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各行各業影響之大,現場音樂根基深厚,用戶重返線下意願強烈,演出行業資源走向分散。對於現場演出行業來說,又是一場新的競賽。
轉載:由你音樂研究院
2020年截至目前,全球現場音樂門票及贊助收入已經較年初降低了64%,全球演唱會產業則已損失了大約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21億元)。
這項統計出自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發布的《2020-2024年全球娛樂及媒體產業展望》報告(簡稱「報告」),這份報告首次計算了今年疫情及其後續影響給現場音樂產業帶來的經濟創傷。一個非常顯著的對比是,較之去年《2019-2023年全球娛樂及媒體產業展望》所預測的3.33%的現場音樂產業年平均增長率(2019-2023),這次新發布的報告將這一數字修訂為了1.4%(2019-2024)。
劇院依然緊閉著,對於大部分選擇咬牙堅持重新開演的劇目來說,現在的日子依舊不好過。作為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揚地,百老匯也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關門」到「繼續停演」,背後的種種決策與應對,再到國內劇院的「開」還是「不開」,於整個演藝行業來看,值得我們一同來探討。
現場音樂根基深厚
用戶重返線下意願強烈
報告預測,2020年現場音樂產業將整體創造104億美元收入(包括83億美元的門票收入及21億美元的贊助收入),較2019年猛降約290億美元,且完全不比今年錄製音樂產業預計304億美元的創收。現場音樂產業收入的下降也將使得全球音樂產業收入在整體上損失170億美元。
回顧21世紀以來音樂產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幾個明顯的轉變。巡演收入先是超越實體銷售成為音樂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2020年則是錄製音樂產業(包括數位音樂)收入整體超過現場音樂產業收入的第一年——這反映出音樂流媒體的持續強勁增長,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間。
投行高盛近期也有類似的預測。其媒體與網際網路研究業務負責人Lisa Yang最近公開表示,現場音樂產業預計將在2022年實現完全恢復。
關於對2022年現場音樂產業的預測,普華永道在報告中也有所提及。其預計2022年全球演唱會產業整體收入將達到293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3億美元,其中門票收入回升至233億美元,2019年這一數字則為229億美元。
報告同時強調了當前演出行業流行的現象,在演出場所關閉期間,有很多演出活動都選擇了擁抱線上,以線上直播等等形式來維持與粉絲的聯繫。對此,普華永道英國娛樂與媒體業務負責人Mark Maitland表示,「針對這些受到疫情衝擊嚴重的產業,有許多類似 『數位技術接下來將給產業帶來顛覆』、 『疫情加深了這些產業的數位化進程』的預言出現。」
當然,演出行業的恢復速度顯然與用戶的需求更加息息相關,全球疫情究竟對線下演出用戶的心理和以及他們對未來演出有何種訴求,顯然是當前各大主辦方以及演出贊助商最關心的課題。
前不久,總部在英國的演出活動代理商Identity便進行了一項用戶調研。該調研涵蓋了多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其中1/4來自娛樂休閒業。結果顯示,80%的人願意在未來12個月內參與線下的現場活動。不過其中近一半的人(47%)表明地點僅限於國內,只有1/3的受訪者願意在未來一年內參加跨國的現場活動。
當被問及現場的防護措施時,3/4的人希望活動場地推出保持社交距離的舉措,同時2/3的受訪者認為現場佩戴口罩是必要的。另外,4/5的人希望對於觀眾人數加以限制。有意思的是,相對於感染風險更低的室外演出,人們似乎並不排斥在室內觀看表演,僅有10%的人認為在室外舉辦演出是必要的。
而對於未來線上、線下活動的選擇,80%的受訪者認為線上觀看無法取代線下體驗。不過也有幾乎同等百分比(79%)的人認為,今後所有現場活動都應提供線下、線上兩個選項。
票務平臺Gigantic 開展的問卷,則集中體現了樂迷對於重返線下的渴望。該平臺發現,在接受問卷的8000人當中,超半數(65%)的受訪者願意在演出地點重新開放的兩個月內為線下演出付費。其中,35%願意立即買票觀看,14%會在重開放的1個月內回歸線下,另有16%表示可能會等待4–8周。其餘受訪者的等待意願主要是3--6個月。
不過,與歡迎線下演出回歸熱情相對應的是,樂迷對於演出場所衛生管理的高期待。超過80%的人表示,希望看到演出地點能隨處放置消毒搓手液;68%的人則希望能減少室內的容納人數;以及有39%的觀眾,希望能實行場內強制性佩戴口罩的規定;而總體來看,有50%的受訪者覺得,如果相關防護措施到位的話,演出場所內社交距離的限制放鬆一些也沒什麼。此外,問卷還顯示,41%的樂迷在線下演出無法恢復的情況下,願意觀看獨家的線上直播表演。
劇院依然緊閉著,對於大部分選擇咬牙堅持重新開演的劇目來說,現在的日子依舊不好過。作為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揚地,百老匯也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關門」到「繼續停演」,背後的種種決策與應對,再到國內劇院的「開」還是「不開」,於整個演藝行業來看,值得我們一同來探討。
