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韓國電影《寄生蟲》衝上了熱搜。
因為這部電影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將4個頗有分量的大獎一起收入囊中: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長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
這是亞洲第1部獲此殊榮的電影,也是奧斯卡92年歷史上,第1部拿到最佳電影的非英語片,其含金量可見一斑。
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忍不住發文祝賀電影獲獎。
一部電影何以獲得如此大的關注?
因為呈現的現實太過直接殘酷,把貧富差距和階層歧視的鴻溝,赤裸裸的擺在人們面前,讓兩者彼此硬槓,魚死網破,正如電影中悲慘的結局一樣。
電影終歸是生活的一個側切面,實際的生活遠遠要比電影來得更為複雜,撇開電影對於階層歧視和人被欲望反噬的思考,我想談談教育和階層逆襲的關係。
某種程度上說,如果電影中窮人家的兒子基宇,真的是一名大學生,應聘到富人家當家教,窮人家的生活也不會山窮水盡,基宇也不至於動這麼多歪心思,故事的結局可能就不會這麼悽慘。
現實中,在巨大的貧富差距鴻溝面前,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仍然是很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實現逆襲的捷徑。 社會競爭激烈,好的教育學歷,的確能帶給你更多的可能性,讓你獲得更多機會。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都被這樣的話激勵過:&34;足以見得高考的激烈競爭和巨大壓力。
但你以為只有中國的高考很難嗎?
絕對不只中國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韓國的高考和我們國家非常相似,也是&34;
韓國紀錄片《學習的背叛》記錄了瘋狂的韓國高考,其變態程度遠超我國。
還在初三或者是剛剛上高中的學生,天天學習到深夜2點睡覺,還會覺得自己這麼早睡覺很奢侈;為了提神續命,每天要喝五六罐咖啡;以小時為單位的密密麻麻的學習時間表,忙到沒有時間上廁所、吃飯;常年累月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導致稚嫩的手指上長滿了厚厚的繭子……
電影中窮人家的兒子基宇學習成績優秀,卻接連4次高考都名落孫山,也側面印證了韓國高考激烈的競爭和學習壓力。
沒有文憑,意味著沒有證明自己能力的敲門磚,基宇才不得已才靠學籍造假,應聘為富人女兒的家教,一連串的荒誕故事由此展開。
雖然單一的選拔制度,讓各國的高考都飽受詬病,但相對公平的選拔體制,仍然給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個通過教育來逆襲的機會。
我並不是說教育學歷至上,畢竟依靠學歷密鑰打開了機遇之門,剩下的路想要走的平坦順遂,還得靠實力。
基宇靠學籍造假應聘到富人家裡,給富人女兒當英語家教,能順利通過富人太太這一關,靠的是自己紮實的英語知識。
基宇故伎重施,讓妹妹基婷給富人的兒子做美術家教,詭計得逞,也得益於基婷良好的藝術素養和記憶力。
哪怕連蒙帶騙應聘到富人家當司機的窮人自己,也有著一流的車技。
就連影片中被罵冷血無情和階層歧視富人樸社長,早已衣食無憂,仍舊每天辛辛苦苦打拼,勤勤懇懇工作。他雖沒有天天督促兒女努力學習,但是用實際行動向孩子們證明,自己的體面生活,靠的是自身價值和永不停歇的拼命努力。
優秀教育學歷,提高了窮人逆襲的可能性,而擁有過硬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技能,得以讓窮人在逆襲階層的生活洪流中安身立命。
經濟學著作《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兩位經濟學家作者經過長達數年跟蹤,研究為什麼現在&34;如此之多,以及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投入的財力為何佔比越來越大,他們將這一現象稱作&34;。
研究證明,&34;背後的原因,就是貧富差距的加大和教育的高投資回報,書中更用實際的數據說明,階層得以躍遷,的確跟教育水平正相關。
電影中,從富人給兒女請家教,能看出富人對教育的態度。女兒英語欠缺,就請專門的老師來教,兒子熱愛繪畫,就想辦法培養。
顯然,有錢的富人,衣食無憂,也更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富人兒子小小年紀,就已經懂得摩斯密碼,更是通過繪畫暗示家裡&34;的位置。
北大才女劉媛媛在一次演講中表示,自己非常喜歡放假,不是因為放假可以休息,而是因為放假的時候自己,很多人停止了學習,自己就擁有了更多時間趕超別人。
聽上去很功利,但是卻是事實。所以別再怪你媽天天逼你學習,因為她逼的是你的明天。
你今天停止學習,明天睜開眼睛,這個世界可能就會變得你不再認識。而因為自己出身平凡,不曾努力就投降的人,更是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