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錄片傳奇再出山,告訴你紀錄片要這麼拍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喜馬拉雅/愛發電APP關注 深焦Radio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

---

前言

原一男導演的新作《日本國vs泉南石棉村》講述明治末期,石棉產業曾在大阪泉南地區繁榮。石棉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物質,一旦吸入肺中,有著長達20餘年的潛伏期,並引發肺癌等重症。但由於石棉的利益價值,早就知曉石棉危害的日本政府並未告知國民真相,而是任由大量勞動者因吸入石棉而痛苦死去。對於政府的見死不救感到憤慨的部分原勞動者與其家屬、近鄰等團結起來,一舉將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國家認罪並給予賠償。然而即使一審勝訴,受害者們也無法獲得賠償,國家反反覆覆的上訴讓許多患者無法等到勝利的那一天,陸續在絕望與不甘中離世……

這部時隔23年的原一男新作,完整記錄了渺小民眾對抗強大權力者的長達8年的鬥爭。原一男從最初試圖保持客觀立場,到漸漸移入感情,最後成為與泉南人民共進退的一份子,也使得全片蔓延著溫暖柔軟的人情。

專訪

採訪

原田麻衣(京都)

沈念(京都)

翻譯

宋遠程(名古屋)

沈念(京都)

編輯

蘭禮(上海)

深焦:您之前說選擇這個題材並非自己主動的意願,而是被動的工作。那麼在拍攝過程中又是哪一個瞬間打動了您,讓您堅持了8年的取材呢?

原:拍攝這個題材的契機是與關西電視臺的製片人合作做了一檔節目,由於評價很好,於是商量著再幹一票。但是那之後嘗試了許多題材都不順利。最後對方提到石棉病這一題材,我就去調查了。我當時處於自己也不知道下一部片拍什麼的空白期,所以就想著做做看吧。關西電視臺有一檔1小時左右的新聞欄目,我們要做的就是那其中10分鐘左右的特輯,以每3、4個月一部這樣的頻率。對方也會支付相應的經費。

但是第一部樣片就受挫了,電視臺對內容非常不滿。關於素材的選擇與組合,我一直都是拜託妻子小林的,所以這次我也是在沒有確認過樣片內容的狀態下把樣片拿去電視臺。對方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命題作文,但是小林沒有按照要求達到對方的期待。這當然也不是她的錯,10分鐘有10分鐘的表現方式,事到如今也不可能再去學習這些,所以當時想,要不還是自己獨立製作吧,以此為契機開始正式開始製作。

你剛才問到我為什麼會對取材對象產生興趣,那對我而言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我20幾歲開始拍攝紀錄片的時候,一直用「生活者」這個詞形容只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幸福而活著的人。我不想以生活者的方式活著,也沒興趣拍攝生活者。與生活者這個定義相對立的是「表現者」,指為世界中許多貧困、困難的人而活,換言之,即為了他人幸福而追逐自己人生的人。我有一個情結,就是一定會選擇表現者為我紀錄片的主人公。我自己是個弱者,所以才想要遇到並拍攝那些過激的人,希望他們能解救我的軟弱。

過激的人有著運轉世界的力量,哪怕是普通人也會被過激的人所刺激,從而開始行動。這就是為什麼我只拍表現者。結束前四部作品的拍攝後,我一直在找更強大的人。但是,十年了,哪裡都沒有這樣的人。我思考了原因,也許是昭和這個時代容許人們以過激的方式活著,平成年代則完全不同。因此我陷入低迷,不知該將攝影機轉向誰。

我去了石棉病的重災區泉南後,邂逅了許多人,也開始學習關於石棉病的知識,並開始與原告團的人們進一步溝通。我忽然發現,這些人不正是我之前不願拍攝的生活者嗎?

