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念真:無用是嚴酷人生的養分

2021-02-08 編劇幫

來源:新周刊 金雯/文 (吳念真,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本名吳文欽)

從大學畢業進入電影公司,吳念真的人生就是沒玩沒了地忙碌,拍廣告、做劇場、寫專欄、寫劇本……「忙」幾乎成了一種困擾,怕事情沒做完或沒做好給別人帶來麻煩。工作一天後,他常常一人發呆,什麼也不想,或者看一些很蠢的電視節目。他說,就跟女孩無聊跑去逛街試衣服一樣,起碼能讓心安頓下來,「人生沒有無用的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的逃離,是休息、犒賞自己的」。

無用是養分


人生就是從一大堆很嚴厲的狀況中掙扎過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是養分。


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上小學時,吳念真借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回家看,下雨天被媽媽丟外面,他撿回來一頁一頁擦乾淨。媽媽沒念過書,覺得小說是閒書,哪有老師讓學生看小說的。16歲,他一個人去臺北,半工半讀,白天做學徒,晚上念夜間部。人如草芥,常常被各種人欺侮。現在回憶起來,吳念真很感激許多人看來無用的兩樣東西:閱讀和書寫。「閱讀中得到安慰,書寫把情緒寫出來,要不然早就瘋了,說不定還會去殺人。」那時候,被欺負之後最好笑的「報仇」辦法就是寫一個小說投稿,把討厭的人的名字放進去小說裡,將他罵一通。


吳念真當了三年特種兵,很多人認為當兵很倒黴,無用至極,三年就鬼混過去了,他覺得自己在軍隊長大了很多。軍隊裡有各種不同的人:有大陸過去的老兵、臺灣各地的新兵,他們家裡都是做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教育程度,有坐過牢的。同他們相處,聽各種故事,知道了不同人的生命經驗。


當時一起的有一個兵,家裡是開老人茶室(服務對象是老人的色情場所)的,喜歡上了在那裡謀生的一個女生,但是他不久便來金門當兵了。後來女生竟然自願到金門的831(軍中樂園)「獻身國家」。有一天,這位阿兵哥想去找她,順便問她要舊玻璃絲襪通槍管,吳念真弄了一個車載他過去。本來說好去去就回,結果等了一下午,不免抱怨,阿兵哥說,我們一直聊天,最後她說沒有什麼好請我的,就請我跟她做一次。那是個陰鬱的下午,吳念真突然覺得好蒼涼,眼淚就下來了,搞得對方很無措,問他:「你哭什麼哦。」現在想來,一對昔日戀人,在那樣的處境之下,用這種相濡以沫的方式度過了一個下午,蒼涼之中倒是也有一絲暖意。

社會福利不好,「無用」便需要更多掙扎


當了三年兵的吳念真回到臺北,準備選專業考大學夜間部。「那時候二十三四歲,本能地覺得必須負擔家計、奉養父母。念會計是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我蠻想寫東西的,但是寫東西不能活下去。」他只得走一條「有用」與「無用」之間的折中路線,找一份餬口的工作,業餘寫作。他喜歡作家鄭清文,老先生白天在銀行做事,有空就寫文章,四十年筆耕不輟,是二戰之後臺灣本省第二代作家的代表,善寫「悲劇的流程」(臺灣作家李喬語)。


大四時,吳念真去中央電影公司當企劃,幫人家寫第一個劇本,改來改去,幾遍之後才通過。人家會發現他「人挺好用的」,讓他改幾次就改幾次,從也不生氣。到後來,寫劇本賺的錢可以生活了,就入了這個電影行業,做了自己愛做的事情。其實「老實講念會計並不喜歡,但是為了生存你必須承擔的,現在年輕人能夠選擇樂趣,我們那個年代機會不多」。


吳念真考大學時可以報80多個專業,分為甲乙丙丁四項,農學院跟醫科放在一起,考不上醫科就變成農夫;丙組是商科和法律,上不了法律系就做一個商人。對於這種劃分,吳念真迄今都覺得有些荒謬。「你學的不是你用的,是自己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找到一個喜歡的方向,才會去做。多數人是莫名其妙從事某個行業,是被選而不是自己選的。」而且,自己的選擇還被社會主流價值看做是怪物。當年會計系的教授聽說他要去電影公司上班,著急地勸他:「不要去電影圈,那是個大染缸。」


吳念真三十七八歲離開電影公司,在家寫劇本,他媽媽擔心到睡不著,覺得:「完了完了,兒子失業了。」她一直希望他當個安穩的公務員。隔壁鄰居看他天天沒事在巷子口掃落葉,就跑去跟他太太講,附近有個學校缺一個代課老師,你先生在家裡,要不要去那裡上班?


