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了無數個六便士的王晶,心裡一直藏著個王家衛

2021-02-20 今日叉燒

1975年4月,一輛車駛向了香港五臺山廣播道。

 

短短一公裡長的廣播道兩旁,齊聚三座電視臺大樓:佳藝、麗的(後更名亞視)和無線。車最終停在了無線(TVB)前,19歲的王晶從車中走下來。這是他作為暑假工來《歡樂今宵》上班的第一天。

 

劇本部負責人劉天賜見到王晶,上來就說:小子,寫個笑話看看。

 

當時,王晶在香港中文大學念中文,輔修歷史,閒暇時寫過劇本,《家春秋》那樣的劇本,一聽要寫笑話,整個人都懵了。

 

1967年便已開播的《歡樂今宵》是TVB當時最為長壽的一檔綜藝節目,一周五期,全是直播,這意味著王晶後來不僅要寫笑話,還必須沒日沒夜地大量寫笑話。一個笑話8塊,一個短劇80塊,他寫得勤,很快月入1000多塊。他想用這些錢來減輕父親王天林的負擔。

 

王天林17歲時來港,從毫不起眼的學徒,熬到場記,再熬到導演,1959年更是憑《家有喜事》拿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表面風光無限,可實際上,薪酬一直不高。他膽小謹慎,從不敢表達不滿,靠四處舉債維持家中十幾口人的生活。

 

 < 王天林獲最佳導演 >

迫於生計,王天林接拍了大量的武俠、神怪、低俗喜劇。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拍過一部叫做《野玫瑰之戀》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王晶後來將父親視為50年代的王家衛,也因為這部電影,他開始理解為什麼印象中的父親總是不快樂。

 

試想,你讓一個「王家衛」去拍《懵女大賊傻偵探》,他怎麼可能快樂?

 

有一次,因為經濟問題,王天林第一次在家裡崩潰了。王晶心疼他,跟著崩潰。他在房間哭了一整夜,最後暗自發誓:這輩子,我不要再這樣哭了。他想,以後只走一條務實的道路,絕不再讓家人受他跟他父親一樣的苦。

 

< 王晶與父親 >

 

現在看來,後來的一切在那一刻便決定了。

 

此後近40年,王晶只拍商業片,並明確定位自己是一名電影商人,拒絕像父親那樣,陷在藝術與商業的矛盾中苦苦掙扎。他流水作業,參與製作過400多部電影,最多的時候一年拍9部,一度成為香港票房最高的導演。

 

但與此同時,他成為別人眼中的「屎尿屁導演」「爛片之王」。許鞍華說他對待電影態度不端正,爾冬陞說他欺騙觀眾,就連他自己也在電影中借角色之口高呼:我要王家衛,我不要王晶。

    

 

1979年,邵氏電影公司負責行政的方逸華小姐問王晶,有沒有興趣跟邵氏籤一個編劇合約。王晶開玩笑說,編劇就不籤了,導演就籤,多少錢都做。

 

不曾想,幾天過後,方小姐打來電話說:合約做好了,三年九部,什麼時候來籤。王晶呆了。

 

此前一年,他剛剛與談了三年的女朋友結婚,婚後買房花光了所有積蓄。當時妻子懷孕,眼看就要分娩,他急需用錢。邵氏給的片酬並不高,但一旦籤約,立馬能拿一萬塊的定金,他沒怎麼考慮就答應了。

 

方小姐帶著合約,開一輛平治跑車到了TVB。他倚在車邊,墊著車頂籤了字。

 

很快,第一部電影《千王鬥千霸》在1980年開機。當編劇的他從未碰過鏡頭,臨開拍了,還在問父親,寬銀幕究竟有幾個鏡頭啊。父親覺得簡直不可思議,立馬拿出多年前的一個取景器,逐一解釋給他聽。就這樣,一邊學一邊拍,他完成了這部電影。

 

