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姆到攝影大師 | 她終生未婚,死在養老院,卻用15萬張底片震驚了世界

2021-02-07 鳥人與魚




她既是保姆,也是天才攝影師。她生於曼哈頓,卻在芝加哥生活,並帶著奇怪的法國口音。


她活到83歲,死在養老院裡。她終生未婚,沒有子嗣,卻留下15萬張底片。對於世界來講,她是個迷;對於崇拜者來說,她是個神。她的攝影作品睿智、犀利、直擊人心。





最後看見她的人,說她一個人坐在河邊的長椅上,孤獨地望向遠方,不過也有人說,她是在社區的垃圾桶旁搜尋食物,總之,在別人看來她煢煢孑立且潦倒不堪。


一段時間之後,當社區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她的消失,大家才回過神來,在心裡達成一種默契,她確實是死了,她步履蹣跚的樣子,垂垂老矣的面龐,都是死神來臨的前兆,可是卻沒有人知道,關於她,她的名字,她的來歷。





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謎,是令人找不到理由去解開的謎,隨著肉體的消亡,她將會如同紅繁華世界中的平凡大眾,被時間碾過化作塵埃,被世界遺忘。


她就是 ——




美國業餘街頭攝影師、家庭保姆

薇薇安·邁爾 Vivian Maier

(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

 


One of a few portraits of Vivian Maier in which she can be seen smiling. Vivian Maier, 1961



2007年的盛夏,芝加哥。地產經紀人,跳蚤市場賣家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為寫當地公園的小冊子找舊照片時,在舊家具拍賣場買下一箱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的底片和照片。那是一個民用倉庫收不到租金拿出來抵賣的許多舊家具及雜碎物件的一部分。Maloof  沒有找到他想要的照片。不會攝影的他剛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處置這批底片和照片。後來 Maloof 有時間仔細整理這批底片和照片,慢慢也喜歡上了攝影。並且有意識地在跳蚤市場收集 Vivian Maier 的照片底片膠捲。



John Maloof. Photo by Megan Boguszko



Maloof  哥哥的朋友羅恩·斯萊特裡(Ron Slattery)一直在收集舊照片。Slattery 在2007年同一次拍賣時也買下了一批 Vivian Maier 的膠捲。他也曾將 Vivian 的照片貼到自己的舊照片網站上。那時候沒有人知道 Vivian Maier 是誰。生活窘迫的 Slattery 沒有醫療保險,為付醫療費他將他收集的 Vivian Maier 膠捲的大部分,以一美元一卷的價格,共1000卷賣給了 Maloof 



Collector John Maloof in front of her photographs at the Cultural Center in Chicago (AP)



Maloof 一共收集到10萬多張底片,2000多卷還沒有衝洗出來的膠捲,3000張照片和許多8毫米影片。時間跨度大約是60到70年代。到2009年,Maloof 在幾個論壇攝影請教攝友之後,建立了「 薇薇安·邁爾攝影博客 」



A box of Vivian Maier’s lifetime prints


Vivian Maier 的底片在一張輕便的桌子上


Vivian Maier 的一些箱子和物品


Vivian Maier 的各種相機


Vivian Maier 的手提箱和鞋子



傑夫·戈爾茨坦(Jeff Goldstein),從跳蚤市場聽說了 Maloof 收集 Vivian Maier 照片的事兒,也加入了收集的行列。他先從 Slattery 裡手裡買下57張照片,並了解到2007年拍賣時還有其他買家買下了另外一批 Vivian Maier 的照片底片。功夫不負有心人,Goldstein 最後找到那個買家並買下了那些照片底片。目前 Goldstein 收集到12,000張底片,700張照片,20個影片和許多反轉片。時間跨度大約是50到70年代。



Jeffrey Goldstein Sues Vivian Maier Estate


John Maloof and Charlie Siskel photographed by Jennifer Roberts for The Globe and Mail



就這樣,Vivian Maier 的攝影開始慢慢浮出水面。其規模,其質量,其時間跨度令人震撼。那麼,Vivian Maier 又是誰呢?



剪報收集和整理成活頁夾


Vivian Maier 的儲物櫃



「 Time eventually positions most photographs, 

even the very amateurish, at the level of art.

時間最終將大多數照片,

甚至是非常業餘的照片,置於藝術的高度。」

—— SUSAN SONTAG, PHOTOGRAPHY



VIVIAN MAIER, 1958



如果你漫步在五十年代的芝加哥富人區,你也許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神情嚴肅的女人,正帶著一個或者兩個孩子散步。她剪著齊耳短髮,穿著不顯露身體線條的寬鬆男式襯衫,這個裝扮一看就是保姆,也是當時芝加哥富人區常見的景象。唯一不同的是:她脖子上經常掛著一架祿來(Rolleiflex)相機



Self-Portrait; October 18, 1953, New York, NY



她一邊照顧孩子,讓他們別跑遠,一邊小心審視周圍環境,謹慎地按下快門。等下回到家裡,在她鎖起的保姆間門後,她會小心翼翼取出拍完的膠捲,放進箱子。又過了一天,又拍了一卷。然後,她也許會在小小的保姆床上舒展身體,考慮一下明天拍什麼。



Self-Portrait Coat and Camera



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 街頭攝影 」藝術家,常常通過一個祿來相機看世界,在芝加哥、紐約等城市的街頭捕捉了成千上萬個生動的瞬間。她並不是一位職業攝影師,生前只是個保姆 ——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芝加哥街頭,她可能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婦人。她從未把照片展示給人看過,甚至自己也未覽自己拍攝之全貌 —— 她去世後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未衝洗的膠捲。



Chicago area, 1966, Self-Portrait Shadow in Yard



Vivian Maier 雖已離世,但她人生的傳奇剛剛開始。一個年輕人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讓世界認識了 Vivian,讓她的那些有關上世紀50到70年代芝加哥等城市的街頭的珍貴圖片流傳於世,令人們嘖嘖稱奇。



Self-Portrait, Undated





Vivian Maier 1926年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因為母親是法國人,她從小在法國長大。



Vivian Maier swinging on a vine



1948年到1949年間,Vivian Maier 開始使用一架柯達布朗尼盒式相機(Kodak Brownie Box Camera)拍攝建築和人像,那是在法國的尚普索地區。



Vivian Maier 的柯達布朗尼盒式相機


Vivian Maier, at 25, aboard the SS de Grasse en route to New York in 1951.