後來,兒子吳定謙念了臺大的戲文系。他開玩笑說,「我一聽蠻危險的,將來可能沒辦法養我,讀財務、資訊工程的話,或許還有點希望」。兒子最後還是說服了他,理由是社會系可以跟許多人接觸,幫人解決問題。而戲劇可以安慰別人。他說兒子有過思考過程,便支持他。


自己那一代人因為社會福利不好,生計被擺在第一位,常常有現實與理想的掙扎,所有如果可以,就讓下一代做想做的事吧,他不希望自己將來成為後輩的負擔,連生病之後的看護險都買好了。

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


「大部分人都是無法自我把握的,誰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那是成功學瞎說的。人生就是摸索,摸索到一個認為合適的,然後就去做了。」經常在機場書店看到「30歲之前賺到第一個一千萬」之類的成功學書,吳念真說,你可以用來自我鼓舞,但是不要當做自我麻醉。最沒用是成功學,看那類書跟看相命的書一樣。成功是沒法拷貝的,成功之後寫自己如何成功的,那是「成功人士」的自我解釋。而且他們有一樣東西永遠不會講——機運。吳念真曾經訪問過長榮公司的老闆張榮發,張榮發跟他說,「剛開始做生意是機會好,不是我厲害」。


吳念真說,到這個年紀愈發相信父母說過的:人一輩子能得到多少是註定好的。就像偶像明星很紅很紅,但是不可能永遠站在舞臺的中心。他倒寧願看失敗的人寫他們的人生。他說有一個朋友做生意常常失敗,每次都說自己是「對照組」——沒有我這種失敗者怎麼能顯現別人的成功?講得挺悲慘也挺好笑。


很多人被自己的命運壓住了,其實一半以上的人都這樣,在一個生活面上平淡的過一生。但起碼可以找到一個樂趣支撐自己。所以,現在流行小確幸,小而確定的幸福。吳念真說:「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這個世界不可能每個人都功成名就。書本應該告訴人們的是,失敗是平常的,人本來是平凡的。」但是努力還是有用的,「起碼怨天尤人起來還有點理由吧。」吳念真喜歡畫家、詩人趙二呆,此人一生慘烈,最困頓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常常用這句話使自己安定下來。


很多年前,父親病重,他曾經陪母親一起去看過相命師,相命師說他父親 「活得辛苦,去得也艱難……」看完他的八字後說,「你也活得辛苦,不過,一生衣食無憂、朋友圍繞,勞心勞神,皆屬必然,其他,我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吳念真覺得這位相命師是哲學家。

只為維持生命而活是真正的無用


11年前,吳念真與楊德昌合作電影《一一》,他是編劇和主演,今年9月在大陸宣傳新書《這些人,那些事》時,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這部電影以及片中的男主角NJ,「NJ這個角色沒有演,就是我自己。」16歲就出來工作,吳念真說自己是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人了,「很多事情能承擔就承擔,心裡壓很多東西,也不會跟人講,面對我需要應對的場面,不管自己怎樣,我都會將它弄得很熱絡。」


《一一》中NJ對再度重逢的初戀說「我一生從來沒愛過另外一個」。在小說《天夢》中,吳念真筆下的男主角對每一個女朋友都說了這句「善意的謊言」。吳念真自己是不太信任這句話的,當姻緣沒有結果時,什麼話都可以說,就像沒有釣到的那條魚,永遠是最大。但是他相信一輩子會牽掛一個人,相信會有那種無回報的愛。像大學時代的女友,常常會掛念她生活好不好。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分開了,再後來他跟別人戀愛結婚,而她一直沒結婚,父母過世後就剩她一個人。有一次,吳念真打電話給她,問她,「你有沒有想過你老的時候怎麼辦?」她哭了出來,說:「你為什麼替我想比我自己還多。」吳念真說,經過那麼多年前,很難說這是不是愛了,已經變成心裡很記掛的東西。最後,好像是為了破除自己的「深情」形象。吳念真說,如果女生說,哪一天死了,我最想看到的是你,我會說不要,我怕看到快死的人,好難看的。讓人想起那個著名的機智問答,太太問他:「你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吳念真答曰:「奧黛麗·赫本。」


