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個大妄念,已經被自己欺騙了

2021-01-10 老古文化

「求佛修道就是一個大妄念,

已經被自己欺騙了」

結使不能斷,

連小乘的果位都證不到

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悟道?因為有惑,被迷住了,不知道就是惑。惑有見惑、思惑。見惑就是現代所講的主觀的成見、意見或觀點;被見惑所困就是所謂的「我見」。思惑是貪瞋痴的妄念不能清淨、被障礙住。見、思二種惑構成了習氣,習氣就是結使。人的主觀成見和私慾用慣了便成「結」,久而久之使意識思想形成一種形態,而且非常堅固。以心理行為做嚴格的分類,這種結使有九十八種之多。結使不能斷,連小乘的果位都證不到,不要說大乘的菩薩道了!惑也叫惑業,這個業力永遠把你捆綁住。學問越好的人,見惑越厲害,也越難成道。那學問不好的呢?是水泥一坨,頭腦不空靈,思想沒有智慧,屬於思惑中的無明、愚痴重,因習氣業力轉生使腦子笨,也沒有辦法成道。

學佛的人把現有的心理習氣轉變了還不算數,最難的是把無始以來習氣的根轉變過來,才算成功,這是非常困難的!無始以來這股習氣、煩惱,永遠把你羈絆住,斷不了,使你跳不出生死。

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個大妄念,

已經被自己欺騙了

我們思想本身就是空洞的,所以叫妄想。既然是妄想,你何必再費事想辦法去除妄想?這叫吃飽飯沒事做,你想另用一個方法去除妄想,也是一個大妄想。可是有些水泥做的腦子,他就是點不通。當法師的只好因材施教,告訴他先吃素七天。來問法時,洗澡洗乾淨,帶些供養來,跪著,慢慢求。過三個鐘頭再傳你一個法,法多得很,愛怎麼傳就怎麼傳,然後慢慢去妄想。其實是拿一個大妄想給你。你抓住大妄想,覺得小妄想清淨,還以為有效、有進步!人不自欺就欺人,再不然被人欺,根本就是妄想。

妄想怎麼來的?「不離心無處所」,妄想唯心所生,妄想本身就是個妄念,你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個大妄念,已經被自己欺騙了!一個人好好地活著做什麼功夫呢?打通任督二脈,眼睛看什麼境界,那不是學神經嗎!這些都是唯心所生,你自己被心所騙。所以佛經告訴你「不離於自心」。那麼,心在哪裡呢?此心無處所。

道家有些修法說是傳你一個道,或者守竅、守肚腸、守丹田。女人守丹田是大危險,容易月經錯亂,嚴重且有血崩之虞,不要亂搞!據我所知,有一些地方亂傳!這裡是個什麼道(指肚腸)?這裡是白骨一砣;是腸子,最髒的地方。如果道在這裡,我的肚皮算便宜一點賣給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道也不在身體上,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在哪裡?無處所,沒有-個固定的位置。說道應該從某個地方開始修已經錯誤,那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兒。所以勸各位要看佛經,看了自然懂,自然知道方法:不離於心。

佛告訴你真話!其實妄念幾時去得了?我們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見、思惑去不掉。不要著急,要慢慢做功夫,定力深了,才能排除這些妄想。不過,別以為定力深了,心境絕對清淨時就成道了!注意佛經告訴你的話:「仍退轉」,靠不住的,仍然會退轉的,非到達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所以說,即使到達禪定的境界,一念清淨,還會有退轉時,況且你還有心呢!守著這個身體這裡搞那裡通,那是道嗎?那是在打大妄想,把有限的時間、精神耗在修身體上,爬來爬去,你是變螞蟻還是變什麼?又想轉河車引導,沒有用的,非出毛病不可的。

真正成佛,心念絕對純淨、純空,明心見性,要到金剛道滅才行。菩薩從初地、二地……到十地還不算數,十地以後要得金剛喻定。什麼叫金剛喻定?如金剛之顛撲不破,到六道打滾度眾生還在定中,永遠不破、不變。金剛道滅除一切煩惱時,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無修無證,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證,自然無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後無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無功行道還不算數,到達了金剛喻定以後,得了大定、大智慧,到達無修無證,滅一切苦,度一切煩惱,才算登彼岸,才是「金剛道滅方緣起竟」。

