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裡沒有空氣,如果在太空開槍會發生什麼?看完算長見識了

2020-12-22 知識酷

太空裡沒有空氣,如果在太空開槍會發生什麼?看完算長見識了

宇宙空間那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很多我們在地球上唾手可得、隨意馳騁的場景如果換成宇宙環境就會變得非常不同。我們今天就用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實例來給大家做一個小小的對比:開一槍。太空裡沒有空氣,如果在太空開槍會發生什麼?看完算長見識了

在地球上,我們如果用手槍向前進行射擊,子彈的總體狀態是飛行速度越來越慢,飛行高度越來越低。最終被地球強大的引力捕獲落在地表。這是因為子彈在地球環境的穿梭過程之中每時每刻都在與空氣中的阻力、地球的引力作鬥爭。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槍枝都有它的有效射程,因為太遠了就會完全沒有準心,速度也會下降。但是在太空中呢?

首先我們把這裡的太空直接定義為不受地球引力的宇宙深空。日過我們打一發子彈的話,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我們聽不見槍枝發出的聲音。在真空環境之下,這枚子彈從槍膛射出一瞬間的初始速度就會比地球要高。同時前進的速度幾乎不會發生降低,它會朝著發射出去的方向一直狂奔。但是沒有地球"抓它"還有太陽呢。

想要脫離太陽的巨大引力連木星這樣的天體都做不到,更何況一顆小小的子彈。基本上想要達到脫離太陽系運行速度每秒16.7公裡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0。

所以最終這顆子彈在不被耗損的情況下會成為一個高速運行的小小小小小小行星,運氣很好的話就會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軌道繞太陽進行飛行。

這一切都是理論上的,事實上據周環境紛繁複雜,可能在他飛出去還沒多久就會被空間碎石直接攔截,或者被其他行星直接捕獲最終與其相撞結束子彈的旅程。

子彈的旅程結束了,人可沒有。

在地球隨著子彈的發出,人們會以槍為起點受到一個很小的反作用力,只要熟練運用的話這種反作用力在感受傷害會更輕微一點。加上現在軍工設計其實也是越來越人性化,用來降低和減少反作用力的方法也在變多。但是在宇宙之中,就會有一點不一樣。

我們先假設連人帶槍加上太空衣一共有100公斤以上的基本重量。這個時候我們發射一枚初始速度在710米每秒,重量大約8克左右的子彈。那麼發射出去的一瞬間,人就會因為反作用力的原因開始進行大約每秒5.6釐米的反方向運動,並且不會減速。

也就是說想要停下來,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精確的找到與剛才發射子彈完全相反的方向再來一槍,但是這一點可太難了。所以如果沒有減速和輔助設備的話,那麼這個發射子彈的人就會開始他的龜速太空之旅。假如他不老不死,那麼最終他的下場可能會是被行星捕獲摔死、或者是被飛速而來的各種空間雜質殺掉。

