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節狂想

2021-02-15 南周知道

今天是大年三十,你們在期待年夜飯了嗎?

春節假期裡,除了要準備迎接新年的活動和祭祀外,另一個主題就是「吃吃吃」。不同地方的人都會根據當地的習俗和食材,為自己和家人烹製一道道獨特的佳餚。「知道」(nz_zhidao)與大家分享一張滿溢愛意與美味的春節菜單,以及那些關於食物的狂想。

廚師在廚房裡忙碌著為客人準備除夕夜的年夜飯。(新華社/圖)


炸蛋散:粵式賀年小吃之一,就是炸蛋散。炸蛋散分鹹甜兩種,鹹的由南乳醬所做,表面撒上黑芝麻;而甜的則撒上砂糖,在燈光下閃閃發光。雖然由厚實的麵糊所做,可是經過滾油、南乳醬和砂糖的激蕩後,潔白的麵粉條染上了粉紅色和金黃色,亦化作了蝴蝶,帶著靈氣和高傲翩躚到人們的口中。

炸油角:粵地的炸油角外形是非常喜慶的:正著看,就像一個個飽滿得快爆開的小荷包;倒著看,則像一個哈哈大笑的小嘴。當你咬開鬆脆的外皮後,裡面的花生、芝麻和砂糖猝不及防就與你的唇舌短兵相接。最妙的是,當你吃完後用舌頭摸索齒間,穀物的焦香和砂糖的甜仍執著地吻著你的舌尖。


冬瓜盅:紅遍國內外的名菜冬瓜盅也加入我們的豪華餐單。試想,半個冬瓜威風凜凜地穩坐席間,客人入席後,揭開蓋在瓜口的荷葉,舀一勺湯,再舀一勺料,他們都因冬瓜的威嚴而虔誠地捧著碗。一口湯下肚,燒鴨的甘,乾貝的鮮,火腿的鹹,冬菇的香,荷葉的清都在齒頰間愉快地共舞。絲瓜的脆,雞胗的爽,冬瓜肉的綿軟也奇異而和諧地相融。而熱湯的暖意也蔓延到整個屋裡。


(冬瓜盅  新華社 張存立/圖)


清蒸魚:粵地講究「鮮」,再加上取意「年年有餘」,因此春節的飯桌上必有一道「清蒸鮮魚」。魚的種類可豐儉由人,喜慶的大紅東星斑、圓潤的多寶魚等,皆可。蒸魚最講究火候,一般都是把去腥的薑絲和魚清蒸,直至魚肉剛剛成熟後,淋上用花生油及蔥煮過的醬油。吃這道菜的精髓是 「趁熱」。成功的蒸魚,是用筷子夾起時,一整塊魚肉輕巧地和魚骨分離;是吃進嘴裡時,魚肉熱、潤、鮮,還帶著淡淡的醬油的豆香、蔥香和花生香。

美極大蝦:粵港一帶,春節的飯桌上可能會出現一道「美極大蝦」。蝦最好比手指要粗,整隻放進鍋裡煎。待到顏色變紅,蝦殼變脆,便開始煮醬汁。砂糖要先煮成焦糖,後加生抽、少許美極醬油,最後和蝦一起煮。上碟時,大紅的蝦和深黃的焦糖醬油混合成了火焰的顏色。咬開焦脆的蝦殼後,口腔裡仿佛發生了一場爆炸:蝦肉的爽、鹹、鮮、甜、焦香讓舌頭應接不暇;每一次的咀嚼,都能感受到焦糖醬油對蝦肉霸道而溫柔的擁抱。

釀豆腐:客家人在春節必吃「釀豆腐」。客家人先把魚肉和豬肉按比例混合,然後鑲嵌到的豆腐裡,遠遠看上去,就像為潔白的豆腐戴上一頂粉紅的小皇冠。準備好材料後,放到花生油裡煎。上碟時,釀豆腐就像被撒上了金粉,邊角、肉粒都變成了焦脆的金黃色。如果蘸上客家特製的蒜蓉辣椒醬,蒜蓉的香味引出濃鬱的豆香,而豆腐的清淡也因這醬微微的酸辣而躍動起來。更妙的是那一點煎香的肉,既帶出了豆腐的鮮,也豐富了豆腐綿軟的口感。

辣子雞:川湘黔一帶,有些人家會在春節的餐桌上擺上一盤辣子雞。一整隻雞最好切成肉骨相連的小丁,在炒的時候用大火把雞丁炒幹,再放上一大勺油辣椒,少許胡椒、花椒。上碟後,紅彤彤的雞丁堆成小山,和那門前的對聯、屋裡的紅燈籠相映成趣。一口把一粒雞丁吃到嘴裡,雞丁的肉汁淋到舌上,燙、辣、鮮電流般從味蕾上直衝往大腦。把骨頭吐掉後,勾人的麻才悠悠地從舌尖擴散到全身。


