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吳念真: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

2021-02-11 正和島

導讀


來源:新周書房 作者:金雯

從大學畢業進入電影公司,吳念真的人生就是沒玩沒了地忙碌,拍廣告、做劇場、寫專欄、寫劇本……「忙」幾乎成了一種困擾,怕事情沒做完或沒做好給別人帶來麻煩。工作一天後,他常常一人發呆,什麼也不想,或者看一些很蠢的電視節目。他說,就跟女孩無聊跑去逛街試衣服一樣,起碼能讓心安頓下來,「人生沒有無用的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的逃離,是休息、犒賞自己的」。

無用是養分

人生就是從一大堆很嚴厲的狀況中掙扎過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是養分。

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上小學時,吳念真借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回家看,下雨天被媽媽丟外面,他撿回來一頁一頁擦乾淨。媽媽沒念過書,覺得小說是閒書,哪有老師讓學生看小說的。16歲,他一個人去臺北,半工半讀,白天做學徒,晚上念夜間部。人如草芥,常常被各種人欺侮。現在回憶起來,吳念真很感激許多人看來無用的兩樣東西:閱讀和書寫。「閱讀中得到安慰,書寫把情緒寫出來,要不然早就瘋了,說不定還會去殺人。」那時候,被欺負之後最好笑的「報仇」辦法就是寫一個小說投稿,把討厭的人的名字放進去小說裡,將他罵一通。

吳念真當了三年特種兵,很多人認為當兵很倒黴,無用至極,三年就鬼混過去了,他覺得自己在軍隊長大了很多。軍隊裡有各種不同的人:有大陸過去的老兵、臺灣各地的新兵,他們家裡都是做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教育程度,有坐過牢的。同他們相處,聽各種故事,知道了不同人的生命經驗。

當時一起的有一個兵,家裡是開老人茶室(服務對象是老人的色情場所)的,喜歡上了在那裡謀生的一個女生,但是他不久便來金門當兵了。後來女生竟然自願到金門的831(軍中樂園)「獻身國家」。有一天,這位阿兵哥想去找她,順便問她要舊玻璃絲襪通槍管,吳念真弄了一個車載他過去。本來說好去去就回,結果等了一下午,不免抱怨,阿兵哥說,我們一直聊天,最後她說沒有什麼好請我的,就請我跟她做一次。那是個陰鬱的下午,吳念真突然覺得好蒼涼,眼淚就下來了,搞得對方很無措,問他:「你哭什麼哦。」現在想來,一對昔日戀人,在那樣的處境之下,用這種相濡以沫的方式度過了一個下午,蒼涼之中倒是也有一絲暖意。

社會福利不好,「無用」便需要更多掙扎

當了三年兵的吳念真回到臺北,準備選專業考大學夜間部。「那時候二十三四歲,本能地覺得必須負擔家計、奉養父母。念會計是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我蠻想寫東西的,但是寫東西不能活下去。」他只得走一條「有用」與「無用」之間的折中路線,找一份餬口的工作,業餘寫作。他喜歡作家鄭清文,老先生白天在銀行做事,有空就寫文章,四十年筆耕不輟,是二戰之後臺灣本省第二代作家的代表,善寫「悲劇的流程」(臺灣作家李喬語)。

大四時,吳念真去中央電影公司當企劃,幫人家寫第一個劇本,改來改去,幾遍之後才通過。人家會發現他「人挺好用的」,讓他改幾次就改幾次,從也不生氣。到後來,寫劇本賺的錢可以生活了,就入了這個電影行業,做了自己愛做的事情。其實「老實講念會計並不喜歡,但是為了生存你必須承擔的,現在年輕人能夠選擇樂趣,我們那個年代機會不多」。

吳念真考大學時可以報80多個專業,分為甲乙丙丁四項,農學院跟醫科放在一起,考不上醫科就變成農夫;丙組是商科和法律,上不了法律系就做一個商人。對於這種劃分,吳念真迄今都覺得有些荒謬。「你學的不是你用的,是自己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找到一個喜歡的方向,才會去做。多數人是莫名其妙從事某個行業,是被選而不是自己選的。」而且,自己的選擇還被社會主流價值看做是怪物。當年會計系的教授聽說他要去電影公司上班,著急地勸他:「不要去電影圈,那是個大染缸。」

吳念真三十七八歲離開電影公司,在家寫劇本,他媽媽擔心到睡不著,覺得:「完了完了,兒子失業了。」她一直希望他當個安穩的公務員。隔壁鄰居看他天天沒事在巷子口掃落葉,就跑去跟他太太講,附近有個學校缺一個代課老師,你先生在家裡,要不要去那裡上班?

