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柄村地處廈門翔安區北部的大侖山腳下,當地流傳著一個俚語: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據考證,金柄村已有1300多年歷史。今年這個村落被評為福建省省級傳統村落。
拍胸舞在村裡已有115年的可考歷史,被稱為閩南舞蹈的歷史活化石。原先是為了慶祝農事豐收,農民們自娛自樂的舞蹈,經過長年的傳承、沉澱,已發展成為各大型慶祝活動的民俗文化表演項目。
黃 呆
廈門翔安區拍胸舞表演者
拍胸舞有「閩南迪斯科」之稱
廈門只有翔安有這個拍胸舞
就是在田間地頭跳起來
以前沒有音樂
就自編自導跳起來
現在加了音樂配置
動作就比較多了
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傳承人黃呆正在培養小學員,讓這個來自鄉土民間的舞蹈能夠長存並綻放。
黃俊逸
廈門翔安區拍胸舞表演者
小時候看見爸爸和爺爺跳拍胸舞
就挺喜歡的
學習了差不多四年
有和大人出去表演
也覺得挺開心
「條條不離手,線線不離身」,麵團在黃加手中經過和面、切條甩面、搓揉盤面、橫8繞杆、入櫃醒面、甩彈拉麵、室外曬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曬這9道工序,幻化成一絲絲細線,每根面線長可達32米,細僅一毫米。
手工面線口感好,但製作起來相當辛苦。黃加每天清晨5點就開工,一幹就是9個多小時。雖然用機器做面線,省時又省力,但黃加不肯走這個捷徑。他認為回頭客愛的就是手工製作的情懷,吃的就是這份古早味。
黃 加
廈門翔安區非遺手工面線傳承人
我就做少一點
質量做好一點
我們祖輩清朝就開始做面線
到我這輩就是要發揚
誰要學我就教他
一項項非遺技藝觸手可及,就像靈動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這個古村落千百年的風韻。保留至今的傳統紅磚古厝、古驛道、祠堂、古樹,見證了當地的發展。這棵1200多年的古樟樹,是廈門翔安區最早最大的古樹之一,被稱作「活文物」。雖然樹頭內部早已中空,但依舊參天而立、枝繁葉茂。
黃樹木
廈門翔安區金柄村書記
這棵樹是我們祖先黃肇綸種的
我們村今年重新規劃
把一些古蹟還有歷史文化整理出來
重新進行村莊規劃
發展鄉村旅遊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
撰稿:王舒錫
編輯:王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