宇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精密的空間,所有的天體看似自由實際上都在守著既有引力的束縛。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之匯總尚且都是滄海一粟。針對宇宙的探索、發現其實還有很多。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在太空開槍會發生什麼?美國給出試驗結果,很多人不信
    值得一提的是,太空人進入太空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一些急救物資和防身裝備,而手槍也包含其中。或許會有朋友以為,太空人帶槍是害怕在太空中遇到危險的外星生命,但真實原因可並不是這樣。那是1965年,兩名前蘇聯太空人在任務結束後乘坐返回艙回地球的途中,導航系統因突發故障失靈,導致返回艙最終降落在了距預定點3200公裡外的茂密森林裡,更悲催的是,兩名太空人還遭到了野熊的攻擊,差點丟掉性命。經過這次教訓後,各國都會給執行任務的太空人配發一把手槍,目的就是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能夠用來保住性命。
  • 如果太空中也爆發流行病,太空人該怎麼辦?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肆虐,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種病毒傳播到太空中,將會發生什麼?然而,當人類進入太空時,疾病傳播的方式以及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在人體內的行為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從發射時所承受的身體壓力,到生活在一個沒有地球重力的封閉環境中,即使是像感冒這樣的「常見病」對太空人來說也會有很大不同。太空飛行會以許多奇怪的方式改變人體,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對此進行全面的研究。最明顯的是,乘坐火箭向太空發射的極端情況會導致暈動症,影響空間定位和身體協調能力。
  • 在宇宙中執行任務時,遇到意外不能回地球會發生什麼?長見識了
    在宇宙中執行任務時,遇到意外不能回地球會發生什麼?長見識了進行宇宙探索本身是一件難度極高但是非常驚險刺激的事情。我們經常能看見很多影視作品之中太空人的形象。但是實際上這項工作的難度之高危險性之大只有真正從事可能才會知道。
  • 從太空看地球,中國亮了
    △ 《2001太空漫遊》《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和微信開機畫面但,很少有電影讓你看清。地球的每一條紋理中,發生著什麼故事。這會是你從未見識過的地球家園。從太空看地球,景色令人驚嘆。我們能看到水如何定義景觀。
  • 在太空遇見亡妻?比肩《2001太空漫遊》的蘇聯科幻片
    就拿這部《飛向太空》來說,諸多的長鏡頭和空鏡頭乍看上去不知所云。只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才能勉強體會到其中的含義。①長鏡頭,慢節奏,換來思考空間不包括片頭字幕,在正片開始的4分鐘裡頭,沒有任何一句臺詞。
  • 太空旅行,真的和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一樣嗎?
    提問:人們對太空旅行有什麼誤解的呢?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聽我解釋,但科幻小說已經向人們宣傳無數個錯誤的概念了。太空真的很大,很多人似乎認為去火星就像去月球差不多,只是花費的時間長一點。然而去火星需要花費的時間長很多,方式和登月也是不同的。
  • 紀念日 | 看哭了...第一隻飛上太空的「太空狗」,卻再也沒有回來!
    流浪狗「萊卡」是1957年11月3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28分,乘坐前蘇聯人造衛星升空,卻再也沒有回來。目前它的屍體與當年的太空艙還滯留在地球軌道上。一部近9分鐘的  動畫短片《太空狗萊卡 》描述了他孤單的單程太空之旅▼
  • 《太空旅客》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
    再加上,影片超炫酷的特效和配樂,會讓你有那麼一瞬間有置身於太空的感覺。看完之後會忍不住回想宇宙星辰的壯美奇觀,和那場極具美感的失重泳池戲,小時候仰望星空時所有幻想的景象,在電影裡都如夢境重現般的展現了出來。
  • 太空中有聲音嗎?
    物理定律表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通常製作人不把它們當回事。物理聲學了解物理聲學是很有幫助的。聲音以波的形式在空氣中傳播。例如,當我們說話的時候,聲帶的振動會壓縮周圍的空氣。被壓縮的空氣使周圍的空氣流動,並攜帶聲波。最終,這些壓縮的空氣到達了聽眾的耳朵,大腦將這種活動解釋為聲音。如果這種壓縮是高頻的且快速移動,那耳朵接收到的信號會被大腦解釋為一聲哨響或一聲尖叫。
  • 你看過那些關於太空的電影?喜歡太空電影的看過來
    因而我也喜歡上了看一些關於太空的電影,先不說這些電影的劇情是否合理,就只是那一些細枝末節的關於太空的特效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的注意力了,下面羅列一些我最近看過的電影,喜歡的朋友也可以收藏。第一部:《天際行者》
