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也能養生!一套適合國人的「輕斷食」法,大牌醫生都在用
「輕斷食利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近日,刊登在美國MSN網站的一篇文章再次讓「輕斷食」走進人們的視野。
輕斷食也叫「間歇性斷食」,是指有時正常吃,有時少吃。目前,全球流行的輕斷食主要分為4個類型:
一是隔日斷食法,一天正常吃,隔天食量降到25%~50%;
二是5:2斷食法,一周中有5天正常吃,其他不連續的兩天為斷食日,食量降到25%~30%;
三是果蔬汁斷食法,1個月內選擇不連續的2~5天斷食,只喝白開水、果蔬汁和蔬菜湯,每日攝入熱量控制在300~500千卡;
四是日內斷食法,一天的16個小時中不吃東西,其餘8小時正常進食。
輕斷食概念的流行離不開一個人和一部紀錄片。
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將醫學博士麥可·莫斯利與600人共同實踐輕斷食的經歷,拍成了一部名為《進食、斷食與長壽》的紀錄片,獲得極高收視率。
麥可·莫斯利趁熱打鐵,出版《輕斷食》一書,獲得眾多歐美明星的追捧,輕斷食隨即成為一個時尚風潮,席捲整個歐美。
據報導,該書已發行36個版本,在80多個國家暢銷,成為義大利、丹麥、巴西、印度等地的年度暢銷書,全球6億人受其影響投身輕斷食。
作為一個新的健康概念,近幾年輕斷食在全球流行起來,掀起一股風潮。
科學地輕斷食的確利於身體健康,但其中學問很多,不可貿然嘗試。《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量身定製專屬於中國人體質的「輕斷食」法。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副院長 秦鑑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 劉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
輕斷食從何而來?
研究斷食療法10多年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副院長秦鑑告訴記者,輕斷食其實並非新鮮事物,只不過原來叫做「禁食」。
他指出,我國《黃帝內經》中就有食忌療法、飢餓療法的記載。起源於先秦的辟穀養生,禁食就是其中一個基本要求。
只不過,辟穀中的禁食要求不吃東西、只能喝水,還要在禁食的基礎上進行服氣、導引等氣功練習。
《紅樓夢》中也有針對斷食治病的描寫,比如第53回中寫道:「無論上下,只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淨餓為主,次則服藥調養」。
現代醫學上的「禁食療法」誕生於18世紀的歐洲。
1820年,德國奧託布辛格博士把禁食作為獨立療法用於臨床,並在漢諾瓦建立了第一家以此為主要治療手段的醫院。
此後,德國、法國、義大利等相繼制定了禁食療法相關標準,並設立專門的禁食醫院。據報導,每10個德國人中就有1人接受過禁食療法。
在亞洲,日本於1984年成立了專門指導斷食的「斷療所」,編寫教科書和輔導材料指導人們科學斷食。日本調查發現,13.2%的民眾曾嘗試斷食,未斷食的人中,19.6%表示很感興趣。
不過,輕斷食是否真的健康,存在一些爭議。很多營養專家認為,每日堅持平衡飲食才是健康之道。
對此,秦鑑表示,輕斷食的確有健康好處,但中西方飲食存在差異,西方人肉類攝入量明顯高於我們,抗飢餓能力也比我們強,因此西方傳過來的輕斷食法不一定適合國人,如果要嘗試應進行改良。
大牌醫生親身體驗
早在2008年,秦鑑就開始著手研究適合中國人的斷食法,並親自體驗7天。他並非完全不吃,而是限制熱量攝入。
第1天,他吃了1.5千克水果,並用玄明粉灌腸;第2天至第6天,每日攝入熱量350千卡,三餐喝少量果汁,每天足量飲水。為了克服飢餓感,秦鑑用改良後的「苓桂術甘湯」代替飲水,補充能量,促進體內脂肪燃燒。7天後,他瘦了5.3公斤,神清氣爽。
內分泌專家、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劉超也是斷食的體驗者。從2012年開始他研究「限食療法」,研究前他自己先體驗了一把。
這次體驗分為3個階段:緩衝期2天、限食期5天、恢復期2天,不是不吃,而是限制熱量攝入。
一般來說,成年、輕體力勞動的男性每日推薦攝入熱量2250千卡。在緩衝期和恢復期,劉超每日攝入600千卡熱量,而在限食期,僅為300千卡。
劉超告訴記者,飢餓感是最大的考驗,從緩衝期開始,他就想念各種美食。到了正式限食的第一天,他喝完杯裡的米糊,還要用水再衝下杯子,不捨得浪費一點食物。
從嚴格限食的第4天起,劉超開始覺得精神煥發,對食物不像之前那樣急不可耐。9天堅持下來,他體重減了4公斤,腰圍減了8公分,原本略高的血糖、血脂恢復正常。
劉超認為,限食利於人們克制貪慾、逃離誘惑,科學進行對身心有益。
後來,劉超在內分泌科開展了限食療法的研究,一些具備適應症的患者加入進來,比如單純性肥胖患者、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糖尿病早期及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