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央視播出39分鐘!英雄之氣橫貫千秋地質奇觀聞名世界,物阜民豐銅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延續

2021-02-15 東蘭身邊事

CCTV-10

2020.9.4  23:2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西卷 東蘭篇


國家重點文物「侈口小平底圓腹銅釜」,「網紋蛇紋銅編鐘」經專家鑑定,均為春秋戰國時期製造,同時,鑄造手法又與中原地區相同,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東蘭就曾與中原有著廣泛的溝通。

每月的二、五、八日是蘭陽趕圩的日子,蘭陽鎮的百姓從板拉碼頭出發,前往20千米外的縣城採買生活用品。而在數百年前,州屬所在地蘭陽的板拉碼頭是東蘭的重要交通樞紐,韋氏土司從這裡派出使者上貢朝廷,也派遣官員與周邊土司互訪,而因為經濟發達,東蘭一躍成為當時廣西慶遠府的重要貿易中心。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東蘭改土歸流。1950年元月,東蘭縣人民政府成立。

地質奇觀 聞名世界

很多年前,東蘭還是一片汪洋,巖漿噴湧而出,形成了碳酸鹽巖,碳酸鹽巖石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產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地下空洞一旦遭遇頂部巖層坍塌,便會在地表形成天坑的形狀。在東蘭大約有20個天坑,每一個都有各自的故事,幹燕天坑,從空中看像一雙眼睛;弄丘田坑,深295米,是東蘭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型天坑之一。

通過對天坑底部的沉積物的分析,來推測該地區古代氣候變化情況。這是洞穴探險家們的任務之一,之後他們將這些地質性發現與探險過程中的路書發布到「世界洞穴探險系統」,全世界的科學家和探險家們就會利用這樣的數據,開展工作。

除了天坑,東裡三潭、天寶山穿洞群、紅水河第一灣都屬於獨特的地質景觀。2018年3月,東蘭地質公園入選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 

英雄之氣橫貫千秋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廣東惠州九連山抗倭前線,東蘭土司韋正寶身先士卒,直攻倭寇大營,卻不幸中箭 後於惠州行營身亡。在他犧牲後,他的兒子韋虎臣雖然只有15歲,但面對人數眾多的敵軍大營,毫不怯敵,憑此一戰,「虎臣俍兵」天下皆知,成為抗倭大軍中的一支勁旅。

公元1516年,韋虎臣去世。年僅21歲。在他去世之後,俍兵的傳奇並未終止,韋虎臣的兒子韋起雲,韋起雲的兒子韋應龍都在抗倭戰鬥中威震江南。一家四代,使得日本海盜聞風喪膽。

1923年,韋拔群組織農民自衛軍,攻佔了東蘭城。這次的勝利轟動了整個廣西。在歷史上,韋拔群同毛澤東、彭湃一起,成為了中國早期農民運動的三大領袖。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前敵委員會設於「魁星樓」,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在此領導革命鬥爭,作出「遊擊黔桂邊」「開展土地革命」等重大決定。

以韋拔群為榜樣,東蘭相繼走出了韋國清、韋傑、覃健、韋祖珍、覃士冕等5位開國將軍。被譽為「少數民族將軍之鄉」。

每年的七月初八是新煙村的「感恩節」。這個傳統延續了6年。對於紅色東蘭的百姓來說,駐地武警和消防官兵就是他們的親人。2011年以來,駐東蘭部隊先後為東蘭捐款58萬餘元支援農業生產,而搶險救災、修路鋪橋也都能看到子弟兵的身影。

銅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延續

1883年,匯集世界青銅文明的展覽會在維也納舉行,一件帶有東方氣息的奇特展品引起了歐洲考古學界的關注。

與銅鼓的初次相遇讓學者弗郎西·黑格爾印象深刻,1902年,他用德文發表了歐洲銅鼓研究著作——《東南亞古代金屬鼓》。

而弗郎西·黑格爾所研究的銅鼓卻是東蘭的另一個標誌。

在東蘭,共發現了612面傳世銅鼓,佔全世界古代銅鼓總量的四分之一。

在東蘭銅鼓收藏館,收藏了從宋到清共150多面銅鼓。而陳其陽對這些銅鼓最為熟悉。

壯族的銅鼓鑄造歷史已經有2700多年,《魏書》中記載:「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爨」指大鍋,後被稱為銅鼓,它既是炊器,又可作為敲擊樂器。古代壯族氏族酋長,以銅鼓作為權力的象徵。

試驗失敗,再試,再失敗。終於在無數次的試驗之後一面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銅鼓脫離泥胎,古老的鑄造技藝在現代人手中得以傳承。

生態發展 物阜民豐

從2012年起,東蘭先後籌措資金7000多萬元,修復了45處革命遺址,同時一改過去傳統旅遊宣講模式,利用全媒體形式,立體宣傳紅色東蘭。

1930年,鄧小平、韋拔群等曾經建立共耕社,仿照這種模式,新時代的「共耕社」為東裡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共耕社採用入股的方式,開發了「玫瑰葡萄種植園」「山茶油種植基地」等特色農業。

墨稻是東蘭特有的稻米種類。除了墨稻,東蘭的特產烏雞和板慄,也成為了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種植作物。