2012年,吳念真整六十,這幾年也有親人陸續故去。他說,悲痛是養分,人的一生就是必須去承擔,生命來來去去都是正常的。「死亡就像你要去巴黎然後在法蘭克福轉機,只是轉換而已。」他交代兒子:「65歲之後動刀,如果只是為苟延殘喘,就不要動我了。」 只為維持生命而活,那是真正的無用。

相關焦點

  • 【姿勢】吳念真:努力必有成就是騙人的
    他說,就跟女孩無聊跑去逛街試衣服一樣,起碼能讓心安頓下來,「人生沒有無用的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的逃離,是休息、犒賞自己的」。無用是養分人生就是從一大堆很嚴厲的狀況中掙扎過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是養分。在吳念真成長的九份礦區,文學這樣的東西是無用的。
  • [2011上海書展推薦書目]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
  • 吳念真的鄉愁
  • 吳念真:你一旦懂得人生,一切都已經遠了
    對吳念真而言,「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很難忘記的,因為到最後人改變了嘛。」都不一樣了。他說。二有一件事可能還是一樣的。吳念真仍然在講故事。最新的版本和舞臺劇有關。「人生一直在意外。舞臺劇是我人生最大的意外。」起初,吳念真只是純粹的劇場觀眾。因為有「很多做劇場的朋友」,才時常有演出贈票、彩排邀約。
  • 新年來大不同聽吳念真講他「意外的人生」|人生大不同·演講
    通過以下這段視頻,你或許能更全面地了解吳念真先生。(視頻較耗流量,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幾周前,大不同君曾在「人生大不同·樣本」版塊裡,發布過一篇吳念真寫給其兒子的暖文。當大伙兒得知吳念真將在明年1月初登上大不同演講的舞臺時,皆是一片叫好聲。
  • 讀書 | 《這些人,那些事》: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
  • 《極地》嚴酷漫長的人生
    危機四伏的草原上求生的多吉次巴,跋山涉水去放電影的放映員白瑪,翻山越嶺去採集草藥的老年三姐妹,都讓我們看到了嚴酷生活裡流淌出的熱情。 苦難的生活中,三位衣著依舊鮮豔的老人,已步履蹣跚。她們在斷斷續續的歌聲中仍然翩翩起舞,活出自己灑脫的人生。
  • 吳念真 活在人間需要條件
    單純的信任和情義,現在已經沒有了人物周刊:這一系列舞臺劇作品為何取名《人間條件》?吳念真:活在人間需要條件,我覺得,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給予和接受,你必須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當我接受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感恩?給予的時候,我只是在誠懇地幫忙。
  • 吳念真:人生有些事情永遠也不能放下
    :「啊,我跟你講啊,我曾經……」很多故事,來自吳念真本人。在臺灣,吳念真被稱作「國寶級歐吉桑(大叔)」。他寫小說、寫劇本,當演員,是講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人。吳念真為什麼這麼會講故事?這源自於小時候,他最喜歡聽村裡大人在樹下休憩時的聊天。村裡人不會說艱深的書面語,所有經歷過的曲折故事用幾句話就可講完,再心酸的過往在過去之後也變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聽多了,約摸懂得平常人最愛怎樣的故事。吳念真是個鄉下人,出生在臺北縣瑞芳鎮九份村,那是一個靠礦吃飯的清貧小村。
  • 【人生故事】憶光陰 念真情 吳念真的」這些人 那些事「
    來滬宣傳期間,他走進了SMG藝術人文頻道《可凡傾聽》欄目,憶光陰,念真情。節目將於今明(1月31日、2月1日)每晚19:30在SMG藝術人文頻道《可凡傾聽》播出。  回憶故鄉 哀生者怕離別  無論是文字、影像還是舞臺,吳念真始終如一地堅持記錄臺灣本土小人物的故事。為小人物代言。
  • 吳念真:讓兒子抱著自己痛哭
    吳念真在他的兒子出生後,就跟太太說:「他要當兒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樣,沒大沒小,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能跑回來抱著父母哭,那說明父母的教育就成功了。」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是個很聽話的小孩,從未挨過罵,父子之間真的沒有衝突過。「葛格」這是吳念真夫妻平常對兒子的稱呼,最兇的時候,他們會直接喊兒子的名字「吳定謙」。
