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心意

2021-03-03 悅網美文日賞

 

他不記得父親這一生在子女受到挫折或得到榮譽的時候曾經以擁抱來鼓舞或嘉勉他們,至於「我愛你」這三個字,這輩子是否曾經從父親的嘴巴裡冒出來過,他更始終存疑。

在母親年紀比較大的時候,他曾經有一次以玩笑的方式試探著問她:「媽,爸爸這輩子有沒有跟你說過「我愛你」?」

沒想到他母親的回答竟然是:「他?如果他跟我這樣講,我一定覺得他發瘋了,不然就是醉茫茫把我當成酒家女!」

不過,他倒是記得大約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父親傍晚回家的時候都會把他叫到身邊,打開鋁製的便當盒,用筷子戳起裡頭的兩顆魚丸遞給他,然後靜靜地看著他吃完。

也許這是人生中少數和父親那麼接近的時光,所以他記得特別清楚,尤其是父親那時候的神情——嘴角隱約的笑意和溫柔的眼神。

有一次他把這樣的記憶告訴母親時,她嚇了一跳,說:「你的腦袋到底什麼時候就開始有記憶?」

她說那陣子他父親和一些年齡相近的人每天都得帶便當去九份接受「國民兵」訓練,因為他父親吃飯一定要配湯,所以午餐時他會買一碗魚丸湯,只喝湯,魚丸則帶回來給兒子。

除此之外,往後似乎就沒有任何類似「父子情深」的記憶。

記得國小畢業他考上第一志願的初中時,裡長興奮到用「放送頭」全村廣播,說這是村子裡二、三十年來的第一次,說他個子雖然小,但是「辣椒要是會辣的話,再小的都辣」等等。

那幾天,村子裡所有人只要看到他莫不是笑臉和讚美,惟獨他父親不但像平常一般面無表情,甚至還當著他的面不以為然地跟人家說:「人家的孩子是畢業後開始出去賺錢,他卻開始花錢!」以及「有什麼好恭喜的,是不是個材料要長大以後才知道!」

不過,放俸那天當朋友以「兒子中狀元」這個理由要他父親去九份喝酒請客時,他父親卻又完全沒有拒絕的意思。

他不知道父親那天晚上到底喝到幾點才回來,只記得隔天醒來的時候,父親還在睡,鼾聲如雷、一身酒味。

媽媽到溪邊洗衣服去了,飯桌上除了早餐的飯菜和碗筷之外,還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的紙盒,裡頭是一支嶄新的「俾斯麥」牌的鋼筆。

他和念五年級的弟弟以及過暑假要升三年級的妹妹興奮地看著,但沒有人敢去叫醒父親,問這支鋼筆到底是要給誰,儘管他們心裡其實都清楚。

是他妹妹先開口,她小聲地說:「會不會是要給我的?我三年級了,要開始用鋼筆了……」

他父親的鼾聲忽然停了,不久之後他們聽見父親的聲音從統鋪那邊傳來,有點含糊地說:「你給我吃卡歹咧!(省省吧,你。別做夢了。)」

弟弟的成績老是不太好,所以他頗有自知之明地以哀兵的口氣說:「這一定不會是給我的啦……。」

父親也毫不猶豫地在裡頭回應說:「知道就好!」

是給他的,果然沒錯。

但當他隱忍著興奮,在弟妹羨慕的注視下小心地打開紙盒的時候,沒想到父親在裡頭又冷冷地出聲說:「那個不便宜哦……要是用壞了,你給我試試看!」

他那天的日記就是用那支新鋼筆寫的,他寫著:「爸爸今天買了一支俾斯麥的鋼筆給我,獎勵我考上初中。這支鋼筆很貴,爸爸可能要做好幾天的工。他的心意和這支筆我都要永遠珍惜……」

他和父親從沒「溝通」,但心意似乎彼此都懂。

 