(辣子雞  新華社/圖)

清炒雞毛菜:在長三角一帶,雞毛菜可真謂地道名菜。這道菜在上碟時,總是堆得像一座靈秀的青山。間或看見米白的腐竹鑲嵌其中,勝似翡翠中的一抹似有還無的白。如果不忍「小山」坍塌,可從「山頭」夾起。把菜放進口中咀嚼後,菜汁淋得舌頭一陣清涼,草香味和芝麻油的香味擴散到整個口腔,讓被大肉和重味麻痺的味覺為之一振。

花菇扒菜膽:把精選的大頂厚肉的花菇頂面向上,整齊地排列在碟中,你會發現這幅「菇面畫」,如黑夜中綻放的雪白曇花,如流動的星雲。在青翠的上海青菜膽的襯託下,這些花菇越發的蒼勁、巍峨。把一頂花菇放進口中,用舌尖輕輕撥弄菌褶,每一滴緩緩流出的汁都在訴說著烈火、雞湯和醬油對菇的錘鍊。菇肉和牙齒接觸的剎那,彈牙、但又因膠質豐富微微黏住了牙齒。它們在跳探戈,仿佛對抗,又似不忍分離。而菜膽,吸收了花菇的精華,每吃下一口青菜,都在紀念一頂堅韌的花菇。


餃子:在通往餐桌的路上,一個個薄皮大餡的餃子隨著主人的腳步在碟子裡調皮地遊蕩,頭頂本來向上的煙霧也變得曲折。當餃子終於放在桌上,客人們已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起一個餃子,腦海閃過關於餃子的所有記憶——芹菜的爽脆、冬菇的鮮香、玉米的清甜、酸菜的酸脆、韭菜的辛香,不同味道都在大肉的襯託下顯得異常的豐潤。還沒來得及把生命中的餃子都回味一遍,牙齒就已經「咔蹦」咬到了一個硬物。吐出一看,居然是個硬幣! 於是心裡樂開了花,來年定能事事大吉如意。


(在北京舉辦的「千人餃子宴」春節喜拜年活動。 新華社/圖)

