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丘北瑤族制靛工藝

2021-01-12 中國文明網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經過4—5天浸泡靛棵後撈出靛渣。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在靛塘中投放適量生石灰。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用打靛耙用力攪拌靛塘,直到靛水由綠變藍為止。李紹雲攝

  

  瑤族傳統制靛工藝——用瀝靛籮過瀝靛汁後讓其沉澱成靛膏。李紹雲攝

  丘北瑤族制靛歷史悠久,據民國《維摩州宛邱縣誌·人種》載「邱北瑤人明初從廣西邑黔交界徙入居住……多種靛為業」。瑤族藍靛製作主要分布在丘北縣境內錦屏鎮衝擱村、溫瀏鄉鴨子塘村等,但是,目前只有衝革村還完整製作和使用,且至今已有600餘年。傳說過去瑤族多穿自製白色麻布衣服,由於祖先們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白色的衣服很容易被柴火薪炭抹黑。勤勞智慧的婦女們就採摘野生靛棵打汁,將白色衣服染成了青黑色。這樣一來,人們上山耕作時,即使被薪炭所染也沒那麼明顯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瑤民族染織藍靛衣服和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藝。衝革村有76戶人家,全寨均為瑤族。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瓦房,房分兩間,進門左邊一間為住房,右邊為廚房,中間為堂屋,樓上儲糧或存放雜物,也作客房或男人臥室。衝革村周圍均為緩坡山地,固定耕地有少量水田和旱地,使用牛耕,施肥量少或不施肥,產量較低。耕作管理粗放,收效甚微。主要種植稻穀(含旱稻)、玉米、六穀、蕎麥、豆類等食物,經濟作物主要是藍靛,也種少量花生,境內的瑤族至今還很少與其他民族雜居和通婚。

  衝革瑤族自稱「吼門」,因其善種藍靛,且愛穿藍靛所染的衣服,故其他民族稱他們為「藍靛瑤」。據現年69歲的衝革村瑤族道公陸自忠介紹,以前瑤族多穿白麻布,後來,瑤族耕種火地(即頭年在山坡上砍倒一片,燒光一坡,刨窩點種,次年又另選坡)白色衣服易被柴火染黑,聰明的瑤族婦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藍靛把白色的衣服染黑,這樣,上山耕種火地時,即使柴火所染,也沒有那麼顯眼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藍靛瑤的服飾以及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藝。

  

  將石灰水均勻地用紗布漏入裝有藍靛漿的桶中

  傳統制靛工具及設施有木釘耙、濾靛籮、攪棒、靛染缸和靛窯等。

  藍靛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瑤族藍靛一般是在雨量充沛的五月、六月栽植,到八月、九月就可以收割了。其製作藍靛汁的具體方法是採割回自己種植的藍靛棵,放進專用的「藍靛窖」裡浸泡五天五夜。待窖裡的水變成藍色,發出藍靛清香味,即用木釘耙和濾靛籮將藍靛的枝葉撈出。將適量的細石灰粉撒進靛窖裡,用攪棒猛力攪動,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操作,水面浮起大量的綠色泡沫即停。用芭蕉葉、稻草等將窖口密封,以防雨天衝壞。兩天後,石灰和藍靛水化合沉澱,即把窖上端的廢水外排,留窖底的藍靛汁(半固態)排放在下方存靛窖內晾3至5天。把膏狀藍靛汁鏟入存靛缸後搬回家中備用。染布料時,只要往藍靛染缸裡加適量的冷水和白酒稀釋後即可。傳統印染分冷染和熱染兩種;顏色一般有黑,深藍(俗稱藏青色)和紫紅色(俗稱洋青色)。染制方法一般有普染,蠟染,扎染等。

  

  精美的藍靛工藝布料 (1)

  

  精美的藍靛工藝布料 (2)

  

  石灰與藍靛混合發酵

  衝革藍靛製作工藝,是衝革瑤族(藍靛瑤)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技藝。藍靛採用純天然靛棵植物作為原料,用獨特、傳統的製作方式製作而成,是難得的環保型染料,色澤堅固純正,清香宜人,還有防腐防蛀的作用。是現代生活中普染、扎染及蠟染的首選染料。還可作為國畫中的花青顏料,受到國畫家青睞,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藍靛製作工藝,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數百年。無疑是紡織印染業發展的歷史功績。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保護傳承這一工藝,對研究人類發展史和民族學均有重要意義和研究價值。

  據介紹,過去衝革村的瑤族男子大多懂得制靛工藝,大多瑤族女子都會用藍靛染布料。為製作上等的藍靛,每年夏秋季節,瑤族姑娘三人一夥,五人一群的上山或下地採回藍靛草,精心製作藍靛。製成的藍靛除滿足家用外,還把多餘的拿到集市上賣,以調劑和供應其他民族的染布所需。

  衝革村的藍靛製作一般都是口頭傳授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制靛時常以家庭為單位,整個過程男女都可以參加。以前,衝革村幾乎家家都有藍靛染缸,1至5戶人家有一口藍靛窖,每位瑤族婦女都穿藍靛染織的衣服。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機織布和現代服裝擁進瑤寨,穿藍靛所染衣服的人越來越少。30歲以下的瑤族青年對制靛工藝知之甚少,甚至對藍靛製作工藝一點都不了解。如上衝革村76戶人家,原有藍靛窖10餘口,現投入正常使用的僅一兩口了。

