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高潮起
1648年,這一年是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
當時的小皇帝順治11歲,攝政多爾袞37歲攝政王多爾袞連續頒發的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反清運動達到高潮
正月二十七日,江西總兵金聲桓殺巡按、執巡撫,受命於永曆帝。
陷南康,攻九江,圍贛州。
是月,原明宗室朱容藩稱監國於夔州。
二月22日,桂林城內與城外兵內訌。
永曆帝出走。
諸兵縱恣焚劫,桂林內外如洗。
翌日,瞿式耜熄滅餘燼,安撫遠近。
三月初六日,和碩肅親王豪格,被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構陷下獄,同年死於系所。
15日,清命譚泰為徵南大將軍,統兵徵江西金聲桓。
原先已經退至川鄂邊,川陝邊,貴州等地的原大西軍,大順軍,南明軍反攻四川,短時間內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清軍龜縮於川北保寧一線(閬中)。
辮子急調吳三桂部,固山額真李國瀚部駐軍漢中,隨時入川。
湖南,大順軍餘部與南明軍聯合圍攻長沙。
在遙遠的西北,自滿清入主以來的第一次反清大起義也在醞釀之中。
沐英徵河西
關於這次起義要先從明朝說起,因為這次起義的主角原先都是明朝的軍官。
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1379年2月3日),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汪舒朵兒、癭嗉子烏都兒及阿卜商等叛亂,據納鄰七站之地,朱元璋遂命徵西將軍沐英率大軍徵討。
並告祭西嶽諸神曰:「惟神磅礴西土,為是方之鎮。
古昔帝王知神有所司,故載在祀典,為民祈福。
今予統中國,兼撫四夷,前者延安伯顏帖木兒密邇中國,屢撫不服,告神進討,已行殄滅,自陝西迤北民無兵禍之憂。
惟河州西南土番川藏及洮州三副使癭嗉子,雖嘗以子入侍,而叛服不常,復欲為生民之患,是用命將率兵進討,惟神鑑之。」
洪武十二年二月癸亥(1379年3月14日),位於前線的李文忠等人接到朱元璋敕諭,曰:「二月二十五日報至,知大軍已入西番。朕思之,自河州至西番多不過五、六日,今諸將已至其地,勝負必決矣。
符至,爾即率師從洮州鐵城之地取道而出。
朕嘗有密諭,當遵而行之,事宜速成。
山西之軍即令還衛,洮州尤宜擇人守之。」李文忠依令遣山西軍還歸河州,沐英率兵於二月丙寅(1379年3月17日)到達洮州舊城。
「番寇三副使、阿卜商、河汪順朵羅只等率眾遁去。」
明軍乘勢追擊,俘獲了積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納等,斬之。
明軍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之後,並沒有停止對殘餘叛逃西番首領的追擊。
朱元璋在接到捷報之後立即敕諭李文忠和沐英,曰:「捷音至,知番寇潰散。
大軍現追餘黨,西番已定,河州二衛之兵,止留一衛,以一衛守洮州。
其岷州守御士卒未可輕動,宜留以鎮靜之。
鐵城諸地民多蓄積,軍士可以自供。
凡有酋長皆送京師。
山西之兵,聞已遣還,甚合朕意。
西涼、寧夏之兵亦即遣之。
陝西、河南之兵,步卒先還,騎士留彼,悉收西戎餘寇。
事再乘勢,毋致再三。」
洮州,岷州二衛,以岷州留守,洮州繼續追拿西番叛軍。
於是,沐英等人繼續追擊十八族逃亡西番首領。
洪武十二年六月(1379年8月),癭嗉子等人出沒於西固城(今舟曲)一帶,徵西將軍沐英率兵追擊。
九月已亥(10月16日),沐英大敗三副使之眾,「擒三副使癭嗉子等,殺獲數萬人,獲馬二萬、牛羊十餘萬,遂班師。」
平叛後,部分將士留下駐守蘭,洮,涼,岷州以衛邊疆,其中很多將士是回族穆斯林。
據《明實錄》一百二十一卷:沐英班師時留下了聶緯、陳暉、楊林、孫禎、李聚、丁能這幾位將領。
上述留名將領中,丁能為回族大將,駐紮洮州城,此城地處西番境內,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洮陽城(即現在的臨潭古城遺址)。