一言概之,生活者就是普通人,如果被攝體是普通人,電影還會有趣嗎?這樣的疑問直到最後都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是,泉南的人們真的是好人啊,辯護團也都是好人,他們對原告團真的抱有一種純粹獻身的態度。作為旁觀者的我,真的有一種目睹奇蹟的心情,漸漸為之吸引。但是我一直很猶豫,因為表現者會有一種強大的表現欲,但是生活者並沒有。雖然,他們為了宣傳運動等,同意在公共空間中接受取材,卻不願意在鏡頭前表現他們私下如何因石棉病受苦的樣子。也就是說,我除了法庭判決後的集會場景,別的什麼都拍不到,這讓我非常焦躁。最後,我只能將焦點集中於一些私交較好的人物上,以採訪形式透視他們的人生,構建群像劇。

深焦:接下來想問一些具體的製作方面的問題。一個印象很深的場景是,法院宣判後,未被裁定為受害者的佐藤女士在集會上的演講,那是用一個長鏡頭拍下來的吧。

原:是這樣。

深焦:那個鏡頭中,會有佐藤女士的特寫出現,也有路人在鏡頭前橫穿而過,這是偶然之舉嗎?

原:不是的,那兒畢竟是首相官邸前。道路寬廣,人流密集,除了因石棉一事而來的,還有許多訴求各不相同的團體在那裡集會,可謂「勝地」。那些橫穿而過的人,都是一些原告或律師,他們輪流在官邸前出現、造勢。攝影機和佐藤女士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因此,要想捕捉人物的表情只能用長焦鏡頭拍攝,穿行而過的路人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在鏡頭中。剪輯過程中,我也覺得這個鏡頭過長,考慮過是否要掐頭去尾或在中間剪去一部分。但反覆嘗試之後,我意識到這種長度是必須的。

原一男過往作品

來日知華(2004)

深焦:那個鏡頭確實印象很深。佐藤女士的演講可以說是酣暢淋漓。

原:這場運動持續了八年,她很早就開始在街頭做這種演講了,早已輕車熟路。而且即便重複了多次,她的每一次演講也是發自肺腑,讓人動容。由於拍攝的緣故,我聽過很多次,但每一次都不禁落淚。在另一個兩小時的版本中,我選用的是她在厚生勞動省前的演講,而這個三個半小時的版本則是裁決後對結果滿是不甘的演講。充沛的情感讓她看起來仿佛有著演員一般的爆發力。

深焦:預想之外的鏡頭看來有不少。例如第二次拜訪赤松夫婦時,在重症監護室中,鏡頭最開始同時將病重的赤松四郎和在一旁的妻子納入取景框,但漸漸地鏡頭就只對準妻子了。具體的拍攝對象是如何決定的呢?

原:具體要拍哪個對象在理論上無法決定,但我認為在拍的過程中,鏡頭會被人物自身所迸發的能量所吸引。不過即便四郎是如此,我們也不會把鏡頭對準他。因為我覺得對他而言,即便不讓觀眾去看,也能有所觸動。

原一男過往作品

再見 CP (1972)

深焦:在病房還有一處病情好轉的片段。護士對四郎說,「九月判決結果就出來了,加油!」四郎尚處沉默時,鏡頭便漸漸向他移動,然後他說「會活到那天的」。這一段的攝影機移動正是受到角色自身所吸引的嗎?

原:是的。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回放來表現人物的情緒狀態。那一次我和赤松先生的律師一起去探望。當我們對他講話時,他幾乎是無意識地說著「加油」「活下去」這類的話,讓我們非常觸動。幾天後,赤松先生便去世了。影像記錄了他生前最後的樣子,在本片中,那一部分最終以一個定格畫面戛然而止,並用字幕顯示出「死亡」字樣。

深焦:這一處的剪輯非常有感染力。

原:這畢竟是逝者最後的影像記錄了,當時處理這一類鏡頭的原則便是把鏡頭的最後一格停滯,並用字幕標出去世年月。

深焦:電影被分為前後兩部分,分割的時間點是如何決定的?

