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紀錄片塵封70年 真實展現安妮的集中營

2021-02-13 人文長江

就在英軍解放伯根-貝爾森集中營時,英軍也開始實行盟軍的一項「F3080」計劃。

該計劃由同盟國遠徵軍最高司令部心理戰爭部(Psychological Warfare Division of Supreme Headquarters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於1945年2月啟動。

擬跟隨英軍、美軍和蘇聯軍隊,拍一部紀錄片以揭發德軍在8個集中營犯下的暴行,並打算製作三個不同的版本,一個給德國百姓看,一個給德國戰犯看,第三個版本則是給一般的觀眾的看,包括中立國、被解放的地方和同盟國等地方的觀眾。

因此,當盟軍開始挺進德國的時候,英軍攝影組和美軍圖像服務部的攝影師們便對這些剛被解放的集中營進行了系統的拍攝。1945年5月,英軍和美軍開始合作,初步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剪輯。

在如今英軍公共記錄辦公室中,有文件不完整地記錄了這部紀錄片從1945年2月到7月的製作過程。記錄說,因美軍給英軍提供的攝影素材拖沓導致整個製作過程進展緩慢,接著,他們又為了在倫敦的電影製作室找到一臺剪輯機而焦頭爛額。

到了1945年6月,英美雙方都變得不耐煩。再加上倫敦方面遲遲沒有任命導演或是製作者(後來紀錄片由席尼·伯恩斯坦Sidney Bernstein執導),而美軍則建議由尤太裔美國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在慕尼黑完成這部影片。

此外,為了證明德國的罪行並防止他們將來的否認,英軍還想建立一個檔案,證明所有的證據都是真實的。所有這些,讓紀錄片的製作進程非常緩慢。

1945年7月9日,不耐煩的美軍終於撤出這個項目。幾天後,同盟國遠徵軍最高司令部心理戰爭部解散,紀錄片由此轉交給英國情報部門負責。儘管他們儘快組建了製作團體,但一直到了9月,紀錄片依然未完成。

與此同時,比利·懷德指導的《死亡工廠(Die Todesmuhlen)》已基本完成,該影片於1946年1月放映。實際上,這部電影和這部記錄片中的大量影像,已經在1945年6月15日對德國觀眾放映。

在這個時期,戰後的氛圍已經有了很大改變。起初,拍這部紀錄片是想從心理上對德軍進行戰略上的進攻。

但到了1945年7月,戰爭氛圍有了很大改變。這個月,邱吉爾在大選中失敗,新當選的英國工黨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關於德國,還包括從集中營中解放出來的猶太人的安置問題。

數十萬猶太倖存者不想去英國,也不想去美國,他們想去巴勒斯坦重建家園。此時的英國政府卻依然堅持當初「嚴控猶太人移民」的白皮書,不希望猶太人大規模移民到巴勒斯坦。

假設紀錄片這時播出,很可能會導致更多人同情猶太人,譴責英國政府。

更重要的是,二戰中德國被徹底擊潰,英國政府正竭力鼓勵德國民眾,幫助他們戰後重建家園,紀錄片中所揭示的德軍的集體犯罪被認為會不利於德國的戰後重建。

此外,紀錄片影像畫面太過殘酷,令人感到生理不適。第一批進入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的英國軍人、前英國陸軍中校萊昂納德·伯尼在紀錄片中形容:「那就像但丁所描述的地獄,震撼而殘忍的即視感壓倒了一切」。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這部未完成的記錄片最終被存放到了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F3080計劃也漸漸被人遺忘。

▲《黑夜將降臨》劇照

1980年代,一位美國研究者在帝國戰爭博物館的一個生鏽的罐子裡發現了這些被遺忘的膠片。

1984年,在柏林電影節上,這部紀錄片第一次上映。1985年5月7日,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播放了這部紀錄片,用的名字便是博物館罐子上的名字《集中營的記憶》。

當時播出的時候,沒有對紀錄片進行修補和剪輯,質量較差,部分聲音缺失,也沒有第六卷膠捲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部分。紀錄片導演為席尼·伯恩斯坦,顧問為希區柯克。

紀錄片長約55分鐘,以希特勒上臺的一個招貼畫開始,接著便是英軍和美軍拍攝的影像。其中大約有半個小時的影像便是安妮和她的姐姐所呆的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當英軍到達貝爾森小鎮時,這裡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異樣,然後進入集中營後,發現裡面有三萬具屍體。

1945年3月,由於寒冷骯髒和飢餓,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爆發了一場傷寒,大約有一萬七千人因此死去,安妮和她的姐姐瑪戈也在這場傷寒中先後死去。