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吐谷渾在古城南側新修洮州城,從此以後洮州城(即舊城)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要地。
丁能此次深入西番領地,處在西番的包圍之中,任務艱巨,危險性大。
為預防不測,他將部分親屬留在了後方,安置在離新城不遠的地方。
這地方後來叫「丁家莊」,這一名稱是丁能和他的部下許多丁姓士兵南京老家的莊名,南京的「丁家莊」,今天仍然存在,是南京市中心的位置。
丁能來到舊城後,把舊城作為本營,以舊城為中心將他的部隊以四面安置,拱衛主城:
北面有左拉、卓洛、幹藏、申藏、塔納,西有甘布塔、古爾佔、拉直、尕錄提、甘尼、下藏、八目泉,南有範家嘴、陽坡莊、安布族、拉扎甘、錄日、雜雜,東有千家寨、常喇嘛川(現長川)等。
這批內遷西北的漢族,回族將士屯墾戍邊,戰時為兵,和時為民。
隨著邊陲的穩定,他們將家口親戚從遙遠的江南地區遷移至此,定居下來。
為大明時代守衛邊疆安全。
1644年,明朝滅亡。
九九重陽,相約起義
米喇印原為明甘肅鎮協守副總兵,從二品,駐防甘州,丁國棟為涼州守將。
據順治三年正月清陝西甘肅總兵劉有實揭帖甘鎮「明時舊設有義勇前鋒一營,盡皆土著■(回)兵。
即以土官■■(回回)都督米喇印統領,其兵馬糧芻且系自備,是以向來撫鎮遞相劄委參將職銜。……喇印胸懷寸赤,勇冠三軍,且系世襲土官,亦非劄委流職可比」。由此可知米喇印是甘州世襲土官,由明、清朝廷授予武職官銜。
辮子西略河西時,米喇印歸順滿清。
米喇印的直屬上級是清甘肅巡撫張文衡。時,河西安靖,辮子又抽調駐當地八旗及綠營軍前往增援。
甘軍驍勇善戰,辮子又起意,調甘軍赴四川前線。
但是甘軍豪酋米喇印,丁國棟及帳下士兵均不願往。
此時多爾袞的剃髮令頒布,全國強制剃髮。
河西廣受明朝恩澤,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儒家古訓,視剃髮為「豬狗之事」。
剃髮令在當地漢回軍中受到強烈抵制。
米喇印與丁國棟相互通氣:「吾等世受明恩,剃髮猶如犬彘,有延長王朱十瑏,素稱賢良,今欲復祖制,必其人也!」。
當時河西清軍的成份比較複雜,有投降的明軍,有收編的農民軍,有回、漢等族官兵,還有少數滿洲八旗兵。
米喇印在軍中開始秘密串聯,與涼州丁國棟,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約定於九九重陽共同起事。
為爭取更多外援,米剌印派部前往西寧,「招至湟中回民」起義,但未得到西寧伊斯蘭「掌教人」的響應 ,所以米喇印起義時,基本盤就是自己所部回漢士兵。
米喇印營中士兵出告總兵劉良臣,米喇印欲反。
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準備派兵鎮壓。
米喇印決定先下手為強,趁九月九日重陽,甘州人皆有吃棗餅,登高之習俗,邀約,邀甘肅巡撫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總兵劉良臣等至甘州北城樓登高賞月。
米喇印在北樓周圍暗派兵勇,欲圍殲辮子甘州領導班子。
張文衡,林維造,劉良臣等相繼來到。
席間,米喇印稱洮州丁嘉升反,欲率軍前往平叛,張文衡以未有文報,情況不明予以推脫。
雙方發生爭議,米喇印喝令兵丁入內。
張文衡斥米喇印欲造反,隨即拔刀反抗,被亂刀砍死。
劉良臣乃是武將,殺出重圍,縱馬馳向城門,被米喇印帳下士兵一箭射落馬下,趕來的士兵將其亂矛捅死。
林維造,黃德功死於北樓。
《甘州府志.卷三》:」五年甘肅副總兵米喇印反,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及遊擊黃德功俱死之「。
米喇印佔據甘州,擁立明延長王朱識瑏,以反清復明為旗號,宣布起義。
涼州丁國棟接到米剌印已在甘州起義的信訊後,立即在涼州起兵響應,殺死參議張鵬翼,副將毛鑌。
涼州知府徐自厲、參將蔣國泰也組織涼州軍民投入起義軍。
涼州城很快被起義軍佔領。
甘、涼二州同時合力起義,不僅廣大回民群眾積極參加,而且漢族以及河湟一帶的藏族等少數民族也踴躍參軍。
河西地區的許多前明官員,也主動加入起義行列,在當地組織義勇,殺官劫獄,積極為起義軍買馬造槍,籌措糧餉,組織兵員。
隱匿各地的大順軍老回回馬守應餘部,也參加了起義軍。
由是,清順治五年河西大起義,首發甘,涼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