開拍前,曾志偉才看過劇本,就對王晶說,準備好擺慶功宴吧。後來片子上映,果不其然,三周票房五百多萬,王晶一舉成為邵氏票房第二高的導演。分紅拿了25萬,他立馬還了房貸,帶著太太去了歐洲度假。

 

< 《千王鬥千霸》海報 >

 

那時,香港還是亞洲地區最大的電影輸出地,每年生產電影100多部,最多一年可以達250部,比法德兩國的總和還多。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務實的香港資本家們為了保證影片盈利,每一部電影開拍前,都會將故事大綱送給發行商進行測試,反應不理想絕不開拍。電影拍攝結束,他們又在公映前特地舉辦午夜場,檢驗成片效果,有一個觀眾不喜歡,電影就得打回修改。

 

午夜的觀眾反應直接,而且激烈,電影要是不好看,他們便大喊大叫、摔椅子,有時甚至在電影結束後,站在放映廳門口等著導演,必須討要一個說法。

 

當年《倩女幽魂》放午夜場,因為擔心結尾的十多分鐘文戲會引起觀眾反感,徐克跟武術指導程小東說,我們放完就跑。

 

為了通過午夜場,導演們不得不在電影中密集堆放各種暴力、惡俗、色情、怪誕等元素,生怕有一秒鐘讓觀眾覺得無聊。

 

有人因此說,什麼是香港電影,香港電影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討好觀眾的電影

 

如此時勢下,王晶具備十足優勢。一來,此前為直播節目寫笑話的訓練,讓他掌握了一套高效的編劇能力,他像一臺機器般,一晚上腦袋裡能迸出七八十個笑點橋段,並且從不枯竭。二來,他很早便明確自己是個商人,在電影內容上毫無顧慮,為了吸引觀眾,他可以做到比當時任何一位導演更暴力、更惡俗、更無法無天。他甚至一度帶頭開拍三級片,面對爭議,他理直氣壯回應:我只是在做合法的生意而已。

 

第一部電影大獲成功,三年後,王晶緊接著拍出《青蛙王子》,放午夜場時就已是笑聲震天,後來票房一千八百萬,使他成為邵氏票房第一的導演。之後他拍的每一部電影都成為同檔期電影中的第一,由此奠定「票房之王」的名號。

 < 《賭神》片段 >

他也因此成為香港最為搶手的導演,隨便掛個名的電影都有錢賺。1989那一整年,他自編自導了4部電影,編劇了5部,其中《賭神》一舉打破香港票房記錄。有一陣,他連續14天都沒休息,有時在片場突然眼前一黑,倒地就睡著了。

他去找醫生開藥,醫生說這些藥副作用大,他不信,帶去片場一頓猛吃,結果發胖、掉發,胸前還密密麻麻長了一堆暗瘡。

 

可即便如此,還是不能休息。下半年去新加坡拍《驚天12小時》,兩個月的時間,全無娛樂,又因為吃藥導致身形劇變,他按捺不住討厭自己。

在這段極度「沉悶、空虛」的日子裡,他接到了一個女生的電話。女生說,換電話號碼了,也剛剛和男朋友分手了。兩人在電話裡約好回香港後一起吃飯。

 

這個女生,就是被稱為「全香港男人之欲望」的邱淑貞。

 

 

1987年,19歲的邱淑貞在參加港姐選舉時被大量觀眾抨擊說「下巴整過容」,她不停向外界解釋,說自己只是小時候摔斷過下巴,做過手術修復,並未整容。但無事於補。決賽前夜,她退賽了。那一屆港姐,明星選手層出不窮,退賽的邱淑貞很快失去熱度。但王晶卻牢牢記住了她。

 

王晶第一次見到邱淑貞是在夜裡的片場,在一臺袋裝書大小的黑白迷你電視機上,他看到她,覺得這是一顆明星,是那一屆所有選手裡唯一一個能在電影圈走紅的人。第二天,他立馬去翻新聞,找到一張她的照片。他看到她梳著一個馬尾,穿著白色短裙,「像個活潑的小公主」,就此記住了她。