原:最開始並沒有打算分為兩部分,但考慮到三個半小時的時長,可能很多觀眾吃不消,就不得不劃出中場休息的時間。前半部分結尾處是岡田的兒子相關場景,而下半部緊接著就是我的唐突出場。如果不分割的話,這兩部分是連續放映出的。但也正因為鏡頭間的不連貫,從中分開也無妨。

原一男過往作品

前進,神軍! (1987)

深焦:在電影裡,也許出於刻畫整個群體的考量,很少涉及對受病痛折磨的個體的描寫。

原:這些確實是不被允許去拍的。其中有一個人物,她的母親在宣判的當天早上去世了。

深焦:是武村女士吧。

原:是的。最殘酷的莫過於面對備受疾病折磨的母親,自己再怎麼努力照顧也無能為力。我們多次造訪她們家,表示出想要拍攝的意願,卻總以母親病況不佳為由婉拒。最終,唯一拍到的是浴室中的西村女士,她默許了我們的拍攝請求。那天,她給兒子做好便當後,對我說,』「我決定去泡個澡」。然後又笑道,「我洗澡的話,肯定會咳個不停。你很想拍這些吧,原先生。」我只好說,「真的不好意思。」接著便擠進促狹的浴室,架起攝影機。看著她咳嗽時痛苦的樣子,鏡頭後的我也感同身受。想起先前不能拍的那些人,多少還是有些遺憾。

深焦:我印象中,比起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您似乎更在意他們身邊那些積極抗爭的人。電影的標題中也有「VS」字樣。

原:在現場的時候,我覺得那些痛苦的場面應該拍下來,但實際上紀錄片只能記錄下真實的兩三成。因此,我們只能在最終拍攝出的那一小部分上做文章。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是,即便我們沒有拍下許多被害者自身的影像,但可以通過對親屬的訪談來追溯。我們想通過這樣,可以把病情的殘酷傳達給更多的人。

原一男過往作品

絕對隱私的性愛戀歌1974 (1974)

深焦:第二次上映結束後,導演仿佛燃起了原告方的怒火。那時,事件的直接相關者柚岡甚至說,「完全沒有這回事!」導演在創作過程中,處理那些成堆的影像素材讓您的心境有哪些變化?

原:這正是紀錄片有趣的地方。我常常問山田,「紀錄片不就是為了激起人們的憤怒嗎?」他略帶嫌惡地回答說,難道我們必須得在厚生勞動省門前自焚才可以嗎?但我依然自始至終覺得還是憤怒一些更好。這點上柚岡和我是同樣的態度。律師們為了勝訴,會考慮種種戰術。但柚岡卻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他的憤怒情緒,和律師團的思考方式截然不同。當他在法庭上被要求沉默時,他會理直氣壯地對法官說根本沒必要保持沉默。律師為此也苦口婆心地勸他可以更冷靜些。

電影中,他們在總理官邸前手持申訴書,然後第二天闖入厚生省。我非常不認可這一做法,但向那些原告們呼籲時卻被駁回,而且他們甚至反對與律師對話,最終與律師對話的只有我。看到柚岡的樣子,人群中的氛圍立馬活躍起來,人們覺得即便是與大臣會面這種最基本的要求政府也不理會。情緒漸漸醞釀,這也是這場運動或者說鬥爭考驗人的地方。

深焦:除了導演親自拍攝之外,還有許多出自他人之手的鏡頭。

原:是的,如我的妻子小林,她和我們一起外出取材。有時她也會想提問,但自始至終都是在一起的。

深焦:大部分採訪都是導演您去做的吧。

原:是的,這其中有我個人的考慮。我認為攝影機一定要正對著拍攝對象,這樣他直視著我的同時,也是直視著鏡頭。提問者與回答者在這種情況下才是處於一種平等的、互相交換人生體驗的關係。

深焦:厚生省門前有保安制止拍攝,類似危急狀況還有嗎?

