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日本是如何拿到世界第三海軍地位的

2021-01-18 阿易聊艦船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各國希望能夠在戰後訂立新的國際秩序,為此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籤訂了包括海軍條約與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協議,對各國海軍影響最大的就是籤訂了世界現代史上大國間的第一個裁軍協議《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規定了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大海軍強國的主力艦噸位,但整個談判過程並不順利,各國也各自打著小算盤。

華盛頓海軍條約會議現場

當時主持會議的美國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是戰前各國無限制擴軍備戰的結果。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尋求裁軍來避免新的戰爭,所以作為主辦國的美國率先提出了取消所有主力艦的建造計劃,並希望對現有主力艦噸位削減,英國與美國保有50萬噸主力艦,日本保持30萬噸,這也是最初的5:5:3的戰艦噸位由來。

但當時美國已經成為了美洲唯一的超級強國,周邊沒有任何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而自身奉行孤立主義,也無意於侵略其他國家,對海軍實力並沒有迫切的需求,而英國自身是個島國,海軍是立國之本,身邊有同為戰勝國的法國與義大利,同時也要面對隨時會再次崛起的德國與新生的蘇聯,承受的壓力遠大於美國。而日本則有著強大的侵略欲望,強大的艦隊是日本對外侵略的核心,所以三國為了噸位比例和在建艦艇的裁撤問題爭論不休。

陸奧號戰列艦與睦仁天皇

在會議期間美國始終堅持5:5:3的設想,通過自己強大的國力對英日試壓,最終使英國和日本被迫接受美國的設想,但日本堅持要保留已經在建的長門級二號艦「陸奧」號,日本提出該艦的建設資金包含有小學生的捐款,並且與明治天皇的睦仁讀音相同,如果廢棄將嚴重傷害日本國民的感情,最終在日本的堅持下陸奧號被保留下來,作為對等美國繼續建造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也完工了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是最終的噸位比例變成了美國和英國52.5萬噸,日本31.5萬噸,並非原定的5:5:3.

華盛頓海軍條約最終確定的造艦噸位

隨後英國開始對自己的歐洲盟友發難,提出法國和義大利主力艦噸位應當保持在17.5萬噸以下,否則英國無法應對歐洲的威脅,將繼續大建海軍,保證英國海軍在歐洲的絕對優勢地位。法國海軍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但考慮到戰後滿目瘡痍的法國經濟,和對英國的友好關係考慮,法國最終同意了條約,只在魚雷艇和潛艇上要求了更大的份額。義大利海軍則直接接受了條件,義大利是五國中唯一自身海軍噸位低於條約規定噸位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連給的17.5噸主力艦都造不出,該條約對義大利海軍來說幾乎沒有限制。

日本海軍金剛級戰巡

實際上日本在該海軍條約中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工業製造和經濟實力都排不進世界前五的前提下擁有了排名世界第三的海軍,同假想敵美國的噸位比雖然是3:5,但美國要兼顧兩大洋,實際上按照條約日本在太平洋地區能夠對美國海軍保持一定優勢。日本海軍的作戰計劃也由此制定,計劃通過一次突襲來取得太平洋的統治地位。但在真實的戰爭中一切條約都成為了廢紙,日本通過突襲取得的優勢在美國巨大工業優勢下只維持了可憐的1年,籤訂條約的日本怎麼也想不到美國可以在3年之內將海軍規模擴大數倍,日本海軍抵抗三年便全軍覆沒。

