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關於「除夕」的知識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即將來臨。人們經過漫長的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因此當此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期間,家家戶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人們走親訪友,舞獅子,耍龍燈,逛廟會等,此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大街小巷洋溢著喜慶的氣息中國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慶祝著一年最隆重的節日一春節。
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除夕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它是新舊兩年的分界線,因此有詩云「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02除夕為什麼要「守歲」
「年獸」與年關
守歲就是除夕晚上不睡覺,熬夜迎接新年,又稱熬年。關於「守歲」,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住在深山密林中。「年」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它以飛禽走獸,鱗介蟲豸為食,從磕頭蟲一直吃到人,幾乎一天換一種口味。人們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話動規律:它大約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一次人,而且出現的時間都是在天黑後,等到雞嗚破曉,它們便近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作亂的規律,人們便把「年」出現的那可怕的一夜視為難過的關口來熬,稱做「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忙淨灶,把雞圈牛欄全一都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然後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兇吉未卜,所以年夜飯置辦得很豐盛,儀式也很隆重。除了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吃飯前還要先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度過這一夜。吃過年夜飯後,誰都不敢睡覺,就擠座在起閒聊壯膽。後來,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03「守歲」的歷史來源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此習俗由來己久,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巜風土誌》:除夕乏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留有不少有關守歲的詩文。是夜,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意思是把一切邪病瘟疫照跑驅走,迎接嶄新的一平。
此習俗在唐朝更為盛行,唐大宗李世民就曾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到今天,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己成為全體華人過年的標誌性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