  

1988年,他籌備《撞邪先生》,缺一個第二女主角,幾乎是立刻,他想到了邱淑貞這個名字。談劇本那天,邱淑貞一瘸一拐地來了,說是練習臺慶節目,扭傷了腿。王晶一看她就想笑。聊了一會兒,確定腿傷一周就能恢復後,王晶決定用她。

 

她從沒演過戲,什麼都不懂,戲也並不是很好。但王晶覺得她與眾不同。他後來在自傳中說:「她對自己的美很有信心,但居然經常喜歡想一些搞笑的噱頭,並不十分拘泥形象,這令我十分欣賞。」

 

拍完《撞邪先生》,王晶緊接著又找邱淑貞合作了3部片。片子反響都不錯,可女主角邱淑貞卻始終沒怎麼讓人記住。大概是對大紅大火失去了信心,邱淑貞逐漸把心思重新放回愛情上,中斷了與王晶的合作。直到1989年,一個電話打到新加坡。

 

本來說好了要一起吃飯,但從新加坡回來,向華勝立馬讓王晶開拍《賭俠》,吃飯不得不泡湯。之後兩人又說好聖誕節可以一起玩。可又是向華勝,一句「原班人馬,馬上開《整蠱專家》」,聖誕節也泡湯了。不過,拍《賭俠》時,邱淑貞來探班,她在片場和王晶確定了關係。

 

1992至1997年,邱淑貞演了53部電影,其中22部都出自王晶。那段時間與王晶合作過的毛舜筠後來直接當著他的面說,我就覺得你偏心邱淑貞。

 

可再怎麼偏心,到1992年,邱淑貞還像以前那般不溫不火。王晶覺得不能這樣子下去了。

 

「我發現,她走玉女或搞笑路線,不可能贏劉嘉玲、王祖賢,而事實上,她極有性感的潛質。當時葉玉卿豁出去石破天驚拍了全裸三部曲,不但沒有被人摒棄,反而爆紅,令我更堅定了這個想法。」

 

那一年,他找邱淑貞拍了《赤裸羔羊》。電影開拍前,他請來《花花公子》的攝影師,量身為她拍攝海報。衣著性感的邱淑貞極具挑逗性地出現在了當年《東方日報》的封面,立馬全港熱議,邱淑貞由此踏上了一條「豔星」的道路。

 

< 邱淑貞劇照 >

 

不過,雖說是「豔星」,王晶卻一再對外強調,「在我的保護之下,這種性感是有限度的」。他很早便與邱淑貞定下「三點不露」的原則。在拍攝時,現場除了服裝師與女攝影師,其他人員一律不準入內。

 

「這樣她才能很放鬆。」王晶說。

 

憑藉這「有限度的性感」,邱淑貞在港臺兩地,迅速晉升一線。

 

這種情人與工作夥伴的關係一直持續到1997年。那年,邱淑貞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她和王晶之間的關係已經結束了,原因是王晶做了一件極為傷害她的事情。

 

沒人具體知道那件事情是什麼。有人猜,王晶後來像當年發掘邱淑貞那般又繼續發掘了舒淇、林熙蕾等,她的位置逐漸讓給了她們;還有人猜,這一切都是因為王晶的妻子Eliza。

 

王晶曾說,Eliza讓我明白,什麼叫做緣定三生。一直以來,儘管他風月不斷,滿城皆知,但他和妻子(也是他的初戀)之間的關係卻似乎從未受過什麼影響。毛舜筠曾譏諷王晶說,你的腦袋分兩個部分,把這些東西都處理得特別好。王晶立馬笑說,那賭王何鴻燊先生更成功,他分四份,他是眾男人的偶像。

 

< 王晶一家三口 >

 

1999年,邱淑貞與香港I.T時裝集團主席沈嘉偉結婚,曾說自己要一直拍戲的她迅速退出影壇。自此,她與王晶再無交集。直到2018年,有人在微博說某個新人女明星長得頗像邱淑貞。

 

王晶轉了這條微博,配文:醜成那樣,好意思說嗎?

