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記者走進廈門傳統村落:探尋歷史古蹟 解鎖非遺技藝 品嘗古早味

2020-12-24 廈門衛視

金柄村地處廈門翔安區北部的大侖山腳下,當地流傳著一個俚語: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據考證,金柄村已有1300多年歷史。今年這個村落被評為福建省省級傳統村落。

拍胸舞在村裡已有115年的可考歷史,被稱為閩南舞蹈的歷史活化石。原先是為了慶祝農事豐收,農民們自娛自樂的舞蹈,經過長年的傳承、沉澱,已發展成為各大型慶祝活動的民俗文化表演項目。

黃 呆

廈門翔安區拍胸舞表演者

拍胸舞有「閩南迪斯科」之稱

廈門只有翔安有這個拍胸舞

就是在田間地頭跳起來

以前沒有音樂

就自編自導跳起來

現在加了音樂配置

動作就比較多了

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傳承人黃呆正在培養小學員,讓這個來自鄉土民間的舞蹈能夠長存並綻放。

黃俊逸

廈門翔安區拍胸舞表演者

小時候看見爸爸和爺爺跳拍胸舞

就挺喜歡的

學習了差不多四年

有和大人出去表演

也覺得挺開心

「條條不離手,線線不離身」,麵團在黃加手中經過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這9道工序,幻化成一絲絲細線,每根面線長可達32米,細僅一毫米。

手工面線口感好,但製作起來相當辛苦。黃加每天清晨5點就開工,一幹就是9個多小時。雖然用機器做面線,省時又省力,但黃加不肯走這個捷徑。他認為回頭客愛的就是手工製作的情懷,吃的就是這份古早味。

黃 加

廈門翔安區非遺手工面線傳承人

我就做少一點

質量做好一點

我們祖輩清朝就開始做面線

到我這輩就是要發揚

誰要學我就教他

一項項非遺技藝觸手可及,就像靈動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這個古村落千百年的風韻。保留至今的傳統紅磚古厝、古驛道、祠堂、古樹,見證了當地的發展。這棵1200多年的古樟樹,是廈門翔安區最早最大的古樹之一,被稱作「活文物」。雖然樹頭內部早已中空,但依舊參天而立、枝繁葉茂。