  

  收割的鮮靛棵

  

  瑤族

  制藍靛工藝是瑤族藍靛瑤支系民族民間的傳統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一傳統工藝將面臨瀕危失傳。譬如,過去衝革村幾乎家家都有藍靛染缸,1至5戶人家有一口藍靛窖,瑤族婦女都喜穿藍靛染織的衣服,都能熟練掌握普染,蠟染,扎染等技藝。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不斷進步,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大量機織布、現代服裝及飾品擁進瑤寨,穿藍靛染製衣服的人越來越少,30歲以下的瑤族青年對制靛工藝知之甚少,甚至沒有一個懂得製作過程。衝革村76戶人家,原有藍靛窖10餘口,而現在能夠投入使用的僅有兩口。懂得製作工藝並完全掌握這一技藝的藝人,全村也僅有陸佔堂、陸永祥等二、三人。加之,村內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以及藍靛產品銷售量減少等原因,都不願學習製作藍靛技藝,因而有面臨消亡的危險。為此,丘北縣文化館從2005年開始對瑤族藍靛製作傳承人情況多次進行資料收集,通過積極申報,陸佔堂被列入州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名錄,瑤族藍靛製作列入縣、州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2009年,瑤族藍靛製作工藝被雲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廳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丘北縣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正採取鼓勵民間藝人製作藍靛,支持聚居村寨種植藍靛,支持技術人員舉辦制藍靛製作培訓班,每年舉行技藝比賽和展演,鼓勵傳承人培養接班人等措施,切實做好瑤族藍靛製作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丘北縣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李順 李紹雲 管鵬)

相關焦點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孫氏太極拳上榜
    孫氏太極拳項目近日由文旅部公示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太極拳」擴展項目)。據悉,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雲南·魅力非遺-中國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在法國巴黎...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沈中文(中間)以及現場嘉賓出席開幕式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呂茜):當地時間4月30日晚,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及中國駐巴黎旅遊辦事處共同主辦的「璀璨雲南·魅力非遺-中國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開幕式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昨天(21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了在公示的337個項目中被稱為「連州瑤族歷史活化石」的瑤族布袋木獅舞入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據了解,富川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項,分別是《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溜喉歌》等4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三批共43項。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繩編藝術歷史悠久,與布藝、刺繡等民間工藝一樣博大精深。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嘗試著用植物的藤編製成繩子,用來捆綁東西,最早的編織應該從這裡說起。「結繩記事」的方法——在繩子上打一個結,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經過長時間的使用,繩編的樣式變的多樣化了。到了後來,人們有了紙和筆,不再需要結繩記事了。
  • 「匠人匠心」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邀你一起賞傳統工藝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匠人匠心」雲競技活動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指導下,由快手平臺承辦,旨在激發傳統工藝創新活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人民日報:劉嶽清——身殘志堅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民聲面對面》濰坊訊(張素寶)劉嶽清,男,1984年生,殘疾人創業——創建臨朐縣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 公司註冊於2018年3月30日,發展傳統手工製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7月申請了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高粱杆的加工編織,產品有蓋墊,箅子,八角箅,等7大類,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此次活動的召開是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經過前期籌備,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於6月4日至6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1、開展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2、建立非遺四級名錄體系;3、制定過非遺傳承人登記制度;4、建立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5、收藏展示非遺保護成果;6、建立非遺資料庫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王星記.檀香木扇子 王星記經歷一百多年風雨,積累了獨特的制扇秘笈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王星記制扇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振興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通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大力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球展銷,更好地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國際化舞臺,獲得國外讚譽,這是中華文化崛起的體現之一。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共生鏈SCE守護傳世匠人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輝煌_驅動中國
    許多人的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是與古董文物掛鈎,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有實體的東西,而是歷史社會實踐的產物。共生共生鏈SCE一直致力於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人可以看見社會、城市過去燦爛的文化遺存。一、守護匠人的軌跡 讓更多技藝傳世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丘北第一美女「豔照」流出,今天霸屏了!
    丘北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03°34′~104°45′、北緯23°45′~24°28′。東隔清水江與廣南縣毗鄰,南與硯山縣、開遠市接壤,西隔南盤江同彌勒、瀘西兩縣相望,北與師宗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銜接。
  • 你常吃的這個,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三灶蠔油已成功獲批金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11月 三灶蠔油文化技藝入圍 金灣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昌「上坂關公燈」的前世今生
    「上坂關公燈」這一民俗集合著音樂、舞蹈、工藝製作、燈具造型等門類的藝術特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昌「上坂關公燈」,顧名思義是為關公而設置的彩燈。通常表演人數繁多,它由造型如「豐」字燈頭、燈尾和一條條長1.5米、寬0.15米,上面插著三盞多稜角大燈籠的板凳組成。當地人稱一條板凳為一橋,橋數越多,龍身越長。它以莊重、熱烈、氣勢磅礴而聞名。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