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珠穆朗瑪峰,遠比電影《攀登者》展現的要殘酷!

2021-01-08 李撒歡

最近上映的《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在艱苦環境下,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只是這部電影,在細節上完全沒有展現出在如此高度下,珠穆朗瑪峰會變得多麼殘酷。

36年後,1996年,喬恩克拉考爾作為《戶外》雜誌特派記者跟隨一支商業登山隊攀登珠峰,於5月10日成功登頂並安全下山。但是,此次登頂的代價是,12名登山隊友葬身與風雪之中。

他把此次經歷寫成了一本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完整的記錄了整個過程。

01 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自1953年5月希拉蕊和丹增代表人類成功攀登珠峰以來,全球登頂珠峰的人數已逾3000,在珠峰不幸遇難的已超過500人。

對於登山者來說,攀登珠峰代表的是一種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但是就像王石提到的,國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去攀登珠穆朗瑪峰,不是因為這種精神,而是好高騖遠和浮誇,攀登了幾座山,就認為自己也可以去攀登珠峰,體能訓練也不到位,準備不足,這種輕視之下,往往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有一部大火的紀錄片《徒手攀巖》,亞歷克斯·霍諾德其實就是極限運動的典型代表,徒手攀登酋長巖。他從5歲就開始攀巖,19歲從伯克利退學,住在房車裡,唯一的樂趣就是攀巖。而且是追求無保護攀巖。

這部紀錄片詳細展現了,亞歷克斯·霍諾德的準備過程。為了能夠徒手攀登酋長巖,他藉助繩索攀爬過近60多次酋長巖,反覆嘗試了各種巖點。他把巖壁分段拆解,每段都詳細研究攀爬策略,而且不斷在有繩索保護的情況下測試,形成最終的攀爬方案。

最令人震撼的是,亞歷克斯·霍諾德成功登頂以後,並沒有特別激動,而是說了一句,我太高興了。然後別人問你下一步打算怎麼做?他說,我要回去做懸掛訓練。

是的,成功完成了夢想之後,沒有去大肆慶祝,而是繼續投入到訓練當中。

因為熱愛本身就是回報。

而《攀登者》描述的歷史則不同。攀登者的原型並不只是為了自我超越,而是為了國家使命,登頂成功也不是個人榮譽,而是國家榮譽。

當時中國與尼泊爾進行邊界問題談判,在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上一直無法達成一致,原因有兩點,第一,中國人從未登頂珠峰,而尼泊爾從南坡成功登頂。第二,珠峰的高度是別人確定的,就連名字也是別人命名的。

為了維護祖國利益,必須登頂。

於是這群攀登者,沒有一點點私心雜念,純粹為了祖國的利益,為了祖國的榮耀,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1960年,中國決定自主攀登珠峰。登山隊被卡在了海拔8600米「第二臺階」的腳下,為了攀上這個六七米高的絕壁,劉連滿甘做人梯,屈銀華則要踩著劉連滿的肩,到絕壁上方鑿出可供攀爬的支點。

之所以要脫下登山靴,是因為鞋子底下布滿了鋼釘,不能踩肩膀。而在如此高的海拔下,想要鑿出攀爬的支點,每一錘下去都吃力的很。

屈銀華花了數小時才完成,也直接導致自己的十根腳趾徹底凍傷,被切除。

國家是沉甸甸的分量。

02 珠峰的殘酷性

8000米以上屬於極度缺氧的環境,被稱為生命的禁區。按照高山醫學的判定,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環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當於6歲的小孩。

即使是在大本營,海拔也有5300多米,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不衛生,極易生病。就像是有的登山者描述的那樣,頭疼時,就像有人在自己的眼睛之間,釘釘子。

