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浪費糧食千萬噸,仍有3億隱性飢餓人口,如何端好「中國碗」?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圖/Flickr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做出指示,強調要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隨後,央視批評網絡大胃王的吃播秀、浪費嚴重,各視頻平臺紛紛作出回應。8月13日,鬥魚方面表示,將加強對美食類直播內容的審核。抖音方面則稱,搜索「吃播」、「大胃王」等關鍵詞時,將提示用戶「拒絕浪費、合理飲食」。同時,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以及多地餐飲行業協會也於近日紛紛發出倡議,號召節約用餐。

近年來,中國餐飲糧食浪費現象有多嚴重?

2018年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曾測算,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在1700萬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另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估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飢餓人口將在今年增長82%,達到2.65億人,20億人無法穩定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

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針對「舌尖上的浪費」做出批評,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光碟行動」整治浪費之風。而當下,針對糧食浪費行為的規制正被加碼提至立法層面。8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決定成立專班,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在糧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中明確相關規定。

中國糧食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從供給看,進口方面,今年新冠疫情與東非蝗災的疊加衝擊之下,越南、泰國、柬埔寨、俄羅斯等十多個農業生產大國宣布限制糧食出口;自給方面,今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災侵襲、部分農田減產甚至絕收,截至8月5日,中國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佔比近四分之一。糧食安全的擾動因素增大,節約糧食問題凸顯。

從糧食需求端看,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也對《財經》記者指出,疫情過後,人們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綠色、生態、智能的餐飲消費,許多好的消費方式被重新認識,分餐制、公筷、小份菜、稱重套餐等新的消費方式開始流行起來,推動糧食節約意識再次興起,大眾餐飲消費也將從重視數量到重視質量方向升級發展。

倡議背後的糧食自給隱憂

8月12日,美團聯合中國飯店協會等四家行業協會發出倡議,內容包括針對浪費行為建立懲戒機制:對於自助餐造成浪費的行為,餐飲企業應事先告知需加收餐費或服務費。而據相關報導,南京部分自助餐廳已推出「押金制」,浪費食材超200克押金不退還。

位於北京大望路的金剛山海鮮自助火鍋城從8月8日開始試營業,其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在每個餐桌上都放置了提醒按需用餐、避免浪費的桌牌。這些天來,顧客們大多按需取用食物,基本能實現「光碟」,食物浪費現象不明顯。

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8月11日,武漢餐飲業協會也發出六點倡議,包括推行「N-1」點餐模式,即10位進餐客人只點9個人的菜,不夠再增加菜品。此外,還提倡使用公勺公筷,保證顧客吃出健康。類似模式很快也被湖北鹹寧、河南信陽、福建福州等地的餐飲協會倡導推行。

麻婆豆腐小份12.9元、肉沫酸豇豆小份16.9元、東坡扣肉小份24.9元……《財經》記者發現,主打川菜的餐飲品牌眉州東坡近日對菜品進行了梳理,在線上平臺與門店堂食同時推出了10種半價小份菜。

「因為在農村長大,我們都比較在乎節約糧食,從小被灌輸的理念就是這樣。」8月14日,在眉州東坡北京市朝陽區博雅店工作的李萍(化名)向《財經》記者介紹,該門店主要提供工作餐,目標消費人群注重食物價格與份量的性價比,浪費現象通常較少。小份菜的推出,在避免浪費的同時,也為人數較少的用餐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菜品選擇。

「點餐的時候,服務人員根據客人的數量進行合理的推薦,兩三個人點三個菜以上,就得提醒客人了,點餐不夠再添加。如果客人吃光,或者打包得乾乾淨淨,我們也會贈送6元的小餐票,下次來消費可以享受優惠。」李萍告訴《財經》記者,眉州東坡製作了宣傳節約糧食的展板,通過電子屏播放等形式警示餐飲浪費,「對00後也這樣講。」

在中國,許多年輕一代消費者未曾體驗過糧食短缺帶來的飢餓感,節約糧食的自覺性和緊迫感,相對老一輩人明顯較弱。據官方統計,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1.3277萬億斤,糧食總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已取得「十六連豐」。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也在今年4月介紹,中國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的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糧食安全已經完全高枕無憂。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今年7月聯合發布的《2020年至2029年農業展望》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糧食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勞動力市場、農業生產、食品加工、運輸和物流可能出現瓶頸,對糧食及其服務的需求也可能產生變化。