  • 講座實錄(上篇) 吳念真:我的人生有很多「意外」
    我常跟年輕的朋友講說,當你對前途保有信心,不渴求什麼的時候,冥冥中就會有股力量把你往前推。我人生遇到過很多事,如今再回頭看,才發現好事是上天賞賜的,壞事對我來講是一種試探,更是一種轉機。——吳念真1月5日晚,吳念真老師在上海舉辦講座,為我們講述了他那個年代的故事,以及他「意外的人生」。‍新閱會作為這場講座的協辦方,為大家送上講座實錄!由於吳念真老師講了兩個多小時,內容真的非常多,我們將在今明兩天,分為上、下篇發布。
  • 北青藝評吳念真舞臺劇--不是珍品 但很珍貴
    從一開場的道口鳴笛,吳念真就把我們拽進了臺北鐵路邊一處民居區,破舊、喧囂、平淡,接下來的故事不曾改換地址,全在這巴掌大的地盤裡,錯綜發生著。貌似無奇甚至無聊的生活碎片,卻被吳念真發掘出美好動人的細節。組合起來,閃閃發光。他能在身邊的雞毛蒜皮、鍋碗瓢盆裡找到寶貝,讓觀眾喜聞樂見。展示身邊生活,顯然不是吳念真的欲望。
  •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
    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這是條春伯教授給吳念真的。吳念真,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今天菌菌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便是這位臺灣最會說故事的老先生,從這段短片裡,我們是否會喚起內心對於真正的知識分子的理解?
  • 吳念真:往事何必轉頭看
    等著大幕開啟時,舞臺上出現了一樣的黑框眼鏡,一樣的襯衣,毛衣和工裝褲,這是劇裡中年的阿生。他和阿榮在麵攤重逢,兩人眼望著舞臺左區背景一轉、光一斜打、記憶深處,往事重現。「這是我在全劇裡最喜歡的橋段。」吳念真說,他是阿生的人物原型。 這一刻,吳念真靜看著舞臺上的故事,回溯著自己走過的命運。戲裡戲外,相隔四十餘年。
  • 吳念真 純真人間
    舞臺上的點滴生活就這樣串聯起來,一群人用這些平實的話語,組成了非常有氛圍的家庭狀態。演出從日常問候,到激烈爭吵,再到結尾處再平緩不過的兩句話:爸,晚安。媽,晚安。 我們的家庭生活到底是怎樣的?這是吳念真最擅長表現的內容。內裡熱烈洶湧,外表隱忍壓抑,但溫暖內核恆久不變,在他出演和編劇的作品裡,這是家的模樣。
  • 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
    變態的是,侯孝賢把吳念真初戀的故事掏出來,拍了《戀戀風塵》;更變態的是,有一次一家日媒約去家裡採訪,談的是《戀戀風塵》整個初戀的故事,吳太太端茶倒水氣爆了。(吳念真描述時說:靠!!哪有到家裡當著太太面問初戀的!!!我整個都被曬光了!!!)吳太太后來很認真的問吳念真:你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吳念真:奧黛麗赫本。
  • 吳念真講的故事
    吳念真打聽後得知,這本書70元,父親的工資一天才30元,一家七口,都靠他父親一人的薪水,如果向父母要求,他們會認為你神經病:老師怎麼會叫你看小說?吳念真那個時候唯一能做的是在礦上扛木頭掙錢,扛一根掙8毛錢。礦主很喜歡吳念真,因為他是村裡面聰明的小孩,念很好的學校,平時還幫村民們寫信。礦主問他為什麼做這種事呢,吳念真說明了緣由。
  • 吳念真:心裡有一個人在,我們就不會寂寞
    十六歲的吳念真初中畢業,到臺北打工。疲勞、匱乏、寂寞,以及老闆的暴力相向,是日常工作的底色。每逢深夜,異鄉來客擠在逼仄的閣樓裡,相互敷藥,彼此安慰,伴著午夜電臺的音樂入夢。節目,叫《臺北上午零時》。歌名,也是如此。這些親歷的事,吳念真寫進了舞臺劇《臺北上午零時》。因為處處有自己的影子,這部戲,他「用情至深」。整場演罷,很多觀眾悄悄地擦拭眼淚。
  • 吳念真:大笑,或者一起擦眼淚
    六十歲的時候,做了舞臺劇《人間條件5:男性本是漂泊心情》,又拍出微電影《新年頭,老日子》。三年過去了,問吳老先生有沒有新體悟,他側頭想了想:「還好哎。」他依然那樣忙碌,甚至更忙。舞臺劇、電影和閱讀依然是人生的支柱。連脾氣都沒變。人說「六十耳順」,但數十年來就以耳順著稱。至少表面如此。「我是不習慣生氣的人,什麼都往心裡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