據目擊者回憶,當時瑪戈身體非常虛弱,一直躺著。一天由於休克從帆布床上摔下來,死了。幾天後,安妮也死去,具體時間不詳。

在集中營中,有著可怕的深坑,那些屍體便被扔進這三個大坑裡。因為死人的速度過快,大部分屍體都未來得及處理,可怕的景象和臭味讓整個集中營變成一座人間地獄,與外面的小鎮仿若兩個世界。

英軍還請了當地的名流來觀看是如何處理屍體的,埋進大坑成為一個可怕的記憶的。瑪戈和安妮或許便在其中。

2008年,帝國戰爭博物館就開始對1945年的紀錄片進行修復和重剪,由安德·辛格(André Singer)執導。

新紀錄片不僅將老紀錄片中缺失的第六部分(蘇聯紅軍拍攝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部分)補充進來,還講述了這項拍攝計劃的前前後後,以及當時最優秀的導演席尼·伯恩斯坦(Sidney Bernstein)、理察·克羅斯曼(Richard Crossman)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等幾位是如何參與到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當中去的。

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希區柯克在紀錄片中的出現。F3080計劃開始之時,參與拍攝的席尼·伯恩斯坦便邀請他的好友,當時已經到好萊塢發展的導演希區柯克回倫敦,幫助他製作這部紀錄片。

希區柯克雖然是中途才參與到紀錄片製作中,但仍意義重大,尤其是對紀錄片第四卷和第五卷的剪輯,提出許多意見。這兩卷膠捲主要展現的是達濠集中營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希區柯克所首要關心的問題之一是要強調這些集中營和德國城鎮是很近的,近到可以斷言德國普通百姓是很可能知道這些可怕的集中營的存在的。

此外,希區柯克另一個貢獻便是他剪輯的鏡頭取景非常廣,給人感覺這些背景不可能是搭建出來的。然而,當希區柯克看完這些資料後,這位恐怖懸疑大師不得不遠離工作室一個星期,以恢復可怕的影響給自己留下的心理創傷。

新的紀錄片製作與播出之際,該不該將這些可怕的集中營景象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引發了一場爭議。最終,這部紀錄片與《安妮的日記》一樣,被認為是人類記憶中必不可少的。

無論是1945年的《集中營的記憶》,還是2014年的《黑夜將降臨》,它的意義是任何一部藝術影片無可比擬的。

《黑夜將降臨》的名字取自1945年紀錄片中的一句話:「除非世界從這些圖像中學到教訓,否則黑夜還將降臨。(Unless the world learns the lesson these pictures teach, night will fall.)」

