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且來迎接一張偉大的專輯

2021-02-16 看理想

我不輕易這麼說,但生祥樂隊的《圍莊》,將是一張偉大的專輯——說「一張」不大準確,因為它是一組雙片套裝、兩片CD足足十八首歌的概念專輯。總之,這註定偉大的專輯早已製作完成,卻沒有唱片公司願意投資發片。林生祥決定直接訴諸群眾,發起網路群眾募資,最近三天兩頭都能看到他在臉書呼籲各方支持。

林生祥是我心目中當代臺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看著他低聲下氣拜託大家多多轉發群募消息,每天為了募資進度又有了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的進展而道謝不迭,還是有一點兒不舍。

畢竟以《圍莊》雄大的野心和精湛的錄音製作手藝,生祥有所求者實在不多:新臺幣兩百萬。這個數字,拿來和大公司偶像歌手發片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宣傳預算相比,不過是小小零頭,但已足以補貼他的製作成本,把出版物做到盡善盡美,甚至還能壓制一小批極限量的黑膠唱片,附帶回饋一套市面無售的《圍莊》雲門劇場演出實況專輯──這可是林生祥1998年「觀子音樂坑」時代的《過莊尋聊》以來,初次出版實況錄音呢。

《圍莊》初步混音完成的母帶,我聽了又聽,十分確定它將躋身中文流行樂史只為極少數作品保留的那座神龕。它不只創造了音樂技藝與美學的撼人高度,也深深反映、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讓一張唱片也能夠成為「啟蒙時刻」。是的,《圍莊》就是這樣一張「殿堂級」的經典。

禾埕尾的天公爐無人祭無人祭

石化廠的煙囪管點著香點著香

它們拜天,眾神耳聾 / 它們拜地,農作反種

它們拜人,身體叛變 / 它們拜水,魚產失蹤

── 《圍莊》

《圍莊》

初聽專輯,生祥粗礪的聲嗓吼出這幾句歌詞,和著壯烈的樂聲滾滾而來,那意象震撼至極:《圍莊》的故事核心,是南臺灣沿海被五輕、六輕工業區汙染的故事。農漁凋敝、青壯出走,故鄉的天公爐冷清無香火。遠方幾十支煙囪不斷吐著煙,那是一支支惡魔的香炷插在大地,毒天毒地,毒人毒水。

有多少水在泥裡呻吟

有多少風在門前失聲

保生大帝已經捉到化學魔神

雲啊雨呀你們可以收驚了呀

── 《動身》


今年元旦跨年夜,生祥樂隊在高雄後勁首演《圍莊》,那是中油煉油廠承諾關廠的大日子,鄉親等著這一天,已經二十五年。人在現場的作家房慧真寫道:「客家歌曲在(高雄)'後勁'這個閩南村,唱到深處,跨越語言藩籬,我回頭一望,阿公阿媽聽得入神,眼角泛著淚光。 」

《圍莊》的故事,是關於你我正在呼吸的空氣。空氣一旦壞毀,擴散出去,災厄無邊無界,不能拿「事發不在我家」來自我安慰──套句鍾永豐的歌詞:「工廠有戶籍,汙染無護照」。

臺灣就這麼大,毒禍遲早會通過吃的穿的用的反撲「我家」。這兩年,PM2.5變成朗朗上口的名詞,愈來愈多人在手機裝上即時霾害監測APP,憂心忡忡戴口罩出門。但和長期居臨汙染第一線的經驗相比,我們這些城裡人只不過籠罩在惡魔身軀遠遠投下的陰影,他們才是日夜呼吸那巨魔吐出的烈火和酸臭毒煙,幾十年眼看故鄉一步步被糟踐得不成模樣、甚至家破人亡的受難者。

當然,主題意識並不等於作品的高度,最終還是得在音樂的擂臺上決勝負。在這方面,林生祥以《圍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火力:雙專輯的巨構,靈感來自少年時聽的七十年代英倫前衛搖滾:當年屢有一套兩、三張唱片的「概念專輯」 ,用舒展的篇幅探討宏大壯闊的主題,那時他便自許總有一天也要做出向Pink Floyd的The Wall(1979)看齊的「大作品」。熬了二十幾年,膽識與技術終於到位,加上一群手藝精湛、氣味相投的樂手,才能成全《圍莊》。


圍莊的樂手們

為了支起雙專輯的宏大量體,生祥樂隊較諸前作《我莊》(2013)更向搖滾靠攏,月琴插上電,並且擴大樂器編制,在電吉他、貝斯和打擊樂之外,又加入爵士鼓、二胡和嗩吶,這是生祥出道以來,編制最複雜的組合。

早在作曲的階段,貝斯手早川徹便飛來臺灣,在生祥家裡住了好幾個星期,彼此激蕩出樂曲的基本架構、和弦及節奏底盤。早川的參與,讓樂曲動機從月琴的撥彈挪移到貝斯和鼓的「節奏組」。這組新的「內燃機」從根本改變了音樂的構成方式,創造了新鮮生猛的律動感。龐克、雷鬼、民謠和北管共同織就一片精採的聲音風景,這等手藝,放眼中文世界,只有生祥樂隊拿得出來。

