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屬於奮鬥者的新時代裡,人人都是攀登者!
不論是為國家乃至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行業精英,還是每天在自己崗位兢兢業業的普通人,都在不斷努力"攀登"著自己的夢想高峰。
而在攀登過程中產生的心結,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插翅難逃的劫難!
電影《攀登者》中曲松林(張譯飾)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攀登心結的過程: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
但由於方五洲(吳京飾)為了救曲松林,而丟失了攝影機,登頂後沒能留下360度環繞照片,遭到國際上的否認。
這讓身為兼職攝影師的曲松林深感內疚,心結由此產生,壓了曲松林整整13年!
一個人有多少個13年?
長期在被質疑、懷疑、指責的環境下,如果是常人,我想肯定會變成一個瘋子!
一般來說,形成心結的原因有兩個:
1、需求的刺激,所謂需求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 人為了求得個體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求一定的事物。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勞動、交往等等。一個人的需求如果無法得到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打擊到自己的自信心,從而產生心結。2、動機的刺激,所謂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人從事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指人的行為動機。個體在某一時刻有最強烈的需要,並在有誘因的條件下,能產生最強烈的動機,但如果此時動機遭到阻止或無法成功完成勢必會對自己在心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缺乏自信等不好的表現,即所謂的心結。從產生心結的原因來說,曲松林的心結的產生是受到了動機的刺激:攝影師是曲松林的職業(儘管是兼職),登頂珠峰後本應由他負責拍照留下證據,但因為他的攝像機丟失,沒能留下有效證據,讓國家蒙羞!
在曲松林心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但這是曲松林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嗎?
可以說是,因為他沒做好自己攝影師的工作;
也可以說不是!畢竟在人命關天的緊要時刻,方五洲選擇抓住曲松林,而不是抓住攝影機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但在曲松林看來,這就是他的工作沒做好,就是因為他的原因導致出現這樣的錯誤,是他的責任他就要承擔。
我不知道職場中還有多少人如同曲松林這般,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工作失利,從而形成心結,將自己壓的喘不過氣來。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想告訴有心結的職場人:職場中遭遇心結不可怕,攀登過去,打敗它才是正確的做法!
有心結的人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因為心結的存在,變得偏執;另一種是不正視心結,害怕失敗。
曲松林在電影中將兩者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心結的存在,只會令人變得更加偏執,從而更容易導致問題的發生。
電影《攀登者》後半段就講述了: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
兩人剛見面的時候,因為曲松林心結的存在,曲松林沒有和方五洲擁抱,選擇了和傑布擁抱,卻和方五洲握手。
這個小細節證明曲松林心裡還在怪罪方五洲,還在怪方五洲沒有抓住攝影機。
他想洗刷掉自己背負了整整13年的心結!
在電影中最為戳心的場面,就是他斬釘截鐵的說:"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死都要保住攝影機"。
由於曲松林的心結,使他變得偏執,死都要攀上珠峰的偏執。
作為登山項目的副總指揮,在氣象極差的情況下,他強行命令登山,導致年輕的登山隊員李國梁死在了珠峰之上。
而李國梁臨死前將攝影機交給了隊友,割掉了身上的繩索,完全踐行了曲松林的意志:"死都要保住攝影機!"
可當一個鮮活的生命真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擺在了曲松林面前,曲松林才幡然悔悟,拖著李國梁的身體走到方五洲面前:"兄弟,我錯了!"
隊友的死亡,讓偏執的曲松林清醒過來了。但也讓他走向了心結的另一個極端:害怕失敗、逃避心結。
當傳統意義上的登頂珠峰的窗口期過去了,登山項目即將面臨解散的時候,徐纓根據長期觀察科學研究,提出還有一個小窗口期的時候,曲松林害怕了,他退縮了,就是因為李國梁為了踐行他的心結而死亡了。
正如他在電影裡說的:"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換在之前,無論如何他都要試一試,可是當發生了這件事後,他明白了身上擔著的是責任。"
他害怕、逃避,不願意正視心結,也不願意去解決心結。
一旦我們職場人如同曲松林一般陷入心結的兩個極端,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先來看看方五洲,是如何應對心結的吧!