原:這不算什麼,只是狐假虎威,無視就好。如果是機動隊過來仍催淚彈,那還是趕緊離開比較好。但這種只是小的衝突而已。

深焦:剪輯另有專門負責,那麼導演在其中參與度如何?

原:這要看導演個人的體質或喜好了。我參與度比較高,基本上剪輯時一天到晚都在,但也不會特別專斷。如果有值得信賴的剪輯師,就全權託付給他好了。拍《前進神軍》時的鍋島先生經常會有不錯的想法,他總是希望鏡頭再短些。而這一部《泉南石棉村》這是則交給了秦先生,他會認真地審視那些「弱者」影像,經過精心組接之後充分地傳遞出人物的情緒。我還有負責構成的小林先生會和他在一起討論鏡頭的長短或增刪,而他總是很快就心領神會我們的意圖。最終的成品會比早先預想的要精練,因為剪輯師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事無巨細反倒會打亂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思路。電影畢竟是集體完成的。

原一男過往作品

全身小說家 (1994)

深焦:您想通過這部作品,描繪出一幅怎樣的平成日本人肖像?

原:我是昭和年代的。而奧崎先生更是典型。以攝影機銘記時代是我的信念。時過境遷,平成年代的今天已不再有昭和那麼過激的生活方式,只有平平淡淡生活著的普通人。但是我愈發意識到,今天的「普通人」是被權力所凌虐——被一種殘酷的生活方式所強迫。比如那些石棉事件的受害者,因為國家的政策不完善,最終成了制度的犧牲品。除此之外,水俁、福島核電站等事件也大多如此。六年前的福島震災,雖然是重大的災難,但日本人井然有序的災後重建依然廣受讚譽。

這讓我想到豐臣秀吉時代的事。當時,豐臣秀吉為了止戰,把所有的武器都沒收上去。從那以後,日本人對於上級就持有一種特別的畏懼。我這次拍泉南的人們,正是為了鼓起他們對政府,對權力作鬥爭的勇氣。當下,戰爭、稅金等問題壓榨著底層的群眾,人們即便表示了憤怒,接下來又該怎麼做?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電影可以說毫無作用。但這部電影的目的,是為了記錄這個時代並將它分享給更多的人。電影,並不是導演個人的作品,而是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呼聲。

深焦:最後一個問題,新作有什麼打算?

