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只要告訴我你愛吃什麼,我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薩瓦林
十年前,我和同事一起去廈門出差,同事的好朋友請我們吃當地的美食,他還請了兩位臺灣的朋友,其中一位80多歲模樣的老爺爺坐在我旁邊。席間,老爺爺突然轉頭問我:「你愛吃什麼?」我說:「魚蝦,河鮮海鮮都愛吃」,他認真地說:「你,漁民,屬貓的,對吧」。一句話,大家都被逗笑了。當服務生把一瓶酒遞給他後,他隨手把白蘭地澆在滾燙的鐵板上,一眨眼的功夫,漂亮的火焰讓龍蝦舒展沸騰起來,他即興表演鐵板烤龍蝦,手法純熟,他把烤好的龍蝦,用叉子沾上料汁,送入口中,細嚼後咽下,俏皮的說:解饞,太解饞了!他那陶醉的模樣令我們無法淡定,我也夾上蝦肉,沾上料汁細品著,蝦肉細嫩,鹹辣適中,伴著酒香,甚是鮮美。他開心的看著大家暢吃,整盤龍蝦全部秒殺。他風趣幽默地說:自己年輕時不懂美食,到80歲才成為美食家。我看他鶴髮童顏的樣子,猜他八十三歲,他喜笑顏開合不攏嘴,他的助手告訴我們,老爺爺上月剛過101歲!
我們都驚嘆不已,美食家的心態真年輕啊!那是我第一次有幸與壽星同桌共享美食。
02
我厭惡那些對美食不認真的人,他們都是膚淺的。——奧斯卡•王爾德
對美食認真的人一定會做一道正宗的家鄉菜。我父親退休後,常常念叨家鄉的美食,特別對百葉結紅燒肉情有獨鍾。他為尋找老家的那種百葉(豆腐皮),會不辭辛苦跑很遠的農貿市場買來,先把百葉切成長條,有模有樣地打半盤百葉結,將一盤切塊的五花肉放鍋內煮開,撈出,洗去血沫;炒鍋放油、冰糖粉,加肉塊炒糖色,入生抽和老抽;再倒入老家的紫砂鍋,放入黃酒姜蔥和香料,倒入漫過肉的水,煮開後小火慢燉,肉八分熟時,放入百葉結,繼續煮至肉塊軟爛收湯出鍋。他這麼燒的五花肉不油膩,百葉結留有肉香,好吃又下飯。這道菜他經常燒,每次都非常成功。不善烹飪的父親,愣是靠做科研的認真勁兒,複製出這道色香味俱全的家鄉菜。
父親吃上家鄉的美食,就感覺拉近了自己與家鄉的距離。
03
我們對小時候吃的美食都有著深刻記憶……美食有著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魔力。——霍馬洛•坎圖
我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在老家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在我的記憶深處,奶奶做的"全家福頭菜」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美食。記憶中每逢過年過節或親友聚會,奶奶必做這道菜。奶奶先燉好一罐高湯(雞湯和豬骨湯)備用,把切好的生薑片,冬筍片放入盛有高湯的砂鍋,陸續放入開洋、鮮蘑、木耳、蝦丸、海參、蹄筋、魚肚、青魚丸、蛋餃,後加鹽和胡椒粉,慢慢熬煮很長時間,熟後砂鍋直接端上桌。奶奶會拿個小勺舀湯給我嘗鮮,湯白似奶,喝上一口湯,鮮得會掉眉毛。奶奶在世時,我對吃「全家福頭菜」會習以為常。如今自己學做這道美食,把鮮美的東西湊在燉煮總不是那個味道。我明白舊味不再來,這道菜少了奶奶的味道。讓我眷戀的不僅是奶奶的味道,還有和奶奶一起度過一茶一飯三餐四季的舊時光。
光陰把美味沉澱,天涯海角一生相隨。
04
美食是身體的歌曲;而歌曲是心靈的美食。——格裡高利•羅伯茲
去年夏天去英國旅遊,每天離不開的主題活動是吃美食。海納百川的倫敦隨處可見世界各地美食。元氣滿滿的英式早餐,優雅精緻的下午茶(發膩的英式甜點,解膩的英式紅茶),加了威士忌的咖啡以及特色西餐(英式、法式、美式和義大利式西餐),吃下來總覺得還是中國菜最好吃。偶爾我們會到中國城吃一頓中餐,那裡的豬肚雞、四川烤魚、蝦餃、脆皮奶黃包、杏仁豆腐做的很正宗,吃上一頓中餐,仿佛回到了北京,莫名有了安全感,還安撫了我的中國胃。當然西餐中也有最好吃的,就是牛津街網紅餐廳「Burger & Lobster」的龍蝦漢堡套餐,濃鬱的芝士裹著鮮嫩多肉的龍蝦,外脆內柔,奶香四溢;餐廳的氛圍像個酒吧,耳畔迴旋Tonight I celebrate my love旋律,吃著美味,伴著不膩不燥的音樂,很是陶醉融化人心。
回到北京,每每單曲循環此曲,龍蝦漢堡美味浮現,那一刻發現美食與音樂不可辜負。
時光無法回放,美味的記憶卻是永恆。
05
任何一種愛,都不比對美食的熱愛真切。——蕭伯納
生活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吃,哈哈,夠直白。吃是生活,會吃,熱愛吃,還吃出思想,就是吃貨(美食家)了。自發現當個吃貨能讓我激動、興奮、感動、平和、快樂和覺得有趣兒,就更加熱愛吃這件事了。去年和家人一起醞釀吃遍家附近的一條美食街,再吃北京的各大「駐京辦」,這麼想想都覺得帶勁兒。可是,一場原地美食街的旅行才開始,就因疫情防控,被迫宅家,不得不在廚房裡提高自己的廚藝。當我擀好薄薄透亮的麵皮,包上精心調好的肉汁餡料,把飽滿而潤澤的灌湯小籠包放進蒸箱;小包子蒸熟,張嘴吸一口,裡面鮮汁流入口中;咬一口,浸了汁水的肉丸,爽滑入口,真材實料的美味!味蕾愉悅,身心放鬆,暫時會忘記時間,忘記外面的疫情。一日三餐的有滋有味,讓我享受到平凡日子的有情有趣、生氣盎然。
疫情綿延不斷,何以解憂,唯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