後來,兒子吳定謙念了臺大的戲文系。他開玩笑說,「我一聽蠻危險的,將來可能沒辦法養我,讀財務、資訊工程的話,或許還有點希望」。兒子最後還是說服了他,理由是社會系可以跟許多人接觸,幫人解決問題。而戲劇可以安慰別人。他說兒子有過思考過程,便支持他。

自己那一代人因為社會福利不好,生計被擺在第一位,常常有現實與理想的掙扎,所有如果可以,就讓下一代做想做的事吧,他不希望自己將來成為後輩的負擔,連生病之後的看護險都買好了。

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

「大部分人都是無法自我把握的,誰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那是成功學瞎說的。人生就是摸索,摸索到一個認為合適的,然後就去做了。」經常在機場書店看到「30歲之前賺到第一個一千萬」之類的成功學書,吳念真說,你可以用來自我鼓舞,但是不要當做自我麻醉。最沒用是成功學,看那類書跟看相命的書一樣。成功是沒法拷貝的,成功之後寫自己如何成功的,那是「成功人士」的自我解釋。而且他們有一樣東西永遠不會講——機運。吳念真曾經訪問過長榮公司的老闆張榮發,張榮發跟他說,「剛開始做生意是機會好,不是我厲害」。

吳念真說,到這個年紀愈發相信父母說過的:人一輩子能得到多少是註定好的。就像偶像明星很紅很紅,但是不可能永遠站在舞臺的中心。他倒寧願看失敗的人寫他們的人生。他說有一個朋友做生意常常失敗,每次都說自己是「對照組」——沒有我這種失敗者怎麼能顯現別人的成功?講得挺悲慘也挺好笑。

很多人被自己的命運壓住了,其實一半以上的人都這樣,在一個生活面上平淡的過一生。但起碼可以找到一個樂趣支撐自己。所以,現在流行小確幸,小而確定的幸福。吳念真說:「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這個世界不可能每個人都功成名就。書本應該告訴人們的是,失敗是平常的,人本來是平凡的。」但是努力還是有用的,「起碼怨天尤人起來還有點理由吧。」吳念真喜歡畫家、詩人趙二呆,此人一生慘烈,最困頓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常常用這句話使自己安定下來。

很多年前,父親病重,他曾經陪母親一起去看過相命師,相命師說他父親「活得辛苦,去得也艱難……」看完他的八字後說,「你也活得辛苦,不過,一生衣食無憂、朋友圍繞,勞心勞神,皆屬必然,其他,我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吳念真覺得這位相命師是哲學家。

只為維持生命而活是真正的無用

11年前,吳念真與楊德昌合作電影《一一》,他是編劇和主演,今年9月在大陸宣傳新書《這些人,那些事》時,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這部電影以及片中的男主角NJ,「NJ這個角色沒有演,就是我自己。」16歲就出來工作,吳念真說自己是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人了,「很多事情能承擔就承擔,心裡壓很多東西,也不會跟人講,面對我需要應對的場面,不管自己怎樣,我都會將它弄得很熱絡。」

《一一》中NJ對再度重逢的初戀說「我一生從來沒愛過另外一個」。在小說《天夢》中,吳念真筆下的男主角對每一個女朋友都說了這句「善意的謊言」。吳念真自己是不太信任這句話的,當姻緣沒有結果時,什麼話都可以說,就像沒有釣到的那條魚,永遠是最大。但是他相信一輩子會牽掛一個人,相信會有那種無回報的愛。像大學時代的女友,常常會掛念她生活好不好。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分開了,再後來他跟別人戀愛結婚,而她一直沒結婚,父母過世後就剩她一個人。有一次,吳念真打電話給她,問她,「你有沒有想過你老的時候怎麼辦?」她哭了出來,說:「你為什麼替我想比我自己還多。」吳念真說,經過那麼多年前,很難說這是不是愛了,已經變成心裡很記掛的東西。最後,好像是為了破除自己的「深情」形象。吳念真說,如果女生說,哪一天死了,我最想看到的是你,我會說不要,我怕看到快死的人,好難看的。讓人想起那個著名的機智問答,太太問他:「你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吳念真答曰:「奧黛麗·赫本。」

2012年,吳念真整六十,這幾年也有親人陸續故去。他說,悲痛是養分,人的一生就是必須去承擔,生命來來去去都是正常的。「死亡就像你要去巴黎然後在法蘭克福轉機,只是轉換而已。」他交代兒子:「65歲之後動刀,如果只是為苟延殘喘,就不要動我了。」只為維持生命而活,那是真正的無用。

