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演義之西北亂,米喇印重陽擺「鴻門宴」,甘涼二州反清大起義

2020-12-22 輝哥讀書

反清高潮起

1648年,這一年是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

當時的小皇帝順治11歲,攝政多爾袞37歲攝政王多爾袞連續頒發的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反清運動達到高潮

正月二十七日,江西總兵金聲桓殺巡按、執巡撫,受命於永曆帝。

陷南康,攻九江,圍贛州。

是月,原明宗室朱容藩稱監國於夔州。

二月22日,桂林城內與城外兵內訌。

永曆帝出走。

諸兵縱恣焚劫,桂林內外如洗。

翌日,瞿式耜熄滅餘燼,安撫遠近。

三月初六日,和碩肅親王豪格,被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構陷下獄,同年死於系所。

15日,清命譚泰為徵南大將軍,統兵徵江西金聲桓。

原先已經退至川鄂邊,川陝邊,貴州等地的原大西軍,大順軍,南明軍反攻四川,短時間內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清軍龜縮於川北保寧一線(閬中)。

辮子急調吳三桂部,固山額真李國瀚部駐軍漢中,隨時入川。

湖南,大順軍餘部與南明軍聯合圍攻長沙。

在遙遠的西北,自滿清入主以來的第一次反清大起義也在醞釀之中。

沐英徵河西

關於這次起義要先從明朝說起,因為這次起義的主角原先都是明朝的軍官。

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1379年2月3日),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汪舒朵兒、癭嗉子烏都兒及阿卜商等叛亂,據納鄰七站之地,朱元璋遂命徵西將軍沐英率大軍徵討。

並告祭西嶽諸神曰:「惟神磅礴西土,為是方之鎮。

古昔帝王知神有所司,故載在祀典,為民祈福。

今予統中國,兼撫四夷,前者延安伯顏帖木兒密邇中國,屢撫不服,告神進討,已行殄滅,自陝西迤北民無兵禍之憂。

惟河州西南土番川藏及洮州三副使癭嗉子,雖嘗以子入侍,而叛服不常,復欲為生民之患,是用命將率兵進討,惟神鑑之。」

洪武十二年二月癸亥(1379年3月14日),位於前線的李文忠等人接到朱元璋敕諭,曰:「二月二十五日報至,知大軍已入西番。朕思之,自河州至西番多不過五、六日,今諸將已至其地,勝負必決矣。

符至,爾即率師從洮州鐵城之地取道而出。

朕嘗有密諭,當遵而行之,事宜速成。

山西之軍即令還衛,洮州尤宜擇人守之。」李文忠依令遣山西軍還歸河州,沐英率兵於二月丙寅(1379年3月17日)到達洮州舊城。

「番寇三副使、阿卜商、河汪順朵羅只等率眾遁去。」

明軍乘勢追擊,俘獲了積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納等,斬之。

明軍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之後,並沒有停止對殘餘叛逃西番首領的追擊。

朱元璋在接到捷報之後立即敕諭李文忠和沐英,曰:「捷音至,知番寇潰散。

大軍現追餘黨,西番已定,河州二衛之兵,止留一衛,以一衛守洮州。

其岷州守御士卒未可輕動,宜留以鎮靜之。

鐵城諸地民多蓄積,軍士可以自供。

凡有酋長皆送京師。

山西之兵,聞已遣還,甚合朕意。

西涼、寧夏之兵亦即遣之。

陝西、河南之兵,步卒先還,騎士留彼,悉收西戎餘寇。

事再乘勢,毋致再三。」

洮州,岷州二衛,以岷州留守,洮州繼續追拿西番叛軍。

於是,沐英等人繼續追擊十八族逃亡西番首領。

洪武十二年六月(1379年8月),癭嗉子等人出沒於西固城(今舟曲)一帶,徵西將軍沐英率兵追擊。

九月已亥(10月16日),沐英大敗三副使之眾,「擒三副使癭嗉子等,殺獲數萬人,獲馬二萬、牛羊十餘萬,遂班師。」

平叛後,部分將士留下駐守蘭,洮,涼,岷州以衛邊疆,其中很多將士是回族穆斯林。

據《明實錄》一百二十一卷:沐英班師時留下了聶緯、陳暉、楊林、孫禎、李聚、丁能這幾位將領。

上述留名將領中,丁能為回族大將,駐紮洮州城,此城地處西番境內,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洮陽城(即現在的臨潭古城遺址)。

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吐谷渾在古城南側新修洮州城,從此以後洮州城(即舊城)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要地。

