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志願軍老兵席文輝:很多戰友犧牲在無名山中,遺體也無法找回

2020-12-26 大洋網

席文輝老人今年85歲,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從1952年底到1957年,他在朝鮮一共生活了5年。雖然雙目失明,但老人依舊保持著軍人風範,頭髮得整整齊齊,坐在沙發上也是姿勢筆挺。聽說記者要採訪他抗美援朝的故事,老人家頓時來了勁頭,高唱起志願軍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唱到最後,老人似乎想起了傷心事,忍不住哽咽落淚。「我想起了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那麼多戰友。」老人說,當年到了抗美援朝前線,就沒指望能活著回來。當年,很多戰友犧牲在朝鮮一些無名山頭,自己能咋戰爭中倖存下來,已經算是很幸運了。當年,志願軍和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志願軍離開時,朝鮮群眾排幾裡長隊歡送。


席文輝老人是四川省閬中市玉臺鎮人,退休後跟隨幾個兒子在深圳生活。老人的小兒子說,老人對於自己當年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事跡極少提及,家人只知道他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大約5年前,老人因青光眼失明,對於自己的這段往事,就更少提及了。

入朝作戰那一天起就沒指望活著回來

席老告訴記者,自己自幼家貧,在家中排行老二,也沒有機會讀書,1950年就報名去參軍,因為年齡太小,不符合條件,後來就去當了民兵。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1952年,他就參軍了,當時每個地方都要收兵,尤其是四川當年報名參軍的人很多。「我知道朝鮮戰場打得很慘烈,天天都在死人。打仗肯定是要死人的,但打仗不能怕死,狹路相逢勇者勝嘛。抗美援朝光榮啊。保家衛國,我們當時也是保衛世界和平。如果我們都怕死,誰來保護我們的家庭。」說起當時參軍的情形,老人有些激動。當她和母親說我要去當兵,母親流著眼淚大哭了一場,什麼也沒有說。母親的眼神,席文輝到現在都還記得,在他看來,那是一種不舍而絕望的眼神,但母親最後還是讓他去了。

「志願軍的字典裡就沒有『怕死』兩個字,說實話,從我參軍的那一刻起,我就沒想到過能活著回來。一旦上了戰場,敵人的炮彈可不長眼,誰也不敢保證吃了今天的晚飯後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說起當年上戰場的情形,席老豪情萬丈。

70年前的戰火硝煙已經散去,但席老關於那場戰爭的記憶卻從未磨滅。席文輝說,直到現在,他還會夢到自己在朝鮮的某個小村莊遭遇敵機轟炸的情形,醒來後,發現自己一身冷汗。

席文輝至今仍記得,自己1952年冬季參軍,他說,當時,志願軍正在和美軍進行停戰談判,當時,志願軍和美軍時而打時而談,談判最後持續了兩年時間,在談判桌上有沒有話語權,仗打得怎麼樣很重要。當時,他從閬中到了廣元,在廣元住了幾個月,後來從廣元坐汽車到寶雞,從寶雞坐火車到了長春市九臺縣,在九臺縣頭道溝、二道溝村進行訓練整頓了兩周。在九臺縣過了春節後,1953年2月進入朝鮮。


朝鮮老人婦女在江水中扛著浮橋讓志願軍通過

席文輝說,為了不暴露兵力,志願軍從東北進入朝鮮通常都是晚上出發。通常天擦黑就行軍,一直要走到第二天下午,一走就是十多個小時。一開始,他的腳上磨了很多水泡,後來連長問他行不行,他說沒問題,用布纏著腳上的水泡,咬咬牙,繼續走,到後來,兩隻腳都長滿了老繭,再也不怕長水泡了。出發前在東北蒸了很多饅頭,做成饅頭幹,作為乾糧,用床單洗乾淨,縫成布袋子,餓了就吃饅頭幹,到了朝鮮之後,才有大米吃,但沒什麼蔬菜,很多戰士因為常年吃不到蔬菜,營養不良,變得面黃肌瘦。席文輝說,剛到朝鮮的那一年,他都幾乎沒有吃過蔬菜。「唯一吃過的蔬菜算是土豆吧,當時能吃上土豆已經很不錯了,只有在打了勝仗的時候才能吃上土豆。」

剛到朝鮮時,席文輝就被朝鮮的極寒天氣來了個下馬威。朝鮮太冷,氣溫最低的時候零下40多度,他的腳都被凍得裂開了血口子,原本還算厚實的棉衣,也這擋不住冬日的寒氣。從東北帶過去的饅頭幹,在朝鮮拿出來都能長出冰碴子,根本沒法吃。到後來,就只能就著雪水吃炒麵。


