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陽明的傳人 差點被張居正暗殺 晚年為明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2021-01-18 涯讀涯史

明朝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年幼時就顯露自身聰明才智的人,比如:陳洽,楊慎等,但這些人物的經歷對於明朝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影響。而在明朝中葉歷史上,卻有一位並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神童,他後來的經歷卻直接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他就是明朝中葉歷史上著名的鄒元標。鄒元標,字爾瞻,江西吉水人,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正直之臣。

鄒元標小時候,那真的可以用神童兩個字來形容。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通曉了《五經》裡面內容的真正含義,智力水平絕對和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楊士奇(12歲中舉)不相上下!

嘉靖年間,鄒元標跟隨泰和人胡直外出遊歷山川,學到了很多的東西。胡直當年跟著大儒歐陽德,羅洪先學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並且深得王陽明心學真傳影響。他在帶領鄒元標遊歷山川的過程中,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和口頭教授,讓鄒元標的思想境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鄒元標是王陽明的隔代傳人。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鄒元標考中進士,被分配到刑部去工作。在刑部工作期間,鄒元標結識了很多好友,比如說伍惟忠等人,在這些人的影響下,讓鄒元標變得原來越正直。

但就在同一年,一件足以改變鄒元標人生的事情發生了。

時任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因為父親張文明去世,本應要按照祖制回家丁憂守孝,但是在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深情挽留之下,張居正奪情起復。一時之間,張居正奪情的事情,引來了無休止的彈劾和攻擊。

在明朝官員的思想中,對於張居正這種「不孝順」的行為自然是相當鄙視的。再加上明朝推崇的是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而張居正作為百官表率,做出這樣的舉動,自然是不能讓百官信服的。而深受儒家思想的鄒元標自然也對張居正的奪情行為非常不認同。於是他「抗疏切諫」,希望不要讓張居正奪情。

鄒元標在奏摺裡把張居正批的一無是處, 「居正才雖可為,學術則偏;志雖欲為,自用太甚」,意思就是說張居正雖然有才,但是心思不正,志向雖然很遠大,但是太自我專權。

其實鄒元標對於張居正的評價還是比較客氣的。在很多地方還是有所保留,並沒有點透。他認為張居正應該在父喪期間,老老實實回家丁憂,而不應該違背人情,繼續為朝廷工作,這樣有悖大明的祖制。

如果說鄒元標是出於正直和客觀的態度去上疏諫言的話。那麼張居正打鄒元標,就顯得有點挾私報復的感覺了。

在鄒元標上疏之後,張居正非常生氣,命人在朝廷上當了鄒元標八十廷杖。打完還不算,還把鄒元標「謫戍都勻衛」,將鄒元標趕到當時荒蠻之地的貴州都勻,以起到震懾群臣的作用。

鄒元標被謫戍到的都勻衛後,閒來無事,便安心在當地研習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在謫戍的這段期間,他對於王陽明的心學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和了解,正應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俗語。

鄒元標被謫戍了,但是張居正依舊沒有打算要放過他,暗中派巡按御史暗殺鄒元標。也許是因為老天有眼,這個去暗殺的巡按御史在剛到鎮遠的時候,就暴死途中了。

張居正去世後,鄒元標在萬曆十一年(公元1582年)重新回到朝廷,並被萬曆皇帝任命為吏科給事中。回去之後的鄒元標積極建議萬曆皇帝「培聖德、親臣工、肅憲紀、崇儒行、飭撫臣」,彈劾罷免了和張居正關係不錯的禮部尚書徐學謨和南京禮部尚書張士佩。

後來鄒元標一直在朝廷中擔任重要的官職,直到天啟年間,鄒元標再度復出,並且為朝廷舉薦了很多人才,為大明最後的輝煌發揮了自己的光和熱。

鄒元標除了是明朝萬曆時期重要的大臣之外,同時也是東林黨的創始人之一。萬曆十八年,鄒元標的母親去世,鄒元標於是便辭官回家為母守孝。直到萬曆三十八年,這三十年間,鄒元標一直都在老家講學,教育學子。由於鄒元標和顧憲成,趙南星講學的地點是在東林學院,這三人思想又相近,因此被稱為東林黨三君。

或許連鄒元標自己都沒有想到,在自己死後的幾十年,自己所親手創建的東林黨會衍變為朝廷上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派別,並讓大明一步步走向滅亡。

其實鄒元標本人是極為反對拉幫結派的,他還曾經向萬曆皇帝上疏申明朝內黨派紛爭的害處,主張大臣間要相互和睦。但世事難料,如果鄒元標泉下有知,肯定不希望會有東林黨把持朝政、排除異己這樣的情況發生。

