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2019年,我國就已經邁過了14億人口大關。14億,是一個基數龐大的數字,但在早年我國若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個數字將更為龐大。
計劃生育在實施之初,遭到許多人的不理解。但實際上,計劃生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助力了中國的復興。有人曾預測,若沒有計劃生育,我國的人口將達到26億,這將會需要多少糧食與土地去承載啊?因此,計劃生育在當時是十分必要的。
提起計劃生育政策這項基本國策,想必大多數80後、90後及其父母們都深有體會。但提起馬寅初,就鮮少有人知道了。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就有一位學者提出了計劃生育,這位學者就是馬寅初。
既然是提出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人,想必定會以身作則,但實際不然,這位「計劃生育」的專家,卻有2個老婆,還生了8個孩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l 馬寅初其人
1882年,馬寅初出生於浙江嵊州。祖上以農為業,由於嵊州當地江水甘甜如泉,谷麥豐富,是釀酒業發展的好地方。其父親馬棣生便抓住機遇,在當地建立酒坊,生意欣榮。久而久之,由於富裕的家境,馬家成了當地有名的家族。
良好的家境,為馬寅初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機會。馬寅初自小也聰慧過人,喜愛讀書。長大後的馬寅初在北洋大學畢業之後,就留學美國,先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並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馬寅初此人不僅在計劃生育政策的提出上大有建樹,他還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經濟學家。宋慶齡曾評價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國學大師季羨林更是讚譽他是剛正不阿的大丈夫。
遠洋留學歸來的馬寅初,用自身所學報效著國家。在高校任教,教育育人。新中國成立後,馬寅初先後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是當時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在面對新中國人口飛速增長的問題上,提出了少生和優生的觀點,如果發現超生現象,則必須處以罰款等理論,推動了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發展。
l 求學時 結識第一位妻子
1901年冬,馬寅初在上海英華書館求學時,與來自同鄉的張桂君結識。馬寅初的父母許是想早些看他成家立業,然後抱上孫子,見張桂君家世雖不富裕,但是性格溫順,為人賢惠,又是老鄉,便不斷撮合二人,在父母作用之下,二人完婚。
起初,大家對這樁婚姻感到十分滿意。1903年,張桂君為馬寅初生下了一個兒子,但由於接生時條件不好,孩子不幸夭折。兩人想要趁著年輕再生個孩子,這一次生了個女兒,名叫馬仰班,兩口子很是開心。
接著在1908年張桂君又懷孕了,不過這一次生的還是女兒。這期間馬寅初赴海外留學讀了幾年書才回國。1917年張桂君又懷孕了,第三胎仍舊是女兒。這對想要抱孫子的馬寅初父母來說,無疑是個很大的打擊。
由於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馬家一直希望有個男孩來繼承家業,重男輕女思想頗為嚴重,幾胎得女讓馬家人十分失望,於是,馬家人就有了讓馬寅初找第二位老婆的想法。
那麼,馬寅初又是如何與第二位老婆結婚的呢?
l 難違父母命 迎娶王仲貞
當時舊社會新思想雖有發軔,但封建殘餘思想力量仍舊不可忽視。「一夫多妻制」的影響仍舊存在,馬寅初的父母見媳婦一直未能生出兒子,便生出讓馬寅初納妾的想法。對此,張桂君也是同意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桂君認識了王仲貞。雖然王仲貞還只有13歲,可是張桂君覺得她為人機靈,適合做妾。為了馬家能有兒子,她上門找到王家,定下了婚事。王仲貞嫁給大自己22歲的馬寅初。
獨處海外幾年歸國而來的馬寅初只得接受現實,與王仲貞結婚。婚後,王仲貞與馬寅初先後生下了三個孩子。
從此,馬寅初的家裡就有兩個妻子,並先後接到北平團聚。馬寅初對兩位妻子很好,之間相處也非常融洽,互相關心,體貼照顧,這類家庭在當時相當少見。就這樣,馬寅初有了8個子女,1982年因病逝世,享年100歲。
l 結語
百善孝為先,在父母意志之下,馬寅初被娶了兩房妻子。即便是專家學者,也難逃「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束縛。馬寅初在人口學上倡導少生、優生,其自身雖沒有做到,但不妨礙其理論對中國的積極影響,他為國家做出的諸多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為人不可以偏概全,若只盯著缺陷,而忽視優點,豈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