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與賀蘭山南寺的機緣:浪跡之始還是圓寂之地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7月9日 草原絲綢之路,東起蒙古高原,經過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北部,進入黑海北岸的南俄羅斯草原,直達喀爾巴阡山脈,是我國古代絲路文化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公元前五世紀興盛直到現在,沿線各民族通過這條商路進行經貿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沿線國家各民族的文明互鑑與共同發展。

當今這條路上,依舊能看到許多文明遺蹟。從這些遺蹟,我們能想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際遇與故事。賀蘭山下的南寺,就和著名的情僧六世達賴有關。

楔子

關於倉央嘉措,他一生的行走路線應該是這樣的:藏南、拉薩、格爾木、哈爾蓋、青海湖、西寧、蘭州、白銀、中衛、銀川、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賀蘭山南寺。這條路線不包括他於青海神秘出走後在外遊歷的十年,那是一個巨大的空白。但是,他的行走路線是可信的,這不是我的臆想,只要抵達賀蘭山南寺,你就會感覺幾乎所有的遺存都與一個偉大不朽的生命密切相關,他就是倉央嘉措。

去南寺

初去南寺,我如前往朝覲的虔誠信徒。是2013年夏天,從銀川驅車北行,沿途大地靜謐。這是一條通向歷史縱深的長廊——西夏、蒙古西徵、絲綢之路、倉央嘉措與他的時代;當然,還有很多。常識告訴我們,史籍中未曾記載的,不等於沒有存在。

從北京飛銀川,我的西行之旅目的明確,我要去南寺。在我決定寫作長詩集《倉央嘉措》的時候,賀蘭山下的南寺,就是我準備出行的首選之地了。原因非常簡單,我之所以沒有先去藏南,就是要在倉央嘉措的圓寂地回望他的來路,那一片神秘山河,以怎樣的博大接納並安撫了一顆漂泊的心靈?若說靈息,這才是與時間共存的、最為真實的律動,它曾經、必將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深刻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說人類思想之光的輝映,這亦是價值所在。

車行一小時,就進入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了。遠遠望去,蒼莽的山脈靜臥那裡,那是賀蘭山。毫無疑問,顯現在遠方的高地,就是賀蘭山主峰巴彥筍布爾了!那一瞬間,我告訴自己,距離我心嚮往已久的聖地,真的近了。初去南寺,就如前去兌現一個承諾,在我異常熟悉的山水間,比如阿拉善,我一再用心閱讀的額爾古納胡楊,額濟納河與居延海,我已傾聽太多。可是,在此之前,我始終未到賀蘭山下的南寺。我知道,我需要一個契機。我的承諾是,時隔四百年,我要傾盡虔誠,以我承襲而來的心智,與一位傑出的智者實現心靈對語,最好能夠逼近一些美麗的真相。

就這樣,我獨自一人在南寺住下來。入夜,我在本子上寫下這樣一行文字:由南寺西行三十公裡是巴彥浩特,南行七十公裡是銀川。走出室外,只見星鬥滿天,南寺靜臥,山巒重疊,似有松濤轟鳴。我與倉央嘉措的對語,開始於到達南寺的第一個午夜。只需一次遠行,我與一位先知在地理與心理上的距離就被神奇縮短。五天後,在南寺,我完成了長詩《倉央嘉措》序詩。那個凌晨,我是愚鈍的,儘管我決意寫作長詩集《倉央嘉措》,但在寫出序詩後,對於長詩結構、語境和迴旋其間的節奏,我尚渾然。然而,我深知,我需要一個開始,以南寺為起點,通過精神回望進入往昔山河與塵封已久的心靈史實。我篤信,所謂啟悟,就在其中。

關於南寺

在人類史學上,除了主觀臆斷,任何爭鳴無不來自懸念。懸念,就是未經確認的存在。

在南寺,我不止一次與僧人交談,他們神色凝重,眾口一詞:倉央嘉措圓寂於南寺,時1746年(清朝乾隆十一年),卒年六十四歲。我對此的理解是,這是對信仰的守護。距此三十六年前,也就是1707年,倉央嘉措於青海出走,歷盡艱辛輾轉至阿拉善左旗賀蘭山下。我更傾向於這種認知,有關倉央嘉措打坐時圓寂於青海湖畔,是用智慧製造的假象,其中原因無需贅述。

1716年,在隱姓埋名遊歷近十年後,倉央嘉措行至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從此沒有離開,直到圓寂。據說,在倉央嘉措圓寂前,他即主導南寺初建,可惜未了心願。後來,他的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遵師囑,在賀蘭山下續建南寺。