相關焦點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明朝的滅亡在於內憂外患,最主要的是內憂,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強大的滿清還在長城關外望「關」興嘆。
  •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我經常說晚明滅亡是因為「傳統思想被擊碎,忠君愛國思維讓位於個人主義泛濫、享樂奢侈思維泛濫」。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為天下寒門士子大開方便之門的張巨鹿,不為皇帝謀為天下謀得張巨鹿。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這兩位首輔在不同的世界為自己的理想,他們得國家而改革。
  • 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於是有了張居正的「清丈土地」,他勢必要把全國土地重新登記。大家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會輕易讓步的,他們必定會全力以赴保護自己的財產的。在他的強勢推動下,得罪了一大批的權貴,他們不斷地阻撓和破壞,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體還是完成了,然而也埋下了失敗的因子。
  • 如果王陽明入閣成為首輔,明朝歷史走向會是如何?王陽明是否會超越...
    任何王朝都是從強盛走向衰弱,這是以土地為根本的j歷史規律決定的;隨著土地的不斷兼併,流民越來越多,一旦遇上天災人禍,那麼就會釀成推倒王朝的大禍! 不可否認王陽明是個很厲害的人,可是他能改變什麼呢?他能改變明朝的體制麼?不能!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仁宣之治"以後,明朝的皇帝大都沒有什麼作為。不僅如此,有的皇帝更是荒誕不堪,最終將明朝一步步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如:明英宗朱祁鎮重用宦官王振,引發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由盛轉衰。明憲宗朱見深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斷頭政治。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寵信奸臣,為明朝埋下了禍根。
  • 他是張居正最寒心的學生,卻救了張居正全家性命,神預言明朝興衰
    在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以北二二零國道旁,埋葬著明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于慎行。縱觀于慎行40年的官場生涯,在明朝官場上可謂是異類,被罷官三次,最長的一次在家賦閒17年,今天咱們就為大家聊聊于慎行。
  • 被海瑞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悲劇是為何故?
    「讀史使人明智」,明朝的歷史一直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
  • 他是明朝最有文學涵養的武將,晚年卻鬱不得志
    但是隨著張居正的隕落,戚繼光的不朽似乎也已在那時畫下句號。戚繼光可以說是明朝中最有才能和文學素養的將領之一,他順遂的仕途有賴張居正的相助,他的晚景悽涼也和張居正脫不了關係,成敗皆是同一人,但張居正生前死後身份不一樣了,前者還是精明幹練的內閣首輔,後者已成為一個表裡不一的權臣。
  • 張居正害他終身殘疾,他卻為張居正爭回了遲來的公道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一位大臣家裡發生了一件事,這件家事很快升級為大明朝的超級公共事件,在朝堂內外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這位大臣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大權在握的首輔——張居正,而此次事件影響了一位年輕人的一生命運,年輕人名叫鄒元標,歷史在這裡,為兩人畫下了一個起點。鄒元標,字爾瞻,號南皋,江西吉水人。據史書記載,他九歲即通《五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除了聰明好學,鄒元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方正耿直,他的朋友曾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不要說明朝亡於萬曆 始亡於嘉靖 明朝的滅亡從成化年間就開始了
    說起明朝的滅亡,清代學者在總結之時,提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的觀點,這個觀點的解讀主要是基於黨爭。從嘉靖朝開始,為了爭奪首鋪之位,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拉幫結派,開啟了黨爭,以至於在萬曆、天啟年間愈演愈烈,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滅亡的根源應該要從明憲宗成化年間說起。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中國儒家思想裡面,孔子是開山鼻祖,孟子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開端,而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開端,他還將心學運用到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帶兵打仗上!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鎮守薊鎮十六年,書寫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傳奇的他,就這樣帶著萬般無奈離開。他離去的那天,薊鎮的市民罷市,男女老幼們流著眼淚出來道別。目睹此情景的明朝邊塞詩人陳弟一聲愴然嘆息:「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老少爺們齊抹淚,依然留不住這位大英雄。但這悽然的一幕,卻是一代名將戚繼光,悽涼晚年的開始:「平調」廣東七個月後,戚繼光的胞弟戚繼美(貴州總兵)就被莫名其妙免職。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1引言明朝在自朱元璋建國至崇禎皇帝沒滅亡,明朝一共歷經26個皇帝,一共200多年。但是到最後還是被異族統治者的鐵騎下滅亡了。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在不少人就有疑問,萬曆年間的自然災害這麼嚴重, 明朝為什麼沒有滅亡?這還要得益於當時的一位改革家張居正。正是由於他進行了積極的財政改革,使得明朝的國庫積攢了財富,使明朝在巨大的天災下挺過來。
  • 張居正:作為領導,年輕人要學會擺架子,否則管不好
    在他一生頗有回天之智,今真成國賢,在皇帝昏庸、宦官專權的明朝歷史上,有這樣一位鞠躬盡瘁的臣子,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毅然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布衣,在明朝陷入大亂之時挺身而出,扶危以傾,為其一生開闢了一條光明之線。青春是玉帶的材質。張居正生於嘉靖四年。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王陽明的稱呼就是這樣得來的,他的學說被稱為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 戰火不斷,人們也沒有文化,王陽明的出現才扭轉乾坤,解決了很多有識之士,教給他們善良做人,他的學說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甚至傳到了日本與東南亞,包括全世界都在倡導他的學說。王陽明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貧寒子弟努力奮鬥的代表,相反,他出身富貴人家,父親中過狀元,還是一名尚書。王陽明出生的時候,據說有神跡顯現。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