席文輝剛到朝鮮,就遭遇了美軍飛機的轟炸。席老回憶說,當時大部隊走大同江,已是傍晚,朝鮮大同江的一座石橋被炸毀了,我軍的突擊隊當時拉起了一座浮橋,但這座浮橋又被炸毀了。部隊只好繞道清川江,因為清川江遼闊一些,有100多米寬,美軍飛機發現中國軍隊準備渡橋後,又把橋炸掉了。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志願軍在清川江上又建起了一座浮橋。「當時敵人的飛機就在我們不遠處轟炸,但因為懼怕我們的高射炮,不敢靠得太緊。我從浮橋上走的時候晃得厲害。朝鮮的老大爺和婦女們,都站在水裡,把浮橋扛起來。」數九寒天的天氣,為了志願軍渡江,朝鮮人民在刺骨的江水中當「人梯」,席文輝看到這一幕,心裡很感動,眼淚都掉下來了,因為浮橋晃動得厲害,他還在浮橋上還摔了一跤。席文輝和戰友們渡江後不久,這座浮橋就被敵軍飛機炸毀了。席文輝後來才知道,這座1米寬的浮橋上的模板,用的是老百姓家的門板、床板。「為了抗美援朝,當地老百姓真的是傾其所有,把家裡的門板都拿來給志願軍搭浮橋。」

「很多戰友就犧牲在無名山中遺體也無法找回」

席文輝說,他當時在38軍,後來又被調往21軍26師炮兵32團3營3連1排,成為一名炮兵戰士。到達朝鮮後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觀看電影《邱少雲》。當時看了這個電影非常震撼。當時大家都有一個信念,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在行軍的路上,席文輝也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在行軍的路上看到的全都是彈坑,火車鐵軌很重,可能有幾百斤重,全部被炸飛,有一節鐵軌插在半山腰上,你想想戰鬥打得多慘烈。還有炮彈坑,像蓄水塘那麼大。一開始我也好奇,當地的山中怎麼這麼多池塘,後來才知道,那些都是彈坑,彈坑中常年積水,就成了『池塘』。還有直徑一米多粗的樹,全都被炸斷了。我當時去看了朝鮮的四塘火車站,火車站車頭全部都是彈孔。」說起戰爭的慘烈,席文輝停不下來。在他的記憶中,他初到朝鮮的幾個月,美軍的飛機總是在不停轟炸,他在朝鮮就很少見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朝鮮的房屋基本上都是用石頭、黃土以及樹枝、茅草搭建成的茅屋。為了躲避敵人飛機的轟炸,志願軍戰士的房屋通常依山而建,這樣敵軍的飛機無法俯衝下來轟炸。「一開始沒有營房住,就自己上上山砍柴搭建茅草棚,或者就地取材,上山撿來石板,搭建成房子。很多時候,就住在山洞裡面,晚上在山洞裡面點起一堆火來取暖。」

席文輝說,當時,中國還沒有專門的空軍,所以無法掌握制空權,當時有句口頭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鐵殼子(飛機)拉粑粑(扔炸彈)。」所以,他所在的炮兵團就非常重要。「如果敵軍飛機來了,我們就要拿高射炮或者迫擊炮去他們的飛機,雖然難度很大,但也這是必要的震懾。」席文輝將手中的手杖敲擊著地面,鏗鏘有力地說。為了躲避轟炸,數十萬志願軍戰士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坑道工程,坑道內生活設施齊全。每當有敵軍飛機前來轟炸時,警報就會拉起,這時,在外面的戰士就要趕緊躲進坑道或山洞裡面。

席文輝不止一次遭遇敵機的轟炸,幸運的是,他都躲了過去,他不止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53年6月,席文輝所在團執行機動任務,敵軍又來轟炸,當時,排長一聲令下,所有戰士就地趴在附近的戰壕中,借住兩側巖石和草叢做掩護,躲避敵機。「排長當時把槍拿在手上,誰動就槍斃誰。當時天上都是敵人的飛機在盤旋呼嘯,如果有人動一下,整個團都要暴露,所以,這一次,我才真正體會到了邱少雲烈士真的是犧牲得壯烈而偉大。」席文輝說,這一次,他和戰友們趴在草叢中一動不動,整整3個小時,等到天擦黑,危險才算過去。「這都有賴於我們平時的訓練,我們通常要在零下20度的低溫下,臥在雪中幾個小時一動不動。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和紀律性就是這樣煉成的。」席老聲音洪亮地說。

席文輝告訴記者,因為戰鬥慘烈,朝鮮的很多小山頭都被炸平,還有很多小山丘都成了一片焦土。最讓席文輝痛心的是,很多戰友在敵人的轟炸中犧牲後,遺體也無法召回,很多戰友就這樣長眠在朝鮮的山溝或山頭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怎麼可能不心痛?我每次想起這樣的場面都想流眼淚。我們的志願軍,真的是最可愛的人。」席文輝說,無數次,這樣的場景都出現在他的夢境中。「戰爭真的是太殘酷了。」老人感慨說。