目前,中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達到98.75%,大豆、蔗糖、棉花、大麥、高粱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以大豆為例,2019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8851萬噸,佔國內大豆消費總量的84%,其中尤其依賴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國的糧食出口。

大豆不僅供給直接食用,也用於工業消費與飼料消費,牽一髮而動全身。2019年,中國大豆庫存消費比為20.63%。4月以來,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1個獨立國協國家,陸續暫停了對華大豆出口。在中美關係動蕩的大背景下,大豆進口量如若得不到穩定保障,或難支撐國內消費及相關產業正常運轉。

今年7月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糧食安全面臨需求增長、資源約束、結構性矛盾以及應對風險的壓力。國開證券5月底發布的一份研報分析,短期國內糧食安全有保障,中長期安全問題仍需高度重視。而有專家預計,203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1.6萬億斤,屆時將形成巨大的需求壓力。

中國的糧食供給未到可以放鬆警惕的時候。2019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11606萬公頃,較上年減少97萬公頃。除油料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小麥、稻穀、玉米、棉花、糖料種植面積均出現減少。而洪濤也指出,中國農業科技的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程度不高,耕地和水源的汙染問題,以及糧食在產後的加工、流動、消費環節發生損耗,也對中國提高糧食的自給能力形成了一定約束。

應對隱性飢餓須保障結構安全

2020年夏糧總產量較去年增長0.9%,6月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預計,今年中國糧食產量能達6.7億噸。目前,多數觀點認為,中國的糧食庫存相對充足,民眾沒有囤糧的必要。洪濤分析,儘管自然災害會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但每年的影響通常維持在一個常數,今年也沒有例外。但是,過去更重糧食生產與儲存的數量安全,而今則必須樹立新的安全觀,重視質量的安全與品種結構的優化。

實際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隱性飢餓的人口達3億。相較於「吃不飽」的顯性飢餓,隱性飢餓更為隱蔽,主要指營養不均衡和缺乏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長期處於隱性飢餓可能導致嬰兒出生缺陷、發育不良,造成免疫系統弱化等諸多疾病。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穀類食物供能比不低於50%,脂肪供能比不高於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曾指出,中國的食物安全政策重心一直聚焦保證主糧自給自足率,而提高食物中微量營養素含量未得到充分重視。中國農業研發優先順序應從主糧和自給自足轉向健康、營養、美味、高產、實惠的食物生產上。

中國人的餐飲消費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從先行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發展規律看,對動物性產品以及飼料糧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而美團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拒絕隱性飢餓」活動中發布的一份報告則顯示,以低熱量、低脂、低糖、高纖維為標籤的「輕食」也在成為消費新風尚。

針對新的糧食消費趨勢,洪濤認為,「中國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國內糧食總量可以滿足消費需求,但優質、新鮮的農產品品種相對不足,國外一些質優且價高的農產品在國內很有市場,中國糧食生產與消費錯位的結構性不平衡仍需進一步調整。

今年以來,中國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已體現在進口的增長上。海關總署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7月,中國累計進口糧食7451萬噸,同比增長22.7%;累計進口大豆5513.5萬噸,同比增長17.1%;累計進口食用植物油499萬噸,同比增長1.6%。上半年,中國的小麥進口已超去年全年進口總量,玉米進口總量也同比增加了17.6%。

從價格上看,中國的農產品成本較國外產品略高,市場競爭優勢較弱。以大豆為例,近段時間,全國進口大豆交易價格維持在3100元/噸左右,而國內大豆均價為5200元/噸。而從質量上看,中國的優質水稻、水果、奶製品、高筋麵粉、燕麥、蕎麥等仍在一定程度依賴進口。

14億人口的國家大量進口糧食必然引發國際市場糧價大幅攀升。原農村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曾表示,糧食安全包括數量安全與結構安全。中國糧食進口超過10%將對全球市場構成巨大衝擊,主糧進口1%作為調劑可以,5%對世界的影響就會很大,副食、雜糧、蔬菜、水果也同理。另外,國際貿易不穩,也可能出現國內食物斷供的風險。

此外,一些人士分析,農產品進口量的增長雖可調劑餘缺、優化供給結構,也可能擠壓國內市場,壓低價格,打擊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影響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健發展。洪濤同意類似看法,同時認為,農民受限於種植技能與經驗,種植某種作物具有慣性,耕地也具備適合種植某些作物生長的特性,進口不會對國內糧食生產造成過大衝擊。此外,通過政府和市場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實行結構多元化,會有利於降低糧食風險。