 

堅持入行前的選擇,務實的王晶接連擁有了票房與情人。可選擇意味著得到,同時也意味著失去。直至今日,人們認可王晶是商人,卻不覺得他是真正的導演。

 

1984年,新藝城出品的《英倫琵琶》與王晶的《青蛙王子》同期上映,票房上前者遠不如後者,但前者卻在當時獲得一大批影評人撐腰助陣。正是在這一段時間,王晶第一次聽到「屎尿屁」三個字。

 

作為當時票房無往不勝的當紅導演,意氣風發的王晶,底氣十足,毫不在意,直言這一切都是因為嫉妒。

 

他怒斥說:「電影勝負很平常,是觀眾用錢去投的票。你眼中認為不好的東西,也許在別人眼中是瑰寶。讀了十幾二十年書的人,居然連尊重別人選擇這種基本的人生態度也不懂,真是太可悲了。」

 

但馬上,隨著一個人的出現,這些聲音變得越發刺耳,讓王晶不得不在意起來。

 

1990年,香港所有的電影公司都在打聽一位新人導演的片子。這位導演的前作票房並不好,但口碑極佳,眼下第二部作品請來極為強大的卡司,上映前已是新聞不斷。老闆向華勝拋下自己的電影,跑去看了這部電影的午夜場,回來後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導演名叫王家衛,新片是《阿飛正傳》。

 

 < 王晶與王家衛 >

1997年,王晶拍了一部叫做《精裝難兄難弟》的電影,片中的主角是一名叫做王晶衛的導演。

 

劇情大概是這樣的:獲得模里西斯國際最佳導演獎的王晶衛回到香港,眾人吹捧,他一時膨脹,直言60年代的粵語片粗製濫造,他對此感到恥辱。因為這句話,王晶衛被一名叫做「電影」的神帶回1967年。

 

神說,他要是在這個年代拍不出一部令人欣賞的電影,便再也不能回來。於是,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拍出了《東蛇西鹿》《飛佬正傳》《春光早洩》三部電影,可上映當天,影院卻是一片冷清。王晶衛想著可能再也回不到1997了,絕望地要去跳海。

 

顯然,王晶衛就是王家衛,模里西斯最佳導演獎就是1997年憑《春光乍洩》獲得的坎城最佳導演獎。

 

王晶後來解釋,之所以要充滿惡意地諷刺挪揄,實際是因為王家衛當年極大佔用了其他導演的資源,這讓他十分生氣。

 

那時候,五個臺灣片商養著大多數香港電影。王家衛的片子規模比別人大兩倍,但兩三年都拍不完,直接使得資金不能中轉,如此一來,本來要給其他導演的錢一時給不了,逼得他們就只能壓縮製作成本。

 

< 《飛佬正傳》 >

 

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原因,王晶不願意說。

 

那時,人們對文藝片的推崇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對商業片則本能帶有一種鄙夷。影評人將王家衛捧上「大師」位置,而對王晶,則張口閉口就是一個「爛」字。行業內,所有的年輕人都想成為王家衛,氣得王晶罵說,他們只看到王家衛的風光,卻一點看不到人家的超級包裝技巧與無敵影展攻略。

 

他憤怒王家衛、鄙視王家衛,與此同時不可否認,他嫉妒王家衛。

 

在那部《精裝難兄難弟》裡,王晶衛跳海前,畫面中跑來一個全身滾圓的小孩,他叫王晶。他站在王晶衛面前說,我看過你的三部電影,我很喜歡。王晶衛問他,你看得懂嗎?王晶說,我覺得很有新意,我以後也要拍這種電影。王晶衛說,別,你就去拍你的那些賭聖、追女仔,加點屎尿屁,會有人喜歡的。王晶說,我不。王晶衛說,傻小子,你不庸俗怎麼顯出我高檔呢。王晶點頭說好,然後笑著跑遠了。

