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年堂、同仁堂、永安堂,「同、永、安、堂」,9個字裡有6個字都在歌謠裡。
說到永安堂,還有一段有趣的軼事。這家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藥店,將近六百歲了,比同仁堂還早二三百年。過去老北京論起醫藥行來,有「內永安、外同仁」之說。「外同仁」指前門外的同仁堂,「內永安」指當時位於東四牌樓附近的永安堂。
永安堂早年有一味小藥「萬應錠」,專為勞苦大眾所用,貨真價廉,療效也不錯。據說當年禮士胡同有位張先生,人送外號張機器,因眼底紅腫充血買了萬應錠,結果藥到病除。這位張先生也是個細緻人兒,又從另外兩家藥店各買了一包萬應錠,對比對比。結果發現永安堂的萬應錠是將細料和入藥中,久存後色澤、藥效如初。那兩家的萬應錠是把細料用在表面,時間一長藥味兒變了,色兒也變了。張先生得出結論:「以後買藥就去永安堂」。就這麼著老百姓互相一傳,永安堂的聲譽大增。
除了用吉祥字,還有用地點命名的。比如「柳泉居」,據說因為院內有一棵柳樹,樹下有泉,就以「柳泉」命名。
老字號還有很多以創立人的名字命名的。比如餛飩侯、小腸陳、王致和、張一元、烤肉宛,都是用老闆的姓名起名的。
有的店名引經據典,從古詩詞中選取店名。比如「榮寶齋」,榮寶兩個字可以在漢代的古詩《回車駕言邁》中找到。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總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僅僅是個字號名,就有這麼多講究。眼瞅著暑期將至,遠處咱不方便去,那就帶著孩子在北京周邊逛逛吧。
比如前門,商號無數,每一家老字號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餐飲飯莊有全聚德,便宜坊、都一處、一條龍等等;茶莊有張一元、慶林春、吳裕泰;糕點鋪有稻香村;醬菜園有六必居;還有服裝鞋帽百貨店、綢布店:億兆、黑猴、瑞蚨祥、內聯升、步瀛齋、隆慶祥、謙祥益等等。去前門,逛吃、文化兩不誤。今晚《最北京》就細細地跟您說說前門那些老字號。
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