相關焦點

  • 《鋼鐵雄心4》遊戲介紹五:事件介紹——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
    十九世紀,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日不落地位,一直保持著一隻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但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德國為了挑戰舊的殖民體系,開始了「爆船」,而英國為了應對威脅,也開始瘋狂建造船隻
  • 條約重巡,扛著203毫米巨炮的戰艦,二戰美國海軍條約型重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太平洋戰區規模龐大且激烈的美日航空母艦對戰,使得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戰列艦等大型艦船的身上。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而日本則更是對戰列艦表示了痴迷,建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和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歷史上最華而不實的戰列艦。一、戰列艦接著造在1934年,原本用來限制海軍競賽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基本上失去了作用,各國又開始管不住自己的手,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建一番。
  • 日本海軍絕密「王牌」,被各種保密措施「包裹」的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不但是日本海軍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世界戰艦史上迄今為止服役最大的戰列艦,沒有之一。在航母稱霸海洋的最初階段,守舊的日本海軍將領仍然在堅持著戰艦「大」既是戰力的強的觀點。原本計劃建造四艘大和級戰艦,因戰爭原因實際上僅完成了其中的兩艘。
  • 「妙高」級重巡洋艦——一戰時舊日本海軍巡洋艦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該級艦4艘,分別為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妙高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針對所謂的1萬噸排水量門檻規範所發展的條約級重巡洋艦,該艦的造艦計畫在1922年7月3日首次提交給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主設計師同樣為設計古鷹級的平賀讓造船少將。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日本海軍最後的條約型驅逐艦,祥瑞武勳一身的白露型驅逐艦(上)
    在《倫敦海軍條約》針對驅逐艦的噸位作出約束後,日本海軍嘗試建造了初春型驅逐艦,在儘可能輕的艦體上搭載和特型驅逐艦相同火力的武器,但隨後在海試中的結果,發現艦體設計存在嚴重缺陷,在建造6艘後便緊急停止。而初春型的設計思路卻被保留了下來,在初春型的後兩艘上加以改進,最後誕生了白露型驅逐艦。
  • 二戰前日本海軍實力到底如何?英美說他是世界第四,是有根據的
    如果從這幾個方面看,二戰時日本海軍實力已經居世界前列了。一、目的明確的訓練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視訓練的,從幾個現在可以查到的資料可以看出,他們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近似實戰的訓練要求。在後來實戰中他也是這樣執行的,比如對馬海戰,他冒著損失戰艦的危險先變陣搶佔有利的射擊陣位,用準確密集的火力短時間內打癱沙俄海軍,確立勝勢。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在高海況下訓練是常態,經常有軍艦在大風浪裡出事故,有的是艦艇設計的問題,他們為了追求火力密集是艦艇的重心變高;有的是大風浪艦艇操縱變得困難。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美國海軍第八,清末各國海軍實力排行榜
    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僅僅需要大量的錢,更需要時間的積累。 其實,早就西方海外殖民積極擴張的時代,海軍就已然是國家實力的象徵,西班牙人依靠無敵艦隊,在17世紀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成為當時世界最富庶的國家之一;英國也是依靠更強的海軍艦隊,擊敗西班牙,才締造了「日不落帝國」,成為世界新霸主。
  • 條約艦中的佼佼者,「小胖子」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光輝歲月!
    1908年10月艦隊到達日本,雄壯的艦隊讓日本人震撼,也讓其再一次認定美國是自己爭霸太平洋的最大對手,為日後的戰爭埋下伏筆。 當時世界各海軍強國都卯足了勁造艦,陷入了瘋狂的軍備競賽,尤其以英國、德國競爭最為激烈。
  • 陽炎級:二戰時日本海軍新型驅逐艦,除「雪風」號以外全部戰沉
    1936年1月,日本退出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會議,不再受《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此外,同年底《華盛頓海軍條約》也將到期,日本海軍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發建造並裝備自身所需的新型驅逐艦了。
  • 大事記:英國海軍的誕生、發展、鼎盛和衰落
    1577年,伊莉莎白一世任命約翰·霍金斯出任海軍財務官,約翰·霍金斯開始對海軍進行初步改革。1588年,弗朗西斯·德雷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受到打擊。同年,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在戰爭中首次使用地雷,產生了第一張戰事照片以及職業護士、戰事記者;這場戰爭畫下了帆船時代的句號,也開啟了海軍的汽船時代。1857年,海軍成功訓練了第一支童子軍。1858年,英國「阿伽門農」號與美國「尼亞拉加」號在大西洋成功鋪設跨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但只使用了二十天就停止了工作。
  •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
    大和號戰列艦號稱「日本帝國的救星」大和號戰列艦是二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衝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
  • 英國血統的日本帝國海軍前無畏艦——「敷島」號
    「敷島」號與「初瀨」號是日本帝國海軍首批現代化戰列艦,其中「敷島」一詞是日本國的舊稱,意即「綿延不絕的島群」,「初瀨」則指「蓬勃上湧的早潮」。日本早在1875年便向英國船廠訂造了「扶桑」號鐵甲艦與2艘輕型裝甲巡洋艦,以此為起點,日本海軍開始一步步向現代化邁進。
  • 美海軍陸戰隊5年削減2萬兵力 特戰作戰能力加強
    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不斷調整安全戰略,如俄羅斯一方面通過與美國籤訂新核裁軍條約,緩和與美國的關係,另一方面又頻頻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向日本示強。而且,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美國政府認為這影響了美國對世界的領導。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美軍開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調整,美國海軍陸戰隊此次裁軍就屬於這種調整。
  • 二戰美國海軍爆發式造艦,驅逐艦下餃子般增長,側面反映日本輸定
    現在在形容中國海軍的軍艦發展速度時,很多人喜歡用「下餃子」這個詞來形容,在二戰時期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發展用這個詞來形容的話估計也非常貼切。在比較二戰時期美日雙方國力的差距的時候,一般都喜歡用鋼鐵、煤炭、石油等來比較,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美國的XXX產量是日本的X倍。
  • 揭秘二戰日軍為何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3月18日刊發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的文章《為什麼日本當年會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稱,1936年籤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旨在將戰列艦的體量限制在排水量3.5萬噸以內,並將主炮的口徑限制在14英寸以內。
  • 海軍陸戰隊在美軍中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
    在超級大國宏大的戰爭設想下,其實有一個單位是必不可缺的,那就是海軍陸戰隊。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有特殊的地位,他們是美國在兩棲戰役裡的尖刀,也是美國實現作戰介入能力的首選前鋒,更是反介入國家面臨的強大對手。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強大軍種。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二戰前,由於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8萬噸,輕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此外,對於日本海軍的潛艇和驅逐艦噸位總和,包括排水量與艦炮口徑也做出了相應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