 

 < 《精裝難兄難弟》劇照 >

 

因為王家衛,自入行第一天便決定要做商人,不做藝術家的王晶,第一次對自己選擇的身份不自信起來。

 

為此,1999年,他拍了一部後來很少有人注意的電影《笨小孩》,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藝片。當年,為了爭取能夠拍攝這部電影,他甚至直接向投資方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導演費。這十分令人費解。

 

他是迫切想要用這部電影證明自己也能拍出像王家衛那樣的電影?還是他不願再將那個寫「家春秋」的自己、那個讀《資治通鑑》的自己、那個覺得《教父》是世界上最好電影的自己,隱藏在那些「屎尿屁」背後了?

 

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笨小孩》當年不出意外票房慘敗,在這之後20年,王晶再沒碰過同類題材。他像徹底整頓好了心態,重新做回了那個狡猾、聰明、拍爛片的商人。

 

不過,特別仔細的話,還是能在他身上發現類似的令人費解的東西。

 

 1995年,王晶創辦自己的公司,開始投資製作各種類型的電影,其中一個重要對象是香港文藝片大導許鞍華。

 

1990年,許鞍華的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上映,王晶看過後說,誰想看一個胖女人跟她母親的自傳。後來許鞍華又拍《極道追蹤》,王晶還是一樣的口氣:「許鞍華不該讓老闆沒錢賺。

 

記者將話傳給許鞍華,她毫不客氣回說:「王晶拍戲態度不端正,拍的都是爛片。」立馬她又在報紙上看到王晶的回覆:許鞍華批評我的地方,我都接受,因為她跟吳宇森是我最佩服的導演。

 

許鞍華很是驚訝,立馬對王晶再無微詞。更加令她驚訝的是,沒過多久,王晶來找她合作了。

 

< 王晶與許鞍華 >

 

自1995年許鞍華拍完《女人四十》後,王晶每一年都會跟她見面。兩人面對面坐下,許鞍華講故事,王晶決定是否要投資開拍。就這樣一連持續了十多年,兩人都未找到一個合適的題材,直到《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年,王晶拿出700萬投給了《天水圍的夜與霧》。此前,因為影片內容完全對準香港本土,市場太過局限,而成本又不小,無數投資人都拒絕了許鞍華。

 

不用想,這部電影不出意外的虧了。這之後,王晶又繼續冒著放棄內地市場的風險投了許鞍華的《得閒炒飯》,一部講述香港女同性戀的電影,還是虧了。

 

後來很多人問王晶,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他好多次閃爍其詞,說許鞍華是個好導演,說文藝片都沒什麼人拍了。更多的時候他擺出那副他擅長的商人姿態說,投資前他計算過,他承受得住這個損失,又或是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電影公司在華語電影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而關於對父親的理解與抗拒,對商業與藝術的複雜情結,對那個誓言背後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決口不提。

 

 

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臺灣不再限制好萊塢片,趁此局勢,好萊塢開始在亞洲大肆布局,無數的多廳影院開設起來。

 

1993年至1995年間,臺灣30大賣座片,好萊塢片佔了25部,港片只佔4部。而在香港本地,當年來港的新移民們似乎不再覺得港片是個新鮮事物,進影院的熱情迅速消退,80年代動輒就是6000萬以上的入座量,到90年代只剩2000萬。與此同時,盜版碟瘋狂入市。盜版商們甚至自己拍起電影,不上院線,只作盜版發行,這樣賺的錢要比同期院線電影賺的錢多得多。 

 