「過去追求產量,生產什麼糧食就賣什麼、消費什麼,但現在應該是市場需要什麼就賣什麼、生產什麼。」洪濤建議,中國應儘快實現以生產為中心的推式糧食供應鏈,向以市場消費為中心的拉式的供應鏈轉變。

他指出,未來糧食自給,既要靠政策、投入,也要靠科技、市場,要通過加快數字糧食產業建設,實現數位化的糧食種植、收割、加工、交易、物流、倉儲、消費,推動糧食生產、流通更加精準貼近市場需求,以綠色的糧食消費「反彈琵琶」,促進中國糧食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相關焦點

  • 每年1800萬噸糧食被浪費!這是近5000萬人一年口糧!制止餐飲浪費刻...
    這種吃播秀違背人體科學規律,不僅影響健康,更與「愛惜食物,反對浪費」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嚴重背離。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飢餓的體驗早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但這不該成為對糧食失去敬畏的藉口: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飢餓,相當於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被隨意丟棄、吐掉的食物,對於世界上許多貧困地區的人來說,就是救命的口糧。
  • 拒絕「隱性飢餓」 三家「飢餓餐廳」快閃店在滬落成
    圖說: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副國別代表瑪哈·艾哈邁德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碩)昨天,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美團,聯動點評平臺上超過50家頭部餐飲品牌3000多家門店,共同推出「拒絕隱性飢餓」健康飲食倡導行動。
  • OZ Farm澳滋兒童奶粉,以更科學的配方緩解兒童常見「隱性飢餓」
    前段時間,某學校營養餐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學校營養餐供應,營養餐供應管理,學生用餐營養的多樣化需求如何滿足,如何讓孩子們吃飽、吃好、營養、科學,又減少浪費,成為很多學校和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隱性飢餓」需要格外重視世界衛生組織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隱性飢餓」。
  • 「隱性飢餓」是寶寶健康的第一殺手!
    因為吃不上東西,而感到飢餓的事情,連六師妹的小時候都沒有經歷過,對於現在被寶媽們捧在手心裡的心肝寶貝來說,就更加不會存在了吧!其實不然,雖然現在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飢餓這個詞似乎已經被永遠地踢進了歷史的文獻庫。現在的孩子真是從以前的有啥吃啥翻身成了吃啥有啥。但是,孩子吃的多就不會餓了?其實不然,孩子還可能出現隱性飢餓!什麼是隱性飢餓?
  • 【地評線】用「糧心」紀念「糧食日」 崇尚「節儉風」
    殷建光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8.9%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此前預警,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的古訓,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硬道理。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近6.9億人(佔全球總人口的8.9%)處於飢餓狀態,預計到2030年,將有超過8.9億人,即全球人口的9.8%受到飢餓影響。糧食危機危及人類生存,危及世界和平發展,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必須擁有「糧心」。  世界面臨糧食危機,但是,糧食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 聯合國:2020年全球飢餓人口預估增長8300萬至1億3000萬
    高成本和低經濟可負擔性,意味著有幾十億人無法吃上健康、有營養的食物。亞洲的飢餓人數最多,但非洲的飢餓人數增長最快。據報告預測,在全球範圍內,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到2020年底可能使長期飢餓人數新增超過1.3億人(疫情下突發嚴重飢餓可能使這一數字進一步上升)。
  • 2020年中國糧食總產13390億斤,全球有多少國家糧食陷入危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飢餓、糧食危機已悄悄地成為了沉澱的歷史,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全國人口為四億人。嚴重自然災害的1962年糧食產量為3000億斤,人口6.66億。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糧食產量超過6000億斤,總人口9.56億。
  • 世界糧食日 | 節約糧食,不負好「食」光
    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預計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人口將增加8300萬人至1.32億人。聯合國警告稱,2020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 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 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
    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因此,必須始終對糧食安全抱有危機意識。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浪費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只有堅持一手狠抓糧食生產,一手狠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真正有底氣將自己的飯碗端牢。