南寺,亦稱廣宗寺,坐落在賀蘭山西麓一個陽光充足的山谷中。南寺所在地巴潤別立,在蒙語裡意為「西坡」——此朝向對倉央嘉措而言,真是意味豐富。南寺是迷人的,這個聖地,在倉央嘉措到來後即樹立起信仰之旗,朝覲之源,一定離不開心靈。這面信仰與心靈之旗,在倉央嘉措充滿迷幻、悽婉、綿長、純粹的聖歌裡,飄展為黃金般的詩意。而南寺,無疑是信仰與心靈的聖殿。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南寺被清廷賜名廣宗寺,寺門鐫有藏、滿、蒙、漢四中文字的金匾系乾隆御筆。這個時期的南寺廟宇僧舍不足二百間。到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南寺已經極具規模,近三千間廟宇僧舍,一千五百多名僧侶,子廟或屬寺分布蒙、甘兩省。此時,南寺的信仰之光,已經輻射到遙遠之地。

在南寺,你會感覺某種不可視的靈性活著,它絕對超越世俗煙塵,在天籟迴旋的層面以神性之手安撫一位智者和他的一隅淨地。隱伏蒼茫深處的一切,包括奔向南寺的人,在佛光與安寧中等待開啟。2003年夏,一場暴雨突兀而至,南寺菩提塔轟然倒塌,奇蹟由此呈現:正在做法事的僧眾,在菩提塔廢墟發現大量珍貴物品,經過兩天搶救性整理,獲經書上百卷,及佛像、佛塔、陶器、模具、銀元、珊瑚珠等。不得不說,這是發生在自然奇異中的復活,而菩提塔及很多佛像的殘破,則暗喻了六世活佛命運多舛的一生。

倉央嘉措唐卡畫像

白塔寺下

從南寺回京後,我多次去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作為一個蒙古族詩人,在聖地的匾額上,無論看到漢文、藏文、蒙文、滿文,我都感覺親切。我的另一種感覺是,因為信仰,賀蘭山南寺距離京城白塔寺,不過咫尺之遙。這很奇妙。

是夏天,在夕照下,我仰望白塔寺塔頂,我看到玫瑰色與藍色交融的天宇,成群的麻雀繞塔而飛。那就是時間,或我們所說的歲月。白塔寺與賀蘭山南寺分別建寺的間隔時間是472年,期間王朝更迭,疆域改變,故人走遠。某晚,在白塔寺下,我如見啟示之光,內心朗然。我對自己說,不錯,關於長詩集《倉央嘉措》的結構和整體語境,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接近智者的路徑,在無限寥廓的精神世界,我想像和倉央嘉措在自然裡坐下來,一起談談生死情愛。

然而,從夏天到秋天,我始終停留在想像與貼近中,直到2013年歲末。在整整半年時間裡,我記不得去白塔寺多少次了。有時候,我就在白塔寺下站立一會兒,感覺是在完成一個莊重的禮儀。我需要獲得暗示。實際上,在白塔寺下,我期待神意蒞臨。

2013年12月3日,在白塔寺下,我確信聽到了仿佛飄自天宇的聲音,那是隨著光明突然而至的旋律,那種縈迴就在我的耳畔。我知道,恩賜到了。當夜,我開始寫作長詩《倉央嘉措》第一章「頌辭」,我的內心充盈而感動。

神性的伴隨,真的如期降臨了。

再說白塔寺——我是東部蒙古人,在與倉央嘉措心靈對語的一年中,我為什麼常常去那裡?這與白塔寺建寺背景有關。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同年,忽必烈下旨修建白塔,由入仕元朝的爾尼泊匠師阿尼哥主持,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白塔,隨即迎請佛舍利入藏塔中。

我承認,我是蒙古人,對倉央嘉措,我懷有深刻的懺悔心理。1642年(明崇幀十五年),戰功顯赫的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掌管藏地政權,直至病故。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四年後,拉藏汗與藏王桑結嘉措之間爆發戰爭,後者戰敗並被處死。倉央嘉措由此被牽連。後來發生的一切,包括倉央嘉措被清廷廢黜,他顛沛流離的遭際,無不源自這個背景。

