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搞笑的幽默或許就是,一邊高價回收舊手機,舊電視,舊冰箱;一邊又低價出售這些二手貨。真是良心商家,自己虧本做買賣!
同樣的,一邊企業吵著招人難,一邊求職者卻抱怨工作不好找。那這些人都去哪裡了?
據最新的數據2019年畢業生人數高達834萬, 而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706萬人。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據,這些都將成為新的職場主力軍。可是用人單位卻常年出現用工荒的現象。
但另一組數據可能更讓你吃驚,全國送外賣騎手近千萬人,這其中就有6萬碩士生,72萬本科生。到底是他們辜負了文憑,還是用人單位辜負了他們的才華?
都不是,本質的原因是社會在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巨大變化。
1.社會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我們這輩人,最開始經歷的就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底,那時候全部的產品都是整齊劃一,沒有什麼差異化,只要是貨就不愁賣,產品只要去央視打個廣告,找個代言人,廠商就可以悶頭生產了,各類經銷商,中間商負責發貨就好,只要保障門店不斷貨就行。
也因此創造了一大批工人,司機,營業員崗位以及老闆,暴發戶。那時候幹事拼的是膽量,正如王健林說:「什麼北大清華大,都不如膽子大」。這一階段大概持續到2003左右。
2003年之後,各類電商平臺崛起,一下子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原來有如此多形形色色的好貨,而且價格如此之低。這一下子,就打破了2個難題,空間位置和信息差。
導致最早那批靠倒賣各地貨品價格差的生意人沒法玩了,也導致商品同質化的工廠效益急速下滑。這兩個環節,就造就了一大批的實體企業倒閉,大量的工人,中間商失業。
而最近今年,隨著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直播電商,社交電商以及短視頻的興起,讓本來就艱難針扎的實體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只有品質過硬,注重用戶運營的企業存活了下來。
而一大批的企業倒閉,降薪裁員成為了常態。而另一邊,大學生畢業人數卻居高不下,在加上大批的失業人員,工作確實越來越難找。
2.國人觀念發生轉變
10年前,畢業那會,全國的大學畢業生的出路只有1條:去公司上班。只有少數人可以子承父業。那時候的觀念很簡單:好好讀書,或者學門技術,將來找個好工作。
而這幾年,在看看身邊人,不少人已經脫離了打工,要不選擇自主創業,如微商,自媒體,主播。要麼選擇成為平臺的一分子,如滴滴,外賣員。而且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前幾天,群裡一個98年的大學生,已經在各平臺兼職做自媒體兩年了,每個月也能賺個幾千塊錢。這擱我們上學那會,最多跑去肯德基熬個夜班,發發傳單,一天掙個30塊錢就不錯了。
換句話說,新生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接受了這種以自由,興趣為導向的職業選擇。而另外一邊,已經在職場打拼多年的精英們,要麼就從公司拿到了股份,要麼自立門戶出來創業了,要麼就返鄉做起了小買賣。
此時,就出現了兩個極端,一部分喜歡自由,有著自我追求的人選擇平臺。另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單幹了。只剩下中間一部分人,要能力沒能力,要追求沒追求的人,找不到工作,企業也不願意要。
所以,導致一個聲音被放大,工作難找了。
3.未來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