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9.4 23:26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西卷 東蘭篇
國家重點文物「侈口小平底圓腹銅釜」,「網紋蛇紋銅編鐘」經專家鑑定,均為春秋戰國時期製造,同時,鑄造手法又與中原地區相同,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東蘭就曾與中原有著廣泛的溝通。
每月的二、五、八日是蘭陽趕圩的日子,蘭陽鎮的百姓從板拉碼頭出發,前往20千米外的縣城採買生活用品。而在數百年前,州屬所在地蘭陽的板拉碼頭是東蘭的重要交通樞紐,韋氏土司從這裡派出使者上貢朝廷,也派遣官員與周邊土司互訪,而因為經濟發達,東蘭一躍成為當時廣西慶遠府的重要貿易中心。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東蘭改土歸流。1950年元月,東蘭縣人民政府成立。
地質奇觀 聞名世界
很多年前,東蘭還是一片汪洋,巖漿噴湧而出,形成了碳酸鹽巖,碳酸鹽巖石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產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地下空洞一旦遭遇頂部巖層坍塌,便會在地表形成天坑的形狀。在東蘭大約有20個天坑,每一個都有各自的故事,幹燕天坑,從空中看像一雙眼睛;弄丘田坑,深295米,是東蘭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型天坑之一。
通過對天坑底部的沉積物的分析,來推測該地區古代氣候變化情況。這是洞穴探險家們的任務之一,之後他們將這些地質性發現與探險過程中的路書發布到「世界洞穴探險系統」,全世界的科學家和探險家們就會利用這樣的數據,開展工作。
除了天坑,東裡三潭、天寶山穿洞群、紅水河第一灣都屬於獨特的地質景觀。2018年3月,東蘭地質公園入選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
英雄之氣橫貫千秋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廣東惠州九連山抗倭前線,東蘭土司韋正寶身先士卒,直攻倭寇大營,卻不幸中箭 後於惠州行營身亡。在他犧牲後,他的兒子韋虎臣雖然只有15歲,但面對人數眾多的敵軍大營,毫不怯敵,憑此一戰,「虎臣俍兵」天下皆知,成為抗倭大軍中的一支勁旅。
公元1516年,韋虎臣去世。年僅21歲。在他去世之後,俍兵的傳奇並未終止,韋虎臣的兒子韋起雲,韋起雲的兒子韋應龍都在抗倭戰鬥中威震江南。一家四代,使得日本海盜聞風喪膽。
1923年,韋拔群組織農民自衛軍,攻佔了東蘭城。這次的勝利轟動了整個廣西。在歷史上,韋拔群同毛澤東、彭湃一起,成為了中國早期農民運動的三大領袖。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前敵委員會設於「魁星樓」,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在此領導革命鬥爭,作出「遊擊黔桂邊」「開展土地革命」等重大決定。
以韋拔群為榜樣,東蘭相繼走出了韋國清、韋傑、覃健、韋祖珍、覃士冕等5位開國將軍。被譽為「少數民族將軍之鄉」。
每年的七月初八是新煙村的「感恩節」。這個傳統延續了6年。對於紅色東蘭的百姓來說,駐地武警和消防官兵就是他們的親人。2011年以來,駐東蘭部隊先後為東蘭捐款58萬餘元支援農業生產,而搶險救災、修路鋪橋也都能看到子弟兵的身影。
銅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延續
1883年,匯集世界青銅文明的展覽會在維也納舉行,一件帶有東方氣息的奇特展品引起了歐洲考古學界的關注。
與銅鼓的初次相遇讓學者弗郎西·黑格爾印象深刻,1902年,他用德文發表了歐洲銅鼓研究著作——《東南亞古代金屬鼓》。
而弗郎西·黑格爾所研究的銅鼓卻是東蘭的另一個標誌。
在東蘭,共發現了612面傳世銅鼓,佔全世界古代銅鼓總量的四分之一。
在東蘭銅鼓收藏館,收藏了從宋到清共150多面銅鼓。而陳其陽對這些銅鼓最為熟悉。
壯族的銅鼓鑄造歷史已經有2700多年,《魏書》中記載:「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爨」指大鍋,後被稱為銅鼓,它既是炊器,又可作為敲擊樂器。古代壯族氏族酋長,以銅鼓作為權力的象徵。
試驗失敗,再試,再失敗。終於在無數次的試驗之後一面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銅鼓脫離泥胎,古老的鑄造技藝在現代人手中得以傳承。
生態發展 物阜民豐
從2012年起,東蘭先後籌措資金7000多萬元,修復了45處革命遺址,同時一改過去傳統旅遊宣講模式,利用全媒體形式,立體宣傳紅色東蘭。
1930年,鄧小平、韋拔群等曾經建立共耕社,仿照這種模式,新時代的「共耕社」為東裡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共耕社採用入股的方式,開發了「玫瑰葡萄種植園」「山茶油種植基地」等特色農業。
墨稻是東蘭特有的稻米種類。除了墨稻,東蘭的特產烏雞和板慄,也成為了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種植作物。
莽莽榛榛的群山賦予東蘭人不怕艱苦、勇於奮鬥的特質,就像蜿蜒的紅水河,最終衝破了高山的壁障,一路奔騰,匯入浩瀚無盡的海洋。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