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古玉 · 捲雲紋勒子

2021-02-08 藏民網


藏民網 中國第一收藏分享傳播平臺

讓世界分享你的收藏

sns.cangm.com


春秋晚期捲雲紋勒子,長12.5cm,寬1.9cm,厚1.4cm。

春秋晚期捲雲紋勒子,長方形,兩邊齒狀共八節,兩面飾對稱捲雲紋,有一通體對鑽穿孔。勒子通體呈赭色、土黃色土沁,局部鈣化較重現雞骨白,整體包漿厚重統一。


捲雲紋勒子A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B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C側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D側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A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B面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頂面E觀察圖


捲雲紋勒子頂面F觀察圖

首先,從入土特徵分析:勒子通體呈赭色、土黃色土沁,局部鈣化較重現雞骨白,整體包漿厚重統一,各個入土特徵在陰線和孔洞內外一致。


孔洞放大觀察圖一


孔洞放大觀察圖二

其次,從加工工藝分析:1、孔洞內外包漿統一,邊緣圓潤,孔內壁有深淺不一、長短不一、粗細不一、不閉合的旋紋,且旋痕越往裡越鮮明,越往外到邊緣逐漸光滑。從孔洞放大觀察圖二上看,勒子鈣化較重一端的孔洞,孔洞內外呈雞骨白,鈣化統一,包漿統一。



勒子側面齒紋陰線放大觀察圖一



陰線放大觀察圖二



捲雲紋放大觀察圖一



捲雲紋放大觀察圖二



鈣化部分捲雲紋放大觀察圖

2、陰線內外包漿厚重統一;從上圖勒子側面齒紋陰線放大觀察圖看,較寬的陰線底部包漿厚重與整體統一,陰線內外由桯鑽加水和研磨砂經過反覆研磨,陰線邊緣圓潤;細陰線放大圖明顯可見接砣和起落砣痕跡;捲雲紋放大圖接砣痕跡鮮明。

再次、從加工工藝與入土特徵的先後關係上分析:從以上60倍放大圖可看出,工藝在先,入土特徵在後。勒子包漿渾厚統一、無處不在,陰線和孔洞內外沁色、鈣化等入土特徵一致,過渡自然。

最後,從器形和紋飾上分析:玉勒子呈長方形,兩側做齒狀造型,雙面飾較飽滿捲雲紋,通體有一對鑽穿孔。這類器形和紋飾符春秋晚期的制玉特點。

綜上所述,從入土特徵、加工工藝、二者先後關係、器型和紋飾均符合春秋晚期玉器特點,因此,可以推斷此玉器為春秋晚期戰國早期捲雲紋勒子。


傳說中的寶貝在閱讀原文裡呢!