相關焦點

  • 英美紀錄片 黑夜會降臨.Night Will Fall.2014 展現安妮日記作者的安妮被抓後在集中營的故事 希區柯克參與拍攝
  • 獨家 納粹大屠殺紀錄片70年前為何被禁
    電影人西德尼·伯恩斯坦隨軍拍攝,製作紀錄片展示納粹罪行,並請希區柯克擔任該片的總導演。然而,這部紀錄片一直未被完整播出。2014年,英國皇家人類學院主席安德·辛格(André Singer)追蹤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及被禁故事,完成了紀錄片《夜幕會降臨》。英國著名主持人史蒂芬·弗萊評價,它「有著不可思議的黑暗、深刻,令人不舒服,震撼、精彩」。
  • 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原標題: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新華網薩格勒布3月6日電(記者薛群)一部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6日在首都薩格勒布的特雷斯尼亞劇場首演,以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該劇克羅埃西亞導演塞得拉說,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我們以這齣舞臺劇來緬懷納粹大屠殺的遇難者,包括那個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猶太少女安妮。我們也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   他介紹說,該劇的演出方式相對獨特,舞臺上只有一名演員,即安妮的扮演者,從《安妮日記》中摘取15個重要章節進行表演。
  • 電影《終極勝利》暨紀錄片《被遺忘的濰縣集中營》今殺青
    根據二戰期間濰縣集中營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終極勝利》暨紀錄片《被遺忘的濰縣集中營》的殺青儀式8月17日在濰坊舉行。曾潔 攝   中新網濰坊8月17日電 (曾潔)根據二戰期間濰縣集中營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終極勝利》暨紀錄片《被遺忘的濰縣集中營》的殺青儀式8月17日在濰坊舉行。多年來鮮為人知的濰縣集中營故事將首次以影片、紀錄片的形式公之於眾。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發人深省的二戰納粹集中營紀錄片傑作《夜與霧》
    這部揭露納粹集中營恐怖暴行的紀錄片,歷來被公認是紀錄電影傑作。本片時間不長,32分鐘,但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則遠遠甚於《辛德勒的名單》。本片是受法國二戰歷史委員會的委託而拍攝的,榮獲1956年讓·維果電影獎。
  • 揭秘:二戰猶太集中營,安妮日記作者為何被害?
    在二戰期間,安妮家庭由於有人告密,被德國警察逮捕。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但是許多批評家(包括安妮家族健在的倖存者)認為這樣的編輯是對安妮回憶的一種篡改。安妮的一位堂兄巴迪·埃利斯(Buddy Elias)曾在1996年這樣評價道,「原版日記展示了安妮更為真實的一面,她不是聖人,她就跟其他的所有女孩一樣。人們試圖把她塑造成聖人,美化她。但她其實並不是,她就是普通的女孩,只不過恰巧有寫作天賦罷了。」
  • 上海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用誠懇的鏡頭,對準真實的生活
    「優秀紀錄片像一面鏡子,我們從中看到很多大事發生。」2019年,白玉蘭獎紀錄片評委會主席、美國製片人馬克·愛德華談及對紀錄片的評審標準曾這樣說道。雖然是紀錄真實,但紀錄片依然是有鮮明的作者觀點在其中,在大時代面前,如何選擇獨特的視角,如何藝術化的結構自己的作品都考驗著每一位紀錄片作者的人生閱歷和專業素養。2020年第26屆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由荷蘭製片人艾倫·溫德姆斯將出任白玉蘭獎紀錄片評委會主席,印度製片人魏克然、中國導演梁紅擔任評委。
  • 《安妮日記:漫畫版》: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日常記錄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時至今日,這位15歲死於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女孩所寫下已遠不止是她自己,還是那六百萬飽受苦難的猶太人。
  • 【觀影說史】大屠殺倖存者漢娜,《安妮日記》作者安妮的閨蜜
    為逃避納粹追捕而與家人躲入密室、最後死於集中營的荷蘭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AnneFrank),記錄其在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間的密室生活點滴和心路歷程的遺作
  •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
    時至今日,這位15歲死於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女孩所寫下已遠不止是她自己,還是那六百萬飽受苦難的猶太人。父親奧託在閱讀保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後深受震動,而他,也是在日記裡才了解到安妮對成為作家和記者的渴望。為此,父親計劃將「密室」藏匿生活的故事出版。於是,1947年6月25日安妮日記以《密室》為題首次面世,印刷發行3000冊。而到了今天,《安妮日記》已經被譯成70種語言,安妮的故事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1960年,安妮一家原來的藏身地點也被改建成一個博物館,即「安妮之家博物館」。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日前,一段「四行孤軍」從戰鬥到撤離的真實影像資料,憑藉比電影更真實的呈現,引發觀眾的轉發熱議。影像中,一組由美聯社攝影記者海嵐·裡昂近距離拍攝的照片,因為罕見的清晰質感顯得格外珍貴——撤退戰士們青澀的面龐上,寫著對未來命運的茫然,他們此時還不知道,命運對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這段真實影像,出自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 一本《安妮日記》,一段猶太人受難史
    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
  • 奧斯維辛集中營70年:「人們已經快忘記這段歷史了」
    法國總統奧朗德於今日1月27日參加了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紀念活動。時值1月9日巴黎猶太超市遭「聖戰者」襲擊三周後。
  • 《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於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後,因為別人告密被發現,而帶往集中營。
  • 英國女王與安妮公主的真實關係到底如何?
    2018年,她共參加了518次王室活動,絲毫沒有放慢腳步的跡象,即使明年8月她就要70歲生日了。長期以來,她直率坦誠、不拘小節的舉止背後隱藏著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那就是關愛他人,無論是幫助救助兒童會等慈善機構,還是她於1991年建立的公主皇家看護信託基,還是她在貧困的非洲國家的工作。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德國納粹在不斷地搜捕著猶太人,將他們趕往集中營。婦女、小孩、老人和病人們無一能夠倖免。在集中營裡,強姦、毒殺事件時有發生。那裡的猶太人的命運,只有屈辱和死亡。盟軍諾曼第登陸的消息,給秘密小屋裡的人們以無限的希望。他們渴望著自由,希望能夠再次擁有新鮮的空氣。然而,由於他人的告密,秘密小屋中的所有人最終均被關入到了集中營。1942年6月12日,安妮開始寫日記。這個日記本,是安妮13歲的生日禮物。
  • 紀錄片《大上海》《代號「221」》《彩色新中國》,用鏡頭講述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真實的鏡頭,掠過今日的上海,掠過高原上故地重遊的科研工作者,也掠過許多平凡而堅毅的面孔。這些紀錄片攫取祖國的不同側面,用獨特的畫面語言將眾多難以忘懷的瞬間譜成組曲,共同匯聚成有關70年的敘事。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9月19日,《大上海》率先舉行了開播儀式。「大上海一說,早已有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不斷敘述上海,記述上海,詮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