New York, NY, c.1950



1951年 Vivian Maier 從法國回到紐約。她真正的攝影生涯是從1952年開始的,在紐約大都會,她獲得了法國小村莊無法給予的靈感。她開始使用 Rolleiflex 3.5 相機:這個相機的好處是隱蔽。



1950s, Canada



Vivian Maier 甚至也不遵守當時人們對女性攝影的期待:暨所謂的優雅及女性化。相反,她從打開的車窗裡偷拍街邊昏睡的男人,口水淌了二尺長。她的作品不體現性感,但是絕不是不關注性。她拍攝墮胎廣告牌,成人用品店,脫衣舞俱樂部以及去看鹹濕小片兒的男人。



Sept. 1953. New York, NY


September 13, 1953. Empire State Building, New York, NY


September 1953. New York, NY


Untitled (contact sheet), 1953, Horse and Police


Untitled, 1953, Bus Window View


Woman in front o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953


1953, New York, NY


Christmas Eve 1953. East 78th Street & 3rd Avenue, New York, NY


Fall 1953. New York, NY


January, 1953. New York, NY


June 1953. New York, NY


May 10, 1953. New York, NY


May 1953. New York, NY


New York, NY, May, 1953, Man Sleeping in Doorway


New York, NY, November 19, 1953, Men Working on Awning


November 1953. New York, NY


October 29, 1953. New York, NY



Vivian Maier 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仰拍,也就是說相機位置很低,這給她的人物多多少少增添了一絲偉岸和幽默。她的攝影風格也不是毫無目的地按快門,而是冷靜考量、取景、刪除不必要因素,然後,致命一擊。於是,風土人情就凝固在了黑白膠片中



New York, NY, 1954 Women Walking with Girl


New York, NY, 1954, Man on Bench with Shoe


New York, NY, 1954, Woman Cleaning Windows


New York, NY, October 1954, Woman Laughing


New York, NY, Sept. 3, 1954


New York, September 30, 1954


October 8, 1954. New York, NY


1954. New York, NY


August 1954. New York, NY


Chicago, IL, 1954


December 2, 1954. New York, NY


Flushing, Queens, NY, 1954 Women on Stairs


July 27, 1954. New York, NY


June 24, 1954. New York, NY


June 1954. New York, NY


March 1954. New York, NY


May 28, 1954. New York, NY


New York, 1954



Vivian Maier 剛到紐約時,曾經去一家血汗工廠做過縫衣工,但她很快發現這工作不適合她。倒不是因為不能吃苦,只是沒有時間拍照。幾經輾轉,最終她決定,保姆才是最合適她的工作:有吃有住,還能陪孩子們玩,有大把空閒時間,可以有私密空間,保姆間的衛生間正好做暗房。



Vivian Maier 的浴室兼作暗室


1954. New York, NY


Untitled, October 10th, 1954, Children with Jar


October 31, 1954. New York, NY


September 3, 1954. New York, NY


September 20, 1954. New York, NY


September 26, 1954. New York, NY


September 1954


Staten Island. New York. USA. 1954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Observation Deck. 1954. New York, NY


Untitled (contact sheet), 1954, Kids and Strollers


Untitled, 1954, 2 Men Under Bridge Aerial View


Untitled, 1954, Man with Trash Can


Untitled, 1954, Woman Taking Photo



1956年搬到芝加哥,在那裡她做了40年的保姆。Vivian Maier 喜歡在休息日周日拿著她的祿來福來相機到處走到處拍。



1954. New York, NY


August 12, 1954. New York, NY



Vivian 帶過的孩子記憶中,初夏是出去散步的時節。保姆 Vivian 推上童車,左掛一個包,右掛一個袋,脖子上是她珍貴的 Rolleiflex,偷偷去走一些媽媽不讓走的「 冒險 」路線。孩子們都喜歡她,因為她與眾不同,是個特立獨行的保姆。 



Ice Cream, New York, NY, 1955


January 26, 1955. New York, NY


March 18, 1955. New York, NY


May 5, 1955. New York, NY


May 1955


1955. New York, NY


New York, NY, 1955 Vista Vision, Man Holding Cables


New York, NY, 1955, Boy Smoking


New York, NY, 1955, Man Sleeping in Car


November 4. 1955, San Francisco, CA


November 8. 1955


Untitled, 1955, Man with Cigarette


April 9, 1955. New York, NY


June 7, 1956. New York, NY


New York, NY, 1956, Woman in Street


New York, NY, September, 1956, Woman in Front of Train


September 1956. New York, NY


September 1956


Untitled, 1956, Woman with Stroller and Ship


1956. New York, NY


April 20, 1956. Chicago, IL


April 26, 1956


Armenian woman fighting on East 86th Street, September, 1956. New York, NY


August 16, 1956. Chicago, IL


August 22, 1956. Chicago, IL


Chicago, 1956, Neon 「GIANT」 Movie Sign


Chicago, IL, June 16, 1956, Woman with Baby


January 1956


July 1956


1957. Florida


January 9, 1957. Florida


May 16, 1957. Chicago, IL


UNTITLED (Hubbard Woods Station, Winnetka, Illinois), 1957


Untitled, 1957, 2 Women with Fur Shawls


Untitled, 1957, Car in Garage with Cats


Untitled, 1957


August, 1958. Churchill, Manitoba, Canada



1959年,Vivian Maier 對僱主說:我需要六個月的假期,我要去環遊世界了。在1959年和1960年之間,Vivian 去了洛杉磯、美國西南部、菲律賓馬尼拉、泰國曼谷、埃及、義大利和中國北京。 



