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黔江的紅色根脈
邢秀玲
我曾經三次走進地處渝東南的黔江區,領略過武陵山的峻峭,大峽谷的恢宏,阿蓬江的幽深,小南海的秀美······而這次再度步入這塊土地,深深打動我的,則是它的紅色文化。
黔江是一個具有革命傳統的地方,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爆發過著名的「庚戍起義」,湧現出了溫朝鐘、王克明這樣的「鐵血英雄」,至今仍廣為傳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又成為賀龍領導的紅三軍的根據地之一。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桐子開花碗碗紅,湖北過來一條龍。神威嚇倒『雙槍』將,孤膽震死扁毛蟲。」這裡的「一條龍」,就是指從湖北鹹豐過來的賀龍的部隊。
1933年12月22日,紅三軍3000餘將士在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的率領下。迎著嚴冬的寒風,滿懷開創新蘇區的豪情,翻老鷹巖,越盤蛇溪,於凌晨抵達「清鄉司令」周化成駐守的大路壩。紅三軍21團團長鍾子廷率一個連隊,趁黎明前的濃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東山上敵人的碉堡,大部隊直插大路壩敵營。守敵從睡夢中驚醒,一部分四處逃散,一部分躲在萬壽宮負隅頑抗,還有部分殘兵敗將沿街縱火以阻止紅軍迫近。紅三軍將士一面撲救熊熊燃燒的烈火,一面追擊逃亡的敵人,還要圍殲萬壽宮的頑敵,以一當十,英勇戰鬥,只用兩個小時就攻下了縣城。黔江偽縣長殷鑑在周化成僅剩的二百餘名殘部的掩護下,從南門潰逃,亡命彭水。
這一天,紅三軍奔襲120裡,取得了首戰大路壩、輕取中壩、佔領縣城的三戰皆捷的重大勝利,殲敵1000餘人,繳獲槍械800餘支和大量彈藥物資。正如一首黔江民歌中所唱的那樣:「一陣狂飆烏雲開,紅軍像從天上來。打得狗子哇哇叫,嚇得土豪逃脫鞋。」
我一面聽著革命故事一面思忖,紅軍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不是為一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為中國老百姓的解放而戰。他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從人民中獲得無盡的力量,使他們成為摧不垮、打不散的鋼鐵隊伍。1934年夏末,紅三軍在群眾的積極配合下,在黔江東南部,三進三出馬喇湖、軍民共濟渡濯河、三軍誓師水車坪,這許多故事,宛如散珠碎玉,遺落在山水草木之間,至今閃爍出熠熠光彩。尤其是有關賀龍軍長的故事最多,也最感人。
賀龍曾先後四次來到黔江的水車坪,這裡留下了他的勃勃英姿,朗朗笑聲,和這裡的人民群眾建立了真誠深厚的感情。第一次是1914年,他從鶴峰來到水車坪購買馬匹,住在石琢之的客棧,與正直善良的石老闆結為好友。在石琢之的引領下,專門到位於水車坪後山皂角樹下的騾馬市場選購了一匹棗紅馬,這匹坐騎陪伴賀龍馳騁沙場,踏遍鄂、川、湘、貴,立下了屢屢戰功。
第二次是1916年秋,賀龍在湘西兩把菜刀鬧革命。為作戰需要,與賀勳臣等人再次到水車坪,通過石琢之幫忙,選購戰馬數十匹,回到湘西桑植壯大革命力量。第三次是1917年冬,賀龍在湘西組織武裝暴動,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注意,懸賞大洋捉拿他。為了避開敵人的搜捕,他從湘西途經水車坪北上時險遭不測,多虧石琢之等當地群眾的全力掩護才化險為夷,前往武漢,踏上了新的革命徵程······
第四次是1934年5月6日,紅三軍取道水車坪,賀龍特意又住在石琢之的客棧,他深情地對石琢之說:「想當年我在水車坪買騾馬,蒙你幫忙,買到了一批好馬呀!你還救過我的命,今天特意來看望你!」賀龍軍長隨即叫警衛員拿出50塊大洋送給石琢之,並認石琢之的四女兒石瓊仙為乾女兒,說:「我沒有更多的好東西送給你,這點薄禮表示我一點心意,你收下吧!」石琢之推辭不過,只收下20塊大洋,當成是賀龍送給乾女兒的禮物。
當天,就在大皂角樹下,賀龍軍長召開攻打彭水縣城的誓師大會,熱情洋溢地說:「紅軍要像這棵蒼勁的皂角樹那樣,經得起風吹雨打,永不壓彎,更不折斷······」
水車坪人民為了銘記這段珍貴的往事,將賀龍拴過馬,在樹下講過話的皂角樹稱為「紅軍樹」,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守護著它,使它生長得枝葉繁茂,偉岸挺拔,成為水車坪最引人注目的紅色標識。
當我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站在「紅軍樹」下的賀龍雕像前拍照時,發現這棵百年老樹渾身掛滿了紅綢飄帶。在秋天豔陽的照耀下,仿佛千萬把火炬在燃燒,又像無數面旗幟在飄揚,召喚我們這些後來者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砥礪前行,永不停歇。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