相關焦點

  • 吳念真:心裡有一個人在,我們就不會寂寞
    十六歲的吳念真初中畢業,到臺北打工。疲勞、匱乏、寂寞,以及老闆的暴力相向,是日常工作的底色。每逢深夜,異鄉來客擠在逼仄的閣樓裡,相互敷藥,彼此安慰,伴著午夜電臺的音樂入夢。節目,叫《臺北上午零時》。歌名,也是如此。這些親歷的事,吳念真寫進了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因為處處有自己的影子,這部戲,他「用情至深」。整場演罷,很多觀眾悄悄地擦拭眼淚。
  • 吳念真講的故事
    吳念真打聽後得知,這本書70元,父親的工資一天才30元,一家七口,都靠他父親一人的薪水,如果向父母要求,他們會認為你神經病:老師怎麼會叫你看小說?吳念真那個時候唯一能做的是在礦上扛木頭掙錢,扛一根掙8毛錢。礦主很喜歡吳念真,因為他是村裡面聰明的小孩,念很好的學校,平時還幫村民們寫信。礦主問他為什麼做這種事呢,吳念真說明了緣由。
  • 吳念真的鄉愁
    作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從來不炫技,他的故事少有衝突和轉折,甚至平淡到幾乎沒有什麼起伏,也極少表達形而上的探討或者回溯本源的終極追問,只安心於細碎庸常的生活與細膩可觸的情感。當越來越多的大陸讀者開始熟悉張大春的駁雜、駱以軍的酷炫,吳念真的故事或許顯得有點「落後」。
  • 吳念真 純真人間
    舞臺上的點滴生活就這樣串聯起來,一群人用這些平實的話語,組成了非常有氛圍的家庭狀態。演出從日常問候,到激烈爭吵,再到結尾處再平緩不過的兩句話:爸,晚安。媽,晚安。 我們的家庭生活到底是怎樣的?這是吳念真最擅長表現的內容。內裡熱烈洶湧,外表隱忍壓抑,但溫暖內核恆久不變,在他出演和編劇的作品裡,這是家的模樣。
  • 吳念真:讓兒子抱著自己痛哭
    吳念真,中國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他曾做過多份工作,還保持著矜持的人文情懷,溫柔的尊重,給人不緊不慢的安定感,但卻是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者。他的兒子吳定謙也是著名的演藝明星。在兒子的培養和教育方面,吳念真特別重視父子之間的交流溝通,躬親示範。
  • 吳念真:思念
    女孩氣管不好,常感冒咳嗽,老師有一天在聯絡簿上寫說:鄰座的女生感冒了,只要她一咳嗽,孩子就皺著眉頭盯著她看,問他說是不是咳嗽的聲音讓你覺得煩?沒想到孩子卻說:不是,她咳得好辛苦哦,我好想替她咳!老師最後寫道:我覺得好丟臉,竟然用大人這麼自私的想法去污衊一個孩子那麼善良的心意。
  • 吳念真:大笑,或者一起擦眼淚
    「我繼續寫啊,寫完了把她叫醒。」吳念真淡淡地說。在風氣保守的1970年代,從熱戀到分開他倆也沒牽過手。 熬夜寫信封的往事,後來寫進了《戀戀風塵》劇本,卻被導演侯孝賢刪去,理由是「太煽情」。吳念真忍不住嘀咕:「我把真事全掏給他了,他還覺得假!」 其實《戀戀風塵》仍處處印刻著吳念真的青澀初戀。影片於1987年上映,隨即引發轟動。
  • 吳念真:經歷殘酷,卻能書寫溫暖
    這件事發生時,吳念真即將三十歲,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說不定會做同樣的事。吳念真15歲從鄉下到臺北。醬菜店、工廠小工友、中醫診所的學徒、幫富人遛狗……什麼工作都做過,但都幹不長。有一次,少年吳念真去臺北火車站後面的職業介紹所找工作、一間一間的小房子、小廣告密密挨挨、層層覆蓋。吳念真看到一個文書的廣告。按照當時的規矩:如果一個工作的月薪是600元,求職者要繳300元給職業介紹所。
  • 吳念真很會講故事
    吳念真先生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的《這些人,那些事》,不到 200 頁,大約講了 30 個小故事,真心覺得每個都很好看。
  • 吳念真 活在人間需要條件
    吳念真說,《臺北上午零時》就像他自己的「致青春」。
  • 人物吳念真:無用是嚴酷人生的養分
    他說,就跟女孩無聊跑去逛街試衣服一樣,起碼能讓心安頓下來,「人生沒有無用的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的逃離,是休息、犒賞自己的」。無用是養分人生就是從一大堆很嚴厲的狀況中掙扎過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是養分。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
  • 吳念真:往事何必轉頭看