減壓艙裡的試驗證明,將人體從海平面猛然拉至氧氣含量只有1/3的珠峰峰頂,人體會在幾分鐘內失去知覺並很快死亡。

在低氧情況下,腦細胞會開始死亡,血液會變得粘稠,視網膜中的毛細血管會開始出血。即使休息時,心臟也會劇烈跳動。

更要命的是,人很容易患上高山肺水腫,攀登過高過快而導致肺部積水。想要活下來,就必須要迅速下山,降低海拔,否則就有生命危險。而想要快速下山往往困難重重。

在海拔6100米左右的地方,冰川從冰鬥底部邊緣突然陡降,形成了孔布冰瀑。

與電影中展現的冰裂縫不同,冰裂縫是由於冰瀑慢慢滑過冰鬥下高低起伏的巖層後,就斷裂為無數條垂直的溝壑。有的窄有的二十多米寬,其危險性在於被冰雪覆蓋以後的隱蔽性。

孔布冰瀑是形成了一堆搖搖欲墜的碎冰堆,攀登路線是在成百座不穩定的冰塔下面、旁邊或中間迂迴前進,因此每次穿越冰瀑的旅程都有些玩俄羅斯輪盤賭。任何一個冰塔都可能隨時跌落。根據統計,已經有至少19人命喪於此。

天氣也異常多變,在海拔6490米,有太陽的時候,就像是烤爐,會讓人酷熱難耐,而沒有太陽的時候,又會迎來暴風雪,呼吸都是冰碴。

喬恩克拉考爾在前往3號營地時,遇到了狂風和暴雪:

我用戴著手套的手將上升器沿路繩向上滑動,然後將身體靠在上面喘兩口粗氣;接著抬起左腳,將鞋底的冰爪插入冰中,迫不及待地再深吸兩大口氣;而後把右腳挪到左腳旁,調勻呼吸,並再一次將上升器沿路繩向上滑動。

以這種痛苦不堪的方式,速度只能以釐米計算。

在這個過程中,能體會到的痛苦是遠遠超過可能的快樂。攀登珠峰是一所持久的痛苦,一周又一周的經歷艱辛、乏味、痛苦,甚至是受傷。

承受這一切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可能帶來的名人效應、吹牛資本以及可能的財富效應。更不用說,可能帶來的生命危險。

03 可以從這些登山者身上學到什麼

①一個人的傲慢會殺死自己,關鍵時間點你必須折返

什麼樣的登山者會得到那些已經登頂過的人尊重?

懂得克制自己的人。

29歲的瑞典獨行者克羅普是一個非常出名的登山者,其曾經6次攀登喜馬拉雅山脈,並單人登上過布洛阿特峰、卓奧友峰和K2。

當時他計劃作一次不藉助嚮導和氧氣瓶而只憑個人力量完成的登頂。

在距離峰頂只有不到60分鐘的路程,南峰下面海拔8750米的地方,他決定放棄本次攀登。因為他知道自己身體太疲憊了,如果一意孤行,他講無法安全下山。

專業的登山者知道後,並不覺得遺憾,而是讚嘆其驚人的判斷力。

所有人都知道,在衝頂日那天,不管離山頂多麼近,都必須要在預定時間內返回,否則就很難活著回來。

這就是關鍵時間點,生與死的分界線。

困難點在於,這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難關,要知道每一個登山者為了登頂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當目標就近在咫尺上,難免有想要打破規矩的衝動。

如果顧客看見山峰近在咫尺,而他們又執意上去不可,那他們就會對你置之不理,並繼續向上攀登。我們以為,人們掏錢是為了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其實不然,人們花錢是為了登頂。

②責任感這件事關乎人命

攀登這件事除了最頂級的高手以外,其他人無不需要團隊的幫助才能實現。

梅斯納爾單人無氧從中國西藏一側登上珠峰,沒有藉助任何人的幫助,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當我休息時,除了呼吸讓喉嚨感到燒灼外,完全感覺不到生命的存在……我幾乎走不動了。沒有絕望,沒有幸福,沒有焦慮。我還沒有失去對感情的控制,事實上已不再有感情了。我擁有的就只剩下意志。而每挪動幾米,意志便在無止境的疲憊中消逝殆盡。然後我的思維一片空白。我讓自己倒下,躺在那裡。我猶豫不決,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然後再向前挪動幾步。

攀登者中的領隊將富有最高的責任。必須要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中,進行判斷,對於路線規劃,以及關照到隊員當下的狀態。