相關焦點

  • 人物吳念真:無用是嚴酷人生的養分
    他說,就跟女孩無聊跑去逛街試衣服一樣,起碼能讓心安頓下來,「人生沒有無用的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的逃離,是休息、犒賞自己的」。無用是養分人生就是從一大堆很嚴厲的狀況中掙扎過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是養分。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
  • 吳念真:讓兒子抱著自己痛哭
    吳念真在他的兒子出生後,就跟太太說:「他要當兒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樣,沒大沒小,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能跑回來抱著父母哭,那說明父母的教育就成功了。」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是個很聽話的小孩,從未挨過罵,父子之間真的沒有衝突過。「葛格」這是吳念真夫妻平常對兒子的稱呼,最兇的時候,他們會直接喊兒子的名字「吳定謙」。
  • 吳念真講的故事
    到第三天,礦主實在看不下去了,交給吳念真70元,但有一個條件:看完書要給我講故事。吳念真感激之餘滿口答應。70元剛剛夠買書,暑假已經沒有免費的火車票,如果自己坐火車去買,錢就不夠了,吳念真只能等待村裡有人去基隆。他第一個拜託的是一個鄰居,鄰居要去看望在基隆海關做事的孩子,兩個星期後回來。兩個星期後,吳念真興衝衝地跑去,鄰居說走了一半就忘記書名了,那時候又沒有電話。
  • 吳念真 活在人間需要條件
    吳念真說,這齣戲就像他自己的「致青春」。「人到中年,有時忙得忘了自己的根,你會回溯記憶裡感情最重的部分,那也是你最單純、最有希望的部分。《臺北上午零時》是一首臺語老歌,也是那年一檔夜間廣播節目,16歲初到臺北打拼,它陪伴我很長一段時光。那時候在外忙碌一天,回來洗完澡給家裡寫信,收音機旁就播這個節目。我一邊流淚一邊寫,總覺得可以在這裡得到激勵,因為它告訴你,有夢想就可以了。
  • 吳念真:經歷殘酷,卻能書寫溫暖
    觀察各種各樣的人,揣摩他們的心理,曾經是底層少年吳念真最大的樂趣。到服兵役時,他這方面的功夫已經駕輕就熟:部隊裡什麼人都有。有人家裡窮,有人很有錢,有鄉下來的、有不認識字的、有強姦未遂的……跟大專兵說話可以酸來酸去;如果問強姦未遂的為何未遂,想都不用想,一定一鼻子灰:因為是你媽媽,看她很老,所以就放棄……及長,臺灣的劇作家中,吳念真這方面的功夫無人能敵:跟三教九流打交道,販夫走卒的語言信手拿來,把市井悲歡寫得深情而文藝。
  • 吳念真的鄉愁
    作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從來不炫技,他的故事少有衝突和轉折,甚至平淡到幾乎沒有什麼起伏,也極少表達形而上的探討或者回溯本源的終極追問,只安心於細碎庸常的生活與細膩可觸的情感。當越來越多的大陸讀者開始熟悉張大春的駁雜、駱以軍的酷炫,吳念真的故事或許顯得有點「落後」。
  • 吳念真 純真人間
    他不但是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繆斯」,在《一一》裡完美演繹「中國長子」,在《戀戀風塵》裡,用大銀幕講述初戀故事。他還做編劇、寫小說,從凡常生活中提煉最動人的故事,並把它們搬上舞臺。 再過幾天,1月22日至25日,吳念真將帶著他的舞臺劇《人間條件:臺北上午零時》綻放於北京國家大劇院,現在已經在裝臺啦。 這一次,他終於有機會給在北京喜愛他的人,好好講一次故事了。
  • 吳念真哽咽:來不及給好角色
    金鐘視帝吳朋奉上(5)月26日被姪女發現猝逝家中,享年55歲,噩耗震驚了演藝圈,今(7)日是吳朋奉的告別式,導演吳念真與多位演藝圈的好友都來送吳朋奉最後一程,吳念真更在致辭時數度哽咽,足以顯示兩人的好感情。
  •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這是條春伯教授給吳念真的。吳念真,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今天菌菌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便是這位臺灣最會說故事的老先生,從這段短片裡,我們是否會喚起內心對於真正的知識分子的理解?
  • 吳念真:往事何必轉頭看
    等著大幕開啟時,舞臺上出現了一樣的黑框眼鏡,一樣的襯衣,毛衣和工裝褲,這是劇裡中年的阿生。他和阿榮在麵攤重逢,兩人眼望著舞臺左區背景一轉、光一斜打、記憶深處,往事重現。「這是我在全劇裡最喜歡的橋段。」吳念真說,他是阿生的人物原型。 這一刻,吳念真靜看著舞臺上的故事,回溯著自己走過的命運。戲裡戲外,相隔四十餘年。
  • 吳念真:大笑,或者一起擦眼淚