以上圖文均轉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即刻刪帖。

感謝關注

找到好藏友 | 分享好收藏

藏民網客服:400-728-0059 021-34228666

藏民網網址:www.cangm.com

©2015 cangminwang

閱讀本文用了: 秒,轉發只需1秒

轉載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發現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細品千年神器之華麗春秋古玉
    春秋晚期 / 龍形玉飾春秋晚期 雙龍首環新創「春秋龍首」紋。這種由勾連雲紋組成的「陰線淺浮雕」龍首,不論是絞絲紋舌形還是S紋舌形,都是「現首不現尾」。新創「斜地子」紋、「虎皮」紋、「矩形魚鱗」、「內勾捲雲」紋。
  • 細品千年神器之戰國雄風古玉
    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戰國玉器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戰國玉器的偉大成就不僅體現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玉器的發展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戰國玉器的品種,除個別類型,以前常見的玉人頭和玉束帛形嵌飾等已消失,其它春秋時期已有的玉器基本得以繼承和發展。
  • 古玉器上獸面紋的斷代 之二——春秋至西漢時期
    考古資料顯示,玉器上最早的獸面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在商代晚期、西周、東周、秦漢時期較為流行。獸面紋形態繁複、富於變化,尤其商代晚期到漢代,前後演變線索清晰而自成一系,且階段性特徵明顯,可以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本期對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的獸面紋進行了介紹,史前至兩周之際的內容上期已推出。
  • 古玉之春秋 虺龍首紋
    1:雙線龍首紋(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中段)    2:不減地浮雕龍首紋(春秋中期中段至春秋晚期)    3:雙鉤寬線龍首紋(春秋晚期中段至戰國早期)    4:減地浮雕龍首紋(春秋晚期中段至戰國早期)    5:單線龍首紋飾
  • 真品古玉乳釘紋的特徵是怎麼樣的?
    乳釘紋呈半球形突起,大約起自春秋、盛行於戰國晚期至漢代。
  • 春秋戰國勾雲紋玉器賞析(二)
    戰國早期 玉璜出土於浙江省紹興市坡塘306號墓的玉璜。長9、寬2.6釐米,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料呈白色,呈扇面形。上下邊緣有齒脊,表面雕琢隱起的勾雲紋,中脊和兩端中部各鑽一孔,應為玉組佩佩件。
  • 春秋玉器上的龍首紋
    但細審此期常見紋飾的圖案特徵,不難發現它們大多具有相同的母題,即龍首紋,又被稱作虺龍紋、蟠虺紋。這些龍首紋均作翹鼻、張口(或吐舌)的側面形態,不同之處則表現在工藝形態的差異上。下面試對春秋時期玉器上的各類龍首紋做些簡述。1.雙線龍首紋:龍的鼻、顎、口、角等部位,皆由長尾蝌蚪形紋樣單元表現,這些蝌蚪紋為平面雙鉤陰刻技法琢出。
  • 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四)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玉夔龍 戰國。1954年河南洛陽出土。長2.8釐米。
  • 【春秋玉器的鑑定之二】略論楚系「雙鉤寬線龍首紋」
  •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飾玉|玉玦
    圖1 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的立人形玉玦早期的玉玦常成雙成對地出現在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 圖4 西周鳥紋玉玦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數量最多,而形體較小,一般直徑為2~5釐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
  • 各時期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一場教科書級的古玉拍賣,高古玉的饕餮盛宴
    第一場便是玉友們嚴重期待的『雲中玉筵』古玉專場。從去年秋拍開始,佳士得計劃用四年時間,分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代兩漢四個時代四個專場,釋出臺北雲中居張偉華先生的古玉收藏。去年秋拍雲中玉筵系列首拍便博得滿堂彩。
  • 漢代雕刻龍虎形玉帶鉤是玉器歷史上獨有,代表漢代玉帶鉤藝術特色
    玉質帶鉤始於最早良渚玉器和春秋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鉤,帶鉤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鉤古時又名「師比」歷史上玉龍鉤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例如海昏侯隨葬的帶鉤有多件,保存都很好。
  • 超好看的春秋戰國歷史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
  • 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戰國晚期,寶劍和寶玉已成為高尚志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中有「帶長鋏之陸離兮」(長鋏即寶劍),與寶劍緊密相關的還有馮驩客孟嘗君的事跡等等。從西周晚期的虢國君主虢季的玉質劍柄、春秋早期芮國君王的玉劍與金劍鞘,到戰國時代的玉劍具、和作為明器的玉劍鞘,可知玉劍已經跨越銅製兵器、乃至於鐵製兵器,成為裝飾用玉,甚至於王權的象徵。
  • 2000多年前的古玉,夠時髦!
    玉項飾 西周至春秋早期 周長33釐米 2005年山西省韓城市梁代村M26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 中國古玉巔峰時期-漢代玉器
    漢代時期,是我國古玉的巔峰時期。漢代玉器不僅繼承戰國時期的玉器傳統,更加大力發展,創造了如漢八刀等精湛的技藝。漢代玉器有如王者之玉,氣勢磅砣,非常霸氣。漢代玉器的紋飾、玉禮器、玉佩飾、喪葬玉等方面都頗有藝術特色,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識別漢代玉器的紋飾、重要的禮器、佩飾和典型的喪葬用玉,使您對漢代玉器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百越族閩人和有福之州——福州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閩越國。戰國晚期,無諸在福建境內稱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 春秋戰國時的古人,是怎樣釣魚的呢?
    戰國時期隨著當時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釣魚技術有了巨大進步,一面反映在釣具的改進和發明上所取得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則反映在垂釣技巧的精熟程度上,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釣魚活動也同其它文化史一樣,顯現著生機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