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的玉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原來是這個樣子

2021-01-17 李秀筆記

【玉璽】在我國歷史上,玉璽是至高權力的象徵,只有皇帝用的才稱之為璽。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據說始於秦始皇。璽始出於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

【田黃三聯璽】這件田黃玉璽,是清代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用,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非常珍貴。後來的清代皇帝代代相傳,最後傳到末代皇帝溥儀手裡,跟隨他顛沛流離至東北。1950年,溥儀將此物捐獻給國家。 「乾隆宸翰」,正方形,邊長2.6cm;「樂天」,底為橢圓形,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邊長2.6cm。三枚印章的高相同,均為1cm。

【材質與設計】三枚玉璽由石環鏈聯結而成,每一個石環均為完全閉合。也就是說,這三枚玉璽和石鏈來自一塊完整的非常大塊兒的田黃。石環採用鏈雕工藝,環環相扣、活動靈活,而且每個石環都光滑細膩,設計打造過程均非一日之功。

【文化傳承】璽文分別為「惟精惟一」、「樂天」、「乾隆宸翰」。其中,「惟精惟一」出自《尚書》,可以看做是乾隆皇帝對自己的警醒,體現了他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樂天」源自《周易》,意思是要順天而為,合於自然之道,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乾隆宸翰」,宸翰指皇帝的親筆,這裡指乾隆御筆,也就是說,這屬於乾隆皇帝所有。