Vivian Maier 1957年的旅行計劃


1959, Grenoble, France


1959. France


1959. Grenoble, France


1959. Kochi, India


1959. Los Angeles, CA


1959. Saigon, Vietnam


East 108th Street. September 28, 1959. New York, NY


July 10, 1959. Aden, Yemen


July 24, 1959. France


June 5, 1959. Thailand


June 27, 1959. Asia


May 23, 1959. Hong Kong, China


New York, NY, September 29, 1959, Woman with Curlers


September 24, 1959. New York, NY


September 25, 1959. New York, NY


September 26, 1959. New York, NY



Vivian Maier 的攝影使她的旅程充滿意義,去到陌生城市,遇到很多陌生人,相機既是她的保護罩,也是她的探測器。儘管在護照申請表格的職業一欄,她仍然寫上了「 保姆 」兩個字,但是在她心裡,攝影師、捕捉世界的人才是真實身份。她的冒險在膠片的世界裡。



September 29, 1959. New York, NY



在菲律賓群島,Vivian Maier 來到一個海邊的小村莊,一群當地農民三三兩兩站在稻田邊,遠處是鐵路以及茅草作屋頂的簡陋房屋,她按下快門,發現遠處有個正在給嬰兒餵奶的母親。於是,她越過鐵路,再次按下快門,這一次是特寫。



The Sphinx of Giza and the Pyramid of Khufu, 1959. Egypt


Untitled, 1959, Men on Ship Deck


1959



對於攝影家而言,旅行拍攝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同時期,大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也在環美拍攝,不過他可是有古根海姆贊助的,而 Vivian 則花得完全是自己的錢。而且前者知道自己的這次旅程將成為畫冊,大賣特賣;而後者的,純粹就是喜歡拍。



1960. Chicago, IL


August 1960. Chicago, IL


Chicago, IL, c.1960, 3 Women Walking


Chicago. USA, 1960


Frank Sinatra, 1960


1960s. Chicago, IL


April 7, 1960. Florida


New York, NY, c.1960, Old Couple



1952年,著名的 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正在用萊卡35毫米相機拍攝中國,他的手法顯然是要抓住那個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而 Vivian 的手法是包羅萬象地忠實記錄。當然,顯然邁爾也受了布列松中國之旅的啟發:畢竟,後者的故事登上了1959年1月號的《Life》雜誌。



1961. Chicago, IL


At the Balaban & Katz United Artists Theatre in 1961. Chicago, IL


Chicago, 1961


December 21, 1961. Chicago, IL


 June 19, 1961. Chicago, IL


June 25, 1961


May 2, 1961. Chicago, IL


The Balaban & Katz United Artists Theatre in 1961. Chicago, IL



她拍下不同的港口,標示牌上的文字從拉丁文到中文,從婆羅米文到阿拉伯文。黃皮膚到更深色的,從大褂到穿袍子的阿拉伯人。笑起來露出大金牙的酋長,戴草帽的沒有牙的老農民,街市上包著頭巾的男人,穿紅色僧袍的和尚,正在做祈禱的穆斯林,當然,還有媽媽和孩子們,或者只有孩子們。



Chicago, 1962, Roller-skates


Chicago, 1962, Snack Shop and Diner


Chicago, IL, 1962, Helping Older Woman Cross Street


Chicago, IL, May 23, 1962, 3 Men Looking Up


December 1962. Chicago, IL


Maxwell Street, Chicago, IL. 1962


September 18, 1962


September 23, 1962. Chicago, IL


Untitled, 1962, Clown in Car



Vivian Maier 坐在泰拳比賽的前排,坐在一家當地舞廳裡,坐在廢墟前,寺廟前,清真寺前。她在慶典上拍,在公墓裡拍,為一家馬來西亞人拍整整五十張,拍坐在地上的乞丐,然後給他一點買吃的錢。這個帶著三個相機環遊世界的女人,什麼都拍。



1963. Florida


1963. Seminole, Florida


Chicago, 1963


February 27, 1963. Chicago, IL


January 31, 1963. Hull House, Chicago, IL


June 1963. Chicago, IL


March 26, 1963. Florida


Spring 1963. Chicago, IL


Untitled (contact sheet), 1963, Snow Scenes



她曾經連續一周徜徉在巴黎的街道上:巴黎大學附近的左岸咖啡廳是她常去的地方,聖厄斯塔什雷阿爾市場,參觀拿破崙墓,以及羅浮宮,在那裡,她為名畫和雕塑拍攝黑白照,有時候會把參觀者也拍進去。當然,還有拉雪茲神父公墓。



Chicago, IL, 1966


Kiddieland, September 1966. Sandwich, IL


March 31, 1966. Chicago, IL



在旅程開始的時候,從芝加哥到洛杉磯的火車上,Vivian Maier 為自己拍了一張自拍照:穿著灰色上衣,Vivian 向下凝視著她的新武器:Rolleiflex,鏡子中反射出一尊印第安霍皮族神靈雕像。旅程結束時,她帶著滿滿一萬張照片回到了芝加哥。



Chicago, IL. 1969


Canada



如果你認為 Vivian 只拍攝日常生活,那麼你錯了。她幾乎是最早的攝影記者了,記錄著身處的各個時代的特徵:50年代是休閒郊區生活;60年代是大社會變革;70年代則是深度動蕩。她帶著相機,奔走在城市各個角落,不停拍攝。



Chicago, IL, n.d., Bridge View of Skyline


Chicago, IL, n.d., Man with Cigar


Chicago, IL



那些在街頭玩耍叫嚷的窮孩子,那些在後巷抽菸的廚子,那些在街邊閒聊的黑人女僕,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躺椅上四仰八叉的醉漢,她的攝影不僅是攝影,更是一部攝影歷史書。有人對著鏡頭微笑,有人怒目而視,有的孩子哭得淚眼婆娑,有的則大笑露出豁牙。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呈現著城市中具有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



1965. San Juan, Puerto Rico


Chicago


Emmett Kelly as the clown figure 「Weary Willie」


Florida, n.d., Car with Palm Tree


Milwaukee, Wisconsin


New York, NY, n.d., 3 Men in Street



Vivian Maier 的一個癖好是拍攝報紙:垃圾桶裡被揉成一團的報紙,人們手上正在閱讀的報紙,過街時夾在胳膊下的報紙,小睡時候枕在頭下面的報紙。報紙是人和時代的聯結,某個人,某件事,通過當時印在報紙上的故事,以某種微妙的化學反應,聯結。



