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個禮拜,朋友圈裡好不熱鬧,除了熱鬧備年貨、迎新春的喜氣祥和,還有一份來自「新茶上市」的蠢蠢欲動。
什麼?大年三十都還沒有到,新茶就上市了?
沒錯,一些氣候條件適宜的茶區,如貴州的水城、晴隆、普安,海南的五指山等地都有茶園陸續開採,所製作的新茶也已陸續上市。這些少數的茶區、茶園在年前就能開採,製作新茶,並不是意外事件。
總體來說,它們有幾個共同特點。
一是適宜的氣候條件。比如貴州水城開採的茶園就地處在山高谷深、立體氣候明顯,早春氣溫回升快的地方。而緊鄰著的普安和晴隆,地處貴州西南部,也是雨熱同期,冬無嚴寒之地。海南省作為全國人民過冬的好去處,氣候更是適宜春茶早早萌發。
二是適宜的茶樹品種。貴州幾個「新茶上市」的地方,能開採的基本也都是一種叫做「烏牛早」的特早生茶樹品種。看到「特早生」這幾個字,大概也能瞥見這個品種的一些特性端倪了吧。海南開採的茶樹品種則是當地特有的海南大葉種,每年萌發也比較早。
三是良好的茶園管護。氣候條件再好,茶樹品種再「早生」,也需要良好的茶園管護做堅強的後盾。只有天生麗質加後天用心,才能保證茶樹發芽早,同時發芽整齊、長勢好,後期製作出來的茶才有較好的品質。
雖然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開採的茶區其實非常少,茶葉產量也很有限,但終歸也是在喜迎新春之際,給我們帶來了更多春的美妙和對春的期待。
說到春茶,大家都知道是春季採摘製作的茶葉。但是「春茶」這兩個字如何而來,是文人雅士的詩意表達,還是田間地頭茶農們的經驗之語呢?翻閱古籍,其實最早關於「春茶」的記錄暫時還無從考證,但是研究者們還是從歷史留下的痕跡中探尋著它的蹤跡。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專家認為:漢代的茶就是在春天採摘製作的,那時就已經有春茶,但在詩詞中明確出現「春茶」二字是在唐代。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老師也表示:在唐代以前應該沒有「春茶」的提法。
到唐宋時期,「春茶」的說法就比較廣泛了,在詩詞中出現的頻率也頗高。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中就有「嘗羨吳興每春茶山之遊」的吟詠,宋代梅堯臣的《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中也寫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由此可見,從那時起,人們就對「春茶」有著特別的喜愛。
由於對春茶的喜愛,加之古時對茶葉有「進貢」的需求,讓人們對茶要「早」的要求越來越高。盧仝在其著名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就用「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巧妙地表達了當時春茶之早。到了宋代更甚,宋代負責貢茶的官員為了爭寵,致使每年首批新茶的進貢時間都在不斷提前,刷新記錄。
自古以來對春茶的重視和喜愛,逐漸讓現代的消費者們誤以為,茶葉就是越早的越好、越嫩的越好。其實,我國茶區分布廣泛,不同的茶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氣候和樹種條件,而不同產區的茶產品之間也有品質特徵上的差別。因此,對採摘時間、原料級別的要求各茶區其實是大相逕庭的,買茶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早」和「嫩」,關鍵還是要看茶本身的品質。當然,還有自己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