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英軍解放伯根-貝爾森集中營時,英軍也開始實行盟軍的一項「F3080」計劃。
該計劃由同盟國遠徵軍最高司令部心理戰爭部(Psychological Warfare Division of Supreme Headquarters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於1945年2月啟動。
擬跟隨英軍、美軍和蘇聯軍隊,拍一部紀錄片以揭發德軍在8個集中營犯下的暴行,並打算製作三個不同的版本,一個給德國百姓看,一個給德國戰犯看,第三個版本則是給一般的觀眾的看,包括中立國、被解放的地方和同盟國等地方的觀眾。
因此,當盟軍開始挺進德國的時候,英軍攝影組和美軍圖像服務部的攝影師們便對這些剛被解放的集中營進行了系統的拍攝。1945年5月,英軍和美軍開始合作,初步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剪輯。
在如今英軍公共記錄辦公室中,有文件不完整地記錄了這部紀錄片從1945年2月到7月的製作過程。記錄說,因美軍給英軍提供的攝影素材拖沓導致整個製作過程進展緩慢,接著,他們又為了在倫敦的電影製作室找到一臺剪輯機而焦頭爛額。
到了1945年6月,英美雙方都變得不耐煩。再加上倫敦方面遲遲沒有任命導演或是製作者(後來紀錄片由席尼·伯恩斯坦Sidney Bernstein執導),而美軍則建議由尤太裔美國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在慕尼黑完成這部影片。
此外,為了證明德國的罪行並防止他們將來的否認,英軍還想建立一個檔案,證明所有的證據都是真實的。所有這些,讓紀錄片的製作進程非常緩慢。
1945年7月9日,不耐煩的美軍終於撤出這個項目。幾天後,同盟國遠徵軍最高司令部心理戰爭部解散,紀錄片由此轉交給英國情報部門負責。儘管他們儘快組建了製作團體,但一直到了9月,紀錄片依然未完成。
與此同時,比利·懷德指導的《死亡工廠(Die Todesmuhlen)》已基本完成,該影片於1946年1月放映。實際上,這部電影和這部記錄片中的大量影像,已經在1945年6月15日對德國觀眾放映。
在這個時期,戰後的氛圍已經有了很大改變。起初,拍這部紀錄片是想從心理上對德軍進行戰略上的進攻。
但到了1945年7月,戰爭氛圍有了很大改變。這個月,邱吉爾在大選中失敗,新當選的英國工黨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關於德國,還包括從集中營中解放出來的猶太人的安置問題。
數十萬猶太倖存者不想去英國,也不想去美國,他們想去巴勒斯坦重建家園。此時的英國政府卻依然堅持當初「嚴控猶太人移民」的白皮書,不希望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巴勒斯坦。
假設紀錄片這時播出,很可能會導致更多人同情猶太人,譴責英國政府。
更重要的是,二戰中德國被徹底擊潰,英國政府正竭力鼓勵德國民眾,幫助他們戰後重建家園,紀錄片中所揭示的德軍的集體犯罪被認為會不利於德國的戰後重建。
此外,紀錄片影像畫面太過殘酷,令人感到生理不適。第一批進入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的英國軍人、前英國陸軍中校萊昂納德·伯尼在紀錄片中形容:「那就像但丁所描述的地獄,震撼而殘忍的即視感壓倒了一切」。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這部未完成的記錄片最終被存放到了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F3080計劃也漸漸被人遺忘。
▲《黑夜將降臨》劇照
1980年代,一位美國研究者在帝國戰爭博物館的一個生鏽的罐子裡發現了這些被遺忘的膠片。
1984年,在柏林電影節上,這部紀錄片第一次上映。1985年5月7日,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播放了這部紀錄片,用的名字便是博物館罐子上的名字《集中營的記憶》。
當時播出的時候,沒有對紀錄片進行修補和剪輯,質量較差,部分聲音缺失,也沒有第六卷膠捲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部分。紀錄片導演為席尼·伯恩斯坦,顧問為希區柯克。
紀錄片長約55分鐘,以希特勒上臺的一個招貼畫開始,接著便是英軍和美軍拍攝的影像。其中大約有半個小時的影像便是安妮和她的姐姐所呆的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當英軍到達貝爾森小鎮時,這裡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異樣,然後進入集中營後,發現裡面有三萬具屍體。
1945年3月,由於寒冷骯髒和飢餓,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爆發了一場傷寒,大約有一萬七千人因此死去,安妮和她的姐姐瑪戈也在這場傷寒中先後死去。
據目擊者回憶,當時瑪戈身體非常虛弱,一直躺著。一天由於休克從帆布床上摔下來,死了。幾天後,安妮也死去,具體時間不詳。
在集中營中,有著可怕的深坑,那些屍體便被扔進這三個大坑裡。因為死人的速度過快,大部分屍體都未來得及處理,可怕的景象和臭味讓整個集中營變成一座人間地獄,與外面的小鎮仿若兩個世界。
英軍還請了當地的名流來觀看是如何處理屍體的,埋進大坑成為一個可怕的記憶的。瑪戈和安妮或許便在其中。
2008年,帝國戰爭博物館就開始對1945年的紀錄片進行修復和重剪,由安德·辛格(André Singer)執導。
新紀錄片不僅將老紀錄片中缺失的第六部分(蘇聯紅軍拍攝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部分)補充進來,還講述了這項拍攝計劃的前前後後,以及當時最優秀的導演席尼·伯恩斯坦(Sidney Bernstein)、理察·克羅斯曼(Richard Crossman)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等幾位是如何參與到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當中去的。
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希區柯克在紀錄片中的出現。F3080計劃開始之時,參與拍攝的席尼·伯恩斯坦便邀請他的好友,當時已經到好萊塢發展的導演希區柯克回倫敦,幫助他製作這部紀錄片。
希區柯克雖然是中途才參與到紀錄片製作中,但仍意義重大,尤其是對紀錄片第四卷和第五卷的剪輯,提出許多意見。這兩卷膠捲主要展現的是達濠集中營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希區柯克所首要關心的問題之一是要強調這些集中營和德國城鎮是很近的,近到可以斷言德國普通百姓是很可能知道這些可怕的集中營的存在的。
此外,希區柯克另一個貢獻便是他剪輯的鏡頭取景非常廣,給人感覺這些背景不可能是搭建出來的。然而,當希區柯克看完這些資料後,這位恐怖懸疑大師不得不遠離工作室一個星期,以恢復可怕的影響給自己留下的心理創傷。
新的紀錄片製作與播出之際,該不該將這些可怕的集中營景象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引發了一場爭議。最終,這部紀錄片與《安妮的日記》一樣,被認為是人類記憶中必不可少的。
無論是1945年的《集中營的記憶》,還是2014年的《黑夜將降臨》,它的意義是任何一部藝術影片無可比擬的。
《黑夜將降臨》的名字取自1945年紀錄片中的一句話:「除非世界從這些圖像中學到教訓,否則黑夜還將降臨。(Unless the world learns the lesson these pictures teach, night will 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