那幾年,行業內所有的人都在想別的出路,只有王晶還是一如既往的高產。曾任香港電影協會會長的吳思遠回憶說:「只有王晶堅守香港,什麼爛片都接,不敢說大賺,至少回本,你們覺得沒什麼,可他養活了多少沒工開的香港電影人?你們光覺得《無間道》救市,實際真正救市的是王晶。」

 

可再怎麼掙扎,傳奇的香港電影還是沒落了。2000年左右,王晶北上,轉戰大陸。

 

他學當年向華勝那一套,潛心研究大陸市場。結交大陸的朋友、參加大陸的活動,閒暇的時候拿著手機看大陸的綜藝、網大、新拍的電視劇、電影,他甚至一度看完了78集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總之,他還在努力弄明白現在的人喜歡看什麼,想要拍出更多賺錢的電影。

 

然而在大眾印象中,北上之後,王晶似乎再也不像以前作為「票房之王」時那般風光了。媒體的新聞標題裡,到處都是「票房慘敗」「爛片不賺錢」「王晶再也不行了」等字眼。

 

但仔細看數據會發現,這些年,王晶的票房其實一直不差。2009年,《大內密探零零狗》票房過億,位列當年第9,此後《澳門風雲》系列,累積票房達到25億。在香港導演內地累積票房排行榜中,他排名第三。第二是拍出了《紅海行動》這類主旋律巨作的林超賢,第一則是拍什麼都有人看的周星馳。

 

我們似乎就是不願承認他票房好,因為一旦承認了他票房好,就好像承認了他一直以來用在電影中的那一套仍然有效,承認了我們就是愛看「屎尿屁」。

 

而「屎尿屁」到底是什麼呢?2019年,在竇文濤的《圓桌派》中,王晶講起他用什麼東西讓人發笑。他說,欺凌能讓人發笑。電影中,一個人掉到坑裡了,大家都在狂笑。為什麼?因為你滿足了欺凌別人的欲望,可你又不用真的去欺凌人。

 

同樣的道理,賭片滿足了你的物慾,三級片滿足了你的性慾。如此看來,所謂的「屎尿屁」,無非是一種人最深層的庸俗欲望。我們之所以抗拒它、抨擊它,不過因為我們不敢直面它。

 

王晶卻直面了。想要賺錢,那就大大方方當商人,直言電影就是一盤生意;想要風流,那就大膽風流,「晶女郎」一批一批換下去。

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問王晶,你希望自己在電影史上留下一個什麼樣的記載呢?

 

王晶說,一點都不想,我走了就走了,我從來就不把自己當回事。

 

有人因此說他聰明透徹,不在這個時代做無謂的掙扎;但也有人說他犬儒無能,未做任何抵抗,就丟盔棄甲向庸俗與現實投降了。晶儼然成為了一個坐標,我們選擇如何看待他,就是我們選擇如何看待徘徊在商業與藝術、庸俗與高雅、理想與現實中的自己。

 

在爾冬陞的電影《色情男女》裡,飾演監製的羅家英問飾演三級片導演的張國榮,沒人要你做王家衛,你就做王晶行不行?張國榮沒回答。

 

事到如今,王晶,還是王家衛,這仍是一個問題。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

 

 

部分參考資料:

 