原:新作會和水俁有關。但和拍石棉一樣,擔心會有許多不能拍的。這部泉南石棉村大家還會叫好,但水俁真的不知道拍出來結果如何。

-FIN-

原標題:《日本紀錄片傳奇再出山,告訴你紀錄片要這麼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竹內亮感謝武漢人的包容和認可,他拍攝的目的就是想把真實的武漢傳達給全世界。竹內亮和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2001年。那年他第一次來中國拍紀錄片,見識到了跟客客氣氣的日本人完全不同的、「隨意」的中國人。年輕的他立刻被中國的風土人情吸引。
  • 我拍紀錄片——總編導闡述
    我拍紀錄片我計劃拍攝紀錄片,畢竟就目前這種國際國內實際狀況,不要說拍攝院線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即便是拍攝網絡大電影網絡劇,也是很困難很奢侈。這五個名字,幾乎囊括了我所有紀錄片作品,起到了總集作用。我拍攝紀錄片,也是為了拍攝其它影視作品奠定基礎,還可以直接在拍攝影視過程中拍攝花絮。事實也證明,這是比較好的紀錄片題材,而殊為可惜的是,我們以前在拍戲的過程中,卻忽視了同時拍攝紀錄片,儘管那個時候我曾經也是這麼計劃過。
  • 定居南京的日本人拍了部「網紅」紀錄片 曾在揚州的澡堂裡被粉絲認出
    這部在網絡上點擊量早已過億的「網紅」紀錄片豆瓣評分9.3,而導演竹內亮和他的妻子趙萍就一直生活在南京。一個日本人來到中國,愛上南京,還拍了一部高分紀錄片,那麼,他為什麼住在這裡?    「三顧茅廬」求親,放棄高薪回妻子娘家拍紀錄片  從小就痴迷各種電影的竹內亮,高中畢業後去了專科學校學習紀錄片拍攝。 「娛樂像陣風,紀錄片可以讓觀眾留下印象。」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把真實的武漢呈現給世界,消除偏見
    很快,竹內亮的擔心就被打消了,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這部紀錄片的播放量超過了2500萬次,這讓他在上次《南京抗疫現場》這部10分鐘的紀錄片奪得微博視頻社區全站日榜播放量第一名之後,再一次登頂這個榜單。想把真實的武漢告訴全世界竹內亮終於鬆了一口氣。在相關網站,該片的評分高達8.4分。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交匯點訊 「提到武漢,腦子裡都是灰色的畫面;看過紀錄片,才知道武漢這麼美、這麼大。」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 日本導演紀錄片走紅背後:到武漢澄清了誤解,未特意選正能量故事
    截圖自紀錄片南都:拍攝這部紀錄片,想達成什麼樣目標?竹內亮:其實拍紀錄片最初目的就是希望更多日本人能了解武漢。我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一個真實的武漢,不僅是給中國人看,更要給外國人看。日本人或者說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很少,在疫情之前,幾乎為零。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竹內亮說起拍記錄短片的初衷,語氣中仍帶著急切。 竹內亮是日本千葉縣人,妻子趙萍是南京人,兩人相識於日本,2013年在南京定居。他在日本的朋友很早就注意防護了,「我反覆不停地給他們(講)防護的建議,要他們注意,他們才慢慢開始重視起來。」但周圍的其他日本人生活一如往常,在地鐵、超市等人多的場合也沒有戴口罩。
  • 35年前,日本拍了部不加濾鏡、沒有特效的中國美食紀錄片,豆瓣9.2分
    35年前,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了中國,用鏡頭記錄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而讓人難忘的不止那一道道傳奇佳餚、把烹飪當成藝術的廚子、追求人間美味的食客……還有與我們漸遠的煙火氣。 在中國菜市場裡還沒有隨處可見的塑膠袋,也不流行點外賣的年代,雖然人們的生活談不上多富裕,甚至有點窮,卻是中國菜最好的時代。
  •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網友:物是人非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憑什麼得9.2高分?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的生活是怎麼怎麼的好,吃的又有多好,什麼珍珠奶茶,火鍋,烤肉,西餐天天都可以換著吃,但最近我發現一個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突然覺得,我的生活還沒有以前好呢,這80年代吃的也太好了一點吧,而且這評分有9.2之高,這評分也太高了點吧,要知道現在最火的三生三世枕上書也就5點多,那麼它憑什麼得9.2高分?
  •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憑什麼豆瓣9.2?
    紀錄片共分5集,選擇了北京、江南、廣東、四川四個地區,作為中國菜四大代表,組成了前四集。這四個地區的菜系,在你印象中什麼樣?北京就是鹹,江南啥都甜,粵菜都味淡,四川全是辣?然而,《中國之食文化》的每一集,都在打破今天中國觀眾的「常識」。
  • 德國電影大師赫爾佐格:這五部紀錄片,你們一定要看看