「先以定動」,為什麼定要用個「動」字?動者,動搖習氣的根本。在思想領域中,煩惱、妄想汙濁齷齪,先用定把它淨化,轉化習氣,使習氣動搖,所以叫「定動」。那麼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靠智慧,定到極點,智慧成就,業根拔掉。此乃「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恭錄自《宗鏡錄略講》

《宗鏡錄略講》

老古繁體正版

老古文化事業出版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澄澈到底,做一個自然人
    雖是遊戲之作,內中包含了體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禪意。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並不那麼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於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南大師認為,「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麼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
  • 南懷瑾老師:誰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其實這並不是天經地義,只不過是牢騷話,富貴人的詩文,不是沒有好的,不過較少而已。這位趙翼就引用了孟子這句話作詩說:「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他最後是說,自己一輩子作詩,詩既沒有作好,人也不算太窮,但是事實上,他詩也好,人也不窮。我也經常引用這兩句話,一個人要想修道,就不要讀書;書讀多了,散亂心就生了,知識越多,煩惱越大,所以一切知識都要丟掉。
  •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在開悟的一剎那,這個地方一定是打開的(揭秘「心輪」)
    如果一個人自認自己「開悟」了,尤其中脈的「心脈輪」從未打開過,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開悟」了。至於「心脈輪」開了之後,由於修持不力,又合攏封閉了起來,不能保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有句詩,「當路莫栽荊棘樹」,「當路」是在人生的大路上,少栽一些討厭的刺人的樹;「他年免掛子孫衣」,做人一輩子要心地寬厚,做人不好,後代的子孫受報受罪啊!中國文化講三世因果,父母、自己、子孫;佛家的文化則講個人,前生、現在、來生。兩個文化合起來,就是十字架,都是講因果報應。「混而相拘」,古人講這個心念思想,在心裡頭陰陽混合,善惡都在這個裡頭。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佛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帶來的個性都有六個要點,貪、瞋、痴、慢、疑、惡見。任何一個生命,不管多麼偉大、有學問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的。 貪,人有貪心,當母親懷孕的時候,你這個靈魂一入胎,已經有貪心了,在娘胎裡,吸收了母親的營養變成自己的,要母親提供一切東西讓自己成長,這是基本的貪心。
  • 南懷瑾老師:宿命通 (「神通」之四)
    宿命通是從定力來的,不要認為打坐就是定,你說那我坐了三年,都坐不出宿命通?你那是昏沉、散亂、不叫定力,兩條腿雖然盤得很好,心裡念頭卻不斷。定,是心境如萬裡晴空無片雲無所不照,既不昏沉亦不散亂,也沒有妄念,這麼一定,身體已經忘了。你以為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定嗎?那叫盤起腿來睡覺。
  •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
    說國學,在現代國學領域,我們免不了說到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如果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評價,「功德圓滿」四個字不足為奇。南懷瑾先生的尊稱有許多,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宗教家、哲學家、大居士等。他是現代為數不多,能把儒釋道精髓融會貫通的一人。他的言語句句精髓,無不讓人讚嘆不已。
  • 南懷瑾先生 | 說大人則藐之
    又如帶過兵,習慣指揮別人的人,連對自己的太太,也像是帶兵那樣指揮。尤其那些部隊閱兵慣了的人,一走下車來,就是沈步、抬頭、收下顎、挺胸,頭部移動;從左到右橫掃一眼,又從右到左回掃一眼,就是那種意氣飛揚的樣子。有一個生意人,受了軍閥中一個排長的欺負,一怒之下,不做生意,募來一些子弟兵,當了連長。
  • 南懷瑾老師演示:最經典打坐教學視頻《如何靜坐》
