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張強醫生是我的偶像!」在5月24日由健康界傳媒和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舉辦的「發現最佳醫療實踐——21世紀醫院院長峰會.2014之醫生是怎樣煉成的」專場論壇上,一位參會嘉賓在提問時非常激動。
這是因為,張強1年多的自由執業探路推動了醫生自由執業浪潮,帶動了醫生群體對職業生涯的思考。他離開公立醫院後,先後在上海沃德醫療中心和北京和睦家醫院建立了自己的醫生團隊,職業規劃和目標也越來越清晰。
2012年,張強決定從公立醫院「上岸」。12月9日,張強在其微博這樣寫道:「2013年,我將離開體制執業,為中國善良優秀的醫生們尋找一條新路。離開體制,意味著放棄事業單位的編制,放棄約40萬的合法年收入,離開已經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團隊和同事,經受傳統偏見帶來的市場和行業挑戰。但這一切都會值得,因為於國、於民、於醫,都是一條必經之路。於我,則是重新探索自我之旅。」
這震驚了醫療圈,當時有人說,「這是中國醫療史標誌性的事件。」辭職之時,張強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已經在體制內待了20多年。按他的話說,「我是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
「我當時還是下了很大決心,我認為自由執業一定是中國醫療未來的方向。」張強直言,他把這個嘗試作為人生的一個探索。
如今,張強的職業規劃和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他說:「我自由執業的流程大概是這樣:離開體制之後,籤約醫院,然後自建團隊,開始多點執業,並建立自己的專科品牌,最終形成醫生集團。至於將來上市,也可以想像。」
在會上,張強結合自身經歷,介紹了醫生走出體制後如何構建團隊、選擇籤約醫院、打造團隊品牌的經歷。
中國99%醫生都在體制內
從全球範圍來看,醫生的角色和執業形式非常豐富。但在中國,醫生的角色和執業形式非常單一。張強介紹,99%的中國醫生都隸屬於公立醫院。
國際上,醫生獲得執照之後,可以開私人診所,遇到一些大型檢查和疑難手術時,就跟醫院籤約,去醫院做手術,也有很多醫生一起合夥辦診所。
還有的醫生選擇籤約醫生集團。「醫生集團相當於醫生的經紀公司,幫助醫生打理醫療以外的事情,這樣可以避免診所帶來的一系列煩惱。」張強表示,這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做法。
當然,還有一部分醫生選擇受僱於私立醫院,最典型的就是梅奧診所。據張強介紹,梅奧診所所有醫生都是僱員,梅奧診所給他們開足夠高的年薪,並給他們充分的工作尊嚴,為此,梅奧診所的醫生都非常忠誠。
最後一種就是醫生受僱於公立醫院。在中國,這是一種主流的執業形式。但在西方國家相對較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執業形式,醫生受僱於公立醫院的同時,可以選擇籤約私立醫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醫師多點執業。」張強指出,在自由執業生存土壤尚未成熟的情況下,醫師多點執業可以釋放勞動力,緩解醫療資源緊張。
如何選擇合作醫院
走出體制之後,張強創建了自己的團隊。「我的團隊與傳統公立醫院的團隊不一樣。」據張強描述,公立醫院的團隊都是「醫生+醫生」的模式,每個人都是彼此的競爭者,上升的通道都一樣,且只有一條,最終目標也都是當主任。
張強所創建的團隊是「醫生+助理+客服+秘書」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每一位專家都有客服和秘書,客服負責24小時與患者保持聯繫,秘書負責安排專家手術前後的事情。「所以,這樣的團隊組合效率非常高。」
創建好團隊之後,張強開始與醫院籤約。「在中國,由於從來沒有自由執業,所以大家對與醫院籤約的形式比較陌生。」張強解釋,所謂自由執業,就是醫生與醫院籤約時,並不拿醫院的工資,這與過去醫生從體制出來,到私立醫院拿高薪是兩個概念。
籤約醫院只是給醫生提供一個平臺,包括檢查設備、護士、麻醉、醫院接待等,而張強提供醫療技術和團隊。張強團隊的收入主要靠費用分成,依據就是國家通用的CPT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