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經過4—5天浸泡靛棵後撈出靛渣。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在靛塘中投放適量生石灰。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用打靛耙用力攪拌靛塘,直到靛水由綠變藍為止。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用瀝靛籮過瀝靛汁後讓其沉澱成靛膏。李紹雲攝
丘北瑤族制靛歷史悠久,據民國《維摩州宛邱縣誌·人種》載「邱北瑤人明初從廣西邑黔交界徙入居住……多種靛為業」。瑤族藍靛製作主要分布在丘北縣境內錦屏鎮衝擱村、溫瀏鄉鴨子塘村等,但是,目前只有衝革村還完整製作和使用,且至今已有600餘年。傳說過去瑤族多穿自製白色麻布衣服,由於祖先們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白色的衣服很容易被柴火薪炭抹黑。勤勞智慧的婦女們就採摘野生靛棵打汁,將白色衣服染成了青黑色。這樣一來,人們上山耕作時,即使被薪炭所染也沒那麼明顯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瑤民族染織藍靛衣服和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藝。衝革村有76戶人家,全寨均為瑤族。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瓦房,房分兩間,進門左邊一間為住房,右邊為廚房,中間為堂屋,樓上儲糧或存放雜物,也作客房或男人臥室。衝革村周圍均為緩坡山地,固定耕地有少量水田和旱地,使用牛耕,施肥量少或不施肥,產量較低。耕作管理粗放,收效甚微。主要種植稻穀(含旱稻)、玉米、六穀、蕎麥、豆類等食物,經濟作物主要是藍靛,也種少量花生,境內的瑤族至今還很少與其他民族雜居和通婚。
衝革瑤族自稱「吼門」,因其善種藍靛,且愛穿藍靛所染的衣服,故其他民族稱他們為「藍靛瑤」。據現年69歲的衝革村瑤族道公陸自忠介紹,以前瑤族多穿白麻布,後來,瑤族耕種火地(即頭年在山坡上砍倒一片,燒光一坡,刨窩點種,次年又另選坡)白色衣服易被柴火染黑,聰明的瑤族婦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藍靛把白色的衣服染黑,這樣,上山耕種火地時,即使柴火所染,也沒有那麼顯眼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藍靛瑤的服飾以及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藝。
將石灰水均勻地用紗布漏入裝有藍靛漿的桶中
傳統制靛工具及設施有木釘耙、濾靛籮、攪棒、靛染缸和靛窯等。
藍靛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瑤族藍靛一般是在雨量充沛的五月、六月栽植,到八月、九月就可以收割了。其製作藍靛汁的具體方法是採割回自己種植的藍靛棵,放進專用的「藍靛窖」裡浸泡五天五夜。待窖裡的水變成藍色,發出藍靛清香味,即用木釘耙和濾靛籮將藍靛的枝葉撈出。將適量的細石灰粉撒進靛窖裡,用攪棒猛力攪動,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操作,水面浮起大量的綠色泡沫即停。用芭蕉葉、稻草等將窖口密封,以防雨天衝壞。兩天後,石灰和藍靛水化合沉澱,即把窖上端的廢水外排,留窖底的藍靛汁(半固態)排放在下方存靛窖內晾3至5天。把膏狀藍靛汁鏟入存靛缸後搬回家中備用。染布料時,只要往藍靛染缸裡加適量的冷水和白酒稀釋後即可。傳統印染分冷染和熱染兩種;顏色一般有黑,深藍(俗稱藏青色)和紫紅色(俗稱洋青色)。染制方法一般有普染,蠟染,扎染等。
精美的藍靛工藝布料 (1)
精美的藍靛工藝布料 (2)
石灰與藍靛混合發酵
衝革藍靛製作工藝,是衝革瑤族(藍靛瑤)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技藝。藍靛採用純天然靛棵植物作為原料,用獨特、傳統的製作方式製作而成,是難得的環保型染料,色澤堅固純正,清香宜人,還有防腐防蛀的作用。是現代生活中普染、扎染及蠟染的首選染料。還可作為國畫中的花青顏料,受到國畫家青睞,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藍靛製作工藝,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數百年。無疑是紡織印染業發展的歷史功績。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保護傳承這一工藝,對研究人類發展史和民族學均有重要意義和研究價值。
據介紹,過去衝革村的瑤族男子大多懂得制靛工藝,大多瑤族女子都會用藍靛染布料。為製作上等的藍靛,每年夏秋季節,瑤族姑娘三人一夥,五人一群的上山或下地採回藍靛草,精心製作藍靛。製成的藍靛除滿足家用外,還把多餘的拿到集市上賣,以調劑和供應其他民族的染布所需。
衝革村的藍靛製作一般都是口頭傳授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制靛時常以家庭為單位,整個過程男女都可以參加。以前,衝革村幾乎家家都有藍靛染缸,1至5戶人家有一口藍靛窖,每位瑤族婦女都穿藍靛染織的衣服。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機織布和現代服裝擁進瑤寨,穿藍靛所染衣服的人越來越少。30歲以下的瑤族青年對制靛工藝知之甚少,甚至對藍靛製作工藝一點都不了解。如上衝革村76戶人家,原有藍靛窖10餘口,現投入正常使用的僅一兩口了。
收割的鮮靛棵
瑤族
制藍靛工藝是瑤族藍靛瑤支系民族民間的傳統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一傳統工藝將面臨瀕危失傳。譬如,過去衝革村幾乎家家都有藍靛染缸,1至5戶人家有一口藍靛窖,瑤族婦女都喜穿藍靛染織的衣服,都能熟練掌握普染,蠟染,扎染等技藝。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不斷進步,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大量機織布、現代服裝及飾品擁進瑤寨,穿藍靛染製衣服的人越來越少,30歲以下的瑤族青年對制靛工藝知之甚少,甚至沒有一個懂得製作過程。衝革村76戶人家,原有藍靛窖10餘口,而現在能夠投入使用的僅有兩口。懂得製作工藝並完全掌握這一技藝的藝人,全村也僅有陸佔堂、陸永祥等二、三人。加之,村內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以及藍靛產品銷售量減少等原因,都不願學習製作藍靛技藝,因而有面臨消亡的危險。為此,丘北縣文化館從2005年開始對瑤族藍靛製作傳承人情況多次進行資料收集,通過積極申報,陸佔堂被列入州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名錄,瑤族藍靛製作列入縣、州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2009年,瑤族藍靛製作工藝被雲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廳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丘北縣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正採取鼓勵民間藝人製作藍靛,支持聚居村寨種植藍靛,支持技術人員舉辦制藍靛製作培訓班,每年舉行技藝比賽和展演,鼓勵傳承人培養接班人等措施,切實做好瑤族藍靛製作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丘北縣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李順 李紹雲 管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