丁能此次深入西番領地,處在西番的包圍之中,任務艱巨,危險性大。

為預防不測,他將部分親屬留在了後方,安置在離新城不遠的地方。

這地方後來叫「丁家莊」,這一名稱是丁能和他的部下許多丁姓士兵南京老家的莊名,南京的「丁家莊」,今天仍然存在,是南京市中心的位置。

丁能來到舊城後,把舊城作為本營,以舊城為中心將他的部隊以四面安置,拱衛主城:

北面有左拉、卓洛、幹藏、申藏、塔納,西有甘布塔、古爾佔、拉直、尕錄提、甘尼、下藏、八目泉,南有範家嘴、陽坡莊、安布族、拉扎甘、錄日、雜雜,東有千家寨、常喇嘛川(現長川)等。

這批內遷西北的漢族,回族將士屯墾戍邊,戰時為兵,和時為民。

隨著邊陲的穩定,他們將家口親戚從遙遠的江南地區遷移至此,定居下來。

為大明時代守衛邊疆安全。

1644年,明朝滅亡。

九九重陽,相約起義

米喇印原為明甘肅鎮協守副總兵,從二品,駐防甘州,丁國棟為涼州守將。

據順治三年正月清陝西甘肅總兵劉有實揭帖甘鎮「明時舊設有義勇前鋒一營,盡皆土著■(回)兵。

即以土官■■(回回)都督米喇印統領,其兵馬糧芻且系自備,是以向來撫鎮遞相劄委參將職銜。……喇印胸懷寸赤,勇冠三軍,且系世襲土官,亦非劄委流職可比」。由此可知米喇印是甘州世襲土官,由明、清朝廷授予武職官銜。

辮子西略河西時,米喇印歸順滿清。

米喇印的直屬上級是清甘肅巡撫張文衡。時,河西安靖,辮子又抽調駐當地八旗及綠營軍前往增援。

甘軍驍勇善戰,辮子又起意,調甘軍赴四川前線。

但是甘軍豪酋米喇印,丁國棟及帳下士兵均不願往。

此時多爾袞的剃髮令頒布,全國強制剃髮。

河西廣受明朝恩澤,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儒家古訓,視剃髮為「豬狗之事」。

剃髮令在當地漢回軍中受到強烈抵制。

米喇印與丁國棟相互通氣:「吾等世受明恩,剃髮猶如犬彘,有延長王朱十瑏,素稱賢良,今欲復祖制,必其人也!」。

當時河西清軍的成份比較複雜,有投降的明軍,有收編的農民軍,有回、漢等族官兵,還有少數滿洲八旗兵。

米喇印在軍中開始秘密串聯,與涼州丁國棟,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約定於九九重陽共同起事。

為爭取更多外援,米剌印派部前往西寧,「招至湟中回民」起義,但未得到西寧伊斯蘭「掌教人」的響應 ,所以米喇印起義時,基本盤就是自己所部回漢士兵。

米喇印營中士兵出告總兵劉良臣,米喇印欲反。

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準備派兵鎮壓。

米喇印決定先下手為強,趁九月九日重陽,甘州人皆有吃棗餅,登高之習俗,邀約,邀甘肅巡撫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總兵劉良臣等至甘州北城樓登高賞月。

米喇印在北樓周圍暗派兵勇,欲圍殲辮子甘州領導班子。

張文衡,林維造,劉良臣等相繼來到。

席間,米喇印稱洮州丁嘉升反,欲率軍前往平叛,張文衡以未有文報,情況不明予以推脫。

雙方發生爭議,米喇印喝令兵丁入內。

張文衡斥米喇印欲造反,隨即拔刀反抗,被亂刀砍死。

劉良臣乃是武將,殺出重圍,縱馬馳向城門,被米喇印帳下士兵一箭射落馬下,趕來的士兵將其亂矛捅死。

林維造,黃德功死於北樓。

《甘州府志.卷三》:」五年甘肅副總兵米喇印反,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俱死之「。

