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 Reeve, 1850)
看了幾篇高大上的貝殼介紹之後,讓我們來輕鬆一下,談一談我國的食用種貝類,節假日快到了,希望這一系列的小文能豐富下朋友們的餐桌,今天我們就從「美味的蜆子」聊起。
菲律賓蛤仔俗稱「蜆子」、「花蛤」,是我國沿海最常見的食用雙殼貝類,如果您有機會到沿海城市旅遊,請一定要逛一逛當地的海鮮市場,在那裡您絕對會輕易地發現它們:它們通常被統一養在一個裝有海水的長方形容器中,打著氧氣,時而會把長長的水管伸出體外,受驚時還會突然噴出一絲水柱,然後軟體部分會迅速收回到殼內並緊緊的閉上雙殼。
菲律賓蛤仔活體照(拍攝於遼寧大連)
菲律賓蛤仔活體照(拍攝於湛江特呈島:劉毅供圖 )
著名的「辣炒蜆子」說的就是這種貝類,是沿海城市的飯店、餐廳、海鮮大排檔以及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幾乎是天天必備的常見菜餚,將其洗淨,輔以蔥姜蒜和紅辣椒清炒,那鮮美的滋味,富有嚼頭的肉質可謂經濟實惠又好吃。不過,在做這道菜之前最好事先將其放在乾淨的鹽水中靜止幾小時,讓其吐一吐沙子,這樣做出來的蜆子就不會有牙磣感。此外「原湯蜆子」也是一道地方名菜,與濃油赤醬的做法相比,沿海居民更喜歡海鮮的原汁原味,將洗淨後的蜆子置於蒸鍋之中,幾粒花椒、兩片生薑已經足夠,7-8分鐘之後便可出鍋,蜆子浸在乳白色的湯汁中,香味撲鼻,吃剩下的白湯還可以煮麵,更是別有風味。
辣炒蜆子
原湯蜆子
品嘗完美味,就讓我們還原一下「蜆子」的生物學本質吧。它是雙殼綱簾蛤科貝類家族中的一員,貝殼呈卵圓形,長度約3-7cm,喜歡棲息在泥沙質的環境中,從潮間帶低潮區的灘涂到水深10米左右的海底都可以發現其蹤跡。平時依靠發達的足部挖掘泥沙,將自己埋藏在裡面,只留下一個很小的孔洞與外界相通,通過過濾海水中的藻類和生物碎屑為食物。
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最早由英國皇家海軍「薩瑪昂(Samarang)號」(1843-1846)採集於菲律賓的棉蘭老島,並於1850年由兩位貝類學家Adams和Reeve將其發表在「薩瑪昂號航行中的動物學」(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Samarang)一書中,並繪製了圖版。種名philippinarum即來源於菲律賓的英文名Philippines,以紀念其所在的模式產地,故中文稱之為「菲律賓蛤仔」。
英國皇家海軍Samarang號模型
圖片引自Royal Museums Greenwich Prints
《薩瑪昂號航行中的動物學》
菲律賓蛤仔原始文獻
菲律賓蛤仔原始圖版(圖10,11)
以上文獻圖片均引自www.biodiversitylibrary.org
PS. 圖版中的第10和11號最早被認為是2個不同的物種,其實二者都是菲律賓蛤仔,只不過是不同的花紋類型而已。
菲律賓蛤仔是分布範圍最廣的雙殼貝類之一,其野生種群跨越西太平洋的亞熱帶區和低溫帶區。目前由於引種的關係也可見於北美及歐洲的海域,足跡遍布大半個地球,可見其適應力之強,加之其好吃易養,目前已成為很多國家重要的經濟養殖對象。我國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展了菲律賓蛤仔的人工飼養,近幾年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養殖規模也逐漸擴大,目前年產量約在200萬噸,與牡蠣,縊蟶,泥蚶共稱為「四大養殖貝類」。
從一枚小小的「蜆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對大自然物種從發現認知到應用的全過程,可謂人類利用大自然的經典例子。
文字編輯/八戒 美術編輯/盲眼
....
《殘羹蜆子圖》
BY THE WAY
感謝八戒同學頂著寒風去海邊選購素(shi)材(cai)!並親自下廚示範!
(要不要考慮請八戒開個貝類美食專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