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大飯店》:歐洲的黃金歲月
「大家經常誤會一件事,總以為作家有無窮的想像力,總是文思泉湧,永遠不缺故事可說,能憑空想像出精彩情節。可是事實恰恰相反,一旦大家知道你是個作家,他們就會帶著人物和故事來找你。你只要好好觀察,專心聆聽就可以,而故事會跟著你一輩子。」
史蒂芬·茨威格,上世紀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留下的許多名著,諸如《德伯家的苔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等,直到現在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同樣,當代有一位電影導演,就以茨威格為傾聽者,講述了一段二戰前處在黃金歲月中的歐洲的故事。
故事以歐洲黃金時代為背景,選擇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大飯店為發生環境,講述了一位門童和他的老闆之間的故事。這位門童,也就是多年後向作家講述那段風起雲湧的故事的無·穆斯塔法先生,他的老闆,是已故的古斯塔夫先生。
故事的梗概很簡單:古斯塔夫先生的情婦莫名死於家中,留下一大筆遺產。她把其中最值錢的遺產留給了古斯塔夫先生,古斯塔夫先生遭到情婦家族的追殺與暗算。躲避情婦家族的追殺與破解他們的暗算的過程中,古斯塔夫先生與無形成了一種不是父子,卻又勝似父子的關係。最後成功地拿到了屬於自己的遺產,而古斯塔夫先生卻在坐火車過境之時被納粹無情殺害。
影片導演韋斯·安德森一直都是一位有著自己濃厚個人風格的導演,他對於自己的每部影片都有著極強的主導力,我們通常將這種導演稱為「作者導演」。但安德森又是一位風格很多樣的導演,他的每部作品風格都不相同,例如之前的《海底兩萬裡》、《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等等等。而《布達佩斯大飯店》又是他導演生涯的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整部影片的結構就很有意思。開頭與結尾都是多年以後一位小女孩來到茨威格的墓園中,手裡捧著一本《布達佩斯大飯店》;而背景音樂以教堂中的人聲合唱聖詠作為伴奏,凸顯了墓園的神聖感。然後整個龐大的中部則被分為幾個板塊,每個板塊都被導演打上了足以概括這個部分的標題。
這無形之中讓觀眾能夠更加方便地理解影片內容以及發展方向和脈絡。這在電影結構上通常被稱為嵌套迴環結構,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加深影片主題內容,同時做到以相同的情景展現出愈加深厚的內涵和底蘊。
這部影片將形式主義美學發展到了極致。每一幀畫面中的人物,都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位於屏幕正中央的,而在拍攝景物或環境之時,也做到了極致的對稱與極致的統一。就連古斯塔夫先生與無的跑步動作,也極為一致的統一,頗具喜感。利用鏡頭的推拉搖移,以及滑軌的使用,使鏡頭與鏡頭中的人物始終保持同一個速率同步移動,造成了一種極具視覺舒適感的觀看體驗。
同時這種觀看體驗又極度的神奇,透露出濃厚的新鮮感:因為這種鏡頭與人物同速率,而且人物又始終不偏不倚地位於鏡頭正中央的拍攝手法很少見。而在影片的配色方面,安德森也是做到了極致。布達佩斯大飯店時而粉紅時而金黃,曼德糕餅店中色彩斑斕的各種調味料以及人物造型小蛋糕,這種非常大膽的使用極為明亮的色彩的手法,對於環境的營造,影片氛圍的渲染,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音樂的使用,同樣是恰到好處。影片開頭作家第一次進入大飯店之時,主題音樂奏起,由先上行後下行帶著半音的旋律組成,略帶異域風情,優雅中參雜著些許憂傷。而影片中的每個重要人物出場時,都有著專屬於自己的音樂。用柏遼茲的話來說,叫做「固定樂思」;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是「專屬bgm」。
例如古斯塔夫先生的睿智精明,情婦兒子的陰險狠毒等等。這些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同樣控制著影片的節奏。這些元素結合起來,將我們成功地帶回歐洲的那段值得令人回味的黃金歲月。
文|昆德拉傳媒本部編輯部 天牧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