志願軍離開時朝鮮群眾排幾裡長隊歡送

從1952年到1957年,席文輝在朝鮮生活了5年。「哪怕1953年7月籤訂了停戰協議,志願軍也還是在朝鮮留著,因為擔心有其他意外發生。」因為朝鮮條件艱苦,尤其是冬天氣候嚴寒,來自四川的席文輝很不適應這裡的氣候。這也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自從回到國內後,他的雙腿遇到下雨或天氣變冷時就會痛疼難忍,只到現在還是落下了病根。有時不打仗,席文輝就忙著鑽研如何讓高射炮能更精準地集中敵人的飛機。有一次,一共5門課程,他有3門得了5分(滿分),兩門得了3分,這讓他感到羞愧難當。當天,他和戰友跑到河道中撿來兩個自行車車輪,並上山砍了一棵樹,加上舊配件,做成了一門模擬炮,然後用這門模擬炮進行演練,結果,不僅後來他的幾門實操課都得了5分,整個連隊的實操課成績都極大提升,他的這項技術後來也在全團推廣,他還被通報嘉獎。

戰爭過後,朝鮮各地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片焦土。面對著被戰爭摧殘後的土地,留在朝鮮的志願軍積極參與朝鮮經濟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志願軍和中國技術人員也成了朝鮮建設的主力軍,受到朝鮮人民的廣泛歡迎。在農業灌溉方面,建設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席文輝當時也從一名戰士,「轉行」成一名木工,幫助朝鮮人民建設民房或營房。大約在1957年底,席文輝和戰友們從朝鮮撤離回國。離開朝鮮前,他和戰友們還專門來到志願軍烈士陵園,悼念犧牲的戰友。席文輝說,因為志願軍軍容嚴整、作風優良,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擁戴。當時,很多當地群眾都希望志願軍能留下來。當志願軍離開朝鮮時,很多當地群眾都依依不捨。