《圍莊》的「壓捲曲」是搖滾編制、嗩吶主奏的北管傳統牌子「風入松」:那樂聲包容著海風的鹹味,泥土的腥味,天空的顏色和祖輩的臉孔。我扭大音量,聽得熱淚盈眶。我想謝謝生祥發起群募的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參與一張偉大作品的誕生,讓我們在很多很多年之後,仍然可以驕傲地告訴子孫:這張偉大的唱片,當年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寫給《財訊》雜誌

來自馬世芳的Blog"地下鄉愁藍調"

生祥樂隊《圍莊》籌資計劃宣傳片

《圍莊》試聽

掃描二維碼

|收聽預告|

今晚

21:00—23:00

新一期音樂五四三


收聽方式

線上收聽「NEWS98新聞網」

http://t.cn/hSI9Y

(需翻牆)

本文編輯 | 膀二條


點擊「閱讀原文」

完整收聽

音樂五四三 | 《圍莊》專訪

相關焦點

  • 馬世芳:這個人以一己之力打敗了Beatles
    除了Eric Clapton那張驚人的吉他之旅,Beatles出版了Revolver專輯,Bob Dylan出了Blonde on Blonde專輯,都是足以重寫歷史的巨作。但是現在假如你去問Beatles的巨頭Paul McCartney,1966年最偉大、最值得紀念的專輯是哪一張,他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Beach Boys的Pet Sounds。
  • 另類搖滾史上最後一張偉大的專輯
    但是當另類搖滾迅速衰落的時候,The Smashing Pumpkins發行了專輯《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可以說是這種曲風裡最後一張偉大的專輯,這是一個完美的絕唱。
  • 馬世芳:2015最難忘的聲音
    2015最難忘的聲音馬世芳|文這一年,聽來聽去最喜歡的專輯,仍然來自幾位熟悉的女歌手:萬芳那張只有五首歌的《一半。543 | 馬世芳專訪黃韻玲雷光夏《不想忘記的聲音》是一張險些胎死腹中的專輯,她一度徹底放棄這個計劃,幸好一趟歐洲旅行,把它又救了回來。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好像曾經進入過地底世界,然後又再回來。」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首度聯手座談,人龍排滿信義學堂現場25號晚上,離金曲獎頒獎典禮不到三天,甫出版《耳朵借我》聚焦論述華語流行音樂的馬世芳,以及今年以《山丘》專輯入圍四項金曲獎、人稱華語流行樂壇教父的李宗盛聯手,以"今晚,請將耳朵借我"為題,在臺北信義學堂近距離與四百多位讀者,暢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從今天開始讀馬世芳|除夕夜封面大賞 #14
    「從今天開始讀馬世芳」已經到了最後一輯,我還真有點不捨得。話不多說,今天的選題依然有趣。先請你來聽一首歌,來自Paul Simon的《I Know What I Know》。《歌物件》中的最後一個物件,是音樂史上令人難以忘懷的「worst album covers」(醜封面)。
  • 馬世芳:尋訪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 直播預告
    這一次來到北京,馬世芳將約上他的老友「帶著民謠走江湖」的郭小寒一起,由鼓樓東大街開始走起, 探訪Mao、雜家、DDC、XP、樂空間等音樂演出場地, 尋找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這天,馬世芳和郭小寒一起,乘車去通州小河的工作室,拜訪小河和周雲蓬,四人「把茶言歡」,聊聊那些走江湖的歲月,那些被裝進新民謠裡的老靈魂們。嘉賓介紹
  • 馬世芳:一個專業樂迷的自我修養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早已在加入看理想製作《聽說》時,就依著從小浸淫在音樂圈中的先發優勢,依著自己 9 歲開始主持電臺的過硬積累,將臺灣地區三四十年來的音樂發展之路從西學東漸到「唱自己的歌」一路走來的人和事,或見微知著或引經據典地娓娓道來。不同於樂夏的高響應情緒,打開《昨日書》,字裡行間透出溫潤如玉的嗓音。
  • 馬世芳 x 瑪莎:有沒有一句歌詞曾經擊中你?
    之前看到這篇馬世芳老師和五月天貝斯手瑪莎的對談,才發現歌詞遠不是我們想得填詞那麼簡單,它關乎歌詞本身的平仄節奏、語氣語調和旋律等等方面。今天就來分享這篇對談,你還記得曾經擊中你那句歌詞的形狀嗎?有時候他拿一首歌詞來和我們討論,我會設法讓自己抽離一點,即使對象是一個我認識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他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點,就是他的歌曲狀態其實是糖果與苦藥相互包覆。我始終相信一首好歌要有巧妙的平衡與矛盾,厚度才會出來,而阿信注意到了這點。馬世芳:我們都同意作曲可以學,寫詞當然也可以:五分鐘的篇幅扣掉重複段,你要怎麼說一個好故事?
  • 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沒有不知道馬世芳老師的—王小峰