New York, NY



Vivian Maier 也錄音,那種很嚴肅的錄音。想好問題,認真提問,彷佛一個街頭採訪者。水門事件期間,她問一個朋友:你對這事兒怎們看?朋友回答:為了國家大局,這也不錯。Vivian 立即反唇相譏:什麼國家大局,其他政客應該引以為戒。



New York, NY



Vivian Maier 也追星,作為一名資深電影愛好者,她經常徘徊在影院外,帶著相機等待,她拍過奧黛麗·赫本以及愛娃·加德納,二人在鏡頭下有從未見過的質樸。大概是因為攝影者本人並為將她們作為大明星來拍攝,而是作為某個場景的一部分,或者攝影者人生的一部分來呈現。



Audrey Hepburn at the Chicago premiere of 「My Fair Lady」 at the RKO Palace Theater. October 23, 1964


Kirk Douglas at the premiere of the movie Spartacus in Chicago, IL. October 13, 1960


Untitled (contact sheet), 1960, Kirk Douglass at the premiere of the movie 'Spartacus' in Chicago, IL



70年代,Vivian Maier 開始大量追蹤名人事件背後的故事:比如,她曾完整追蹤甘迺迪家族的故事,水門事件,還有芝加哥政壇風雲。最終,她搜集報紙,拍攝照片,錄製街頭採訪錄音,也錄下自己對這個事件的評價,Vivian 永自己的方式記錄下時間的流淌,最終,她也成了她搜集的故事的一部分。



May 27, 1970. Chicago, IL


Undated



從很多照片中我們都能看出,她經常獨自一人,她的鏡頭和被拍攝者之間沒有那種普通意義上的交流。這不禁揭露出一個事實:這位保姆攝影師實際上是沒有社交生活的。事實是,Vivian Maier 當然有社交生活,這在約翰·馬盧夫2007年的奧斯卡提名紀錄片《追尋薇薇安·邁爾》中體現得很詳盡。


April 19, 1971. Chicago, IL


July 29, 1971. Chicago, IL


June, 1971. Chicago, IL


Untitled, 1971, Girl Reading



她從來不和別人分享她的照片,有一大部分照片因為沒有衝洗出來,連她自己都沒有看到過。可惜的是,Vivian Maier 沒能知道多少人喜歡她的照片,她在2009年就過世了。



Undated


Untitled (contact sheet), n.d., Man with Cane


Untitled (contact sheet), n.d., United Artists Movies



儘管有僱傭過她的家庭出來說一些她的事,儘管她常去買膠捲的照相店認識她,但因為她的內向,到目前為止,Vivian Maier 是還是神秘的,到底她是誰?有過什麼樣的人生?為什麼拍了一輩子的照片又不去衝洗出來看?為什麼不衝洗出來還不停地拍攝?



Kenilworth, 1973


Untitled, n.d, American Flags Street Scene


Untitled, n.d, Woman in White Trench Coat


Untitled, n.d., Couple on Boat Deck


Untitled, n.d., Man Praying on Stairs



也許等所有 Vivian Maier 的底片都衝出來後,所有 Vivian 的照片都看到後,所有她拍的8毫米影片都公開後,我們可以從那裡看到 Vivian Maier 一生的星星點點。但也許 Vivian Maier 將永遠是個謎。她給我們留下的,只是她的攝影作品。



Untitled, n.d., Man with Coffee


Untitled, n.d., Old Man with Tie


Untitled, n.d., Store Window


Untitled, n.d., Woman with Child in Lap


Untitled, n.d



2009年4月的一天,Maloof 在其中一個盒子裡找到一個衝膠捲的信封,上面用鉛筆草寫著:Vivian MaierMaloof 趕緊再次在網上查找,驚奇地發現 Vivian Maier 的名字出現在芝加哥論壇報的訃告欄裡,是前幾天剛剛過世的。發訃告的是 John,RyanMatthew  。他們留下的地址和電話都不準確,Maloof 試圖通過芝加哥論壇報和他們聯繫也沒有聯繫上。線索斷了。2009年5月18日 Maloof 專門建立了一個「 薇薇安·邁爾攝影博客 」,並逐步開始貼 Vivian Maier 的作品。2009年10月9日 Maloof 在照片分享網站 Flickr.com 貼了一個專題「 我該如何處理這批照片 」,反映很熱烈,Maloof 也得到許多熱心的建議,這些都增加了他整理出這批照片的動力。



Vancouver, Canada




Maloof 隨後在另外一個盒子底部發現一個高地公園地區的地址,上面的名字是俄夫仁·根斯堡(Avron Gensburg)。仔細調查之後發現 Avron Gensburg 的確住在這個地址,而且他的三個兒子的名字是 John,RyanMatthew,正是在芝加哥論壇報發訃告的那三位。就這樣,從根斯堡家開始,Maloof 總算找到一些了解 Vivian Maier 的人。





Vivian Maier 是1956年應徵 Gensburg 家登在報紙上找保姆(Nanny)的廣告到他們家的照顧他家三個兒子的。這一做就是十六七年,一直到1972年孩子們長大成人 Vivian 才離開 Gensburg 家。Vivian 不太願意提起自己的過去,誰也不知她怎麼會來芝加哥做保姆。但 Vivian Maier 很直爽,從不隱瞞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尤其喜歡對政治和電影發表評論。Gensburg 太太南希(Nancy)印象中 Vivian 對做保姆興趣不大,只是她不知道還可以做其它什麼。Gensburg 太太覺得 Vivian 是很有品位有教養的女士,而且看上去像法國人。





