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閩南泉州習俗】泉州的宗族關係及稱呼

2021-01-10 wumingdong

大家好,我是wumingdong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閩南泉州的宗族關係及稱呼。想了解更多的閩南文化習俗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告訴我,感謝!!!

眾多同姓的家庭(包括直系血緣親屬和旁系血源近親),奉一位共同的祖先,聚族居住在一處,這就是宗族(亦稱家族)。泉州民間所見血緣家庭的結構如下:1、服內本宗九族(直行為九代,橫行為九族)

這個圖式內的身份關係,都是「五服內」,也可稱宗族或宗親關係。媳婦在家庭中對諸輩分親屬的稱呼,一般隨同其夫的稱呼,但也有不同的稱謂。媳婦與夫之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係為同姒(妯娌),兄妻為嫂,弟婦為小妗或小嬸。媳婦稱夫之姐為大娘,姑夫之妹為小姑;面稱皆為阿姑,媳婦的身份稱為新婦(方言讀bu,此乃古音)。 2、「五服外」親戚(異姓) (1)姻家:婿之父為姻兄弟(親家),其母為姻嫂(親姆),婿之祖父母為姻伯叔、姻伯母,婿之兄弟為姻侄。 (2)母族:母之父母為外祖父母,母之兄弟為舅(其妻為妗),他們的子女為表兄弟姐妹。母之姐妹為姨,姨之夫為姨丈,他們的子女為表兄弟姐妹(姨表)。 (3)姑族:姑之夫為姑丈,其子女為表兄弟姐妹(姑表)。不論姑表、姨表,他們的伯叔皆為表叔,他們的子女皆為表侄。 (4)妻族:妻之父母為嶽父母,妻的兄弟(妻舅),妻的姐妹為內姐妹(妻姨),他們的子女為內侄。 以上母族與妻族成員,概稱「外戚」(外家親戚)。妻姨之夫與己之關係為「連襟」,稱為襟兄弟(俗稱「同門」)。襟兄弟在內侄之前有雙重身份,既是姑丈又是姨丈。俗語有表示他們的友好關係,彼此相送,道是「姑丈送姨丈,姨丈送姑丈,送到日頭上(上,方言讀jiu)」。整個晚上忙於送過來送過去,直送到天亮,甚是熱鬧。姑族與姻家系本家女出嫁,非外戚,但也是親戚。

