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現代人更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現代人更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在全球的發病率約為11%,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患。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也已成為抑鬱症的高發人群。據媒體報導,調查顯示,在京一所著名高校已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其中不乏外表看來優秀開朗的大學生。

  儘管抑鬱症並非人類歷史上的新事物,從亞里斯多德、梵谷、川端康成到三毛、張國榮等,這些不同年代、不同國度的人都曾深受抑鬱症的困擾,但就社會現象來看,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抑鬱症患病率逐年增高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抑鬱症在我國的診斷率還很低,相當一部分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可以說,抑鬱症的大規模出現有其社會成因,與社會快速變遷帶來的社會心理與社會結構上的衝突密切相關,說它是一種「現代病」未嘗不可。

  現代化帶來的一個重要體驗是個體的崛起。處於青春期、擁有高智商、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對此更為敏感,很容易引發內心與外界的衝突:一方面,他們對自身個性有更強烈的覺醒,對自我實現有更多元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們仍然面臨著較為單一的外部評價體系,處於較為傳統的互賴型的人際關係。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使他們常常在「應該做」和「想要做」之間糾結,為滿足身邊人的期待而壓抑自身的需求。與此同時,日趨激烈的教育競爭擠佔了孩子們從容成長的時間,使其缺乏面對衝突時理性選擇的能力,加之處於人生過渡期的大學生活集中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放大了壓力、焦慮和迷茫,使抑鬱症這種社會性的心理疾病在他們身上突出地表現出來。

  在抑鬱症的生理誘因之外,我們還須看到,目前社會特有的求助障礙使抑鬱症患者難以得到及時的幫助。患者如果向家庭成員或者學校等集體求助,會面臨心理壓力,認為這是「小我」在給「大我」添麻煩,他們可能會因此自責而不願求助;如果向陌生人或社會團體求助,則可能會考慮求助的代價。傳統觀念之下,抑鬱症患者面對病痛,很難邁出求助的腳步。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抑鬱症患者有強烈的「病恥感」,他們不敢直面內心的衝突,也無法向最親近的家人朋友求助,使這場「心靈感冒」遲遲難愈。從解決上來說,普及抑鬱症知識,消除社會偏見和歧視,為抑鬱症患者創造一個寬鬆的輿論和心理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還要著力發展病友互助機制,打通陌生人之間的互助渠道,減少救助阻力,也可以讓患者更快地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暫停的生活加滿油重新上路。