演出行業資源走向分散後的新競賽
過去十年對於現場演出行業來說,或許可以被稱作黃金十年,從金融危機下蕭條的2007、2008年走出,這個行業迅速在各個層面上了取得了破紀錄的增長。
持續關注演出行業的媒體Pollstar,一直記錄著世界巡演票房前100名的榜單。據Pollstar數據,2010年到2019年,全球排名前100名的演出平均收入已經增長了87%,即從平均的約67.4萬漲至126萬美元。票房總收入則從32億上升到51億美元左右,增幅達57%。平均每場演出的出票量從9585張增至12994張(36%),平均每場票價也上漲了38%,從70.33美元漲到96.86美元。
現場演出行業越來越熱,票房越來越高,背後不可忽視起著關鍵力量的,是企業間的合併與收購。
對於諸多小型和中型的演藝經紀公司來說,這十年間被排名前列的巨頭收購是件尋常事。Paradigm自2010年以來,收購了AM Only、 Coda、The Windish Agency、Dale Morris Touring 及X-Ray Touring;UTA則入手了The Agency Group、Greater Talent Network和Circle Talent Group;今年三月,ICM收購了Primary Talent International。
而頂級經紀公司的擴張除了合併收購,還伴隨著私募基金的注入。2009 年,歷史悠久的老牌經紀公司WMA與發展迅速的行業後生力量Endeavor合併成立 了WME,由於合併後擁有足以與頭號經紀公司CAA抗衡的強勁實力,成為當時引發關注的裡程碑式事件;2012年,WME收到銀湖資本2億美元投資,緊接著兩年後,在WME收購當時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IMG時,又得到銀湖資本5億美元的注資;TPG資本則在2010年就持有CAA的35%的股份,2014年增持到53%,成為其最大股東。
行業內的演出主辦方方面,全球最大的演出主辦Live Nation在過去十年間更是瘋狂收購的代表。而對於這家現場娛樂巨頭來說,十年之前,也有一次標誌性的重量級合併。2010年1月25日,美國司法部通過了全球最大票務公司Ticketmaster與Live Nation的合併事項,這意味著合併之後的新公司將集演出、藝人經紀、票務和場館於一身,建起全產業鏈的帝國。
而在此之後,Live Nation也仍然奔走在布局全產業鏈的收購之路上。從藝人管理、場館、票務到近年越來越熱門的音樂節,Live Nation都沒有放過。
而據《洛杉磯時報》今年三月的報導,在2019年全球共計將近220億的售票收入中,最大的Live Nation自然分走了60%的大塊蛋糕。第二名則是佔據30%的AEG,其餘10%由各獨立主辦方瓜分。
不難推想,儘管在售票方面, AEG的市場份額僅有Live Nation的一半,但作為全球第二大演出主辦,AEG在收購這件事上的激進也是相似的。AEG本就是最負盛名的科切拉音樂節背後的持有者,而自2010年以來,AEG通過收購、合夥等方式,還新增了12個大型音樂節。近年,AEG在收購上的大動作則是成功將子公司與場館巨頭SMG合併,極大地擴充了場館資源。
眼看行業越來越蓬勃,資源也越來越集中,但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發卻如一記剎車,讓整個現場演出行業陷入大規模的停滯,而在這無奈的停滯與蕭條中,行業內持續已久的集中化趨勢,也似乎因此迎來一些微妙的改變。
八月初,當Live Nation公布第二季度財報時,其營收同比98%的下跌當即成為頭條。相較於去年同期31.5億美元的收入,今年的7410萬的確顯得過於慘澹。而對於大部分現場演出行業裡的公司來說,漫長疫情的確就意味著漫長休假、裁員和減薪。
不過,處於休假期卻手握重要藝人名單的經紀人則開始考慮單幹了。Pollstar近日關注到一個由Paradigm前職員組成的新藝人經紀機構TBA。這些經驗豐富的經紀人都起步於小經紀公司,經歷過業務的壯大和收購的狂潮,也最終選擇歸於大公司麾下。只不過在疫情打擊下,自三月起據稱他們已被「短暫性地解僱」,於是決定合夥創業,獨立代理演出。
7月,Live Nation紐約的負責人Anthony Makes也宣布辭職,成立了獨立的演出主辦公司Brooklyn Made。而引發行業好奇的是,在相近時間內辭職、WME的合伙人及全球音樂負責人Marc Geiger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還有的經紀人則早早考慮起了演出以外的事,比如代理著Lorde、Alt-J及Billie Eilish的Tom Windish,去年即與獨立音樂公司Future Classic合夥,成立了新的唱片廠牌Wilder。疫情之下,便與多方合作做起了線上演出,發掘推廣新藝人。
在未來的幾個月,可能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初創公司、中小型的合夥企業或是其他令趨向壟斷的行業資源開始走向分散的方式。但巨頭們無疑仍擁有著更充沛的資金及議價權來平穩渡過危機。無論如何,被疫情改變後的世界,對於現場演出行業來說,又是一場新的競賽。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18911653936(演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