相關焦點

  • 皇帝玉璽為何倍受市場推崇?(深度解析)
    這方玉璽曾經頻繁出現在康熙皇帝許多重要書法作品之上,其中包括鈐印於承德行宮「避暑山莊」匾上。1996年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明清帝後寶璽》一書,將此璽列為康熙諸璽之首。由此可見,印璽拍賣大量見諸新聞是從幾方康熙玉璽的拍賣開始的
  • 乾隆讓位玉璽卻不交出來,劉羅鍋一席話乾隆才將玉璽交了出來
    ,因為他們兩位相關的電視劇最多,說到康熙,那大家肯定就想到他幾歲就登基當皇帝了,當上皇帝之後是殺了權臣鰲拜,又平定了三藩,還收復了臺灣,可以說康熙一生做的事情還是非常的多的,而且康熙還是一個做皇帝做的最久的皇帝,因此康熙對清朝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皇帝之寶玉璽,解釋皇帝印璽之一,是慰勞王公的文書頒布詔書之用
    從秦代開始,用玉做璽是皇帝的專用,指喻皇位,玉璽世代相傳,擁有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帝之寶的解釋皇帝印璽之一。用於慰勞王公的文書頌布詔書之用,參見「 皇帝行寶 」(寳) bǎo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刵g )。國寶。財寶。珍寶。傳(chu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的玉印章等。
  • 乾隆皇帝出遊,包包裡都裝什麼?︱臺北故宮特展
    中國歷史上執政長達64年的清朝乾隆皇帝曾6次南巡,即歷史上膾炙人口的「乾隆下江南」。我們知道乾隆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物控」,於是在他的行李箱中,書畫捲軸成了六次南巡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貝。4月1日至6月2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行篋隨行—乾隆皇帝南巡行李箱中的書畫》特展,讓我們循著國寶,回溯兩百多年前萬歲爺遊歷大江南北的足跡。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
    加拿大首次展出了故宮的玉璽,讓這個皇宮裡的稀世珍寶得以重見天日。據統計,歷史上曾有494位皇帝擁有玉璽,光乾隆爺的玉璽就有1800枚,時至今日這些玉璽都去哪兒了,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來看看我們來你剖析的這個傳國之寶的前世今生吧。
  • 【大象視界】拍賣史上極特殊的乾隆寶璽驚現北京華藝首拍
    乾隆皇帝稱得上是中國兩千年歷史上的首屈一指的「蓋章達人」,乾隆一生製作印璽有1800餘方,故宮現存乾隆印璽1000餘方,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也有收藏,佚失的有數百方。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乾隆十一年(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遂將書房更名為「三希堂」。
  • 故宮博物院院長又火了!原來他是一位隱藏的段子手...
    故宮收藏了各種奇珍異寶,比如巨大的印章,大到一個人都抬不動。據說這是乾隆皇帝在85歲退位時,讓人用和田玉刻的,但是因為太大搬運不方便,所以很少示人,連單霽翔自己都沒見過。直到有一天領導來故宮視察,工作人員把這方印搬出來了。單霽翔很好奇,怎麼把這方印拿出來了?工作人員說:「這方印印殼壞了,你跟領導匯報一下吧。」於是,單霽翔就如實匯報了一下。↓↓↓
  • 吳橋金鼎古籍影印《三希堂法帖》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啦!速來圍觀!
    日前,由吳橋縣金鼎古籍印刷廠影印、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璞石書院藏本)首發式暨捐贈儀式,在故宮博物院紫禁書院舉行。《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敕命梁詩正、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書法作品,擇其精華,校勘編次,從全國各地調集書法石刻高手摹刻上石。
  • 「十一全老人」的太上皇乾隆帝,在太上皇期間都幹了些什麼呢?
    弘曆為了表達對其祖父的敬重,把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61年)的皇帝的桂冠,讓給康熙帝。所以他準備在位60年(85歲)就會「歸政退間」。在太上皇的歲月裡,他還成為了「十一全老人」呢!君無戲言,85歲的老皇帝乾隆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給36歲的太子、十五皇子顒琰。
  •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從秦王政變成秦始皇后,「朕」這個字就被後世歷代帝王壟斷了兩千多年。皇帝稱「朕」,作為皇帝父親的太上皇自稱什麼呢?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
  • 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是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乾隆皇帝退位後,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這三年間他都做了哪些事?
    除非是在位期間出現特殊情況,皇帝是不會主動禪位退居二線的,更不會出現「一朝兩帝」的現象。但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太上皇這樣一個特殊的現象。雖說人數寥寥,但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乾隆就曾在退位後,當了3年的太上皇。那麼,退位後的乾隆又在幹什麼呢?
  • 賀歲的故宮·冬日的祥和 | 故宮博物院新春送直播
    喜慶祥和的新春佳節之際,故宮博物院推出線上直播活動,向大家介紹宮廷歷史文化,並恭賀牛年新春到來。在國家「就地過年」的政策號召下,為滿足廣大觀眾節日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2月12日農曆大年初一,故宮博物院開展「賀歲的故宮·冬日的祥和」網絡直播活動,帶領觀眾走進故宮,欣賞辭舊迎新、宏雅祥和的紫禁城。
  • 歷史冷知識,皇帝不止一個玉璽,清朝皇帝手中居然有25方玉璽
    就在這個過程中,傳國玉璽不幸遺失了。最後一次見到傳國玉璽,應該是在後唐末期。當時的後唐皇帝放火自殺了,傳國玉璽可能也隨之投身於火海中了。從那以後傳國玉璽就不知下落了。後來朝代出現的傳國玉璽,大多數都是被後人偽造的,並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總結來說,傳國玉璽其實也是權力的傳承。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禮儀規範、大臣和百姓需要避諱的東西等。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朋朋說126:皇帝的證件照長什麼樣子
    元 元太祖像 59.4×4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皇帝會有自己的標準像叫做「御容」除了溥儀皇帝有照片之外以往皇帝的御容都是畫家們畫下來的明代時,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經召集擅長畫畫的人進宮專門給皇帝、皇后和妃嬪來畫標準像呢
  • 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清代乾隆皇帝擁有許多古代的銅器,布置於紫禁城的各個宮殿裡,是清宮日常生活中的景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召集群臣,為銅器丈量尺寸、手繪圖像、撰寫說明。他在位的六十年時間間,持續整理和編輯,完成了三套宮廷收藏銅器的圖錄。
  • 一向奢侈的乾隆,收藏書畫卻很摳門,僅以半價收購民間藏家的藏品
    一說到乾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敗家子。他在位期間,光是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之亂等戰爭所花費的錢財就已經不少了,此外他還三次下江南,擴建圓明園,還讓內務府為他打造工藝複雜的轉心瓶……算上這些,乾隆皇帝每年的花費也絕對不少了。但一向生活奢侈的乾隆皇帝,卻在收藏書畫上非常摳門,一個顯貴的家族差點因此家破人亡。
  • 瀋陽故宮館藏珍寶,難得一見!
    提到「故宮」,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瀋陽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