在白塔寺下,當我獲得詩的感召,在那種持久的光芒裡體會流逝與復活時,我和倉央嘉措的對語,是我,一個活在當代的蒙古族詩人對一顆偉大心靈的致意!我未曾掩飾深深地歉疚,在長詩中,倉央嘉措,這個被我視為兄弟的人,他的內心,實際上充滿深刻的悲憐和憂傷。白塔寺之於我和倉央嘉措,象徵著久遠與融合。我對倉央嘉措說,從賀蘭山南寺到京城白塔寺,在這遼遠的地域上,這樣的融合,是可以觸摸的幸福。

再去南寺

2014年,春節後,再去南寺,我已經完成《倉央嘉措》前三章「頌辭」、「緣起」、「恩賜」。這一次,我先到額爾古納,然後南行。我的意念是,在三個世紀前,倉央嘉措一定走過這條道路。

天地奇異,總會時時令人震撼。我剛入南寺,天即降雪。我站在賀蘭山前,那種紛飛從容堅定,我聯想到奔赴,一個人,一個族群,一個民族,或冥冥中的靈。那一瞬間,我的眼前出現幻象,我看到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告別藏南納拉活域松,祖父一樣的岡底斯山目送他小小的身影緩慢移向方,他逆向雅魯藏布江而去,消失在夜色中。那一天,藏南有雪,一派皓白。

夜裡,白塔寺夕照下的影像揮之不去,那也是皓白。在如此的交織裡,我與倉央嘉措的對語親如兄弟。我們開始交流人類的生死與情愛,某一種殤非常接近河床龜裂,但從來不會發出聲音。

那些天,南寺的僧侶一如往日般面目祥和,他們在正殿誦經,在寺外勞作,仿佛活在一種氣象宏大的秩序裡,只為向善與輪迴。現在回想起來,我吃素,就是從再去南寺後開始的,這算是鄭重的承諾吧!我服從心,就是服從緣定。

早春,南寺的天空高遠澄湛,不見燕跡。南寺金頂在賀蘭山前閃耀,那是守望,是被我們用心默念十萬次的善言,也是約定。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在倉央嘉措遭廢黜並被押解到青海時,這隅淨地就在等待他了。十一年後,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派極善謀略的大將大策凌敦多克率兵六幹,經藏北納木錯攻入拉薩,襲殺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推斷一下,此時的倉央嘉措恰好結束十年遊歷,來到阿拉善賀蘭山下。歷史中某些巧合,果真玄機多多。如今,曾經力主廢黜六世活佛倉央嘉措的拉藏汗,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王,不知魂歸何處。

在這個世界,倉央嘉措留下了《倉央嘉措道歌》。

還有香火不斷的賀蘭山南寺。

再去南寺,我寫就《倉央嘉措》第四章「領受」,第五章「天地」。

我非常清楚,在南寺,我獲得了怎樣的賜予。好在,我珍視了,須臾沒有悖逆必走的道路與約定。

機緣

歷時半年,先後五次去賀蘭山南寺,2014年6月30日,我在京完成一萬一千行長詩《倉央嘉措》。人民出版社決定出版這部長詩集。發稿前,我去著名畫家劉兆平工作室拜訪,請他為《倉央嘉措》插圖。兆平曾長期在我的家鄉內蒙古工作,多年任呼和浩特畫院院長,他的連環畫《馬頭琴的故事》,影響了不止一代人。我對兆平提出請求,他欣然應允。

很快,兆平發給我第一批插圖計九幅。他的畫作,正是我渴望看到的效果,天地人猶如生命與骨血相融,動靜有致,人物、山水、色彩明暗極其協調。以至於我懷疑,兆平到過賀蘭山南寺,或者說,他在南寺,而非在北京工作室完成了這些意味蘊藉的佳作。這是我和兆平第二次合作。我了解他的為人與藝術修為,我篤信,以他的智慧,他完全能夠理解我與倉央嘉措的心靈對語;事實是,對一位傑出的遠行者,一位智者,我以我心,書寫了一部呈獻給倉央嘉措的頌辭。兆平的畫作,通過色彩與暗含其中的深意,對某些空白進行了功力深厚的補充。

《倉央嘉措》最後收入劉兆平十六幅插圖。詩集出版後,我不得不承認,他的畫作,以鮮明的時間線條喚醒了我對某一時段和景觀的記憶,比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賀蘭山南寺、京城白塔寺。這非全部。還有什麼呢?在兆平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倉央嘉措的形象,那是一位默者,屬於信仰、天地、道路與情愛。我看到了如倉央嘉措一樣的人,他們活在絕對純粹純淨的天地,在油燈的光明下等待來者。而我,無疑是奔赴者群體中平凡的一個。