  • 比太空救援更驚險的《太空第一步》
    關於蘇聯時代的太空片,如果《太空救援》還不夠過癮,那麼可以再看一看同樣是去年拍攝的《太空第一步》(又名《天際行者》),這一部更加驚險。
  • 太空船殖民地模擬經營遊戲《太空避風港》專題站上線
    船員可以睡在床上,也可以使用衛生間,他們會因嘈雜的房間而感到不愉快,也會因為一臺遊戲機而把你誇上天。  功能實用的太空船可以一磚一瓦地逐步建造出來,從而讓你有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塑造太空船。它可以是對稱的流線型,也可以具有不對稱的古怪外觀。不必非要與科幻小說中描繪的傳統太空船相似。你可以完全自由地設計自己的太空船,一切由你做主!
  • 2001-太空漫遊
    第一次觀看的人我想應該大多都是一臉懵逼,看不懂什麼意思,中途睡著也肯定大有人在,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睡著了又被激昂的古典音樂叫醒,屬實不是什麼舒服的觀賞體驗。好在還有小說,去閱讀小說的時候,我是抱著電影說明書的心態去看的,作為科幻迷看不懂科幻經典屬實有點沒面子。
  • 《太空旅客》:正以為它要毀三觀,看完後卻發現是太空版《薩利機長》
    《太空旅客》由挪威導演莫騰·泰杜姆執導,這位此前憑藉《模仿演戲》一舉成名的北歐導演,時隔兩年後,攜手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克裡斯·普拉特(也就是你們口中的「星爵」),為觀眾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星際旅途的愛情故事。截至發稿前,電影票房已經達到3700萬。本片用華麗的特效和出色的視覺設定,呈現了相當有未來感的科幻故事。
  • 最新發現: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腦容量
    現在,一項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影響不僅僅是視力受損這麼簡單,嚴重地甚至可能會導致腦容量改變和腦下垂體變形。據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超過一半的太空人在長期暴露於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後,在評估中會表現出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結構改變。
  • 科學家:沒有絕對的真空環境,即便是太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真空」這個詞,大家對於真空的理解應該就是「空無一物」「空空如也」,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對於真空的運用,比如兩層玻璃的水杯通過中間的真空隔層對杯子裡的水進行保溫;把食物放在真空的器皿中,能夠保持的時間更久;太空中和月亮上都接近真空環境,沒有氧氣,太空人必須穿著太空衣才能上太空等等
  •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了-虎嗅網
    1965年,他在上升2號宇宙飛船 外進行人類首次太空行走:用一條18英尺的繫繩綁在飛船上,在太空裡漂浮了12分鐘,飄出飛船5.3米。 事實上不光是艙外服的設計,在這次的太空試驗中,蘇聯在各個環節的設計都極為激進,上升號的飛船和火箭沒有配備逃逸塔,這意味著兩名航天員如果在發射階段遇到任何問題,是沒有任何逃生方式的。今天看來,兩位英雄太空人能活著從太空回來都已經是萬幸。 在列昂諾夫返回飛船之後,遇到的問題始終沒能停止。
  • 把廣告做到太空裡是一種什麼體驗?
    當美國領軍的私人太空公司創始人與領軍的電動汽車品牌所有人碰巧是同一人時,這場奪人眼球的大秀發生的是那麼自然。 這次發射任務,從營銷角度而言,是一次完美的機遇。SpaceX與NASA的合作為特斯拉的品牌植入打開了必經之路。
  • 如果在太空中開一槍,子彈能打多遠?美國太空人曾做過實驗
    如果在太空中開一槍,子彈能打多遠?美國太空人曾做過實驗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登上太空,為保證太空人的安全,在明文規定中,太空人可以佩戴槍枝來到太空,如果在太空中開槍,子彈能打多遠呢?美國太空人曾做出實驗,或許很多人覺得太空是真空環境,所以槍是無法在太空中正常使用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現在很多子彈內都裝有氧化劑,無論是太空、水底都能夠正常使用。
  • 如果地球生物的屍體在太空漂浮,最終的歸宿是怎樣的?
    但是,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多次失敗的累積,人類在進入太空中,也發生過不少的意外,不過,就目前來看,沒有一位航天員被永遠地留在太空(意外大都是在衝出和加入大氣層時發生的,比如1981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飛行器的墜毀就是在發射73秒後突發意外,導致太空飛行器墜毀,太空飛行器上的7名太空人全部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