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時,懂事、聽話,雖說不上對父母言聽計從,但至少大多數時候還能聽從父母的建議和引導。可孩子到了青春期,仿佛變了個人,偏偏對父母對著幹的不在少數。話不投機三句多,動不動就掐起來的時常有。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變得不願意和父母好好說話?
常言道,有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是父母存在問題。這句話可能會得罪不少父母,他們認為:這是什麼話?我們做父母的還不都掏心掏肺為孩子好,他們聽不進我們的教導,有錯的卻是我們?
孩子進入青春期,TA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已逐漸成熟,對尊重、平等的需求接近成人甚至超過成人(成人可以自我調整和控制,而青春期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有限)。試想想,父母跟朋友聊天、溝通時,採用與青春期孩子一樣的方式與語氣(哈哈,腦補一下情景),結果可想而知吧?這回相信了與青春期孩子不能好好溝通,問題出在父母了吧?
1.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50%中考生上不了高中,你不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一到周末就外出打球?」、「我幫你報了語文、英語、數學輔導班,那可全是名師主講,對你考重點高中有很大幫助」、「你的字寫得太難看,已經給你報了周末班,上課時間是周六晚上8:00~9:30。類似這些強勢做法,也許在父母眼裡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可有沒有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已是成人感很強的小大人,能心甘情願接受一切安排嗎?
父母自以為替孩子考慮,為孩子著想,實質上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利,更是把自己意識強加給孩子的最直接表現,根本談不上尊重。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需要的。即便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好,便心理、肢體語言中都會流露出不滿和反抗,因為他們進入了青春期,需要尊重!
2.飯桌上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在吃飯時間對孩子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所以,一餐飯下來不是面紅耳赤,就是吃下去。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埋頭苦幹」也是段美好時光。然而不少家長卻把這段時間用錯了。飯桌上教育孩子,不僅會引導消化不良、厭食,而且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親子隔閡,影響親子關係。嚴重的,會導致孩子一到吃飯就高度緊張。時間久了易有心理疾病。
其實想要與孩子良好溝通,只需要2步:
1.與孩子朋友相處
家長與孩子做朋友,主要目的不是影響、教育孩子,而是要與平等相處,尊重孩子!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尊重的溝通手段。
有些家長「屈尊」與孩子做朋友,可仍想著辦法將自己的三觀強加給孩子,還不時居高臨下地教訓孩子: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這事必須聽我的!在這種專制、獨裁的家庭成長的孩子,不得不說孩子是悲哀的,都快成年都沒有自己的獨立小空間,也沒有形成自己三觀的機會。
2.傾聽
「傾聽是高明家長的必備技能」,要實現傾聽,其前提必須父母值得孩子信任。只有孩子信得過父母,才有機會表達內心想法,才會暢所欲言。家長唯有懂得傾聽,才能真正看清真實的孩子,才能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想法和做法太天真不成熟,認真傾聽是浪費時間。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都有與生俱來的敏感天賦,更何況青春期孩子,並且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敏感性表現得尤其強烈。
傾聽是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長的方案,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和家長溝通。
良好親子關係是有效親子溝通的基礎,要想和孩子坐下來好好交流,首先得保證親子關係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