相關焦點

  •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這個端午約會泉州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我市各地將舉行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這個端午約會泉州包粽子是端午最具「古早味」的習俗 (林勁峰 攝)泉州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傳統節日常有公益惠民演出。此外,千百年來,泉州許多百姓,還有「午時乞水」的習俗,據說端午節的正午,從家門口的海裡、江裡、溪裡等打水回家儲用,有闢邪、祛毒、保健康等功效。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會蒸麥粿、包粽子、煎(食+追)補天,敬祖祀神佛。泉州肉粽以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等,享譽海內外。
  • 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下)
    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上期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為大家介紹了泉州端午特色習俗,採蓮本期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繼續和大家分享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賽龍舟」的前期準備則是從四月初一起鼓。人們就早早扛著龍頭沿溪邊來到筍江(泉州市鯉城區筍江)預測當年大水的位置。這項特色習俗則稱為「試江水」,「或稱試龍舟水」。吳燦雙說,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自沉。
  • 「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古風承千年 粽香飄兩岸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保留著包粽子、戴香囊、賽龍舟等傳統端午習俗。圖為泉州市刺桐幼兒園的老師教幼兒們縫製香囊,一起感受傳統節日氛圍。(林勁峰 攝)泉州網6月26日訊(記者 許雅玲)泉州是「活著」的古城,也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昨日端午佳節,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在泉州城鄉原生態保留呈現,香噴噴的粽子禮包情暖兩岸;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創城創衛的背景下,志願者走上街頭守衛家園……這些共同演繹了「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 泉州90後原創《閩南夢》MV 點擊破萬推閩南文化
    富有閩南文化氣息的歌詞,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嘻哈旋律,這是泉州本土90後嘻哈音樂唱作人陳凱創作的一首別具風格的《閩南夢》。該歌上傳到網上後,受到廣泛好評。  「我想通過別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文化。」陳凱說。
  • 為什麼說泉州歷史文化遠遠遜色於福州?
    首先,福州的歷史文化成型時間非常早,魏晉時期就開始成型了。漢朝和三國魏晉時期,當時的中國通用語言是「雅言」,現代的閩東福州方言、寧德方言裡有大量的古晉語「切腳音」,而「切腳音」恰恰就是西晉時期「雅言」的最典型特徵,沒有之一。
  • 泉州近30項文旅主題活動迎端午
    泉州11家景點推出優惠活動 | 泉州市高甲劇場、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晉江祖昌音樂廳、晉江市戲劇中心將分別推出高甲戲、梨園戲、打城戲、閩南婚俗劇、南音。文化演出方面,泉州市高甲劇場、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晉江祖昌音樂廳、晉江市戲劇中心將分別推出高甲戲、梨園戲、打城戲、閩南婚俗劇、南音。
  • 有角頭的泉州才是完整的
    如果你看過臺灣黑幫為題材的電影《角頭》,你應該對臺灣角頭文化有所了解。其實在臺灣,角頭,不全是「黑社會一方老大」的意思。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古城裡四通八達串不完的小巷,流水小橋大榕樹,眼花繚亂西街馬路,古色古香的殿堂廟宇,口口戳心的古早味,還有可以裸露腳踝的一年四季,透過千年的歷史和絕美的景致,隨我一起探尋泉州這座城市背後的故事吧~!【永寧老街】永寧老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明朝初年永寧衛設立,永寧老街就是永寧衛城的中軸線,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永寧老街則變成了一條頗具規模的商業街,期間湧現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商號。
  • 泉州:福建最被低估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GDP多年位居...
    福建泉州市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也是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所以歷史遺蹟,人文景點,風景名勝非常多。但是真正了解泉州的人並不多,很多人來福建旅遊想到的還是廈門、福州、武夷山的居多,其實泉州的風景名勝和歷史人文景點很多,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泉州,小編把泉州具有代表性的景點介紹給大家,你會覺得泉州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 他收藏了近千件阿嬤結婚時的陪嫁品,只為傳承一種鮮為人知的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泉州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泉州,有一群閩南文化的忠實追隨者,陳曉峰就是其中一個。
  • 福建泉州:詮釋了什麼叫「愛拼才會贏」
    曾經,泉州在經濟及歷史方面看著廣州、合浦(現廣西)、徐聞等地表演,如今,泉州這條「鯉魚」,終於再次躍龍門,2019年經濟總量以近萬億位居全國百強第18名,也常年居福建首位。而閩南人中泉州人又是比較特殊的,比如入選500強富豪的幾十名福建商人有二十多名是泉州人,而且泉州人很多時候是包攬前5名。不過福建的厲害和其他省份有本質上的區別,蘇南人做生意也不少,但感覺比較小富即安,而且感覺不是很抱團。泉州本地人都喜歡自己去做小本生意,也不喜歡給人打工,大多數這裡的年輕人打工只是為了囤積本錢,為將來做生意所用,打工只被視為暫時性事業。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 弘揚閩南文化 感受藝術之美——泉州高甲戲團走進泉州實驗中學附小
    高甲戲《管甫送》觀後感406 黃佳煒      一聽見高甲戲三個字,我就想起了,在學校裡面看的高甲戲,主持人向我們介紹了高甲戲是泉州特色,而且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名泉州人我不禁感到驕傲。      我看的高甲戲是《管甫送》,講的是一位姑娘叫美娟送管甫從臺灣坐船回泉州的故事。      他們倆互相喜歡。可是快要結婚的時候,管甫卻拿著手杖來到美娟家,說他的長輩從泉州寄來了一封家書。紙上有四個角,被燒掉了三個角,代表著十萬火急,必須馬上回老家一趟。他們兩人約定鐘聲敲響12下時,正好是12點,管甫就會到美娟家相會,這樣子的細節,正好表現出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之深!
  • 泉州中元節普渡習俗
    在閩南一帶,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要「開門」,七月三十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泉州有句俗語是「七月半祭祖」,這其實是人們對逝去先輩們的一種祭奠和表達哀思。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也有的在農曆七月選一天,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燒紙錢放爆竹普渡孤魂。
  • 泉州:碗糕開口笑 家有喜事到
    通過味蕾,來感知一座城市的文化風土人情,是最為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如果想了解泉州傳統民俗文化,或許,可以走入泉州尋常人家,揭開那一籠熱氣騰騰的蒸鍋…… 本期最閩南,我們一邊品嘗「田螺肉碗糕」的軟糯Q彈,一邊了解與之相關的泉州民俗文化。
  • 閩南人的紅房子,居然有這樣的歷史,來了解一下!
    閩南民居不但鋪紅瓦,還使用紅色筒瓦,僭越了分寸。閩南人為什麼蓋這樣的房子,又為什麼有膽量蓋這樣的房子呢?蔡氏古民居位於泉州南安,主要由旅菲僑胞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興建,整個建築群,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總建築面積16300平方米,包括住宅、書堂、宗祠等,自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宗族村落。主體建築為硬山式屋頂,是閩南傳統民居中的典型代表。
  • 平面設計師超愛閩南文化,他說:傳統文化的東西越了解越讓人沉迷
    16年正式創立了「泉州辦桌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致力於將推廣閩南文化與事業發展相結合。超富現在除了創業青年的身份還多了一個身份——石獅伴手禮協會副秘書長。曾經的80後看不懂90後,很少有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如此沉迷,將之發展成自己的事業更是少見。
  • 泉州小夥原創歌曲,融合閩南元素,為武漢「咖油」!
    這兩天,一首融合了閩南元素的國風電子樂,也為大眾共抗疫情,傳遞了來自泉州的鼓舞和祝福。畫面中的小夥子叫吳烜暉,他正在自己的小工作室裡,趕製一首為武漢人民加油,呼籲全民攜手共抗疫情的歌曲。時間緊迫,吳烜暉選擇改編一首自己過去發表的音樂作品。從編曲到改詞,從構思到成品,一個下午的時間,一首名為《咖油中國》的歌曲就出爐了。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從臺灣自由旅行回廈門,在廈門機場直接坐泉州專線一個小時就到了,非常快,泉州是一直被忽視的觀光城市,旅遊資源太多了,值得停留幾天。首先從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橋洛陽橋說起吧,介紹了蔡襄祠,當地老百姓懷念蔡襄在泉州造福,走出蔡襄祠,來到橋南街,直通洛陽橋。
  •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除了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佛教聖地、茶葉和陶瓷之鄉等相同的定位與特點,兩座城市都擁有深厚的國際文化交流精神,保持著崇尚傳統文化的習性泉州與京都,兩座遙遙相望的千年古城擁有眾多相似、相通點。圖為泉州西街的東西塔。(陳起拓 攝)除了歷史古蹟,泉州與京都都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