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莫扎特《安魂曲》(K626)不知道從何時起已經成為我最鍾愛的一首莫扎特作品。安魂作品歷史上不少,據說有五大安魂曲和四大安魂曲的說法,五大安魂曲包括莫扎特、柏遼茲、凱魯比尼,弗雷、威爾第這五位作曲家,四大安魂曲包括莫扎特、威爾第、弗雷、勃拉姆斯。其實安魂也是一種彌撒,正是requiem mass。帕萊斯特裡納、維多利亞也寫過這種安魂-彌撒作品。到近現代安魂在題材、文字、戲劇性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布裡頓《戰爭安魂曲》,興德米特《紫丁香安魂曲》等人的作品也開始逐漸地超出宗教的範圍。
這部莫扎特安魂應該是我最初聆聽的一部安魂曲,反覆的聆聽和品味思考,也使它逐漸成為我的摯愛,每次聆聽玩味,新意不絕,版本對比,也使我更加心懷神聖的敬意。其中的肅穆與輝煌,那種種超越生死的悲壯,高懸於塵俗的神聖都讓人嘆為觀止,駐足垂首,默然思索。翹首凝望蒼穹,既然對塵世與命運我們無法擺脫,無力迴轉,當死神降臨之時,我們也就只有吟誦著對上帝的讚美,安詳地離去。人們總是說莫扎特的作品中永遠閃耀快樂和童真,然而這部絕筆作品卻蘊含著更加崇高的感情。含蓄雋永,痛苦不安,陰鬱與悲哀,懷念與憤懣交織重疊,一絲絲歡樂也化作崇高與敬意,讓我們更加靠近上帝,上帝之光終會照耀萬物。被莫扎特稱為才智不佳的蘇斯邁爾的續筆基本將老師生前的叮囑與告誡一一表達清楚,艾伯勒的部分配器也基本顯示出莫扎特的創作原意,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才終於得以完成。
因為對這部作品由衷敬愛與喜愛,我自己在版本收集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我所見過的安魂封面大概有100種,聆聽過的也有30餘種。Robert Levin 編訂的Carus出版的樂譜和一般市面上的K626總譜略有差異,一般版本也多遵照著常用版本。Carus的樂譜不僅在Lacrimosa之後加入了A men段落(霍格伍德指揮版本加入了這一樂章),而且後面部分樂章有了更多的反覆和再現,也使得這部作品的演奏時間更長。現在我比較一下將近20種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由於不少指揮都有不止一個版本,所以有些指揮的版本我就不過於強調指的具體為哪家公司了,不過會適當提及版本問題。
1、伯恩斯坦版本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 巴廣交的DG版本是我最初聆聽的一個版本,是我的入門版,它也基本認定為現在公認的優秀權威演繹版本之一。最初聆聽也是因為被這個版本附帶的封面故事吸引。這是Lenny為了紀念自己的亡妻費麗西亞的錄音版本,DG唱片封面也是妻子話劇中的劇照。伯恩斯坦對這部作品的演繹浪漫風格極強,看似不具備古典主義的四平八穩,然而個性卻非常突出。Lenny並不讓每個樂章以相似速度中庸緩和地進行,在繼敘詠中的震怒之日Dies Irae處突然加快,速度凌厲,定音鼓和著合唱似上帝雷鳴,眾生萬物只能跪拜在其腳底顫抖不已。最為感人的部分便是Lacrimosa,莫扎特正是寫到此處第八小節去世。Lenny催人淚下的演繹被不少人斥之為過於「煽情」,所謂「竭盡催傷之能無法自拔」,然而這裡所體現的莫扎特對於人與人性的關懷最為真誠地體現出來。
2.切利比達克版本
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指揮MPO的EMI版本是我的最為欣賞和喜愛的版本,沒有之一。切利精確地解讀,使得這部作品無論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具有嶄新的突破。這位布魯克納音樂作品的權威演繹者生前狂放不羈,時有狂言問世,作曲家柏遼茲、華格納、馬勒、勳伯格、斯特拉文斯基、R施、埃涅斯庫、甚至貝多芬都不入其法眼,冷嘲熱諷不絕,對演奏家、歌唱家,以及同行們則更是挑剔,諾曼,奧胖,海爺,科爾託,哈斯基爾,穆特,卡拉揚,伯母,索爵爺,甚至託爺也滿口嘲笑,真可謂個性極強。並且,他對錄音藝術極端排斥,常常將錄音藝術鄙為「帶響的糕點,骯髒,自淫」。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才將錄音公之於眾,紀念父親,造福愛樂者。