儘管她有濃重的法國口音,但 Vivian Maier 並不是法國人。根據從 Gensburg 家找到的 Vivian 的出生證,Vivian Maier 1926年2月1日出生於紐約,母親是法國人瑪麗亞·若索·梅耶(Maria Jaussaud Maier),父親是奧地利人查爾斯·梅耶(Charles Maier)。Vivian Maier 4歲時,父親就不再和她們在一起了,原因也無從查起。在1930年的人口普查中,Vivian 和她母親的名字出現過,但那時戶主名字是49歲的法國婦女珍妮·貝特朗(Jeanne Bertrand)。Jeanne Bertrand 是小有名氣並得過獎的人像攝影家,也認識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的創立者格特魯德·范德比爾特·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但是沒有人知道 Jeanne 和 Vivian 母女的故事。



Jeanne Bertrand in a Boston Globe article from 1902



Vivian 母女後來去了法國並在那裡生活了很長時間,可以說 Vivian 是在法國長大的。但是她們在法國具體生活在哪裡,有什麼經歷,Vivian 又怎麼喜歡上攝影目前還不清楚。我們知道的是 Vivian 於1951年4月16日隻身從法國港口勒阿弗爾登上了去美國的輪船。10天後她抵達了紐約,那年 Vivian 只有25歲。已經沒有人知道 Vivian 在紐約的5年在做什麼,只有 Maloof 手上的一些紐約的照片顯示 Vivian 已經開始她的攝影生涯了。





從1956年到1972年在根斯堡家做保姆的日子是 Vivian 最安穩的17年,Gensburg 夫婦尊重她,孩子們喜歡她。Vivian 將專門留給她用的廁所改成了暗房。「 不讓我們進她的暗房 ,儘管我們也沒想過要進去 。」從來沒聽說 Vivian 約朋友見面,也沒有男朋友,更不用說丈夫了。在 Vivian 不用工作的日子裡,她要不去看電影,要不就將自己鎖在暗房裡,但是最多的就是到處去拍照片了。脖子上吊著祿來福來相機成了 Vivian 的經典形象。



Chicago area, August 1966, Self-Portrait Cat in Car Window


Chicago Area, June 16, 1956, Self-Portrait Chrome Ashtray


New York, 1954, Self-Portrait Toaster


New York, December 23, 1954, Self-Portrait Woman Tying Shoe


New York, NY, n.d., Self-Portrait Vintage Mirror



1959年到1960年中有6個月,Vivian 一個人去週遊了世界。儘管 Vivian 不怎麼聊起自己的家庭,Gensburg 先生記得 Vivian 繼承了一小筆遺產:法國阿爾薩斯(Alsace)一個小農場的一部分。Vivian 兌現了屬於她的那部分並用這筆錢去了洛杉磯,馬尼拉,曼谷,北京,埃及,義大利,法國,再回到紐約。「 如果她想好去哪裡,她就會去,你也完全不必去問具體她去哪裡的。當然你可以問 …. 可是,Vivian 是很注意自己隱私的人。」Gensburg 太太 Nancy 回憶說。



Self Portrait, Chicago, 1956


Self Portrait, Chicago, n.d., Self-Portrait Shadow with Hat


Self Portrait, n.d., Self-Portrait Ice Box


Self Portrait, n.d., Self-Portrait Round Mirror


Self-Portrait Door Reflection



Vivian Maier 也會給他們看她拍的根斯堡家孩子的照片,但從不會送他們這些照片。「 如果你喜歡一張照片,你就得花錢買。」太太 Nancy 說。但是她相信 Vivian 也不是願意靠照片謀利的人。「 就像畫家不捨得出賣自己的畫一樣, Vivian 非常喜歡自己拍的每一張照片。」



Self-Portrait in Bangkok, Thailand – June 15, 1959


Self-Portrait Woman with Hat in Mirror


Self-Portrait, 1950ies


Self-Portrait, 1953



Vivian Maier 在1972年離開根斯堡家時帶走了她所有的東西,卻隻字不提她去哪裡做保姆。就是後來時不時回根斯堡家看望她帶大的孩子們時,也從來沒有提過她在哪裡工作。Vivian 的故事還不完整,但看來她一直在芝加哥的北岸地區做保姆。



Self-Portrait, 1954


Self-Portrait, 1955



其中一家是著名電視主持人製片人菲爾·丹納休(Phil Donahue)。Donahue 1974年將他的電視節目搬到芝加哥後就和妻子分居並離婚。Vivian Maier 在丹納休家照顧他的4個孩子不到一年。和 Gensburg 家不同,這家的孩子不怎麼喜歡 Vivian 。他們覺得她是古怪的法國女人,帶他們去奇奇怪怪的地方,做的三明治很難吃。Donahue 當時12歲的小兒子詹姆斯記得 Vivian 經常在附近轉悠拍照片,一身裝束有點像瑪麗亞·川普(《音樂之聲》中保姆的原型)。Donahue 也記得 Vivian 經常在拍,但卻不記得見過照片。「 有一次見到她在拍垃圾桶的裡面。從來沒有想到過她做的事有什麼藝術價值。」 Donahue 說。



Self-Portrait, 1955


Self-Portrait, 1956



1987年 Vivian Maier 到烏瑟斯金(Zalman Usiskin)家做時,她隨身帶著30年的攝影積累。丈夫扎爾曼(Zalman Usiskin)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教授,太太卡倫(Karen Usiskin)是教科書編輯。他們記得在面試 Vivian 時,她就清楚地表明:


「 我必須要告訴你們

我可會帶著我的一生來的。

而我的一生就在一個個盒子裡。」 



Self-Portrait, 1957


Self-Portrait, 1959


Self-Portrait, 1960



Usiskin 告訴她沒問題,他們家有個大車庫。「 可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的是,Vivian 真的帶來了200多個大盒子。」他們將她的盒子放在倉庫裡。她在他們家做的這一年多時間裡,沒有人碰過這些盒子。Usiskin 記得她對孩子們很好,但對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好了。太太 Karen 感覺她不喜歡買貴重的東西:「 我想 Vivian 將自己定位成窮人,並為此自豪。」



Self-Portrait, 1961


Self-Portrait, 1963


Self-Portrait, 1970



從1989年到1993年, Vivian Maier 在費德裡科·貝裡德家(Federico Bayleander)照顧他有殘疾的女兒。對她的印象和以前的幾家差不多:Vivian 對他女兒很好;她在地下室堆了幾百個盒子;她喜歡評論電影,對政治話題的討論也很有興趣。