  • 6.9億人還在挨餓!酒足飯飽的我們該做點什麼?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8.9%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此前預警,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特殊之年,我們如何能夠端牢飯碗,又怎樣做到厲行節約?
  • 美國5000萬人糧荒,韓國大米產量50年最低:糧食危機要來了?
    在《中國糧食安全》一書中,王宏廣教授認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糧食安全是:「低水平、高難度、緊平衡、弱安全」。 總結起來是——吃飽沒問題、吃好需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危險。
  • 世界1.4億人口重度飢餓為何以植物蛋白為主的養殖業卻被推上神壇
    世界上目前尚有1/7的人口處於飢餓的威脅之中,其中1.4億人口屬於重度飢餓人口。很多人都很驚訝世界上怎麼會有1/7的人口處於飢餓呢?其實不一定這些人是真的挨餓,因為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營養不良人口實際來說也算是處於飢餓之中,因為這類人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購買力,才會導致營養不良。世界尚有如此多的人口處於飢餓之中,但是我們所生產的糧食卻有1/3是用作飼用的,為何在世界糧食短缺的大前提下,蛋白質交換率為負數的集約化養殖會被推上神壇呢?這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 我筷子上這一兩粒米,跟糧食安全有什麼關係?
    據他自己爆料,他做吃播一年的收入有10億韓元,折合人民幣大概592萬元,這比韓國大部分藝人的收入還高。在變現方式上,吃播們也算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吃播靠粉絲打賞,「一夜暴富」;有的吃播大V接廣告、做代言,甚至出圈做綜藝;有的吃播則玩起電商+、微商+,用吃播來引流、帶貨。
  • 為什麼印度人口和我們差不多,卻是糧食出口大國?
    印度口糧主要以大米和小麥為主,自2000年以來,二者產量一直呈波動式上升,2017年達284.83百萬噸。其中大米和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佔比保持71%以上,2019年大米產量達118百萬噸,小麥產量達103.6百萬噸。
  • 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2020年了為何饑荒人口還能破紀錄?
    今年4月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了一篇《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因為疫情衝擊,今年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將有2.5億人遭受嚴重飢餓,比去年多出1億3千萬人,世界饑荒人口數額巨大。
  • 缺錢少糧的時候節衣縮食;錦衣玉食的時候,也別浪費、別鋪張
    至於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的習慣,也一直伴隨著成長至今。長大後,不單單是自己不浪費糧食,甚至厭惡別人浪費糧食,又常常提醒督促身邊的人不要浪費糧食。一次我的小孩和一個同事吃飯浪費食物,氣憤之下,我讓她倆看了非洲飢餓兒童的片子,那景象慘狀,讓她倆毛骨悚然,害怕得不敢吃飯。
  • 糧食!那是救命的東西,毫不珍惜福報耗盡,想吃一粒米也是奢求
    現在人習慣點外賣,很多人點的時候不知吃什麼好,就一個人點了雙人份,結果送來了又不愛吃,吃幾口就扔掉了。可怕的是,這樣的浪費持續已久,且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嚴重。杭州每天餐廚垃圾就有1.2萬噸,每三四年就能把一個西湖填滿。上海同樣嚇人,一天就產生6000噸食物垃圾。
  •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預計為全球的24.4%,那人均情況如何呢?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是多少呢?這個問題,已經由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了——今年全國的糧食播種面積約為17.52億畝,糧食總產量約13390億斤(近6.7億噸),並且是連續數年的增長。
  • 2019世界十大浪費糧食國家【1】│綠會國際部《反糧食浪費法彙編》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9年早在201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中顯示,經粗略估計,世界上每年約1/3的糧食會被損失或浪費掉。此數據可以說已經敲響了警鐘,但近年來世界糧食損失和浪費的步伐卻沒有放緩:在損失方面,一些國家因為收割、儲存、運輸等環節的不科學安排,導致大量糧食遭到損失;而在浪費方面,很多國家意識到自己的糧食浪費問題卻「不加悔改」,依舊在加速全球糧食浪費。各國的糧食浪費究竟有多嚴重?綠會國際部《反糧食浪費法彙編》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9年全球十大糧食浪費國家概要,希望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
  • 到底有多遠,我們與飢餓的距離?
    媽媽不是告訴過你要節約糧食嗎?」西西理直氣壯反駁道:「我又不餓,當然不吃了。」當琳琅滿目的零食,品種繁多的果蔬肉菜充斥孩子的生活時,西西已不是個例。面對不想吃的食物,許多孩子都選擇直接扔掉就行。在他們眼中,飢餓很遠很遠。讓人遺憾的是,直到1984年,中國才宣布基本解決溫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