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各國希望能夠在戰後訂立新的國際秩序,為此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籤訂了包括海軍條約與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協議,對各國海軍影響最大的就是籤訂了世界現代史上大國間的第一個裁軍協議《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規定了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大海軍強國的主力艦噸位,但整個談判過程並不順利,各國也各自打著小算盤。
當時主持會議的美國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是戰前各國無限制擴軍備戰的結果。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尋求裁軍來避免新的戰爭,所以作為主辦國的美國率先提出了取消所有主力艦的建造計劃,並希望對現有主力艦噸位削減,英國與美國保有50萬噸主力艦,日本保持30萬噸,這也是最初的5:5:3的戰艦噸位由來。
但當時美國已經成為了美洲唯一的超級強國,周邊沒有任何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而自身奉行孤立主義,也無意於侵略其他國家,對海軍實力並沒有迫切的需求,而英國自身是個島國,海軍是立國之本,身邊有同為戰勝國的法國與義大利,同時也要面對隨時會再次崛起的德國與新生的蘇聯,承受的壓力遠大於美國。而日本則有著強大的侵略欲望,強大的艦隊是日本對外侵略的核心,所以三國為了噸位比例和在建艦艇的裁撤問題爭論不休。
在會議期間美國始終堅持5:5:3的設想,通過自己強大的國力對英日試壓,最終使英國和日本被迫接受美國的設想,但日本堅持要保留已經在建的長門級二號艦「陸奧」號,日本提出該艦的建設資金包含有小學生的捐款,並且與明治天皇的睦仁讀音相同,如果廢棄將嚴重傷害日本國民的感情,最終在日本的堅持下陸奧號被保留下來,作為對等美國繼續建造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也完工了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是最終的噸位比例變成了美國和英國52.5萬噸,日本31.5萬噸,並非原定的5:5:3.
隨後英國開始對自己的歐洲盟友發難,提出法國和義大利主力艦噸位應當保持在17.5萬噸以下,否則英國無法應對歐洲的威脅,將繼續大建海軍,保證英國海軍在歐洲的絕對優勢地位。法國海軍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但考慮到戰後滿目瘡痍的法國經濟,和對英國的友好關係考慮,法國最終同意了條約,只在魚雷艇和潛艇上要求了更大的份額。義大利海軍則直接接受了條件,義大利是五國中唯一自身海軍噸位低於條約規定噸位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連給的17.5噸主力艦都造不出,該條約對義大利海軍來說幾乎沒有限制。
實際上日本在該海軍條約中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工業製造和經濟實力都排不進世界前五的前提下擁有了排名世界第三的海軍,同假想敵美國的噸位比雖然是3:5,但美國要兼顧兩大洋,實際上按照條約日本在太平洋地區能夠對美國海軍保持一定優勢。日本海軍的作戰計劃也由此制定,計劃通過一次突襲來取得太平洋的統治地位。但在真實的戰爭中一切條約都成為了廢紙,日本通過突襲取得的優勢在美國巨大工業優勢下只維持了可憐的1年,籤訂條約的日本怎麼也想不到美國可以在3年之內將海軍規模擴大數倍,日本海軍抵抗三年便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