Self-Portrait, 1971


Self-Portrait, May 5th, 1955



Bayleander 家之後,Vivian Maier 還在橡樹公園(Oak Park)一家做過。最後搬到了在西塞羅(Cicero)的廉租公寓。當 Gensburg 家老二 Ryan 和弟弟 Matthew 在90年代後期又從新聯繫上 Vivian 之後,他們執意將 Vivian 安置在羅傑斯公園(Rogers Park)很好的公寓。Ryan 說:「 知道她在哪裡我們會安心點。」他相信 Vivian 在他們家出手幫助她之前靠社安養老金生活。但似乎 Vivian 也許有其它收入。現在 Maloof 有時會在 Vivian 的盒子裡發現一些股票股票單據,或還未兌現的財政部寄回的退稅支票,有些都超過一千元。



Some of Maier’s print instructions


Vivian Maier 的郵件、信件和收據



Gensburg 家的人常為 Vivian 擔心。和以前一樣什麼都不怕,Vivian 經常很晚了還在芝加哥治安不太好的地區到處走,和高速橋下的無業游民說話,還教他們怎麼去庇護所。



Self-Portrait, Undated



大約2008年聖誕節的時候,Vivian Maier 在市區滑了一跤並傷著頭部,被送進了急診室。Ryan 說:「 我們以為她會徹底康復。」Gensburg 家的人幫忙找最好的醫生。後來他們將 Vivian 安置在羅傑斯公園地區的一個療養院,以便他們下班可以去看她。一次 Ryan 和 Matthew 接了媽媽一起去看 Vivian,並和媽媽開玩笑說:「 你有沒有帶紐約時報給 Vivian?要不要帶點咖啡冰淇淋給她?她最喜歡咖啡冰淇淋了。」Nancy 嘆道:「 孩子們實在太了解 Vivian 了。她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但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



Self-portrait in a mirror with a hot light and multiple reflections in other mirrors, 1949


Self-portrait in car mirror, 1952


Self-portrait, 1950s


Self-Portrait, 1958


Self-portrait, 1961



Vivian Maier 2009年4月20日在在羅傑斯公園的療養院過世。Gensburg 家的孩子們將 Vivian Maier 的骨灰撒在他們小時候 Vivian 帶他們去採過野草莓,共同度過許多快樂時光的樹林裡。


「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

死時沒有孩子或家庭或愛情。

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聲。

為此,她研究許多的人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她的影像顯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邊。」

—— John Maloof



Self-Portrait, 1975


Self-Portrait, 1977



這就是目前我們知道的 Vivian Maier 的一些故事。也許我們有機會知道更多她的生平故事。但也許 Vivian Maier 將永遠是個謎。她給我們留下的,只是她的攝影作品,讓人驚嘆的攝影作品。



Self-Portrait, 1978


Self-portrait, 1979


Self-Portrait, Chicago, February 1976


Self-portrait, Chicagoland, October 1975



2010年,Vivian Maier 的攝影作品在芝加哥現代藝術中心MOMA展出。Vivian Maier 成為攝影圈中熱議的人物,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2013年,John Maloof 和查理·西斯科爾(Charlie Siskel)共同執導了一部新的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Finding Vivian Maier),這部影片於2014年3月底開始在美國的各大影院上映。




Vivian Maier,這位不吭一聲的漂遊者,漫無目的的記錄者,她一個人自信地遊走街頭,閒庭信步,又信手拈來。她拍下城市裡人們有趣的一面:脆弱的,高貴的,垂頭喪氣的,驕傲自滿的,纖弱的,敦厚的各種各樣的面孔。但 Vivian 是一個注重隱私的人。她會不會討厭 Maloof 將她推到臺前?John Maloof 相信她不會介意,因為他要讓她為自己說話。在別人需要的地方,總有陽光下的新鮮事。



1966


1976


1977


1978



不管懷著何種感情認識 Vivian Maier,認識她作品的人,都沒有吝嗇他們的溢美之詞,有人更是稱:她的出現,改寫了攝影史



1979


1980


August 1975



Vivian Maier 也生而逢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物質追求空前繁盛,經濟繁華背後的社會氛圍卻令人窒息,溫情與自由情懷是其中隱蔽的伏線。Vivian Maier 的影像成為一面千稜鏡,讓美國在其中重新審視半個世紀年前的自己,因了她的影像無所不包。



Chicago 1957


Chicago 1962, Big Discount Radios


Chicago, 1962


Chicago, 1973



Vivian Maier 巧妙地從街頭構架著整個城市,無論是我們看到的芝加哥還是紐約:擁擠的街道小巷,夫婦懷抱一個沉睡的兒童,沉寂的夜色中身著白色禮服裙的一個年輕的背影,在城市街頭中騎馬信步的男人,在電車上睡著的一對相互依靠相濡以沫的夫妻,手持雨傘叼著菸斗走過的行人,街頭藝人,甚至櫥窗裡透出的一雙男人的腳 …… Vivian Maier 一生的黑白和彩色照片成千上萬,被鎖在一個廢棄的存儲單元,只透露她去世前的時代風雲、城市表情和眾生相。



Chicago, 1977


Chicago, 1978


Chicago, 1979


Chicago, April, 1977


Chicago, August 1975



另一位苦心收集 Vivian Maier 作品的有心人 Jeff Goldstein 感嘆:Vivian 被我們的城市、郊區和農村的城鎮吸引了。一個多年的保姆,自己沒有孩子,卻發現了不一樣的美景和生活的複雜性。她的作品表現出對家庭生活以及「 家 」的概念的探索。有時她的照片會營造田園詩般的空間;有時又會生出困擾——從如龍捲風過境般的騷亂街頭或被毀的房屋的照片中不難看出;有些照片又像寓言般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見證她的成熟,攝影主題也從尖銳的自畫像到街道上的無名照片。