切利的慢是出了名兒的,因此這部作品也通過那響徹雲霄的緩緩上帝之聲淋漓地表現出來。這部作品用了將近70分鐘才演奏完畢,相比於切利,哈農庫特用了50多分鐘,庫普曼用了47分鐘,而本真主義的霍格伍德居然只用了43分鐘!切利細膩的音樂感覺,使得每個音符仿佛都鍍上了神聖的光輝。Rex tremendae中的第三聲「Rex」明顯弱於前兩聲,Confutatis極其緩慢,幾乎是在一字一頓,這都是其他版本所沒有的獨特之處。相比於伯姆的過於板正與嚴肅,切利則在廣度上對時間和空間更加展開和延伸,俯視人世,冥冥之中似上帝在召喚。
切利的慢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強烈的自省和反問,他將這種種矛盾與衝突淡化,使之平穩地消散於無形。百種孤寂,百種淡泊,百種苦澀都化作音符,在緩慢的Lacrimosa的痛哭之中,在Kyrie的虔誠禱告聲中,死者得到最好的安息。
3.伯姆版本
卡爾·伯姆(Bohm Karl,1894—1981)不止一個版本,最為熟知的就是DG版和EMI版,DG版可以說是人手一版的莫扎特安魂。伯姆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稱作莫扎特音樂的絕對權威,他的演繹版本具有一定準確性和說服性,因而伯姆版也被認為是這部安魂曲入門的絕佳版本之一。伯姆的演繹特點是嚴肅和一絲不苟,速度也比較緩慢,沒有過分的情感宣洩,一切表達都帶著絕對的理性。沒有非常引人注目的特點,不過精確程度非常高,具有深刻的闡釋性。
4.卡拉揚版本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指揮帝王」的指揮棒下,他和他的VPO似乎無所不能,一切曲目在手中遊刃有餘,所有的音符似乎也都永遠閃爍著典雅和睿智的光芒,音色永遠那般莊嚴和雍容華貴,散發著考究的貴族之氣。他的版本太多,DG的不少個版本都非常出色和著名,一般以87年立體聲版最為著名。卡拉揚錄製這版時離他去世只有兩年時間了,接近燈枯油盡的老人吟誦著這部聖潔的作品,這是作曲家的天鵝之歌,同時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指揮對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最後的致敬,生命的意義似乎在這個時候被格外彰顯出來。哭泣的Lacrimosa似乎即將成為自己的哀歌,而卡拉揚打破了這種無休止的哀傷,之後的演繹部分似乎更加看開一般,音響洪流伴隨合唱震徹寰宇,這些來自上帝的聲音真是難以言清到底這是一曲悲壯的哀歌還是一曲雄壯的頌歌。逝者長眠,生者慰藉,來世將會更加美好。正如《約翰克裡斯朵夫》中所謂「我是即將誕生的日子」,與其哀哭離去,不如笑對今生,今生已無憾。
5.馬裡納版本
內維爾·馬裡納(Sir Neville Marriner,1924-)爵士與聖馬丁的Decca版著名程度雖不如伯姆與伯恩斯坦,不過也算得上是愛樂者們比較常論起的一版,馬裡納在Philips亦有一版。這個版本褒貶不一,一些人認為馬裡納的演繹比較一般,沒有什麼亮點(我個人對馬裡納曾略有不滿,是因為他曾經演繹的一版格裡格霍爾堡簡直不能聽,讓人非常失望)。不過,馬裡納及其聖馬丁樂團對巴洛克音樂的演繹並不本真,而具有明朗清晰的線條和浪漫之風。這版莫扎特安魂的演繹雖然線條清晰,音色甜美圓潤,弦樂聲部美妙動人。不過由於室內樂團的某些特殊缺陷使得室內樂化風格過於突出,而使得其所表現的深刻性略打折扣。
6.弗裡喬伊版本
