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從餓了麼進入阿里巴巴的第一天開始,外界對於兩者到底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就非常關注,因為對於阿里而言,斥重金「迎娶」回家的餓了麼,不可能只是作為一個外賣平臺;而在背靠阿里獲得前所未有的資源和賦能之後,餓了麼的野心也絕不僅僅局限於此。
7月10日,餓了么正式對外宣布全面升級,將從餐飲外賣平臺升級為解決用戶身邊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而餓了麼的slogan(品牌口號)也從「好而不貴,有滋有味」變成「愛什麼,來什麼」,餓了麼APP也將於7月17日全新改版「變臉」上線。
「經過此次全面升級,餓了麼將從送外賣變為送萬物和送服務,持續聚焦消費者的『身邊經濟』。」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餓了麼CEO王磊(花名昆陽)在接受包括《中國經濟周刊》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兼任餓了麼CEO王磊
解鎖外賣小哥更多新技能,不餓也用啥都送
在王磊看來,今年以來,疫情下消費者的習慣和商家的服務形態都發生了很多改變,甚至整個行業都因此發生非常深遠的變化。而且疫情逐漸好轉之後,新增的配送需求仍然持續保持在一個高位上,外賣品類也從之前的送餐食變成了送萬物,從「送吃的」到「啥都送」。
據王磊透露,疫情以來,餓了麼整體商家數量增加了30%,其中,非餐飲門店數量的增速要遠超大盤,比如寵物用品店數量增長6倍,火鍋烤串食材店和母嬰店的數量也都增長超3倍。
同時,「送萬物」的內涵正在不斷拓展,商品和服務都可以外賣到家。除了鮮奶、母嬰玩具、美妝、書籍文具、體育裝備等零售商品外,美甲、美容、家政、保潔等項目也將實現送服務上門。
「除了代買一些千奇百怪的東西,我還接過幫忙修理電器、雨天幫忙推車的訂單,也有人因為工作繁忙、身處異地,下單讓我買點東西去家裡幫忙看看父母。」已有三年工作經驗的餓了麼藍騎士孫冰濤告訴記者,自從餓了麼推出「跑腿」業務後,有不少用戶早已把外賣平臺玩出了新花樣。
王磊表示,餓了麼加碼非餐飲領域的外賣服務,就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增加。過去一年來,餓了麼用戶的非餐飲類需求持續增長,尤其是商超、果蔬、醫藥、鮮花等品類。「即時配送已經成為同城生活的剛需,越來越多商家也意識到,數位化能力已經成為餐飲和零售行業的必備技能。」王磊說。
「世界終將是年輕人的,我們終將創造出美好的生活。」王磊說。他還透露,目前,餓了麼三十歲以下的用戶超過了60%,這也是餓了麼外賣品牌升級後,邀請了95後的「頂流」明星王一博作為品牌代言人的重要原因。
餓了麼微博官宣代言人
下一戰:服務業數位化升級
2018年4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2018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餓了麼和口碑合併,並正式組建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王磊出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兼任餓了麼CEO。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這家創下阿里收購金額記錄的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阿里化」改造,從「入淘」,到與支付寶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聯動,再到與阿里經濟體打通……目的很明確:在讓餓了麼融入進阿里大體系的同時,也要讓其成為阿里經濟體發揮獨特作用的重要部分。
按照王磊的描述,餓了麼要做的就是「本地生活的商業作業系統」和「商家的中臺」。「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以來戰略是一貫的,就是做服務業的數位化升級。」王磊說。
在王磊看來,無論是消費者需求的改變,還是商家對數位化的渴求,疫情給整個行業按了加速鍵。餓了麼此時提出「身邊經濟」,實際上就是因為電商正在從遠場電商走向近場電商。「身邊經濟是實物交易和服務相結合的一個新的業務模式,疫情大大加速了這個模式的進化過程,消費者端和商家端兩頭都需要升級。」他說。
服務業數位化確實是條誘人的黃金賽道,相信空間巨大,但不止阿里和餓了麼,騰訊、美團都在下重注,但它的難度也是巨大的。
王磊認為,服務業跟商品零售很不一樣,一是服務業是有機會形成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直接聯繫的;二是服務業商家的數位化基建不那麼容易,每個行業跨度很大,這其中挑戰與機遇並存,而且是場持久戰。
「阿里巴巴整個業務邏輯思考一個最本源、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永遠在為未來做設計、做考量、做投入,阿里巴巴做所有業務的決策都是圍繞著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做的。否則,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支付寶和今天的阿里雲,對於服務業的數位化也是這樣。」王磊說。
責編:呂江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