莽莽榛榛的群山賦予東蘭人不怕艱苦、勇於奮鬥的特質,就像蜿蜒的紅水河,最終衝破了高山的壁障,一路奔騰,匯入浩瀚無盡的海洋。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吳進枝丨哦,東蘭(優美朗誦欣賞)
    >攝影:吳明能製作:佳佳工作室哦,東蘭我想來探檢你的物華天寶,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五穀豐登還有空氣之中,8萬方負氧商子,地表之下高強地磁你的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空翠煙霏,千姿百態。你的世界地質天坑,名勝景區長樂宮,尤如世界地下博物館,驚心動魄,晶瑩剔透,你的紅水河,百裡畫廊,畫舫遊船,古香古色還有水上飛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飛越東巴鳳天都大你的坡豪湖國家溼地公園
  • 「傳承的力量」元旦特別節目今日播出
    在2021年的第一天,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的師生們,跳起了錢杆舞,唱起了川劇,敲起了銅鼓,舞起了女兒扇……為喜迎新年獻上一場精彩的傳統文化視聽盛宴。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四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1年元旦特別節目播出。
  • 95後女大學生傳承非遺苗銀鍛造技藝,一場抖音直播賣出5萬銀飾
    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潘雪還思考著如何從現代審美的角度進行創新,並且利用抖音等網絡視頻平臺,將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介紹給更多的人。從「盛裝」開始的銀飾夢貴州黔東南地區的銀飾鍛制工藝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每個苗族女孩一出生,家裡就開始為她準備一套銀飾盛裝作為嫁妝。逢年過節時,苗族女子總會盛裝出街,展示身上各處佩戴的美麗銀飾。
  • 搶救蒙古族傳統角弓製作技藝
    史料記載,蒙古弓箭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解放初期,角弓比賽給國家和內蒙古帶來了許多榮譽。但在1959年後,由於國內開始推廣國際弓,蒙古族傳統角弓逐漸消亡。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角弓製作技藝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諾敏心裡覺得非常可惜和不舍,所以他下定決心將這個文化傳承扛在肩上。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月7日,到東蘭赴一場壯族的非遺盛宴
    「長壽聖地  養生天堂」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東蘭、巴馬、鳳山、大化、天峨、都安歡迎您!巴英螞拐節習俗特色鮮明,每年都有使用銅鼓隆重舉行壯族螞拐節活動的習俗,是通過找螞拐、祭螞拐、葬螞拐來預測年景、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民俗活動,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曾有泰國、日本、法國、香港、臺灣等各地記者專家到過該村錄製、研究和探索。
  • 傳承的力量·元旦 | 奏響2021新年樂章
    這些作品於2021年1月1日,在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四屆《傳承的力量》 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1年元旦特別節目中播出。鎖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觀看完整節目!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節目花絮吧。
  • 雲南騰衝:傳承傳統技藝 發展土陶文化
    雲南省騰衝市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當地碗窯村是一個土陶產品製作專業村。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  雲南省騰衝市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當地碗窯村是一個土陶產品製作專業村。村裡的手工藝人採用本地特有的陶土,沿襲著傳統技藝,製作造型古樸、實用性強的土陶系列產品,供應各地市場,不斷傳承土陶文化。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作為以木工題材為切入點的匠心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系列紀錄片從傳統二十四節氣和民俗生活中汲取靈感,用舒緩的鏡頭記錄了老木匠鄭安全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在延續前兩季精彩內容的基礎上,將用更加腦洞大開的發明創造、紮實嫻熟的木工技藝、清新自然的紀實鏡頭以及鮮活有趣的人物故事,來吸引更多人去感受傳統工藝的精妙與美好,並燃起學習傳統技藝的興趣。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古老的巴蜀文化孕育出巴蜀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美食文化。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非遺中國:張小泉剪刀製作技藝
    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小泉剪刀歷史溯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神企業集團到東蘭考察調研
    座談會上,黃賢昌代表縣委、縣政府對各位企業家和專家團隊不辭千裡匯聚到東蘭考察指導表示感謝。黃賢昌說,東蘭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具有十分深厚的紅色底蘊和豐富的銅鼓文化資源,具備長壽之鄉美名,堪稱康養聖地,也是投資興業的理想聖地。東蘭的振興發展需要開闢新領域、走出新天地、突破新奇蹟的優質團隊,盤活開放發展康養新領域,激活改革創新區域動力。
  • 傳統醫藥 漳州片仔癀製作技藝
    片仔癀的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寶名藥片仔癀還是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在海內享譽斐然,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片仔癀。片仔癀傳承脈絡示意圖。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供圖由漳州片仔癀藥業獨家生產的名貴中成藥片仔癀以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被世人所傳頌。五百多年前,片仔癀本為明朝宮廷御用。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傳承好老祖宗的技藝(眾生相)
    景泰藍即銅胎掐絲琺瑯,它位於「燕京八絕」之首,清末有詩曰「就中絕技高天下,壓倒五洲景泰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北京京郊靛莊花絲廠內,筆者見到了「熊氏琺瑯」的第三代傳承人熊松濤先生,聽他講述自己和家族的非遺傳承故事。熊師傅今年44歲,從事景泰藍技藝傳承工作已經20年了。
  • 央視《中國影像方志》臨泉篇完整版視頻來了,時長40分鐘,收藏回看!
    5月16日23點06分,CCTV-10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安徽卷·臨泉篇。近40分鐘的時長,講述了臨泉地名、傳承、手工、風俗、美食、當代等六部分。如果你錯過了首播,沒關係~阜小布已為你準備好完整版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