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大衛波德威爾:《香港電影的秘密》

三聲查沁君:《王晶:隨波逐流》

中國新聞周刊:《許鞍華:我的老闆是王晶》

南方人物周刊張蕾:《香港人王晶》

ELLEMEN睿士:《撕裂的香港社會裡的中間人》

騰訊大家徐元:《少年王晶江湖老》

《圓桌派》20190624期

《星星同學會》王晶專訪

推薦閱讀:背叛大哥的日子: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

-

END

-

感謝各位閱讀今日份的叉燒。

喜歡的話,歡迎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 @ 叉燒往事 -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月亮代表著我們的信仰與追求,六便士則是世俗的生活,為了天上的月亮,我們就必須像他們一樣捨棄地上的六便士嗎?帶著這樣的疑問,下面將從斷臂式取捨是否可取,月亮與六便士是否可以共存及如何共存這三個方面對這本書進行剖析,以便我們能更深入了解月亮與六便士的取捨問題。
  • 比丟掉六便士更難的,是一直望著月亮
    我感覺出了一點兒《月亮與六便士》的意思。月亮與六便士裡面,斯特裡克蘭德也是這樣啊。本來是一個家庭美滿生活幸福全家一起快快樂樂奔小康的股票男,然後突然有一天,消失了,他留下一封信,說,我不回來了。於是他就跑到巴黎去畫畫,跑到馬賽去畫畫,跑到大溪地島去畫畫,甚至吃不飽飯,甚至和野人生活在一起。(對不起我真的覺得他最後那個妻子是個野人)。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月亮與六便士下奔跑的吳鎮宇
    拋去熒幕上的光環,每個演員都是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掙扎的斯特裡克蘭德:一方面為了生存低頭尋找六便士,一方面為了理想抬頭尋找月亮。80年代的香港影視業發展很快,吳鎮宇經過多次努力後終於考上了第11屆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那一屆裡他的同學有梁朝偉、周星馳和李子雄,但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日後會成為香港電影裡的傳奇人物,當時他們都在低頭尋找的賴以生存的六便士。只不過相對於別人而言,吳鎮宇的六便士撿得更加辛苦。
  • 王晶: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胖子導演!他曾養活了半個香港演藝圈
    【作者:風評娛樂 第60篇】提起香港導演王晶,總不知如何下筆。恰如某乎上一位網友的評價:當你想罵他的時候,他有無數的佳作打你的臉,當你誇他的時候,他有無數的爛片打你的臉。第一個月,兩個笑話被採用,獲得了96元的報酬,第二個月熟知套路的他,已經拿到800多元的報酬,再到第三個月,已經收入過千元。別小瞧當時的一千元,那可是九十年代,通貨膨脹還沒像現在那麼厲害。在大家印象裡,王晶的大部分電影通常都會被冠以「庸俗」的標籤,但圈內大多數人都不得不承認,王晶是個才子。是個文化人。劉德華也曾強調,王晶是個很有才的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 《月亮與六便士》: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
    花了八天時間,終於看完《月亮與六便士》。掩卷而思,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月亮,指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 最商業的導演王晶,其實最了解最文藝的導演王家衛!
    曾經,在香港電影圈流行過過一句話:想要票房,你去找王晶,要想獲獎,那麼就找王家衛。他兩人分別代表了香港影壇的兩極,一個最商業,一個最文藝!截止到目前為止,王晶參與製作了400多部影視作品;而出道三十多年的王家衛,則僅有10部左右作品,這其中還要包括一些廣告短片……既然是兩個極端,他倆自然也經常被大眾拿來作比較。
  • 王晶與王家衛,香港電影的兩條腿,少了一個就不完整
    何況即便今天香港電影就不再風光了,它之前近半個多世紀創造的輝煌,依然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當然今天我們不要用狹隘的目光去判斷何處電影的同時,你不能拒絕香港電影的特殊標籤,因為歷史原因,在一個時期,內地肯定沒有辦法拍出香港電影的感覺,正是因為它地域性的突出,才成就了當年香港電影的精彩。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用盡全力,做好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才華
    2017年,毛姆著名的《月亮與六便士》成為豆瓣年度閱讀TOP100第一名。讀這本小說,我們只能唏噓、咋舌和舔舐自己痛感的份,我們沒有勇氣過這樣的生活。不禁想:我們曾經確實有一個想成為的自己,有一種理想的生活,只是忘記了。或者,很長時間裡,這個理想的自我都藏在內心最深處,不敢出聲。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讀懂思特裡克蘭德,也就讀懂了《月亮和六便士》,甚至讀懂了毛姆。這讓我一連串思考了三個問題,即:① 我們最想要活成什麼樣子?② 我們最不想活成什麼樣子?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要月亮還是六便士,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覺得這本書的末端有個地方很有意思,作者拿了思特裡克蘭德的兩個兒子做了比較,一個是在英國就被他拋棄了的兒子,長大後成為了事業有成的軍官,而思特裡克蘭德與愛塔生的孩子,長大了是個歡快自由的水手。