  (施芸卿,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任正非的哲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可是現實中,我們都很難接納自己的缺點。似乎總有一個聲音不停的指責自己「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卻不改正,簡直是不知羞恥。」這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坐立不安。到底我們該怎麼做?(二)在討論這個問題的之前,我們先問問自己有哪些缺點?比如:為什麼自己總是喜歡用拖延的方式來逃避問題?
  • 讀書連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四章
    許多人參加過心理培訓課程之後,覺得自己已經什麼都知道了,但是他們並沒有用心去體驗自我,所以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穫。要追求光明,就必須體驗陰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我。這樣的體驗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連續的。不管你承不承認,既然你是人,內心就必然有陰影。如果你自己意識不到的話,不妨問問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讓他們把你心中的陰影指給你看。
  • 《追風箏的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除了讓自己夜不能寐之外,我還做過什麼?而阿米爾並沒有找到一條善行的路,所以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找回哈桑的兒子,並帶回自己身邊,他引導阿米爾重新回到故鄉,重塑自我完整。當他知道哈桑是父親的兒子,得知哈桑的兒子成為了孤兒,他鼓起了勇氣,要去把索拉博找到,帶回美國。以此作為對哈桑的贖罪,完成自我的成長和救贖。3. 和索雅拉的愛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
  •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讓你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不能區分觀察和評論性的話語,那麼人們更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例如:①我不記得你曾寫信給我。 ②你總是很忙。上述例1是觀察、例2是評論。「總是」「從不」等詞表達的是評論性觀點。2.區分感受和想法其次我們要學會如何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作者提倡以一種具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好」「很差」這些詞都太抽象,我們需要表達出具體它好在哪?又差在哪?例如:你很可惡。這並不是感受,感受是:一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你很可惡只是個人想法而已,若你是他人,你更想聽到哪種語言呢?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有人會在哭完之後,向他人道歉,或者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軟弱無能。甚至有人在哭完之後自責: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諮詢師。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 給小朋友講小故事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創作幼兒故事,我又很不擅長。有時只得不顧較小的幾個孩子的理解與否,而以較大的幾個孩子為本位而講上述一類的故事。然而常常發現不妥當的結果:不但使他們興味不深,有時又容易使他們誤解,例如對於「國王」一類的名詞,我家的四歲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以致有一次他把「國王」當作「老虎」「獅子」一類的動物,後來又當作「鬼」「妖怪」一類的幽靈,突然地問我「國王有幾隻腳?」「國王會飛否?」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 他媽媽不滿意地說: 「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心理學:接納不完美,你的人生才豐滿,因為不完美才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不斷地追求完美的路上,對自己各方面都要求極其嚴格,當有些方面我們做得不好,不夠完美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自卑沮喪,接受不了!有的甚至陷入焦慮,強迫和抑鬱的循環中出不來。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執著地追求完美,而實際上很多事情我們很難做到完美,這時我們的內心是破碎不堪的,懼怕面對現實,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 光明日報:統一了廣場舞還應解決場地
    多年前,頂層設計提出要開放學校操場應對全民健身的剛需,這麼多年過去了,問題的解決還需看落實。   (原載光明網 作者:鄧海建) (來源:光明日報)
  • 接納自己
    不知道從去年的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好像特別的「頹廢」,越來越懶,每周一篇的文章,堅持快三年了,不管在多麼勞累的情況下,也不曾放棄過,對於文章質量也沒有過半點的敷衍。現在能有多敷衍就有多敷衍,甚至有好多次,拿著那些沒有任何主題,草稿般的文字,提交到系統,草草了事。對於運動也提不起興趣,有些購買的網課也置之一旁,絲毫提不起一點興趣。
  • 學會愛自己的四個方法 2019煥發內心的光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第一、找出自己的優點並接納它:我們要找出自己的優點,承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不是刻意壓抑自己才能。我們要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樹立真正的自愛,才能讓別人更容易發現我們身上的優點。找一些積極的詞彙,然後大聲告訴自己,「我是….的」,比如:我是美麗的、我是健康的、我是富有的等等你擁有所有美好的特質,你要重新包容和接納它們,這些美好的特質都可以在你身上找到的。有些詞彙可能與你當下的現實情況相反。例如,你沒有工作,欠別人家的錢。你就很難接納「富有」這個詞。這樣的情況,你要發揮想像力,想像自己找到了工作,在新的公司的那種感受。
  • 光明日報:深圳全力破解超大城市「入學難」
    光明日報:深圳全力破解超大城市「入學難」 2020-12-16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明日報的AI虛擬主播是怎麼做的?
    9月7日,服貿會期間,《光明日報》發布了AI虛擬主播「小明」。通過計算機學習和計算機圖形學結合,編輯人員僅需輸入文字內容,即可快速生成具備同步口型、豐富面部表情及模型動作的AI虛擬主播視頻。這個東西是怎麼做的呢?
  • 《光明日報》持續關注 《文匯報》緊跟復盤 只願《我們的歌》「聲...
    比賽當天,《光明日報》客戶端以《:綜藝如何用多元玩法走出破圈之路》為題發布文章,評價《我們的歌》「實現了破圈層、跨代際的音樂傳播」。文章也為當晚即將舉行的總決賽增添了更多關注度。《我們的歌》是國內首檔代際潮音競演綜藝,它的特點就是前輩歌手與新聲歌手組隊,通過對經典曲目的重塑,去實現代際融合,審美破壁的目標。
  • 【心理學】甜檸檬心理:接納自己,找到自身的優勢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從沒有動搖過要放棄生命,雖然車禍奪取了他的肢體,但並沒奪去他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雙腿,他用凳子做自己的腿,用凳子一步一步的走路;沒有右手,他用左手吃飯、穿衣、自理。殘酷的現實讓他不得不上到小學四年級便退學,但他通過自學,將小學到中學的課程全部學完,用這樣的毅力不斷的充實自己,鼓勵自己。
  • 真正自我接納,你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細問下來才知道,閨蜜覺得自己已經很完美了,是不需要別人幫助的。男人呢,又天生喜歡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啊,對方幾次好心的工作建議下來,閨蜜感覺到很是氣憤,在爭吵中不歡而散。閨蜜認為對方非常不可理喻。那有人就會問了,你說的這些和自我接納有什麼關係嗎?因為,閨蜜只能夠接納自己完美的地方,但是,卻不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 《瑪麗與馬克思》:接納自己的不完美,Love yourslelf first
    哭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哭自己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哭自身的各種缺陷、以及這些缺陷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巨大影響……《瑪麗與馬克思》就是這樣一部極其有深度的電影。8歲的瑪麗,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是一個酒鬼,日夜酗酒度日,一生中極少有清醒的時刻。她的爸爸是一名流水線工人,經常早出晚歸,偶爾的閒暇時刻都花在了製作鳥的標本上,他同樣不能給予瑪麗太多的關注和愛。
  • 人生的高情商就在於,能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一個人過於追求完美而不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會讓自己的生活失去更多的可能性。而學會接受不完美,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廣闊的寬度,才是高情商的表現。學會接納生活的不完美,才能迎接更多的可能性01)、宋朝詩人盧梅坡在《雪梅》一詩中寫過這樣一句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借雪梅之間的爭春,向我們讀者闡釋了一個真理,人不是要一味地追求自我的絕對完美而不可比擬,要正視這種不完美,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 古田:攜手光明日報向貧困山區捐贈棉服
    古田:攜手光明日報向貧困山區捐贈棉服 2021-01-07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明日報:馮驥才的書房,是個什麼樣?
    大馮書房裡的這本藏書很特別,是他2008年11月在北川中學廢墟裡帶回來的,「這是人教版八年級的《生物學》課本,我翻開看,書中一些文字下邊,劃著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橫線,一些空白處還寫著一些字,顯然是課堂上對老師講課重點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