    再次看到「馬世芳」這個名字,是在一本叫做《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書上,他是主要撰稿人。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的?我開始好奇,雖對他老人家的底細不了解,但是他寫的文字我倒常常通過網絡閱讀。2005年,我做鄧麗君的封面故事,想採訪一下這位馬先生,但是聯繫不上,我想到了「民歌教母」陶曉清老師,臺灣音樂圈的人她都認識,肯定也知道馬世芳。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當胡德夫的《匆匆》那張專輯得了音樂年度大獎,他還為周杰倫的《十一月的蕭邦》沒有得獎抱不平,「心想《太平洋的風》寫得是多泛而無物啊。以我當時自身的見識和體驗,大概是體會不出歌詞裡所要陳述的內涵,哪怕到現在也不能。」後來,從李雙澤《美麗島》,到三毛的《不要告別》,看馬世芳對這些歌曲的完成過程、成歌背景一一道出,「像嚼甘蔗,輕咬一下是甜的,越嚼越有味。」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電臺節目《音樂五四三》則是屬於更進階一點的樂迷。在這個直播時段並不「黃金」的電臺節目裡,馬世芳有更大的自由去完成他心目中一個電臺音樂節目該有的樣子。音樂人也才得以在節目裡純粹地聊音樂、介紹一首歌和一張專輯是怎麼寫出來做出來的。這樣一個能讓音樂人認真地談論音樂的電臺節目,在華文的媒體環境裡,並不多。
  • 李宗盛馬世芳音樂對談:流行歌曲是年代的腔調
    我本來是以一個大哥的感覺來的,結果一看到陶姐,當場就變成小李。(笑)不過這樣也好,其實是很激動,因為我也是不太曝光,影劇版又是屎尿新聞居多。但是看到馬芳做了這件事,所以我就來了。所以今天大家聊聊天,我來這裡,就是把我所知道的跟大家說。我所做的、我所知道的不見得是對的,可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聊天。馬世芳:所以球丟回來了,那就從一首覺得挺有意思的歌開始。
  • 馬世芳:《戰神卡爾迪亞》是當今極難得的、有教養的流行樂
    當年馬世芳在服兵役的時候,第一次聽到陳珊妮的歌。那一年,網絡還沒普及,她的歌裡唱到「投幣式公共電話」:「用了十個硬幣直到雨停/至少還有六個朋友/有六塊錢的寂寞」當時馬世芳不由得感嘆到:這是多好的詞啊。智慧型手機還要十幾年才會出現。
  • 馬世芳: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 簡單生活與音樂 馬世芳VS田藝苗
    視頻:田藝苗@馬世芳簡單生活、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幾個晚上下來,我發現自己不止是把耳朵借給了馬世芳,也將思緒一併借給他了。看馬世芳的文字,猶如跟著他一同遨遊於海峽彼岸的音樂世界,有歷史,有往事,有情懷。 第一次聯絡他做訪問是在今年8月底,彼時,他正帶著樂迷前往倫敦和利物浦,參加搖滾盛事「國際披頭周」。
  • 李宗盛*馬世芳:十個天才造就一個傻瓜
    馬世芳:所以球丟回來了,那就從一首覺得挺有意思的歌開始。在迎接九○年代的時候,滾石唱片出版了一張合集叫做《新樂園》,當時邀請了旗下的男性創作歌手,每個人貢獻一首歌,沒有主題的限制,大家把當下的狀態寫出來、唱出來。
  • 這張史上最偉大專輯,在那個夏天改變了一整代青年人
    馬世芳初訪約翰‧列儂少年時代故居 攝於2012年當我真的走到那扇鐵門前面,真的用手摸到它的時候,心裡那種激動真的是無法言喻。馬世芳拜訪草莓園 攝於2012年1967在西方流行音樂史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年,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在這年的夏天,有所謂Summer of Love,也就是「愛的夏天」這樣的稱號。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我們將在所有留言中挑選精彩問題,請馬世芳老師現場作答。馬世芳是廣播人,也是作家。1971年生於臺北,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五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2015年統籌編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2014年出版散文輯《歌對象》、《耳朵借我》,後者獲選「2014開卷年度十大好書」;2010年出版散文集《昨日書》;2009年統籌編輯《1975-2005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 馬世芳丨披頭四的最後時光
    但是無論人們多麼愛著這張專輯和這支樂隊,披頭四的四個人再沒有一起走回這條路。今天來聽馬世芳來談,披頭四在最後時光裡的故事。四個人當時的恩恩怨怨,也許在今天看來,是「五十年後一回頭,年輕真傻。」在音樂上,Get Back Session不做錄音室的後制修整,沒那麼多實驗趣味,從現場演出起家的樂團,純粹錄一張現場錄音室專輯而已;此外,他還提議找人來拍攝紀錄片,並在作品完成後開一場盛大的演唱會,搭配電影與新專輯共同發表。這次他們不在Abbey Road艾比路錄音,而去租了倫敦的Twickenham Stud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