最忌諱的就是團隊中有人搞脫離,不聽從指揮,不僅容易危害到自己生命,還會給團隊帶來危險。

③ 身體狀態會極大影響決策

如果攀登珠峰牢記一條的話,就是人的大腦會在低氧氣情況下,變得遲鈍,甚至判斷力會迅速下降。

其危險就在於當處於那種狀態的時候,大腦根本就意識不到原來自己判斷力下降了。

喬恩克拉考爾成功登頂以後,自己的第二瓶氧氣也隨之耗光,必須要馬上趕到放置氧氣瓶的儲備點。當時他已經在缺氧環境下待了1個多小時,感覺到自己的大腦皮層好像都要罷工了,幾乎就要失去知覺。

幸虧有個路過的隊友共享了氧氣瓶,讓他堅持到了氧氣儲備地點。

但是有個嚮導竟然說,這些氧氣瓶都是空的。雖然自己反覆解釋,對方卻依然不相信這些氧氣瓶是有氧氣的。而這也是後續悲劇的轉折點。

後來大家分析,可能對方的流量調節閥被冰堵住了,因此在監測氧氣氣壓時,看到數值是0,於是就認為這些氧氣瓶是空的。

喬恩克拉考爾回憶為什麼自己沒有發現嚮導明顯不合常理的行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嚮導一直扮演的是戰無不勝的角色,有數次成功登頂的經驗,從來沒有想過嚮導也可能需要自己的幫助。後來,這個嚮導就失蹤了。

我們經常會低估身體對於一個人決策判斷的影響,因為身體的反應信號是我們經常忽視的。

比如,康乃爾大學食物與品牌實驗室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肚子很餓的時候,去購物,就會花掉比計劃中更多的錢。

在珠峰上身體缺氧不僅導致大腦遲鈍,更嚴重的會產生幻覺。而這種幻覺會讓人做出致命的蠢事。

比如,著名的英國登山者弗蘭克·斯邁思在海拔8230米的地方發現,他的頭頂上有「兩樣外形古怪的東西在天空中飄動」。

一個看起來長著又短又粗的發育不良的翅膀;另一個則是一塊凸起物,使人聯想到鉤狀的鳥嘴。它們浮在上方一動不動,但又像在緩慢地顫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即使不用面臨像珠峰這種險惡的環境,也要避免在日常中又困又累的情況下做決策,因為這時候的決策質量往往都會很糟糕。

總結:

