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不是誇中國菜美味到讓人上癮。這個詞在西方社會低調流行了數十年,而且被《韋氏詞典》堂而皇之地列為一個詞條,不久前的釋義還是:被認為是食用了加有大量味精/穀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MSG)調味的食物(特別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狀,例如身體發麻、頭疼、眩暈和心悸(palpitation)。
今年年初,由日本味之素公司牽頭的活動人士發起了一項「重新定義中國餐館症候群」(Redefine CRS)運動,要求《韋氏詞典》修改這一詞條,為味精、為中國餐館、也為亞洲飲食正名。
味之素公司說:「時至今日,關於味精的錯誤看法在美國社會的觀念中根深蒂固(ingrained in America's consciousness)。」它認為,中國餐館症候群不僅是科學上的謬誤,更是一種恐外症(xenophobia)的體現。
味精是一種胺基酸(amino acid),在從西紅柿到奶酪的大量食物中天然存在,日本人發明了對它進行萃取(extract)和發酵(ferment)的工藝,用於在烹飪中提鮮。上世紀70年代,有人致信美國科學期刊,抱怨說自己到中國餐館吃飯後感覺身體發麻,於是就有文章將這與味精聯繫起來。
後來證明這封信本身是惡作劇(hoax),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的聯合調查也指出,所謂「中國餐館症候群」是基於「坊間傳聞的」(anecdotal)證據,不是科學事實。無奈上述錯誤觀點仍然廣為流傳,味精在美國人的想像中被汙名化(be vilified in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在「重新定義中國餐館症候群」運動的呼聲下,美國媒體今年5月發現,《韋氏詞典》悄悄修改了這個詞條。現在,「中國餐館症候群」的釋義刪掉了具體症狀以及「特別是中餐」等表述,並包含了一項否認聲明(disclaimer),指出這個詞是「陳舊的」(dated)和「冒犯的」(offensive)。釋義還指出,後期研究並未發現味精與這些所謂的症狀有聯繫。
即使這種傳說中的症候群真的存在,病因也絕非中餐。也許正如好萊塢韓裔名廚張錫鎬(David Chang)在一檔美食節目中所說:「你知道是什麼導致『中國餐館症候群』嗎?是種族歧視。」(「You know what causes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Racism.」)(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