    等著大幕開啟時,舞臺上出現了一樣的黑框眼鏡,一樣的襯衣,毛衣和工裝褲,這是劇裡中年的阿生。他和阿榮在麵攤重逢,兩人眼望著舞臺左區背景一轉、光一斜打、記憶深處,往事重現。「這是我在全劇裡最喜歡的橋段。」吳念真說,他是阿生的人物原型。 這一刻,吳念真靜看著舞臺上的故事,回溯著自己走過的命運。戲裡戲外,相隔四十餘年。
  • 吳念真:人生有些事情永遠也不能放下
    :「啊,我跟你講啊,我曾經……」很多故事,來自吳念真本人。在臺灣,吳念真被稱作「國寶級歐吉桑(大叔)」。他寫小說、寫劇本,當演員,是講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人。吳念真為什麼這麼會講故事?這源自於小時候,他最喜歡聽村裡大人在樹下休憩時的聊天。村裡人不會說艱深的書面語,所有經歷過的曲折故事用幾句話就可講完,再心酸的過往在過去之後也變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聽多了,約摸懂得平常人最愛怎樣的故事。吳念真是個鄉下人,出生在臺北縣瑞芳鎮九份村,那是一個靠礦吃飯的清貧小村。
  • 臺灣著名編劇吳念真:金馬獎是很可憐的
    以「這些故事﹒那些大師」為主題的大師對談講座,於11月28日在北京舉辦,臺灣著名文化大師吳念真、金像獎最佳編劇「新武俠片代表」徐皓峰、著名編劇史航一起暢談電影,分享戲劇創作的幕後故事。講座現場,徐皓峰和現場觀眾揭秘了他和多名導演的合作故事;吳念真妙語連珠,鼓勵大家回歸本真情感,同時他也發表了自己對金馬獎的看法。臺灣編劇看金馬:這個獎項其實很可憐吳念真作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靈魂人物,曾五度獲金馬獎最佳編劇,被譽為「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
  • 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
    變態的是,侯孝賢把吳念真初戀的故事掏出來,拍了《戀戀風塵》;更變態的是,有一次一家日媒約去家裡採訪,談的是《戀戀風塵》整個初戀的故事,吳太太端茶倒水氣爆了。(吳念真描述時說:靠!!哪有到家裡當著太太面問初戀的!!!我整個都被曬光了!!!)吳太太后來很認真的問吳念真:你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吳念真:奧黛麗赫本。
  • 【姿勢】吳念真: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
    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上小學時,吳念真借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回家看,下雨天被媽媽丟外面,他撿回來一頁一頁擦乾淨。媽媽沒念過書,覺得小說是閒書,哪有老師讓學生看小說的。16歲,他一個人去臺北,半工半讀,白天做學徒,晚上念夜間部。人如草芥,常常被各種人欺侮。現在回憶起來,吳念真很感激許多人看來無用的兩樣東西:閱讀和書寫。
  • 吳念真:「失去故鄉的人,沒有勇氣回去」
    那些因這些文字以及相應影像而認定吳念真該是那種沉鬱、悲愴,背負了很重臺灣情結的人,在初接觸吳念真時,多少會有些詫異。他怎麼可以有歡快、輕捷的一面?笑話隨時隨地冒出,人越多講得越歡。做這本書的宣傳,他一路從廣州到上海到北京,飯桌故事講得比各地菜品還要五彩斑斕。
  •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這是條春伯教授給吳念真的。吳念真,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今天菌菌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便是這位臺灣最會說故事的老先生,從這段短片裡,我們是否會喚起內心對於真正的知識分子的理解?
  • 吳念真哽咽:來不及給好角色
    金鐘視帝吳朋奉上(5)月26日被姪女發現猝逝家中,享年55歲,噩耗震驚了演藝圈,今(7)日是吳朋奉的告別式,導演吳念真與多位演藝圈的好友都來送吳朋奉最後一程,吳念真更在致辭時數度哽咽,足以顯示兩人的好感情。
  • 不了解吳念真,怎能看懂《一一》和《戀戀風塵》?
    吳念真打聽後得知,這本書70元,父親的工資一天才30元,一家七口,都靠他父親一人的薪水,如果向父母要求,他們會認為你神經病:老師怎麼會叫你看小說?吳念真那個時候惟一能做的是在礦上扛木頭掙錢,扛一根掙8毛錢。礦主很喜歡吳念真,因為他是村裡面聰明的小孩,念很好的學校,平時還幫村民們寫信。礦主問他為什麼做這種事呢,吳念真說明了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