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地人認識廣東的第一個味道,就是煲仔飯。焦、香、豐盛,口口有滋有味。原來一碗飯也是可以這麼好吃的。
反倒真正在廣東居住以後,煲仔飯慢慢在食譜上沉寂下去,可能被廣東人的懼怕「熱氣」傳染了吧。
但是,一想到煲仔飯,依然忍不住想起那冒著的熱氣和滿口的香氣,看到新的煲仔飯店,依然想去試一試,期望追憶初初吃煲仔飯時的驚喜與滿足。
最近發現的「珈勢」煲仔飯,便成功挑起了這種探究欲望,因為它開在隆都人家隔壁,很容易想到,兩家是同一個老闆,也就是許多中山吃貨們都認識的資深餐飲界人士海風老師。而論地道煲仔飯,當然還是這種老把式「珈勢」。
「珈勢」是廣東話「架勢」音譯過來的普通話,廣東人應該都知道,這是很厲害的意思。大概,海風是喜歡「功夫」的,所以「珈勢」從形象到取名,都走了相同的中國功夫路線。這也不難理解,中國大廚和武林高手都講究一個功底,誰的功底深厚,誰就能高人一步。
煲仔飯看起來做法簡易,有一種說法叫「萬物皆可煲仔」;但真正廣東煲仔飯的靈魂還是在腊味上,這也是其口口有滋有味的來源所在。「珈勢」的招牌出品之一腊味全家福煲仔飯,便一次過鋪上了臘腸、臘鴨、臘肉、蛋黃盞等腊味,配上噴香米飯和旁邊的幾粒粉圓薯仔,很難不讓人吞咽口水。看來店頭「港式煲仔飯」的招牌並不是空穴來風,這整整齊齊又豐盛的擺盤最顯港味了,但與廣式煲仔飯本質上依然相通。
按照慣常吃煲仔飯的手法,先找來豉油淋上去,然後拎起鐵勺上下翻動,只聞得米飯香氣和腊味鹹香噴湧而出。趕緊開動,臘鴨的肉質居然可以在舌尖清楚感受到,臘肉的油脂與米飯一起滾動,臘腸倒顯得含蓄了起來,滿口噴香,層次多樣。好一煲「全家福」,中國人對腊味果然是遺傳自基因的喜愛,而腊味與米飯則是天生一對。
雖然腊味大家都愛吃,但也並不是所有的腊味都好吃,這是因為太多商家往裡摻了太多澱粉和調料,肉料給得不足。海風說「珈勢」的腊味都是自家找加工廠定製的,只放基本調味料,多的東西一點兒也沒有,所以能吃到最本初的臘肉味。
吃到最後,鍋底的鍋巴終於露了出來。這厚實的鍋巴是許多人的心頭好,即便用勺子一寸一寸地往下摳,也在所不惜。摳著摳著,忽然想起韓劇《惡之花》中李準基做的那鍋鍋巴湯來。誰不愛鍋巴呢?
「珈勢」另外一個招牌出品叫五福臨門煲仔飯,顧名思義配菜有五樣,包括臘腸、排骨、鹹魚、臘肉和海鴨蛋,也都是廣式煲仔飯的「常客」,仍然以腊味和鹹香為主。排骨也是廣東人的心頭好,所以會在早茶上大量地出現。
石岐乳鴿煲仔飯和豉汁排骨煲仔飯也是店中招牌出品,一個主打本土,一個主打主流。特別要提到的是,「珈勢」的豉油加入了海鮮特製配料,用來提鮮,所以淋上去並不會吃到明顯的鹹,但能聞到特別的鮮,也不會發渴。
而除了主打地道和本土的四大招牌之外,「珈勢」還提供五海四海的人們喜歡的黃鱔煲仔飯和剁椒牛肉煲仔飯,算是常年經營於餐飲一線的老闆對於市場的一種把握吧。
一大鍋煲仔飯吃起來難免嫌口乾,「珈勢」搭配了燉湯和小菜。
陳皮盞燉肉汁湯用到的陳皮都是五年以上的,喝起來滿口生津,目前是最受歡迎的。川弓燉雞仔蛋湯則是最特別的,雞仔蛋就是雞胎胚蛋,通俗來說就是孵出小雞前的蛋,飲食界流傳說營養豐富。「珈勢」的雞仔蛋都是用自家的小型孵化機孵的,保證時機剛剛好,既不會成型,也不會太嫩。搭配的川弓,口味有些濃烈,也是冬季進補藥材,可以潤潤燥。
其他還有霸王花瘦肉湯、雞骨草豬脷湯和乳鴿綠豆湯,也都不錯,屬於外地人來到廣東都願意試一試,本地人怎么喝都那麼理所當然的老火靚湯。
小菜裡面最開胃的是滋味老魚皮和胡椒豬紅,都是食材的邊角料,但廣東師傅就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做出讓食客們專為了這一口也願意排隊的美味來。
除了資深餐飲「玩家」對口味的把握,這次重裝出發的「珈勢」煲仔飯居然還帶著工業技術而來。後廚所有的煲品全部出自一臺自動化機器,飯煲循環進入再推出,每煲12分鐘出爐。按滿爐算,一小時可以出250煲,完全滿足店裡最頂峰時需求。
據海風介紹,這套機器他們花了3年的時間與廠家一起研發,今年終於定製成功。有了這套自動化機器,煲仔飯出品能夠保持穩定,出飯速度快,廚房裡需要的師傅和工人數量還大大減少,店裡成本會降低很多。他覺得這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其隆重推出「珈勢」品牌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