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人說:
女人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婆婆,而是來自於她的媽媽。
而有些成了家的女人則認為是自己的婆婆,事實上在她認識婆婆的時候,價值觀已經完全形成了,因此婆婆帶來的傷害是有限的,沒辦法真的傷害到她的內心,最多就是選擇逢年過節不見面,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但是媽媽帶來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且沒辦法逃避。
因為她的控制欲和傷害是從女兒的幼年開始,即使是已經邁入耄耋之年的媽媽依然能夠控制花甲之年的女兒。
方法很簡單,媽媽只需要說:「你氣死我算了」、「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等誅心的話,然後利用女兒的內疚心理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因此,很多母女關係都是「不見面就想,一見面就吵架,吵完架內疚,內疚就分開」的循環狀態,然後一輩子「相愛相殺」。
網友小鄭在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就說到她的媽媽是一個特別強勢,說話也總是特別的極端,還總是強調自己辛苦的人。
每當小鄭做得不符合媽媽要求時,媽媽就拿當初難產、辛苦生小鄭的事情指責她:「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不孝順,真的後悔生下你」,這就導致小鄭從小就有很深的負罪感,與媽媽對話也總是小心翼翼。
不僅如此,小鄭的媽媽也從來不會誇獎她,只會各種打擊。
甚至在她結婚之後,她媽媽稍不如意就「詛咒」小鄭說:「如果你不按照我說的做,遲早會離婚」。
而令小鄭崩潰的是,隨著歲數慢慢的增長,她開始像她媽媽一樣抱怨,這讓她感到害怕極了,擔心自己會成為像她媽媽一樣人,也讓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傷害。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
母親在家庭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母親焦慮,則全家焦慮。
不得不承認,媽媽的一言一行更能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
有研究表明,寶寶在某一時期會和媽媽產生依戀關係,如果關係穩固,就會使他在未來與人交往中更加的自信和輕鬆,對他人也更容易釋放善意。
因此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決定了他人格的形成。倘若女兒擁有一個尊重並愛護自己的媽媽則是她的幸福,並且會將這種幸福延續下去。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未來,媽媽們需要避免成為以下三種「媽媽」:
1、控制欲強的媽媽
這類媽媽樂於操控子女的人生,並且喜歡道德綁架,甚至不惜以「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來威脅孩子使他們順從。
當孩子試圖逃脫媽媽的掌控或持有不同意見時,她們會認為自己被孩子「拋棄」而感到痛苦。
她們總是認為自己是為孩子而活,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因此在他們看來,「不聽話」的孩子就是不孝順,其實這只是尋一個藉口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2、精神「虐待」的媽媽
無論對於處在什麼階段的孩子,媽媽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而媽媽對孩子積極的肯定和無條件的支持則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反之,如果媽媽總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甚至用語言侮辱他們,孩子就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輕則心理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重則產生抑鬱情緒,甚至輕生。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有些媽媽會說:「你不懂事,我不要你了。」這在大人看來可能是一句微不足道、無法構成威脅的話。
可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卻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他們的內心,並且會在潛意識裡反覆折磨自己:媽媽不要我了。
久而久之,他們自然會遠離媽媽或者與她們對著幹。
3、暴力的媽媽
老話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不僅沒有科學依據,更是觸犯了法律。
在國內有未成年人保護法,而在國外只要孩子遭到家長打罵、「虐待」,家長就要面臨「牢獄之災」。
而被父母「虐待」的孩子,不僅身心受到傷害,在未來也極可能將這種傷害帶給他人。
由此看來,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重大且深遠的。
身為女兒,可能曾經受媽媽和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感到痛苦。可現如今已為人母,就要避免走媽媽以前的老路。
雖然沒有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但是要儘量降低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讓孩子更好、更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