    藉此機會,他接受了英國《衛報》採訪,列舉了自己心目中的影史上五佳紀錄片。維爾納·赫爾佐格在赫爾佐格看來,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所謂的紀錄片,其實嚴格意義上都要歸類在新聞報導裡才對。「講的大都是某個社會問題,結尾一定要講出個子醜寅卯來,一定要給人希望。但是我卻不喜歡這種電影。」赫爾佐格認為,真正優秀的紀錄片,必須完全不同於新聞報導。
  • 這10部「人生必看」的神級紀錄片,我必須安利給你
    哈哈經常有讀者留言問我:你到底是怎麼懂這麼多的?(害怪不好意思的)是天天都在看書嗎?但其實也沒有,看書只是我獲取系統化知識的渠道之一,在不太想看密麻文字的業餘時間,我都會選擇看聲色並茂的紀錄片~畢竟眾所(不)周知,我是一個很狂熱的紀錄片愛好者。
  • 我們採訪了這個火遍全網的日本人!拍出9.9分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導演就是前陣子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個日本人拍的《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首頁,火成「防疫教材」團隊一貫的拍攝風格就是無臺本、輕鬆、滿滿真實感的,代表作品是《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而這一次,導演抱著告訴全世界武漢真實的樣子的出發點。
  • 日本導演的抗疫紀錄片,一天點擊超1500萬次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片「我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6月26日晚,居住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微博中介紹了自己和團隊剛剛完成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從26日晚上線至今,這部片長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在微博上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500萬次。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創作難,超越更難,特別是在無數的美食節目不斷在大浪淘沙中發掘味蕾之源時,再有創新,再有驚喜,那是難上加難。 這一季,攝製組走遍了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了超過300種美食。從讀書調研,到故事大綱的編寫,再到之後去各地搜尋相關的人物和故事,最後進入拍攝階段。且拍攝還有周期的要求,需要至少拍滿一整年,才能收穫完整的四季輪轉。
  • 奧尼爾悼念科比:絕不效仿喬丹拍紀錄片,永遠不會再戴冠軍戒指!
    而對於這部紀錄片,奧尼爾近期卻發表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不會拍攝這種紀錄片。要知道喬丹的紀錄片在聯盟的球員中可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很多現役球員看了這部紀錄片都重新認識了喬丹,因此拍攝紀錄片成為了不是退役名宿的夢想。可奧尼爾這個歷史前十的名宿居然坦言自己不會拍攝紀錄片,更何況他還是一個這麼愛出風頭的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怎麼拍好紀錄片?這5個小技巧要記牢
    作者|學院二師兄如果你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偶爾發現,拍的片子似乎有點無聊,那今天的這5個技巧或許能幫上你一點忙。01研究故事和結構任何一部優質紀錄片的主要目標都是——首先是提供信息。因此,當你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安靜地坐下來,手裡只有紙筆,你是否可以寫出(或畫出)整個紀錄片的故事和結構?如果不能,那就正好趁這個機會好好想一想。花一點時間專注於總體敘述可以極大地帶來啟發,並從那裡開始,將故事傳達給觀眾成為一種技巧。
  • 教育|紀錄片推薦——日本教育
    一部名為《日本的學校午餐》的紀錄片,是號稱震驚世界的日本小學生吃午飯的短片,雖然視頻中只是紀錄了吃午飯這一件事,卻能從中看出日本教育的優秀。圖片來源於紀錄片 《日本的學校午餐》紀錄片主人公Yui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這部紀錄片便是以她為線索進行的拍攝。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疫情令《風味人間2》的製作受到不小的影響,同時,那些遭受巨大衝擊的餐飲小店和小店裡的人讓他牽掛,也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好美食紀錄片的信念——因為,片子裡不僅有美食,還有人生的美好。目前稻來的團隊規模並不大,30餘人,但它是陳曉卿「想在商業紀錄片領域做點事情」的重要承載體。什麼是商業紀錄片?他的解釋很直白:「就是你心裡時刻裝著觀眾,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商業紀錄片的出發點,也是它一路行走的準則。」
  • 致孤獨的紀錄片人,FIRST紀錄片實驗室徵集中
    紀錄片人,總是孤獨。他們在場,並且持續在場,但在通向投資和觀看的路徑裡,又時常缺席。紀錄片實驗室轉眼行至第五年,我們陪伴、關心、支持那些抵抗遺忘和穩健創作的人,告訴他們,他們並不孤獨。劉漢祥導演說,紀錄片是他的家。他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