米喇印佔據甘州,擁立明延長王朱識瑏,以反清復明為旗號,宣布起義。

涼州丁國棟接到米剌印已在甘州起義的信訊後,立即在涼州起兵響應,殺死參議張鵬翼,副將毛鑌。

涼州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也組織涼州軍民投入起義軍。

涼州城很快被起義軍佔領。

甘、涼二州同時合力起義,不僅廣大回民群眾積極參加,而且漢族以及河湟一帶的藏族等少數民族也踴躍參軍。

河西地區的許多前明官員,也主動加入起義行列,在當地組織義勇,殺官劫獄,積極為起義軍買馬造槍,籌措糧餉,組織兵員。

隱匿各地的大順軍老回回馬守應餘部,也參加了起義軍。

由是,清順治五年河西大起義,首發甘,涼二州。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寧夏靈州高登雲反清起義
    高登雲在會上宜布:「我受支那大元帥孫來諭和西安張都督指令,在靈州舉行起義,推翻滿清統治,建立軍政府。」大家推高登云為大元帥,馬連弟為副帥。高登雲申明軍令、指定聯絡口號,開始具體行動。義軍兵分二路,撲向守備衙門。馬連弟帶人馬攻打後門,高登雲帶人馬攻打前門。
  • 常明:《封神演義》文本的形成(《封神演義源流考》之二)
    清籟閣刊本《封神演義》《封神演義》至今尚未有編年事跡,筆者不愧雕蟲,按照《封神演義》中的紀年進行編年,編年的依據包括:一、書中明確提到的年代,如第一回:「紂王七年春二月,忽然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第二十九回:「(西伯)亡年九十七歲,後為周文王,時商紂王二十年之仲冬也」等;二、根據書中人物推算,如第三十回
  •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回亂那些事—多隆阿入陝平叛(七)
    多隆阿入陝:晨雲上次講到「陝西回亂」和烈火一樣燒了起來,一時間風頭無限,清政府此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任由回亂發生,怕是在西北地區的統治權利就不保了。於是趕緊命令直隸提督成明率軍從山西來救援。但回人民兵眾,成明大敗,逃跑了。清廷催欽差大臣勝保率軍入陝,但同樣屢戰屢敗,不是回民武裝對手。
  • 福寧州歷史上第一次抗清起義(鄖西軍)考略
    福建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運動自此拉開序幕。逃到閩南沿海的魯王朱以海(曾割據浙江與隆武皇帝分庭抗禮,自稱監國)趁勢號召全閩抗清,福建各地一時義軍蜂起,朱以海隱然成為福建各路抗清義師旗幟。由於驛路被截斷,身在福州的張存仁,暫未收到建寧府被鄖西軍收復的消息,還忙著在福州周邊滅火。
  • 處於東洋、中土、西域視野之間的清王朝
    故編纂此書的意義在於:「按朱氏失鹿,當我正保年中,爾來已歷三十年,福漳商船,來往長崎,其所傳說,有達江府者,其中聞於公廷之事,吾家皆得與聞其草案,今得之亂紙堆中,恐其獨飽蠹魚,故敘略次第,錄為一帙,爰命名曰《華夷變態》,以作有明亡國一段實錄,庶春秋大義,得以昭茲來許,區區之心,如是焉耳。」
  • 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曹魏為何還能治理西域?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公元280年三家歸晉,華夏人民忍受了近百年的戰亂之苦,統計在冊的人口只剩東漢時期的五分之一,許多原屬東漢的地區紛紛謀求自立。令皇帝漢靈帝劉宏煩惱的,不只是由張角三兄弟在冀州發起的黃巾起義,還有涼州北地郡、安定郡等突然爆發的羌人等少數民族發起的叛亂。兩者似乎是商量好了,同時在西北和東北地界上掀起大風大浪。羌人是長期盤踞在河西走廊周邊的少數民族,在東漢年間和中原王朝打了一場持續上百年的漢羌之戰,因此他們是王朝西北部的一股不安定因素。
  • 他們一直在反清復明
    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這個答案可能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便是——我國的臺灣地區。在明鄭毀滅僅過十幾年,便在今天台灣的臺南地區,爆發了臺灣清治時期第一次大規模叛亂——「吳球之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僅僅過了24年,臺灣就爆發了著名的「朱一貴起義」。這場起義參與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而且其中有大量明鄭時期軍官士兵參與其中。這使得起義軍如虎添翼,幾乎徹底顛覆了清帝國在臺灣的統治。
  • 臺灣為何還在反清復明?
    編者按:「反清復明」可以說一直是有關清代,非清宮劇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一個極為常見的名詞。而在歷史上,在清代,「反清復明」這個詞,一度成為了民間反清運動的標誌。那麼在清代,究竟哪裡是「反清復明」爆發的集中地呢?
  • 王重陽和林朝英情史大揭秘之二
    重陽真人爭強好勝之心,一點也不弱嘛!後來先師自然也明白了,但他於邦國之仇總是難以忘懷,常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對那位前輩的深情厚意,裝痴喬呆,只作不知。那前輩只道先師瞧她不起,怨憤無已。兩人本已化敵為友,後來卻又因愛成仇,約在這終南山上比武決勝。」這也簡直叫人難以相信。如果沒有林朝英,王重陽說不定還會在古墓裡沉淪下去,又何談邦國之仇?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焉耆風景唐朝對焉耆的控制與經營「李唐承襲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強延雙二百年之久。唐時絲綢之路遺址安史之亂後的焉耆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不得不調用大量西北兵馳援內地,而西北防務的空虛,為吐蕃勢力的進入創造了機會。