Chicago, December 1974


Chicago, October 1976


Chicago, Vivian Maier, April 1977


Chicagoland, March 1977



Vivian Maier 的作品已受到各界好評,諸如英國廣播公司的網站、紐約時報、《芝加哥》雜誌、「 芝加哥今晚 」節目(Chicago Tonight)等。紐約時報在一篇報導裡說:很明顯地,一位更加傑出的美國街頭攝影師被發掘出來了,並讚美她的影像「 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味的矛盾瞬間 」,認為 Vivian 是「 與哈裡·卡拉漢(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 」。獨立報則認為,Vivian 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國人邊上的人:孩子、黑人女僕、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為 Vivian 辦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館長讚譽她的作品「 猶如一部攝影史書 」。



Location and date unknown


Location unknown, 1960


Location unknown, 1976



也有人在為 Vivian Maier 感嘆:看著這些被埋沒半個世紀的精彩照片,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幾近一流的構圖,不得不為其在生前從未發表而感到遺憾。難以想像,Vivian 在堅持拍攝的同時,享受或是忍受著多深的孤獨。也有人忍不住問,究竟世界上還有多少個 Vivian Maier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這樣的東西是否仍然有機會被重新認識?還有,誰說天下沒有懷才不遇之事?



Location unknown, c. 1960–1976


May 1958


May 1976


Milwaukee, MI, 1967


New York City, 1959



有人這樣說:近來攝影界最大的發現,應該是 Maloof Vivian Maier 架設的博客。網上越來越多的追捧,大多歸於 Maloof 不遺餘力地推廣,「 即使在藝術的世界裡,有時需要兩個巴掌來拍響 」。但也有文章提出:有多少關注是緣於 Maloof 發現的這個不尋常的故事,從而引發了好奇心,想要打量一下這一切背後的女人?芝加哥藝術學院前院長、街頭攝影的專家科林·維斯特貝克(Colin Westerbeck)不否認 Vivian 是一個有趣的案例,「 但是當你考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攝影水平,她並不突出。Vivian 的照片缺乏尖銳的諷刺和機智。」然而,持相反觀點的人還是多數:她拍得真的不像是業餘的 —— 嚴謹的一流構圖加上有趣的畫面鋪排;照片的珍貴性讓人們能夠重溫幾十年前的街景和人物,還有他們的生活。





Maloof 也說:「 我欠 Vivian 一個虔誠執著的努力 —— 她是她所在的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我越了解 Vivian,就越著迷。她是個奇異的人,聰明,才華非凡。我得到了它並願意與世界分享它。」





因為更多的底片還沒有衝洗,所以「 薇薇安的博客 」還會有源源不絕的照片可以持續更新,很多人都在提醒自己之後還要再回頭看看這些被時光淹沒的街頭百態。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說過:「 希望人們看我照片的時候,感覺就像讀了一行詩,想讀第二遍。」





「 藝術遠沒有生活重要,

但沒有藝術,生活又是十分乏味的。」

——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羅伯特·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





人一生能夠拍多少照片?十萬張?那可真不少。Vivian Maier 在風燭殘年之中未必會有十萬張照片的概念,更不會想到在自己離世之後,這些底片中有多少被掃描整理,上傳點擊量飄紅的網絡博客,公之於聯結世界的網際網路,又有多少被衝洗精放,裝裱在烏木的畫框,懸掛於美術館潔白的牆,當她跛足行在芝加哥城郊破敗的街道,搖晃在刺骨寒風和紛紛落葉之中,回想自己一生的時候,卻也許會記起那個陽光明亮的下午,帶著僱主家的小女孩在街頭上散步,街邊雜貨店的鏡子明亮得晃眼,構圖對焦,屏一口氣,觸發快門,那一刻,也許才是她人生中的決定性瞬間,如同溯洄的鮭魚躍出水面,閃亮了尾鰭的鱗片。