費倫茨·弗裡喬伊(Fricsay Ferenc,1914-1963)一度被認為是同於伯姆的一位莫扎特權威,可惜流傳的莫扎特錄音並不非常多。少年天才的弗裡喬伊15歲就已經開始指揮樂團演出,可謂是位不世出的奇才,他於49歲時英年早逝,成為指揮界的一大遺憾。雖然這部作品中的衝突不斷,然而弗裡喬伊以一種自然和平和的心態來演繹這部莫安魂,並且他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激情。他的指揮風格受託斯卡尼尼影響,因而他的嚴謹的節奏和精確的風格把握得極為得當。清晰的聲部,細膩的線條,深刻的熱情和虔誠都非常明確地表現出來這是一版優秀的演繹。
7.哈農庫特、加迪納、諾靈頓版本
尼古拉斯·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在Teldec的VPO版莫安魂使用了仿古樂器,而03年harmoniamundi版直接使用了維也納古樂演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外加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Arnold Schoenberg Chor)。哈農與加迪納(John Eliot Gardiner,philips版)和諾靈頓爵士(Sir Roger Norrington,EMI)均走的是古樂路線,因此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比較較為有趣也很有必要。加迪納的本真演繹比起諾靈頓具有創新的聲音更具有嚴謹性和說服力,諾靈頓的樂譜採用英國當代音樂學者鄧肯·德魯斯的版本,層次清晰,音響乾淨,對音樂的內在表現也具有一定的推動力,同時諾靈頓爵士的莫扎特通常具有創新和再造的特點,一切反應出他本人對樂曲的全新理解。哈農在一些地方也稍顯特別,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東西,細節表現也很清晰到位。加迪納則對於樂譜嚴謹恪守得多,表現在他對於節奏、樂譜上的任何記號、古樂器的編制等方面。推崇本真主義的指揮對於演繹的速度通常非常快,對於提琴技巧的表現方面也稍顯乾澀,例如揉弦少,樂器音量小等都會引起一些聽覺上的問題和不快,這也導致一些聽眾對於古樂團的難以接受和理解,敬而遠之。這三版各有優缺,喜愛本真的愛好者必定會避其所短,揚其所長地進行聆聽。
8.霍格伍德版本
克里斯多福·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1941-)的L'Oiseau Lyre琴鳥本真版莫安魂要單獨說一說,因為它算得上是非常「奇葩」的一個版本。他遵循的版本非蘇斯邁爾的續寫版,而是是用了理察·莫德(C.R.F.Maunder)的修訂完成版。霍格伍德用西敏寺大教堂的兒童合唱團的演唱代替了女聲,Lacrimosa開頭8小節之後便與蘇斯邁爾的版本完全不同,最後一句「A men」也擴展為了一個新的段落,童聲合唱也使得這部作品的演繹充滿新奇和美妙的意味。不過這個版本的演繹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只用了43分鐘,比切利的版本快了25分鐘還多!雖然略顯單薄,但是霍格伍德的演繹絲毫不顯得粗糙和急躁,他恪守本真,恪守樂譜,給世人呈現了一場別樣的上帝之歌。
9.謝爾辛版本
謝爾辛指揮VPO的Westerminst版本非常優秀。謝爾辛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唱片不多,因而這一版也彌足珍貴。Introitus帶著沉靜和肅穆叩開上帝之門,浪漫混雜古典可以說是謝爾辛這部作品的演繹風格。後段將緩慢與快速地交織,幾乎是一股萬眾敬仰的力量將莫扎特的靈魂拋向神界,頌聲不絕。誠然,他的演繹的確具有相當強的新意,細節的突出也使得作品更加充滿人道主義之風。據說,謝爾辛的研究者們認為這部作品就是一個謝爾辛能夠觸及莫扎特思想深處的例子。
10.瓦爾特版本