不錯,機緣就是佛光,無處不在。

我們需要的,是一顆善於感悟的心。

為這一切,我心懷感激。(舒潔)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舒潔:和倉央嘉措對話
    ——節選自《倉央嘉措》記者:任何作品的產生都有著隱秘或顯性的動機,那舒潔先生,為何想用如此的篇幅創作一篇關於「倉央嘉措」的詩歌?舒潔:《倉央嘉措》是一部一萬一千行長詩集,寫作歷時半年。在看過聽到太多對倉央嘉措(包括他的詩歌)的誤讀之後,我因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阿拉善左旗賀蘭山下的南寺。
  • 賀蘭山下廣宗寺,如母石上的嫋嫋餘音。探尋一代情聖倉央嘉措
    後來每到倉央嘉措寫詩的時候,都是尋找如玉般的石頭,把要寫的詩詞寫在石頭上面。以寄託思念。那麼,六世達賴喇嘛和賀蘭山下的廣宗寺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廣宗寺,來親自探尋一下倉央嘉措和廣宗寺的秘密。從銀川出發,車程大約1.5小時。公路一直向西橫穿賀蘭山。
  • 自駕賀蘭山三關口,鬼山1號公路(附導航地圖,景點玩法)
    廣宗寺廣宗寺呢,是內蒙古自治區藏傳佛教的代表性建築,建在賀蘭山西邊的一個山谷當中。廣宗寺中的鎮寺之寶,就是靈塔裡面收藏的第六代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的舍利,這也讓廣宗寺成為了蒙古境內藏傳佛教的一個聖地。好了,關於咱們今天的線路就先說這麼多了,如果你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賀蘭山的壯麗,或者想要去探秘內蒙古宗教的神秘的話,就趕緊開始咱們今天的自駕之行吧!
  • 巴桑羅布:達旺與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父親是在烏金林寺修繕和倉央嘉措登基之前的藏曆火牛年(1697年)5月30日於朗嘎孜丹增頗章逝世的。在聖者倉央嘉措所著《烏金林寺志﹒度脫輪迴苦海之大舟》(《ཨོ་རྒྱན་གླིང་གི་དཀར་ཆག་འཁོར་བའི་རྒྱ་མཚོ་སྒྲོལ་བའི་གྲུ་ཆེན།》)中能找到當時的各種豐富史料。
  • 無生天母——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詩情之謎(深刻好文)
    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實則,關於倉央嘉措的話題,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只不過在大眾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因特殊的機緣,其傳播速度加快了而已。 198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首先打破文革留下的禁忌,率先出版倉央嘉措的情詩選。我記得很清楚,那本書並不厚,只是一個薄薄的小冊子。然而,她的出版,依然引起很大反響,我正是在那個時候購得一冊。
  • 倉央嘉措最經典的一首情詩,美哭了
    倉央嘉措的詩作在青藏高原間流傳甚廣,其內容多為描寫愛情之作,因此常被漢人稱為「情歌」。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倉央嘉措的情詩,都是由翻譯過來的,我們要感謝兩位譯者,一個名字叫曾緘,一個叫于道泉。林琴南不懂外語,但是翻譯了眾多名著,最著名的就是茶花女,在當時他翻譯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經過林琴南潤色的茶花女,更加適合當時的文人集團歡迎,甚至有「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的說法。就連眼高於頂的錢鍾書也非常欣賞林琴南的翻譯,可見好的翻譯在於書的魂,而不是形。
  • 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
    五世——圓寂後,他手下的總管第巴桑結嘉措為了能繼續執掌政權,向外公布說——老了,又有病,需要每天在密室裡閉關靜坐,研習佛法,不願公開露面,就這樣密不發喪長達15年之久。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在蒙古親徵準噶爾叛亂時,從俘虜的口中得知五世——早已去世,即降旨向桑結嘉措問罪,桑結嘉措惶恐萬狀,趕忙將實情稟告朝廷,並於火兔年(1697年)選定六世——靈童。
  • 倉央嘉措情詩全集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中,偶然從西藏的俘虜口裡,知道五世達賴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大為震怒,並致書嚴厲責問桑結嘉錯,甚至打算不惜採用「雲南、四川、陝西之師,見汝城下」的強硬措施。桑結嘉錯對於康熙帝的譴責感到恐懼,一方面寫信向康熙承認錯誤,一面派人尋了一個15歲的少年作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而倉央嘉措一生都糾纏在佛與情之間,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女生不能太過相信宿命輪迴,痴痴地一生只盼今生有緣人。 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他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達賴喇嘛。