Maier’s undeveloped film


推薦閱讀 |



素材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鳥人與魚整理編輯


相關焦點

  • 薇薇安·邁爾:終生以保姆為業的神秘攝影大咖
    她終生以保姆為業,直至2009年逝世之後,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現,由此她的名字也隨之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這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一個個案。她的故事之所以廣為人知,源於其雙重身份之間的巨大反差:身世成謎的保姆與隱士般的藝術家。薇薇安一生中拍了大約十幾萬張底片,而且生前她很少洗過照片,甚至有上千隻膠捲竟未衝洗。
  • 《尋找薇薇安·邁爾》:她做了40年保姆、終身未婚,去世時窮困潦倒,死後卻被稱為攝影大師!
    之後,薇薇安一直在不同的家庭做保姆,前後時間長達40年。對,你沒有看錯,薇薇安是一個保姆,而這,也是令馬盧夫最為驚訝的一件事情。而與保姆這個職業相比,薇薇安一生顯然對另一件事情更為感興趣,那就是攝影。薇薇安拍攝照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而作品的數量更高達15萬張,大多數都是美國紐約和芝加哥街頭的街景和行人。正是憑藉著對記錄他人生活和外部世界異常濃厚的興趣,薇薇安為後人保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
  •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 攝影集
    她既是保姆,也是天才攝影師。她生於曼哈頓,卻在芝加哥生活,並帶著奇怪的法國口音。
  • 頂級女攝影師,竟然做了40年保姆,她的一生充滿傳奇
    生前才華橫溢,卻默默無聞做了40年保姆。去世後留下15萬張底片,被攝影界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
  • 這位保姆生前一貧如洗,死後她拍的照片一張賣8000美金
    以上照片,出自一個名叫薇薇安·邁兒(Vivian Maier)的美國女子,她拍攝的照片,透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可她的職業不是攝影師,而是保姆。薇薇安·邁爾,1926年2月1日出生,美國業餘街頭攝影師, 她出生在紐約,在法國長大,後回到美國。一個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的保姆,她的作品一開始並不為人所知。
  • 薇薇安·邁爾,是保姆,更是街拍女王
    她生於曼哈頓,卻在芝加哥生活,並帶著奇怪的法國口音。她活到83歲,死在養老院裡。她終生未婚,沒有子嗣,卻留下十五萬張底片。對於世界來講,她是個謎;對於崇拜者來說,她是個神。她的攝影作品睿智、犀利、直擊人心。她就是保姆攝影師薇薇安 · 邁爾(Vivian Maier)。
  • 薇薇安:在孤獨中離世的保姆,也是最偉大的攝影師
    她一生拍攝了十幾萬張照片卻無人曾見,大部分連她自己都沒見過,因為從未衝印,她生前是一個保姆,從未結婚,窮困至死。
  • 10位世界級當代攝影大師,整整影響了幾代人
    大師們從所以本身出發,攝影媒介語言本身去思考和觀察世界,探索精神世界以及構建自我,有力地佐證和推動「個人化的觀看、個人化的表達」的價值。你閱讀後有什麼感想呢?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2009),生於美國,終生未婚,默默無聞地做了40年保姆,生前15萬張底片未衝洗。直到2007年,她的作品被發現,才傳遍世界,並評為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 攝影大師和他們最負盛名的底片
    洛恩加德11歲的時,他的父親買回一臺相機,他就此被攝影迷住。從在衛生間衝出第一個膠片,到成為高中校報的攝影師。1950年代中期,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其後開始為LIFE 雜誌拍照,並作為該雜誌的圖片編輯與眾多報導攝影師合作。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一個拍攝計劃:揭示整個攝影世界。
  • 魔法保姆--29歲的店主約翰,在拍賣會上花400美元買了一箱資料,然後...
    她沒有經過任何大師的指點,關於她的資料也不多,只知道她在紐約出生但是在法國長大,回到美國之後她在芝加哥任職褓姆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在這四十年間,Vivian拍攝了多達10萬張照片,一張也沒有發表,一直到她辭世之前都沒有人知道這位業餘街頭攝影師,一直到一次在芝加哥的小型拍賣會上被人發現她所遺留下來超過10萬張底片以及數千張照片之後才開始有粉絲為她整理、收集並將這些美麗的作品公諸於世。
  • 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到底有多重要
    我們想到李小剛,想到在工棚裡彈古箏的農民工陳江山,想到做了一輩子保姆卻留下15萬張攝影底片的薇薇安·邁爾,想到《刺蝟的優雅》裡那個給自己造了一間圖書室的門房……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攝影 薇薇安教你玩自拍
    她終生以保姆為業,直至逝世後,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現,由此她的名字也隨之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保姆工作期間誰也不知道,在這三四十年時間裡,她拍了大約十萬張照片,這些照片絕大部分都沒有衝印出來。在她去世以後,有人從跳蚤市場偶然地發現了這一筆財富。開始的時候,有一位對二手商品很感興趣的收藏者買到了薇薇安的柜子,他在裡面發現了數千張底片,120的、方的底片。
  • 薇薇安·邁爾:就是熱愛攝影,街頭的孤獨
    當打開皮箱之後,裡面是大量未衝洗的底片。約翰在衝洗出這些底片之後,他震驚了。 這些照片可以說是出於大師級別的攝影作品。這是從未有過的巨大發現!他決定去尋找這些照片的創作者,只有一個名字信息的薇薇安·邁爾。
  • 薇薇安·邁爾:一位保姆去世後才被認為是偉大的攝影師
    相信不少人都已經聽過美國傳奇街拍攝影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2009)的故事:一位以攝影為興趣的保姆
  • 薇薇安邁爾 Vivian Maier攝影集(珍貴底片資料)
    一個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的保姆,她的作品並不為人所知,直到2007年她被一個當地的歷史學家-約翰·魯夫在發現,她的攝影作品才得以廣泛研究和引用,她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報紙上,並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2010年,她的攝影作品在芝加哥現代藝術中心MOMA展出。
  • 媒介即訊息:數字攝影和底片攝影
    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底片一直是拍攝和呈現電影的主要媒介。然而,在2010年代之後,數碼電影攝像機已經成為主要的捕捉圖像的媒介。 數碼電影攝影機使用與底片攝影機相同的概念,但由數字傳感器取代了底片感光乳劑,光線被一個個像素點捕捉下來。目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豐富的媒介為電影捕捉圖像的世界。
  • 找個好保姆還是找個好的養老院,答案在這裡!
    為了給父母找個好的養老歸宿,究竟是找個好保姆還是找個好的養老院?「現在找保姆難啊,你挑的不一定是你要的,甚至不是你挑她,而是她挑你……」要為自己的母親找一位保姆的周女士詳細描述了自己找保姆的「艱難史」。原來幾個月前周女士的母親突發腦梗,雖然因為治療及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生活卻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理了。
  • 底片的魅力何在?4個底片攝影師,帶你用他的視角看這個世界!
    近年來復古當道,掀起一波底片攝影風潮。然而,底片的魅力到底在哪,有哪些是數位相機所無法取代的部分?
  • 【故事】尋找薇薇安:一個保姆一生的攝影日記 戲劇的藝術 Vol 91
    2007年地產經紀人,跳蚤市場賣家約翰·馬羅夫為寫當地公園的小冊子找舊照片時,在舊家具拍賣場買下一箱薇薇安·梅耶的底片和照片。仔細調查之後發現俄夫仁·根斯堡的確住在這個地址,而且他的三個兒子的名字是約翰,萊恩和馬修,正是在芝加哥論壇報發訃告的那三位。就這樣,從根斯堡家開始,馬羅夫總算找到一些了解薇薇安·梅耶的人。
  • 這個性格怪異的保姆,竟然是名被埋沒40年的攝影天才
    兜兜轉轉,機緣巧合下她來到一個家庭幫人帶小孩,從此就愛上了保姆這個有大把空餘時間的職業。她一當,就是四十多年。她的每一張作品,都能讓觀眾品咂一番。這些照片以她的視角,詳細記錄了1950-1970年代芝加哥、紐約大都會的空前繁華,還有被時代氣氛裹挾下偶爾掙扎的人們。令人可惜的是,如此質樸卻又震撼人心的作品,卻直到她生命的最後兩年才被世人發現。2007年,芝加哥的房產經紀人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用380美元拍下一箱老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