黃樹木

廈門翔安區金柄村書記

這棵樹是我們祖先黃肇綸種的

我們村今年重新規劃

把一些古蹟還有歷史文化整理出來

重新進行村莊規劃

發展鄉村旅遊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

撰稿:王舒錫

編輯:王寧磊

相關焦點

  • 探尋古早味——廈門同安「大腸血」
    土哥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體驗每個地方的不同風土人情。有些小吃總是會讓人回味無窮,即使是小時候品嘗過的最普通東西也會讓你一輩子難忘,當然很多東西已經被快速食品所取代,消失在時代的長河裡,再也品嘗不到。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古老的巴蜀文化孕育出巴蜀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美食文化。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小小剪紙把南京美景帶到世界各地;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時尚潮包和行李箱;南京雲錦被點綴在歐洲的高級家具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如何把藏在時光深處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文藝星座】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黃念旭 在中華歷史文化名街廈門市中山路上,有一家「福隆益」貢魷魚店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這家百年老鋪,一股濃鬱海洋氣息的香味撲面而來,熱情的店員會友好地向您微笑打招呼,遞上一小碟烤好的魷魚絲讓您品嘗。2010年1月24日,對吳家傳人吳偉棟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他精心製作的「福隆益」魷魚絲從三十六項入圍產品中脫穎而出,喜獲由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稱號。頒獎那天,中山路和古城東路熱鬧非凡,擠滿人群。慕魷魚絲之名而來的新老廈門人絡繹不絕,品嘗之後,齊聲叫好。八十多歲的閩籍書法家馬光教授長期從事狀元文化研究,品嘗之後,欣然題寫「福隆益」、「狀元好之」。
  • 非公黨建丨探尋紅色古蹟,緬懷革命先烈
    非公黨建丨探尋紅色古蹟,緬懷革命先烈 2020-12-2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非遺技藝挖珍貴松茸 《極限挑戰寶藏行》解鎖香格裡拉獨特藏族風情
    賈乃亮、郭京飛、鄧倫、秦昊、任嘉倫、王珞丹、楊超越,來到雲南行第二站香格裡拉,不僅在千年小鎮獨克宗古城,感受藏族地道的風土人情,還深入兩座「寶藏村」,學習數代人傳承的非遺技藝,親手挖掘大自然賜予的珍貴美味松茸,帶領觀眾全方位地了解這座旅遊名城的人文風情。
  • 聞香品茗 奏一曲福建漳浦非遺新聲
    聞香品茗奏一曲非遺新聲□本報全媒體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洪錦城 林素真 文/圖吃細水貢糖,甜蜜憶往昔;聽大廣弦,一曲深情繞耳畔;品功夫茶,一縷清香沁心脾……日前,漳浦縣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18個項目涵蓋了閩南特色的非遺功夫茶、大廣弦、細水貢糖等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與粵菜師傅交流廣州早茶文化,學捏麵塑;觀嶺南工匠們手藝,體會嶺南文化……12月16日,參加此次大賽的11名選手組成「技能國手訪問團」,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探訪「技能點亮灣區生活」。
  • 跟【老會玩】探尋寶島芳華!不一樣的臺灣遊,帶你走進小眾澎湖,玩出懷舊歷史感!
    這裡有動人的故事,更是歷史曾駐足的一隅。走進少帥禪園,就像電影裡,輕啜一口茶,拍下一張猶如<小早川家之秋>的家居和風,佇立庭園眺望觀音山,是另一幅<竹取物語>的大河壯闊,宛如電影般場景氛圍。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你的家鄉在哪條?
    背上行囊,走進夢想,這是一條「古韻遺風,回味悠長」的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線路內容昆明石林縣(參觀非遺傳習展示館,體驗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彝族三弦舞、撒尼刺繡;參觀圭山鎮糯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體驗彝族村落文化、彝族傳統婚俗、篝火狂歡和美食文化)→紅河彌勒縣(遊覽東風韻藝術小鎮
  • 沉浸式「非遺」活動走進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穿越歷史長廊,探尋千載閩地風華。12月9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首場活動——「非遺」進校沉浸式體驗活動,邀請了泉州市社科聯、晉江市社科聯作為指導單位,攜手在校師生共赴一場泉州「非遺」文化之旅,品鑑古韻匠心,領略傳統非遺魅力。
  • 石橋掛麵:八百多年歷史造就精湛技藝
    今天,小陽就帶大家走進 石橋明清貢面手工面作坊 探尋擁有八百多年歷史 傳承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 石橋掛麵
  • 蓮子彩繪,方寸之間,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智慧12月23日上午,媒體尋訪團一同走進東平縣,探尋東平縣的「文旅泰安之最」。生動有趣的彩蛋畫、創意新奇的蘆葦工藝畫、精緻細膩的水滸工藝畫……一件件別致的蓮子彩繪作品擺設在泰安市級非遺東平湖蓮子彩繪工藝傳承人侯慶佩的家中。「東平蓮子彩繪工藝」於小小蓮子上繪製出栩栩如生、各具形態的水滸108將人物形象,引人讚嘆不已。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廈門同安區12個項目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單位,祥平街道佔3個
    臺海網11月27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同安區共有12個項目入選,祥平街道轄區的錫雕、薄餅製作技藝、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數量在同安區各鎮(街)中排名第一。
  • 品嘗特色美食,觀看非遺表演!直播走進陝西華陰市
    品嘗特色美食,觀看非遺表演!直播走進陝西華陰市 2020-08-03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進非遺,品味香港傳統文化
    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 感受湘菜非遺文化 長沙中小學生研學走進火宮殿
    1月5日,長沙首場中小學生湘菜非遺文化研學遊活動在長沙市火宮殿舉行。同學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火宮牌樓、古戲臺、火神廟、小吃王國、湘菜首府等。湘點大師馬力帶領同學們現場製作特色湘點。紅網時刻1月5日訊(記者 龍騰)今天,長沙首場中小學生湘菜非遺文化研學遊活動在長沙市火宮殿舉行。來自長沙市芙蓉區育才第三小學的同學在此開啟一場探尋湘菜非遺文化和品嘗傳統美食的研學之旅。
  • 展開一場雅安漢文化、非遺文化探索之旅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走進該公園非遺廣場,一股濃厚的漢文化、非遺文化氣息瞬間襲來,地面上印刻著一個個引人深思的小故事。不遠處的牆上,從舊石器晚期漢源的「富林文化」開始記錄著雅安歷史文化脈絡。再往裡走,一條藍色的地圖線將雅安各大景點串聯在一起,廣場中間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雅安人文美景,「省級環山雞節……每年農曆八月初二至八月十八日之間舉行。」
  • 「銅」心未泯雕刻時光,走進成都非遺——傳統金銅製作技藝
    今天,我們走進「銅」心未泯的雕刻時光——傳統金銅製作技藝。金銅製作是一個複合型工種,製作之前,先用牛膠將金屬板材固定,配製焊藥、摹繪圖案。隨後,一手持鏨子、一手握錘,在一件半成品香爐蓋上不停敲打,根據其紋路鏨刻出花紋。經過反覆敲打,香爐蓋上的「蔑巴紋」逐漸清晰,金銅製作技藝演變歷史從塵埃中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