才培養(天津班)邀請到了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教授做了題為 「中國當代戲曲編劇的發展趨勢與西方悲劇的審美品格」的主題講座。
謝柏梁教授首先談了中國文化的戰略問題。他認為,中國戲劇文化的提升與編劇息息相關,劇本乃「一劇之本」,沒有好的編劇,所有的戲劇美好呈現都是空話、假話,萬丈高樓從編劇開始,這就是編劇的最辛苦的地方。這也是編劇責任擔子最沉重的地方,一個編劇班,可能關乎文運,涉及國運。
其次,謝教授談到了人類發展與戲劇的關係問題。他認為: 人、人生、人類所面臨的所有話題,簡而概之八個字,即「飲食男女」、「文化藝術」。所謂「飲食」是個體的保有,「男女」是種族的延續,「飲食男女」是為了保持個體生命存在和種族延續的基礎。「文化藝術」包括科技文化、倫理文化(或者叫家國文化)和宗教文化,是人類生存地更好、更美、更有力量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此基礎上,謝教授對西方和中國戲劇發展進行了比較性梳理和概括。他認為:戲劇的基本特徵首先是訴諸於感性,以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其次是訴諸於人類歷史、民族歷史、家族歷史等文化的歷程;再次是塑造品格。戲劇通過情感,通過有長度的歷史記憶的現場展現,把個體的個性(或典型性),把民族的特性和特色清楚的展示出來。西方戲劇的發展大致經過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以及美國、英國近現代戲劇三個階段。古希臘戲劇時期,形成了神話、史詩和戲劇,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三大寶典。在此後將近1500年,西方文明經歷了黑暗時期,除了若干教堂戲劇之外,沒有出現高質量的戲劇。直到17世紀伊莉莎白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代表,西方戲劇進入了新階段。莎士比亞戲劇崛起的成功原因是:莎士比亞是一個全面精通劇場的人,從場記、演員、編劇到管理者,從民間劇團、職業劇團到宮廷劇團,他完成了全部的轉換工作,他的戲首先是民間劇團,接下來變成職業劇團,再後來變成皇家劇團,他的作品是英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在容量飽滿的一個下午課程之後,第二天謝教授再次開講。
首先著重介紹了天津的文脈與中國戲劇的發展。他說,天津衛,自古以來在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一塊風水寶地上,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首先,天津與戲劇產生、發展密切相關的人物,非弘一法師李叔同莫屬。他接續了中國傳統戲劇,同時開創了中國話劇的先河。李叔同熱愛戲曲,更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以他的客觀的立場來認識戲曲,推動戲曲發展。後來,李叔同到日本學習美術、雕塑、音樂等,回國後從教,成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的鼻祖。在事業有成之後,李叔同選擇激流勇退,放下一切向佛悟道。他向佛依舊愛國,是宗教苦修者,寫的血經,成為佛學精品。他在傳統文化、現代藝術、佛學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成就傳奇的一生。另外,天津發生了與戲劇發展相關的重要事件,這包括了戲劇的東洋轉口說和西洋直銷說,不管是哪種說法都與天津息息相關。天津開端了中國戲劇,也成為中國戲劇的天堂。
關於美國百老匯歌劇與中國歌劇的發展的話題。他認為,美國的音樂劇的成功是建立在廣泛的年青人的基礎上的。每一個大學都有戲劇系,培養了年輕受眾。音樂劇擁有專屬劇場,長線經營。比如音樂劇《貓》,連演二十年,一萬三千多場,擁有成熟的營銷團隊和穩定的企業資本投入,成為美國的文化標誌。音樂劇的現場感,融入感,帶入感強烈而極致,令百老匯的文化嘆為觀止。在戲劇結構上,美國的音樂劇起範兒很快,提出問題、延展問題、解決問題,簡單清晰,兩小時左右沒有太多鋪陳,直接進高潮。音樂劇《貓》的主題充滿飄零感、悲劇感、挫折感,回歸與融合,雅俗共賞。另外,美國的營銷手段強,危機營銷,飢餓營銷之後,全世界簡裝版巡演,待劇場修好,又做經典版演出。這些經驗都值得中國歌劇製作者認真研究借鑑。
此外,謝教授和學員們就中國戲曲的國際化以及發展概況等內容進行了學習交流。他認為,好的戲劇引發對人生的思考,戲劇背後必有著深刻的精神和廣普的價值觀,引起的觸動和共鳴都是超越時代的。
最後,謝柏梁老師耐心回答了學員們關於劇本寫作完成後如何修改提高,以及平時如何提升戲劇理論思維等問題。
謝柏梁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戲曲與散文作家,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與領軍人物,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香港非遺委員會顧問。曾獲國家社科基金3項,國家藝術基金4項,省部級藝術基金3項。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戲劇家評論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13年,南京師大與上海交大學科帶頭人與中文系主任1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10年。擔任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應美國學術委員會邀請,先後在佛薩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史丹福大學講學。此外,還曾在美英德日等十多所大學講學。出版學術專著30餘種,主編《中國京昆藝術家評傳》80餘種。
編輯:楊 斌 侯建江
校對:李 娜
終審:劉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