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 , 1876--1962)當然也是一位人所盡知的莫扎特專家,指揮馬勒與莫扎特均絕佳。瓦爾特眾多安魂曲版本中56年的兩場錄音,都是單聲道,一張紐約愛樂在卡內基,一張VPO在薩爾茨堡的現場,後者則是著名的Orfeo版,這張唱片還收入了莫扎特KV183,所以可以說是超值典藏品。然而因為錄音時間較久,而且又是現場、單聲的緣故,樂團的音色並不十分出彩,特別是Rex tremendae開始時的銅管表現欠佳,聲音幹硬破裂,實為敗筆。不過,儘管有小的瑕疵,但是瓦爾特的莫扎特安魂曲依舊是經典,溫暖的氣質優秀地詮釋了莫扎特微笑的悲哀。莫安魂在瓦爾特的指揮下,強弱色彩對比豐富強烈,其中Lacrimosa的演繹也絕對是最為優秀的版本之一。Domine Jesu的合唱真是輝煌燦爛,熱烈歡欣而又充滿神聖敬畏,如蒼穹之上鮮花競相綻放般豐富多彩。Dies irse是莫扎特安魂曲中非常短小的樂章,然而它是等待最後審判的恐懼時刻,因此震怒之日的演繹也能看出指揮家的風格特點,每位指揮家對死亡的演繹處理都各有千秋,相比切利的沉思,瓦爾特則顯得更富有人的意味,激情與莊嚴並重,可以說,在老大師的指揮棒下,樂團的音色永遠是個奇蹟,永遠在準備著給予聽眾嶄新的驚喜。
11.科林·戴維斯版本
科林·戴維斯(Sir Colin Rex Davis,1927-)雖是英國指揮,但是指揮的多是德奧法作曲家的作品,也算是柏遼茲音樂的復興人。戴維斯指揮巴伐利亞廣交的莫安魂速度略偏快,樂隊不大,但聲音依然溫和典雅,層次分明,管風琴也是壯麗輝煌。相比切利的版本,個人認為戴維斯爵士明顯顯得沒有那麼字斟句酌,考慮也不是很周到,有些樂句的反覆地方甚至沒有最基本的強弱對比,一味激昂到底。值得一提的是男高音Schreier的演唱非常完美,尤其在Tuba mirum獨唱段時豔麗非凡。看DVD的時候覺得爵士先生真是充滿了英國紳士式的儒雅,不過似乎缺少些德國學究式的嚴謹。指揮棒在手中隨性揮舞,線條非常柔和,而不像託斯卡尼尼或者喬治塞爾那樣個人意志過於強烈。
12.庫普曼版本
庫普曼(Ton Koopman )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樂團的版本也屬於古樂版,與霍格伍德相同的是合唱部分使用童聲代替女高(吉斯伯格的版本也運用了這種方式),不同的是,庫普曼沒有另添A men一章(速度居然還是慢過了霍格伍德,足見霍格伍德速度之驚人),男童童聲的清麗明快也使得速度亦如前者一般非常之快。當我第一次聆聽法國ERATO(Erato的古樂尤其推薦,庫普曼,萊昂哈特都非常出色)的庫普曼版本時,就立刻感覺出來這亦是一張能與加迪納,霍格伍德媲美的優秀版本。庫普曼是荷蘭的古鋼琴家和指揮家,對巴洛克,尤其對巴赫情有獨鍾,他錄製的巴赫康塔塔更是精品之最。個人覺得庫普曼的安魂是最不沉重,最能走出「人境」的版本,也是最清新明麗,最充滿發自肺腑的生命歡欣和愉悅之情的一個版本,值得愛樂者們好好品讀一番。
13.卡爾·裡希特
裡希特(Karl Richter ,1926-1981)舉世公認的偉大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指揮家,巴赫音樂的絕對權威。裡希特的莫安魂到底好不好,這是一個很難統一說法的問題,有人認為裡希特不適合莫扎特的這部作品,但我個人還是很推崇裡赫特的。裡赫特指揮的這類安魂彌撒作品,無一例外都很優秀,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堪比克倫佩勒,巴赫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曲更是被愛樂者爭相購買和讚賞的最佳版。他的DG雙張亨德爾彌賽亞是我最喜歡的彌賽亞的版本。61年在Teldec錄製的這張唱片,整體速度偏慢,不過各個聲部非常清晰,均衡感還是相當好的。裡希特的指揮像他的演奏,戲劇性比較強烈,不僅剛柔相濟,而且帶有個人的思想和理解,音色豐富多變,充滿迷人的魅力。
14.朱裡尼版本
朱裡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 - 2005)是位剛過世7年的指揮大師,他指揮的幾部安魂曲我都非常喜愛,威爾第安魂,弗雷安魂,以及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都演繹出色,於是對他指揮的莫扎特安魂自然而然非常關注。在EMI見過兩版,sony見過一版。一般認為1978年的EMI立體聲版是非常出色的。通常充滿死亡意味的Dies irse演繹地非常安詳,充滿對上帝的讚美,即使末日到來,世界毀滅,此時面對上帝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這般的沉靜。如此莊嚴肅穆的作品中,並不怎樣多地體現迴腸盪氣的意味,而是更願意不時傳來一縷縷和煦的陽光,樂團的音色溫暖明亮,即使是弦樂器淺淺的撥奏也充滿人性的光輝和力量。