  • 山南:倉央嘉措的歌 相遇前世今生
    據說電影《非誠無擾》的主題曲《最好不相見》其歌詞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很多人因為這首歌而知道了那位情詩菩薩。《非誠勿擾》熱播的時候我正在雲遊四方,無暇在電影院觀賞這部現代愛情劇,但在我看來,卻是在最恰當的地方聽到了這首歌。
  • 《十誡詩》倉央嘉措
    小編第一次發文,有不合理還請諒解那麼我們進入正題-「十誡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
  • 【追夢·西藏的足跡】倉央嘉措:濃濃的掙扎與愛, 純純的才情與詩
    倉央嘉措的本籍是門巴族。倉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達賴喇嘛。在藏語裡,第巴的意思是由達賴任命、管理衛藏行政事務的最高官員,俗稱「藏王」,當時的第巴就是桑傑嘉措。桑傑嘉措一面欺瞞僧侶民眾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間尋找轉世靈童,這樣,日後一旦真相敗露,也能馬上迎六世達賴入宮。
  •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熬得住孤獨方能等到花開,倉央嘉措錯了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高原的命運之神,做事撲朔迷離,無法琢磨!倉央嘉措被命運青睞,可惜這個缺乏養成教育的幸運兒,無法承載飛來之福。我最初關注倉央嘉措,因為這個人的詩詞太美,美的精緻,美的讓人善感。「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唯美欣賞】倉央嘉措情詩全集!(太經典了,不收藏以後都看不到了)
    六世達賴(1683--1706)倉央嘉措,大家都記得他流傳很廣的《見與不見》,這位西藏歷史上生平迷離、極具才華、又最受爭議的喇嘛寫出了他的心聲: 文章最後有倉央嘉措傳奇一生介紹及詩歌解讀。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中,偶然從西藏的俘虜口裡,知道五世達賴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大為震怒,並致書嚴厲責問桑結嘉錯,甚至打算不惜採用「雲南、四川、陝西之師,見汝城下」的強硬措施。桑結嘉錯對於康熙帝的譴責感到恐懼,一方面寫信向康熙承認錯誤,一面派人尋了一個15歲的少年作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
  • 倉央嘉措絕美之作,短短8首詩句寫盡一生痴情,看你知道幾句?
    倉央嘉措一生都在與情糾纏,與佛糾纏,情與佛之間不斷徘徊。倉央嘉措的一生很短暫,短暫到只有21年,倉央嘉措的一生也很長,長到300多年來人們還懷念他,倉央嘉措的故事很動聽,也很悽涼,我帶你走進倉央嘉措的世界。在這些燦如星河的詩人當中,倉央嘉措無疑是十分獨特的一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一戶農奴的家庭中。
  • 倉央嘉措:想愛,想自由,我只是太渴望做「自己」的少年
    「若不是命運的作弄,我還是那個鮮衣怒馬縱情歌唱的少年。我尋找我的天涯,夢想爬上月亮,……我是如此渴望自由快樂的生活,希望過一場有愛的人生……」任誰讀了這段文字,都懂得這是一個充滿狂放的夢想,渴望獲得愛和自由的少年。 可是,一旦這個少年,有了「活佛」的身份,是不是連你也會感慨命運的捉弄?
  • 鑑賞|東徵傳繪卷:從鑑真成功東渡到圓寂於唐招提寺(下)
    航船在大風和巨浪中不停地搖擺,眾人嘔吐不止,不斷地誦經。一群巨大的飛魚出現在船的周圍,上下翻滾露出白色的魚肚,人們沉浸在恐懼之中。第二天又有大鳥來襲,巨鳥不停地飛到船上,船體不斷地下沉,大家奮力驅趕,精疲力竭。突然間四條大金魚出現了,它們圍繞在船的周國,久久不願離去,人們不知兇吉忐忑地望著四條一丈多長的金魚。此時暴風雨驟然停止,遠處浮出了海市蜃樓。
  • 「轉世靈童」倉央嘉措,被迫成僧不近女色,如今卻被萬千少女追捧
    正如他說的,一個人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一位僧人是如何做到不斷兒女情長,並且巧妙過著「轉世靈童」的一生呢?倉央嘉措又稱為第六十達賴喇嘛,屬門巴族,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 倉央嘉措-夢淺情深,雪域情郎,那一世問佛,此生雖短意纏綿
    倉央嘉措(藏文:;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並在同年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