  • 《月亮與六便士》:婚姻裡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小三,是男人的夢想
    02以上是《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已婚男人,為了畫畫的夢想而拋棄一切的傳奇人生。丈夫離家出走以後,沒有工作的阿美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家裡只剩下幾百塊錢。很多人都說:沒有丈夫她根本活不下去。然而,事實卻超乎了人們的意料,阿美開始自己做一些小生意,最後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女強人。那斯特裡呢?斯特裡的故事就一言難盡了。
  • 年少愛王家衛,而今卻道王晶好
    看許冠文,看王家衛,也看王晶.....翻看舊片子是種很奇妙的體驗,好處之一是可以和往日的自己重逢,你會看到過去感動過你的淚點,讓你捧腹到人仰馬翻的笑點,還有曾讓你嗤之以鼻的槽點!當時的心情全都明朗了起來!不同的年紀看待同一件事和同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
  •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另一個月光與六便士的故事
    (周星馳王晶不再合作,雖然王晶拍了很多爛片,但經典依舊無數!),一個孩子怎麼看的住幾十個孩子?他不去,老師硬拽著他去撿粉筆,結果地上的粉筆踩碎很多。搬完磚學生渴了,他們去買汽水,兩罐可樂六塊,不得不說,這可樂十幾年前賣三塊錢,實在是貴!
  •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火車靠站的時候,我剛好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啞然半天,感慨系之。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劉雨昕:六便士很多,月亮只有一個
    ,但是一直都在錯過。」如今提到舞者,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想到她,她一旦擁有位置,這一位置不只在舞臺上,也在觀眾心裡,註定要留下來。>03、月亮和六便士生活裡的她,同樣一直在追求月亮。在追月的過程中,放棄者有很多,因而這程旅途勢必充滿孤獨。劉雨昕從未放棄心上月,即便一次次回鍋,也沒在觀眾的視線裡消失。之所以她看上去那麼淡定,就像是未曾經歷過失敗,實則恰是因為失敗的次數太多,按她的話來說,已經沒那麼多野心了,都被磨平了。舞臺下的她,比較沉默,小時候就這樣,坐在大人們中間,她喜歡觀察。沉默的她,心裡積攢著一股勁兒。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斯特洛夫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叫勃朗什,她風姿卓越,端莊大方,「我」很是替朋友開心,但心裡也很疑惑這兩個看著不怎麼般配的人是怎麼在一起的。
  •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月亮和六便士》,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夢想和生活之間,如何抉擇的故事。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他們是另有所指。月亮象徵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而六便士作為小面額的貨幣,則代表著世俗的得失成敗。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2016年06月08日 08:02 來源:文藝報 作者:文澤爾 字號 內容摘要: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傑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
  • 睡前兒歌 | Sing a Song of Sixpence 六便士之歌
    今天為小朋友們帶來的歌曲是Sing a Song of Sixpence (六便士之歌)Sing a song of sixpence,我要唱一首六便士之歌 ,女僕在花園裡, Hanging out the clothes,晾著剛洗的衣服 ,there came a little blackbird,一直畫眉鳥飛來
  • 《月亮與六便士》:雙性戀作家毛姆是否真的貶低女性?
    《月亮與六便士》被稱之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作者毛姆被譽為是「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天才故事家」,這本書自1919年出版以來,被翻譯為62種文字,暢銷於110個國家,並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和舞臺劇。一、《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的三個女人1.思特裡克蘭德夫人:「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是思特裡克蘭德的結髮妻子,一個討人喜歡的女性,妝容自然得體,舉手投足落落大方。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愛著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