席文輝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在送別大會上,很多朝鮮老人和姑娘都留下了熱淚,一位朝鮮老人也歌唱中朝人民的友誼,比白頭山還要高、比鴨綠江還要深。「志願軍離開時朝鮮時,朝鮮群眾排成幾裡長的隊伍歡送,這種革命情誼,是在血與火的戰鬥中結成的。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由熱血鑄就的,值得兩國人民呵護和維繫。」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邱少雲放棄自救,身體燒焦壯烈犧牲,87歲戰友:抹黑邱少雲的人都是混帳
    邱少雲,1926年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建鄉)玉屏村邱家溝,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解放軍,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是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連隊擔負著391高地掃除敵人障礙的爆破任務。10月11日,邱少雲所部潛伏進入391高地的一處蘆葦叢。
  • 【聽抗美援朝老兵講故事】趙振南:戰友犧牲 娶他妹妹為妻 給他父母...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兩人的友誼更加牢固。1953年上半年,部隊返回三八線以北一個叫下谷山的地方休整。一天,兩人借同為通訊員的便利,找來一點雄雞血和當地酒,碰杯為盟,相約若有一人犧牲,另外的那個就要認犧牲戰友的父母為父母,為犧牲戰友盡孝。1953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夏季反攻戰役打響。6月18日,趙振南和吳義方同時接到命令,與偵察小分隊去前線一個叫九華裡的地方偵察。
  • 90歲老兵李天恩找回活著的「烈士」 一級英雄柴雲振鄉間埋名33年
    沒想到,33年後,已「犧牲」的他,被一條92字的尋人啟事找回。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獲得者、朝鮮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柴雲振。2018年12月26日,老英雄安詳離世,享年93歲。而寫下那條尋人啟事,找回英雄的,是另一位志願軍老兵,空降兵某軍原副師職研究員李天恩。
  • 老兵高晉文:親眼看著黃繼光犧牲
    新華社太原10月4日電  題:老兵高晉文:親眼看著黃繼光犧牲  新華社記者劉藝  96歲的高晉文坐在輪椅上。近幾年,他的記憶力出現嚴重衰退,忘記了很多事,卻一直記得21歲的黃繼光和1952年的上甘嶺。
  • 英雄兒女|走近銀川的志願軍老兵,走進他們記憶中的烽火歲月……
    對那些曾經以身許國 出生入死的英雄兒女 充滿敬意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 幾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
  • 張家界97歲抗戰老兵紀念抗戰犧牲戰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戰士
    【摘要】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
  • 解密韓國歸還志願軍遺骸史:1954年曾送還1萬具遺體
    位於韓國的「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資料圖) 韓國境內發現的志願軍遺骸情況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佔領漢城。此後,在「三八線」以南還進行過第四、五次戰役等多次作戰。因此,志願軍有相當一部分犧牲在韓國境內。
  • 91歲老兵王宗奎口述——用腳勾著犧牲戰友,爬著把信送到前線
    解放重慶之後,1951年4月,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起入朝參戰,被編入二野12軍35師部當通訊兵。 志願軍與美軍交戰,不僅武器裝備差一大截,通訊設備更是沒法比,美國人是無線通訊,志願軍是有線聯絡。從師部到作戰前沿指揮所,靠電話指揮。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志願軍利用597.9高地周圍的大小山頭構築了12個陣地,年僅19歲的胡修道就在其中,他和班長李鋒、新戰士滕土生負責堅守3號陣地。因為是他第一次作戰,內心難免有些波瀾,當敵人第一次發起進攻,緊握爆破筒的手此時已滲出了汗水。眼看著敵人越來越近,班長李鋒一聲大喝、等什麼還不給我扔,胡修道連忙一個勁地往敵群中扔手榴彈、手雷、爆破筒……「不知過了多久覺得有人在拉我手,定下神來原來是班長。
  • 廣西這四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了不起!
    作為志願軍裡的一名後勤輜重兵,茹三每次出發輸送物資,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來,但他知道任務必須完成「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 10月17日,97歲的茹三坐在藤縣的家中看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位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朝鮮軍功勳章以及和平萬歲紀念章的獲得者
  • 銘記崢嶸歲月 珍惜幸福生活 記抗美援朝老兵袁桂珍
    今年85歲的袁桂珍,家住新疆哈密市伊州區西河街道泉水灣社區,他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三師炮團戰士,他珍藏已久的證書、獎章,記錄著那段光輝歲月。10月19日,記者見到袁桂珍老人時,他雖然雙耳幾近失聰,但精神矍鑠,說話清晰有條理,從他的言語中,依然能夠感受到一位老兵的拳拳愛國之心。袁桂珍出生於1935年8月,是山西省嵐縣五區前莊村人,5歲父母雙亡。13歲那年,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51年,袁桂珍隨部隊入朝參戰。
  • 我是當年的志願軍|老兵王仲權: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
    這位老人今年85歲,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王仲權。1953年,18歲的王仲權從四川樂山縣參軍,隨後跟隨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3師獨立通信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4月回國。1959年7月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從此紮根邊疆、屯墾戍邊,毫無保留地奉獻青春和熱血,直到退休。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志願軍老兵李繼德講述:我目睹黃繼光堵槍眼全過程
    」上,一位志願軍老兵讓人印象深刻,他是黃繼光的親密戰友、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6連1班通訊員李繼德。已85歲高齡的李繼德動情地說:「每次想到黃繼光堵槍眼的時候,我就睡不著覺。我們國家有今天的和平,就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黃繼光這樣的英雄!」
  • 志願軍老兵成都觀看《金剛川》銘記抗美援朝精神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10月25日,中影晴瑞影城CGS舉辦「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特別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代表現場觀影。本次活動,成都影迷與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我老了,背也駝了,扛槍打仗不行了,但有義務宣傳抗美援朝精神。」88歲的老兵韓雨秋說道。《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役背後的一段真實往事。
  • 82歲志願軍女兵尋戰友:曾一同經歷生死
    82歲志願軍女兵尋戰友:曾一同經歷生死 原標題: 夢中,她穿著一身軍裝,這些戰友笑著向她揮手;可是夢一醒來,能讓陳世愚記住他們的,只是桌上那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和一本字跡也有些模糊的戰地日記。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重慶保育生聯誼會副秘書長黎興明昨日向重慶晚報求助,希望能通過本報幫助今年82歲的志願軍女兵陳世愚尋找戰友。
  • 抗美援朝紀念日丨85歲老兵難忘朝鮮戰場姊妹情——好姐姐,你在哪裡?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志願軍戰士被譽為「最可愛的人」,他們之間的戰友情也情深似海。
  • 69年前他犧牲在朝鮮戰場 戰友們想更好地紀念老團長 黃岡籍烈士洪...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洪定太的名字在中朝友誼紀念塔中供瞻仰者憑弔,但關於他的介紹卻只有上述44個字。175團有著光榮的傳統,又被稱為「沙家浜團」。11月2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退伍老兵王仁山通過戰友,輾轉找到記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我們的老團長洪定太已犧牲近70年了,你能不能幫忙找找他的出生地和他親人的下落?」
  • 內江87歲老兵親歷上甘嶺戰役 上央視講述「一個蘋果」的故事
    內江觀察 羅尹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上甘嶺,在很多中國人心中,幾乎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圖騰般的記憶。1952年初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在這裡展開了長達四十三天的殊死惡戰。志願軍將士們以鋼釘般的意志,守住了陣地,奪得了三八線周邊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