曲松林的這個心結,其實也是他的心結。
心結的存在也同樣是令他變得很偏執,不過他的偏執是帶有理性的偏執,他正視心結,合理的分析應對之策,不極端不固執,正視心結。
在李國梁登山時,因為天氣原因強烈反對,被拒!
在傳統意義的窗口期過去了,相信徐纓的科學研究,決定登山!
最終成功的登頂,解決了兩人的心結。
正視心結,合理分析解決心結才是正道!
在電影攀登珠峰的整個過程中,攀登的不僅僅是珠穆朗瑪峰,更是在攀登曲松林、方五洲的心結,從一開始心結的產生,到加深心結的過程,在到最後成功登頂釋懷的整個過程。
他倆的心結在電影裡解決了,可我們職場人的心結又該如何解決呢?
我們知道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求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消極的情緒對個人有著不良的傷害。
一般來說,職場上產生的心結,98%是由於消極的情緒和情感造成的!
要解開心結就必須要學會控制不良情緒,對不良情緒的調整有以下6種方法,歡迎自取:
能量宣洩法:對不良情緒所產生的能量可用各種辦法加以調整。
例如,當生氣和憤怒時,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去大喊幾聲,或者去參加一些重體力勞動,也可以進行比較劇烈的體育活動,跑兩圈,扔幾個鉛球,把心理的能量變為體力上的能力釋放出去,氣也就順些了。
在過度痛苦和悲傷時,哭也不失為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哭也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在親人和摯友面前痛哭,是一種真實感情的爆發,大哭一場,痛苦和悲傷的情緒就減少了許多,心情就會痛快多了。
語言暗示法: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心理活動,語言暗示對人的心理乃至行為都有著奇妙的作用。
當不良情緒要爆發或感到心中十分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當你將要發怒的時候,可以用語言來暗示自己:"別做蠢事,發怒是無能的表現。發怒既傷自己,又傷別人,還於事無補。"這樣的自我提醒,就會使心情平靜一些。
環境調節法:大自然的景色,能擴大胸懷,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對於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好的效果。
心緒不好或感到心理壓力大,鬱悶不樂時,千萬不要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生悶氣,苦惱自己。而應該走出去,到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花園、郊外走一走,舒緩一下心緒,去除一些煩惱。
而且長期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的人,定期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對於保持身體健康,調解身心緊張大有益處。
請人疏導法:人的情緒受到壓抑時,應把心中的苦惱傾訴出來,如果長時間地強行壓抑不良情緒的外露,就會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
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人,光靠自我控制、自我調節還遠遠不夠,可以找一個親人、好友或可以信賴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求得別人的幫助和指點。
有些事情其實並不像當事者想得那麼嚴重,然而一旦鑽進牛角尖,就越急越生氣,如果請旁觀者指導一下,可能就會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自我激勵法:自我激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之一,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種方法。
在遇到困難、挫折、打擊、逆境、不幸而痛苦時,善於用堅定的信念、偉人的言行、生活中榜樣、生活的哲理來安慰自己,使自己產生同痛苦作鬥爭的勇氣和力量。
創造歡樂法:心緒不佳,煩惱苦悶的人,看周圍一切都是暗淡的,看到高興的事,也笑不起來。
這時候如果想辦法高興起來,笑起來,一切煩惱就會丟到九霄雲外了。笑不僅能去掉煩惱,而且可以調解精神,促進身體健康。
我們在職場上攀登自己的夢想,不要害怕產生了心結,要積極正視自己的心結,攀登它的過程時,做到不偏執、不逃避,可以採用能量宣洩法、語言暗示法、環境調節法、請人疏導法、自我激勵法、創造歡樂法等6種辦法解決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