「北衛龍、南玉峰」,說到辣條哪家強?吃辣條是一種怎樣的高級體驗?與它們天生一對的搭檔是什麼?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我們又做了一份辣條測評報告!》。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心跳》殺青 「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曝光
    由浩瀚娛樂出品,改編自焦糖冬瓜同名小說的美食勵志青春都市情感大劇《舌尖上的心跳》已於近日正式殺青並發布首款「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劇中極致誘惑美食與浪漫音樂劇元素巧妙融合碰撞,和諧烹製出來一部暖胃暖心的都市「食光」故事。該劇由劉韜擔任總製片人,知名導演李駿執導,金牌編劇孟瑤執筆改編創作,阮經天、宋祖兒、劉冬沁、汪卓成、王瑞子、徐嘉雯、劉安琪等諸多實力演員聯袂出演。
  • 《舌尖上的心跳》殺青「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曝光
    由浩瀚娛樂出品,改編自焦糖冬瓜同名小說的美食勵志青春都市情感大劇《舌尖上的心跳》已於近日正式殺青並發布首款「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劇中極致誘惑美食與浪漫音樂劇元素巧妙融合碰撞
  • 《舌尖上的心跳》殺青 "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曝光
    網易娛樂9月11日報導 由浩瀚娛樂出品,改編自焦糖冬瓜同名小說的美食勵志青春都市情感大劇《舌尖上的心跳》已於近日正式殺青並發布首款「食物狂想曲」主題概念海報,劇中極致誘惑美食與浪漫音樂劇元素巧妙融合碰撞,和諧烹製出來一部暖胃暖心的都市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舌尖上的新年》:以美食的名義,讓春節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綻放
    除夕夜當晚,一家人圍著餐桌坐在一起,「年」才真正有了滋味,它不僅僅是掛在中國人心間的傳統,還有從小時候就銘刻在舌尖上的酸甜苦辣。說起年味,就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紀錄片。2016年,《舌尖上》系列唯一的一部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在各大院線上映,這部由陳曉卿擔任意識指導,陳磊、鄧潔等指導的紀錄片,聚焦農曆新年,從東到西,跨越南北,用食物串起了每個人對家的眷念和歸屬。
  • 美食:舌尖上的春節!開啟春節美食地圖
    美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每逢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著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而這也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了。在年夜飯上的每一道菜都蘊含著人們對於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今天狼叔就來為大家說一說這舌尖上的春節滋味,開啟你的春節美食地圖,來看看不同地方的人們是如何通過美食來慶祝佳節的。
  • 舌尖上的年味|中國春節飲食文化知多少?
    在幸福而又短暫的春節裡,我們除了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更飽嘗了舌尖上的家鄉美味。 才下舌尖,卻上心間,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家鄉的滋味,故土的情懷,總是縈繞心間,揮之不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些家鄉美食深深紮根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
  • 在舌尖上品味過年好
    撿了兩部片子看,趙本山的《過年好》,電影版「舌尖」之《舌尖上的春節》。《舌尖上的春節》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方式方法,看上去依舊被刺激的唾液分泌,衝動的想吃飯。把一面鏡子打碎,再重新組合,這個過程就是「舌尖」展露的內容。
  • 農業農村部部署春節農產品質量安監 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央廣網北京1月16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7.8%,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穩定向好,農業農村部將再制訂修訂10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新年》:鄉愁是因為饞
    ,打造了一部堪稱「史上最好吃」的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於近日在全國院線公映,豆瓣評分高達8.3分,同名書籍也於近期出版。《舌尖上的新年》電影總監製陳曉卿說:「春節是中國人心裡的一個結。而食物是他們表達的通道。」將「舌尖」延伸出一部大電影,是陳曉卿很早就有的想法。而為何將「新年」作為電影主題,陳曉卿說:「電影要在90分鐘內講完,需要在中國美食中找一個切面來拎起這部電影。春節肯定是被最先想起的。春節的食物最豐富,在文化上也非常重要。」
  • 舌尖上的年夜飯 之 臺灣 臺灣春節心意滿
    隆記南京板鴨、逸湘齋、上海合興糕團店、金華火腿店、快車肉乾、南園潮州粽子、龍潭偉星包子……招牌上琳琅滿目的地名,裹挾著美食的複合氣息,若非身邊臺語的買賣聲不斷提醒著我,著實讓我難以分辨自己當下身在何地。「這是臺灣的春節?」我不禁嘟囔了一句。阿雅沒有直接回答我,倒是講起了一段八年前的採訪經歷——當時還是研究生的她,因課業來到南門市場調研。一位由家人陪伴、坐著輪椅的老者引起了她的注意。
  • 【封面】《舌尖上的新年》:鄉愁是因為饞
    ,尋訪了60多種新年美食,拍攝了1萬多分鐘素材,打造了一部堪稱「史上最好吃」的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於近日在全國院線公映,豆瓣評分高達8.3分,同名書籍也於近期出版。        將「舌尖」延伸出一部大電影,是陳曉卿很早就有的想法。
  • 史上神級下飯紀錄片《舌尖3》春節回歸,口水先幹為敬!
    也足以讓人口舌生津眼睛一秒鐘也不想離開屏幕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導演陳曉卿說:不同於傳統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僅記錄美食還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在美食中嘗百味人生,在影像裡品味道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你久等了」咦?新一季舌尖中的神秘聲音惹得全民大猜想原來是老狼!
  • 兩辦:減少元旦春節期間人員流動聚集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兩辦:減少元旦春節期間人員流動聚集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2020-12-26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爆肝工程師的異世界狂想曲:一部打著冒險與後宮幌子的美食番
    同樣都是不能退出遊戲,讓異世界的狂想曲處境十分尷尬,因此動漫的豆瓣評分只有6.9,而書的評分更低。看異世界的狂想曲的百度百科,類型一欄中寫著冒險、穿越、後宮,而在飛鳥看來這部劇是完完全全的美食番。吃的內容佔據著很大的比重,著實讓人不解那個分類到底有什麼用!那麼今天飛鳥帶大家看看,為什麼把異世界狂想曲稱作是美食番。
  • 《舌尖上的中國3》首播成績喜人,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春節和美食更配呦!這似乎是中國人約定成俗的認知,隨著除夕夜、春節的到來,年夜飯、特色小吃也迎來了長達半月之久的霸屏;恰逢此時,《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也如期而至,在正月初四迎來了精彩首播。
  • 從曾經獲得檳城佳博物館稱號的食物狂想曲廈門
    他是中國第一部美食狂想曲,也是繼馬來西亞檳城之後的第二部世界,以美食為主題,集創意、娛樂、教育於一體博物館。博物館的設計和製作源於馬來西亞檳城的美食奇幻廳,整個博物館是師SeanLau的工作。世界級藝術作品世界和「Wonderfood食物狂想館」以獨特的純手工技術、高仿真度和最無拘束的方式亮相馬來西亞美食城檳城。
  • 臺灣春節心意滿【舌尖上的新年】
    從「唐山過臺灣」(指歷史上由中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唐山」指華人的江山)到激蕩的近代史,這座不大的島嶼意外地成了諸多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土地。移民的傳統又不斷與臺灣文化交纏、碰撞與融合,建構了臺灣人對春俗的集體回憶。南門市場,是北臺灣知名市場。
  • 若「舌尖上的中國」出法國版,那該叫「舌尖上的諾曼第」
    聽說,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明年春節即將開播。光回憶起前兩季,就讓人胃裡的「饞蟲」蠢蠢欲動。
  • 福建美食又登《舌尖上的中國》啦!舌尖上的福建,看餓了......
    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