15.索爾蒂版本
索爾蒂(Sir Georg Solti,1912-1997)曾說過「莫扎特的音樂無一句不美」,因此他的一生都在為闡釋莫扎特最美的音樂而努力奉獻。曾經看過他的自傳,對他的嚴謹和一絲不苟印象深刻。索爾蒂指揮維也納愛樂及合唱團91年12月5日紀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的Decca版是非常優秀出色的版本。居然唱片發出的第一個音響非音樂,而是St. Stephen's Cathedral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鐘聲,鐘聲響過,頗有莊嚴肅穆的意味,全曲結束之後鐘聲也再次響起。在Dies irae和Sanctus之前,也有禱告。感覺Dies irae風格與伯恩斯坦頗有相似效果。索爾蒂的指揮非常嚴謹,以致前期指揮風格有人甚至認為過於拘束。視頻裡的索爵爺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精確精準無比,Kyrie相同樂句對比十分明顯,指揮棒起落分明,有稜有角,另外芭託莉的演唱也極為出色。
16.Kuijken四重奏樂團版本
我從沒想過自己能遇見這麼「奇葩」的版本,甚至沒料想過居然會有人把一套管弦樂作品改編成四重奏。改編者彼得·李希滕泰爾Peter·Lichtenthal(1780-1853)竟然是與莫扎特同時代的人物,學醫出身的他是莫扎特的狂熱崇拜者,將他的很多作品都改編成了室內樂。當我聽到Kuijken四重奏樂團所錄製的這個奇特的版本時,完全不能僅僅用一個驚愕形容。後來又找到了一個ORF的一個弦樂四重奏改編版本的錄音,也就見怪不怪了。以下是Kuijken四重奏樂團的成員的組成:第一小提琴Sigiswald Kuijken、第二小提琴Francois Fernandez、中提琴Marleen Thiers以及大提琴Wieland Kuijken。說實在的,一套管弦帶人聲的作品改編成僅僅用四樣樂器演奏的音樂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音色單薄,這其實也根本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可以預料,沒有管風琴,沒有龐大的管樂隊和弦樂隊,沒有龐大的合唱團,演奏出的效果就完全是沙龍的味道,缺少震撼的效果。Rex tremendae的三聲衝破雲霄的Rex用第一小提琴代替,單線條的聲音空而無味,沒有一絲上帝的讚美之味。原本有人聲加入的段落,演奏地使整個作品就像一個乾癟的橘子,毫無水分;只有到那些原本就沒有人聲的段落才會稍有些韻味。不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這樣的版本,畢竟這也算是提供了一個另類的莫扎特安魂曲。
以上基本已經涉及到最為常見和最常被論及的眾多版本。其實還有無數優秀的版本沒有談到,例如阿巴多,柯伯茲,莫斯特,布格斯,柯爾特斯等等指揮家的版本並無涉及,因為實在力不從心,沒有精力寫完所有的版本。明確說明上面介紹的版本所提供的評價均為個人意見和見解。正如我前文所說,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有上百個,而且每個人看待這些演繹效果的方式都有出入,正是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這些演繹的意見分歧非常正常,在此,表示非常歡迎大家指正批評,歡迎探討交流。
更多比較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