喬恩克拉考爾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細緻描寫了自己攀登珠峰經歷的一切。

多變的天氣,惡劣的氣候,狂風可以輕易把帳篷吹飛,臉上都是凍僵的冰碴,第一次遇到遇難者屍體時的震驚,缺氧條件下大腦的麻木,肢體的僵硬。

珠峰比常人所能想像到的還要困境,即使如今有專業的商業團隊,有嚮導可以幫忙帶路,但是依然充滿著意外和死亡。

徵服世界的珠峰不容易,徵服心中的珠峰更難。

我是李撒歡,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用理性發動對基因和模因的叛亂。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關注,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
  • 在電影中與攀登者同行
    在電影中與攀登者同行羊城晚報  作者:李麗  2020-05-29 人類對大自然的徵服從未停止,登山運動作為人類生命力和嚴酷生存條件之間的較量
  • | 攀登者 | 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9月30日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
  • 飯都吃不飽為什麼要爬珠峰?《攀登者》背後真實歷史殘酷且熱血
    這句話是吳京在一段採訪中說的話,也是在電影《攀登者》拍攝後有感而發。,它的高度,在最高頂點告訴世界,我們的視野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這是攀登者的精神。」,當你了解了當年的時代背景,了解了那個攀登背後殘酷且熱血的故事以後就會理解。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
    對珠峰地區的人來說,珠穆朗瑪峰就是他們的「神」。聳立在中尼邊境的這座高峰,見證了世事變遷,從高不可攀的神,到中英角逐的籌碼,再到人類壯舉的體現,山還是山,看山已不是山,看山卻又是山,幾度春秋,幾度風雨,這是攀登珠峰的傳奇。
  • 電影《攀登者》:我們為什麼要做攀登者?
    歌曲《攀登者》 小編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由吳京主演,演員強強聯手,打造了一部英雄主義和愛情主義情懷於一身的電影
  •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你我其實都是「攀登者」
    但《攀登者》所講述的這次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歷史事件,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卻要更加震撼,甚至至今還在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其實小編在整理完《攀登者》這部影片的資料後就一直在想。影片中的攀登者,以勇氣徵服世界之巔。
  • 《攀登者》:攀登精神,中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攀登者》同類型登山題材影片,還有這些。
    《攀登者》作為我國第一部登山題材的影片,不僅吸引了不少國內觀眾觀看,同時也在國外收穫不少好評。看完《攀登者》不過癮?看看這些國外的登山影片吧,帶你一起感受驚險刺激。◎《絕嶺雄風》被譽為史泰龍最好的動作片。
  • 電影攀登者影評
    知道主角是吳京,有很多知名演員參演,然後對於電影也是褒貶不一,都說是靠賣演員名氣。其實在沒看之前我的大致想法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覺著可能就是一部關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紀錄片。 影片開局運用對講的急促和恰到好處的攀登畫面,給觀眾營造出了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困難情景,給觀眾了一個良好的感官以及代入感。讓觀眾更好的更快的融入了故事情節,交代了開端,埋下了伏筆,初步彰顯了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攀高峰能夠捨棄生死顧全大義的豪舉。
  • 吳京主演電影《攀登者》超燃上映: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最終將國旗插在了世界之巔。電影結尾處,放映了當年攀登者的照片和視頻記錄。50年前的登山條件,難以想像的簡陋。他們在從沒有人類踏足過的地方,艱難攀行。成功登頂後,每個人樸素憨實的臉上,露出歡快的笑容。
  • 電影《攀登者》: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自己要登上去!
    影片《攀登者》以其感人的故事以及深刻的主題內涵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攀登者》是由吳京主演的,講述了主人公方五洲在第一次和登山隊員們去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雖然成功登頂但是因為雪崩來襲,方五洲為救同伴而失去了帶有山頂拍攝證據的攝像機,所以這一次的成功登峰受到國際方面的質疑。
  • 校園霸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
    原創: 圖解教育 圖解教育策劃 | 李帥、柏森森設計 | 阿呆近日,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電影《少年的你》熱映,再次引發公眾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現實永遠更為殘酷。
  • 攀登者:攀登的不僅僅是珠穆朗瑪峰,而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的心結
    在這個屬於奮鬥者的新時代裡,人人都是攀登者!不論是為國家乃至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行業精英,還是每天在自己崗位兢兢業業的普通人,都在不斷努力"攀登"著自己的夢想高峰。而在攀登過程中產生的心結,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插翅難逃的劫難!
  • 影評——《攀登者》
    今天聊聊電影《攀登者》。片名The Climbers (2019)。2019年的國慶節可謂是大片雲集,大量影片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映,其中不乏高質量主旋律影片。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 電影《攀登者》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時隔59年,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特別發布一組致敬版海報,致敬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59周年。
  • 《攀登者》:勇攀藝術創作高峰
    可以說,影片是中華民族不斷向上攀登的一個縮影。在這樣的語境中看《攀登者》,它所設定的隱喻意義要遠比講述一個登山的故事高遠、深邃得多。  寫出人物的深度和時代的高度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饒曙光  首先,《攀登者》創作團隊是以一種攀登者的精神來拍攝影片的。
  • 中國登山隊:電影《攀登者》背後的史實,珠峰——中國高度
    珠穆朗瑪峰電影《攀登者》以歷史背景為題材,主要講述中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事跡。對於中國的攀峰史不是職業攀登者可能對這方面不是很了解,看完電影後,相信大部分觀眾對當時中國隊員攀登珠峰的史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電影是根據歷史而改編的,那麼中國真實的攀登史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攀登者》,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
    《攀登者》。距炮爺幾米遠的吳京,很開心地說他拍《攀登者》賺到了,又是一部中國全新類型的電影,攀登和冒險的現實題材。說實話看片之前,我對這部電影並不看好,一者是攀登類題材故事是新類型,單薄容易枯燥變成紀錄片;二者是登珠峰取景難不好拍,雪崩、狂風等做特效又很燒錢。加上《攀登者》的拍攝和製作周期短。2月份,《流浪地球》的製片人龔格爾和導演郭帆講過新類型電影的困境。
  •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電影《攀登者》「冰爪」版定檔海報展現首次北坡登頂壯烈歷史電影《攀登者》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當年的登山隊成員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