    儘管被譽為「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可那往往是別人的故事。他喜歡聽人家講段子,然後轉述,再將家事和心事雜糅其間,令外人難以分辨。這不是矯情,而是天性。他不擅直接表露情感,無論是消極的,抑或積極的。弟弟自殺後,有段時間吳念真找過若干心理醫生,到最後,「沒有醫生有把握跟我談」。從此他只進行自我治療:讀書、寫作、拍電影、排舞臺劇。
  • 吳念真:心裡有一個人在,我們就不會寂寞
    十六歲的吳念真初中畢業,到臺北打工。疲勞、匱乏、寂寞,以及老闆的暴力相向,是日常工作的底色。每逢深夜,異鄉來客擠在逼仄的閣樓裡,相互敷藥,彼此安慰,伴著午夜電臺的音樂入夢。節目,叫《臺北上午零時》。歌名,也是如此。這些親歷的事,吳念真寫進了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因為處處有自己的影子,這部戲,他「用情至深」。整場演罷,很多觀眾悄悄地擦拭眼淚。
  • 吳念真:你一旦懂得人生,一切都已經遠了
    我說你為什麼要走那麼遠的路跑過來?她說要學理髮。我說你會留在上海嗎?她說不,上海很花錢的,我想回老家。我說,回老家幹什麼?她回答,我要開理髮店,裡邊能放5張椅子。」吳念真說,聽到這席話,從鏡子裡望見女生的神情和「一雙紅紅的勞動的手」,忽然就看到了1970年代剛到臺北的自己,「心裡有那麼簡單,但又可以達成的願望。」這個故事,吳念真在兩天時間裡,有詳有略地說了三次。
  • 1.24-1.25【吳念真電影作品展映】《戀戀風塵》《光陰的故事》《無言的山丘》等(含吳念真見面會)
    ——顏元 吳念真經典電影作品展映時間:2015年1月24日-25日地點: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小西天廳)票價:《戀戀風塵》60元 其他影片40元地點:小西天牌樓西邊文慧園路三號交通:939、726、826、22、38、104電話:822962291月19—25日,吳念真內地交流周
  • 吳念真:人生有些事情永遠也不能放下
    有苦有難,在面對時有幾次竟沒法繼續讀下去,只覺得胸口奇悶,只能把書放下。能用短短的篇幅就抓住人心底情感,被稱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當之無愧。他說,「任何事情沒有辦法感動我自己的時候我不會把它寫成文字想去感動別人,我覺得這個部分最重要。」頂著導演、作家、編劇、演員、製片、主持人等等頭銜,在十點君眼裡,他無論在哪裡出現,都是尋常人的面貌,都是本色出演。在臺灣,吳念真被稱作「國寶級歐吉桑(大叔)」。
  • 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
    編輯勸吳要用一個名字積累credit,於是沿用下去。編輯說:加個吳字嘛,吳念真,就是不念真了~這個名字給他家裡帶來很大的困擾。每次有人打電話來,吳太太接電話,聽到找「吳念真」就很生氣;聽到另外一個名字,就很嗲聲嗲氣。
  • 臺灣著名編劇吳念真:金馬獎是很可憐的
    以「這些故事﹒那些大師」為主題的大師對談講座,於11月28日在北京舉辦,臺灣著名文化大師吳念真、金像獎最佳編劇「新武俠片代表」徐皓峰、著名編劇史航一起暢談電影,分享戲劇創作的幕後故事。講座現場,徐皓峰和現場觀眾揭秘了他和多名導演的合作故事;吳念真妙語連珠,鼓勵大家回歸本真情感,同時他也發表了自己對金馬獎的看法。臺灣編劇看金馬:這個獎項其實很可憐吳念真作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靈魂人物,曾五度獲金馬獎最佳編劇,被譽為「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
  • 也許生活會騙人,但是用心付出的努力從不會騙人【芭姐日常】
    我的工作淡旺季比較明顯,高峰期的時候會加很多班,本來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有一個月上了264個小時。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加這麼多的班,我當時是因為,接的案子有一部分是不太熟悉,甚至有些是完全沒做過的,但是當時又沒有人帶著我,基本所有的東西都要靠自己摸索。
  • 吳念真:「失去故鄉的人,沒有勇氣回去」
    他還創作過舞臺劇,寫過一串自稱有好有爛的歌。  「臺灣全方位的創意人」,當人們用這個稱謂概括吳念真時,其實已經意味著,屬於他的標籤多到貼不下。但是看過他最新出版的《這些人,那些事》的讀者,都可能願意將他直接稱為說故事的人。
  • 講座實錄(上篇) 吳念真:我的人生有很多「意外」
    我常跟年輕的朋友講說,當你對前途保有信心,不渴求什麼的時候,冥冥中就會有股力量把你往前推。——吳念真1月5日晚,吳念真老師在上海舉辦講座,為我們講述了他那個年代的故事,以及他「意外的人生」。‍新閱會作為這場講座的協辦方,為大家送上講座實錄!由於吳念真老師講了兩個多小時,內容真的非常多,我們將在今明兩天,分為上、下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