    南懷瑾老師自示範打坐視頻《如何靜坐》(建議在wifi環境中觀看)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 ,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 南懷瑾老師:不要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人
    真有這種人。孔子說這種人真難。這個話分兩頭解釋,剛才是照文字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痛苦。只一方面說,一個人如果要真正修養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可真難,這就講到修道了。現在有許多人講修道,就是身外任何事物都影響不了他,坐在那裡,什麼都不管,莊子稱他為「坐馳」,坐在那裡腦子裡思想不停,好像開運動會,如真做到腦子裡完全寧靜下來,是很難。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你看,佛陀穿上衣服、化緣、吃過飯,洗了泥巴腳,他不需要弟子來為他做,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修行。佛陀以身作則,告訴你我,什麼叫修行?——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對於讀《金剛經》的心得,南懷瑾認為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真正了解之後,你會如夢初醒。下面就一起來了解吧。
  • 南懷瑾老師::你是「具見高遠」還是「目光如豆」?
    一個人沒有遠見,沒有見解,如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成一個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後來中國的禪宗,也首先講求「具見」,先見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沒有見道,還修個什麼道呢?等於說我們見到了金子,才想辦法把金子做成東西,如果連黃金都沒有看到,只在那裡瞎想,有什麼用!不僅是修道人必須先要見道,就是普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如何作一個人。
  • 「真正的大休息」就是這麼厲害,縱使身上有百病也會好,年紀大了也能返老還童!
    你們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內的奶娃兒一樣,此心活活潑潑的,沒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個奶娃兒,你逗逗他,他也會笑笑,你說那笑有意義嗎?那你才見鬼;沒有意義嗎?有意義,他就喜歡笑,笑過了沒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沒得事。「心與法爾境相合」的時候,客塵煩惱的妄念,無所謂聚,無所謂散。
  • 南懷瑾老師:沒有這個根骨稟賦,修死了也沒有用,勤種善根再來吧
    自己曉得檢查自己屬於什麼種性;一個善知識或當老師的人,在教化人的時候,應該知道這個人的種性。
  • 元音老人|《大手印淺釋》【85】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所謂無念,並不是一個念頭也不起,而是儘管念起卻無所住著、不滯停留。一般人所想像的「一念不生」的無念,那是壓念不起。他們以為一個念頭也沒有,就是好功夫。其實死在那裡,非但不能成道,成個土木金石倒有份在!不見當年六祖大師救臥輪禪師的公案嗎?
  • 南懷瑾:知妄想為空
    【南懷瑾《觀無量壽經大意》連載】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了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在開悟的一剎那,這個地方一定是打開的
    《南懷瑾老師2007年太湖大學堂開示》-------------真正的中樞是什麼?在人心,我們這個心臟。佛家密宗講「脈解心開」,顯教講「意解心開」,都一樣。這個心臟的外形看起來就像八瓣蓮花一樣,所以禪宗真到開悟,密宗修成功的時候,心脈輪一定打開了。但這並不是心臟張開了,不要當成有形的開。
  • 一個月念佛一天一夜!
    你跟他有深仇大恨他要報仇,他怨恨沒有化解,你想走,你不用功念佛沒有關係,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走不了,他不在乎,他還可以等著報復你,你這是真想走,他就算帳了,這就是冤親債主找來了。找來的時候你就麻煩了,你在念佛堂就生了障礙了,你念不下去了,你念不下去你影響別人。所以精進念佛我的主張不能超過3天。
  • 南懷瑾老師:要想有所成就,須懂得《陰符經》裡重要的兩句話
    上古中國的文化非常注重音樂藝術的修養,所以師襄、師曠、師文的這個「師」字,就是音樂師。上古政治的體制,特別看重社會音樂的教化,所以把這一類人稱為師,就是領導社會的大教師之流。「鄭師文聞之,離家從師襄遊」,鄭國有個名叫師文的人聽到了,就跟師襄這個音樂師學。
  • 南懷瑾老師講述:精神失落的病態
    社會到了亂的時候,就容易犯這個毛病。大家在一起,講起話來,沒什麼內容,無正事可談,談閒話,講些不相干的話,沒有真正的人生觀,現今社會上這一類的人不少,娛樂場所更多了。大家如此,社會精神已經癱瘓,沒有文化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