  • 大唐榮光:中國為何不能失去西域?
    其中,龜茲位於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治所管理西域達百年之久。與此同時,唐朝的軍防輻射到西域各地,遍布天山南北的軍、鎮、守捉等駐守在絲綢之路要道,默默地保衛著大唐的西北邊疆。
  • 鴻門宴上突然衝出的刀斧手:演義中充當殺手,正史中衝鋒陷陣
    刀斧手在《三國演義》裡的曝光率就更高了,十常侍殺何進、李傕殺樊稠、公孫康殺二袁、孫權嫁妹、單刀赴會……不勝枚舉。其中屬於「設饌伏甲」的有兩個例子值得特別摘出來說(在此使用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年刻本》):關羽過汜水關時,卞喜在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約定擊盞為號,左右刀斧手齊出。
  • 電影:鴻門宴
    [cp]鴻門宴:2011年香港戰爭歷史電影,黎明,馮紹峰,張涵予,黃秋生,劉亦菲等主演。秦末諸侯並起,項羽做大,楚懷王離間項劉說先入鹹陽者為王,劉邦抄近路奇襲入關中滅秦,從秦王子嬰手中得玉璽,閉關以待項王。
  • 鄧九公擺鴻門宴,姜子牙設計反殺,順便搶了鄧嬋玉給土行孫當媳婦
    懼留孫聽了大怒,土行孫也開始辯解,稱自己是色迷心竅,受鄧九公蠱惑,急於娶鄧九公之女鄧嬋玉,不得已才行刺的。姜子牙派散宜生出使,讓散宜生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令鄧九公答應先前將女兒許嫁給土行孫的承諾。散宜生一句話,讓鄧九公默默沉思,他道:「路上行人口似碑,將以為元帥相女配父,誰信元帥權宜之術,為國家行此不得已之深衷也,徒使令愛千金之軀作為話柄,閨中美秀竟作口談。」正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鄧九公不得不深慮。就在鄧九公萬般無奈之際,他的謀士太鸞,設了一鴻門宴。太鸞出使西岐,勸說姜子牙親自為土行孫,來鄧九公營中納聘。
  • 《反三國演義》讀後感
    這本書現在非常冷門,但要放在現在那也是網文論壇裡架空歷史類的大IP。放在民國那就是一本奇書。本文是餘生兄讀《反三國演義》的讀後感,本來看了也就看了,讀後感是沒有的。但由於餘生兄入夥了我的逆襲計劃,為了替自已吹過的牛負責,才有了這遍文章。對逆襲計劃感興趣的,可以在歷史文章裡看一下我寫的《江湖召集令》。感興趣的可以聯繫我。是的,你沒有看錯,今天的宏貴曰是一篇硬廣。
  • 1黃巾之亂
    然而,起義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三十餘萬人為何頭戴黃巾?東漢政府機關門口為何神秘出現「甲子」二字?神秘的符水,究竟能否治病救人?東漢大赦黨人,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敬請收看本期的《走進黃巾軍》.第一,黃巾軍起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三國演義》告訴我們,是黨錮之爭,因為宦官不是好人,他們欺壓士大夫,所以老百姓造反了。
  • 正史比演義更殘酷
    你是一員無敵上將,喜笑顏開去赴宴,但不知道有幾百刀斧手暗藏在帳後,磨刀霍霍,酒宴中招待你的人突然臉色一變,酒杯一摔,一票刀斧手湧出,亂刀將目瞪口呆的你砍成肉醬……圖:唐宋時期的長柄刀斧兵不過,演義小說中的刀斧手,應該是衛兵、力士,武藝不需要出眾,下手一定要狠。猝不及防中,刀斧在短兵近戰中威力巨大,哪怕被暗殺者是沙場無敵的大將,在一群如狼似虎的刀斧手面前也是白給。
  • 《秦漢演義》原創長篇歷史文學(青春版)
    :反間計  第十四章     連環計之三:以大欺小,「不講武德」第十五章     「趙括上任四把火」之:慶功宴,宛城八士第十六章     白起講兵法:「包餃子」戰術第十七章     「趙括上任四把火」之:臨陣換將,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第十八章     半推半就 欲拒還迎第十九章     馮亭之死第二十章
  • 十八路反王大起義,天命最終歸父子齊上陣的唐王李淵
    他們「傾財仗施,卑身下士,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就這樣,李淵為起兵反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擺在李淵面前的問題是:怎樣消滅隋朝在河東的殘餘勢力,奪取長安?怎樣防止突厥在背後的襲擊?
  • 明使西行,陳誠的第三次西域之旅
    果不其然,永樂十四年(1416年)六月至永樂十六年(1418年)四月,明成祖派遣陳誠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西域之旅。在此背景下,明成祖意欲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掌控,徹底壓縮瓦剌和韃靼部落的生存空間,第三次遣使出訪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