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井小人物故事,要用那麼冷淡的日式畫風、日式審美來表現、來裝框,這是為什麼呢?
《深夜食堂》中國版遭遇鋪天蓋地的惡評,已是不爭事實。說怪也怪,跟吃有關的電視劇,居然在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家裡,填不滿觀眾「胃口」。花花綠綠漂漂亮亮的好菜好飯,無法讓人食指大動,為何?
彈幕上都在說,這劇整個抄日本啊。關鍵或許不在於是不是「抄」,而是在於為什麼同樣的故事,放在日本的背景下,也就是在人家的電視劇裡出現,中國觀眾就能接受;人物一旦說起中文,故事場景搬到中國,就不能讓人忍受。竊以為,中國普通大眾的情感結構與這樣的「食堂」很隔膜。
這種隔膜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深夜食堂》中國版在美學形態和故事內容上是嚴重分裂的。更直白地說,就是形式和內容相脫節。
從故事內容來說,講述中下層普通人物的小情小愛也好,小確幸小確喪也好,都是很中國很傳統的路數。這樣一種敘述風格,在中國是由宋元之後的「世情小說」奠定了的,很有煙火氣,很市井。但從電視劇呈現的美學形態來說就很奇怪,翻版的「治癒系」「小清新」,在中國觀眾那裡有點「水土不服」。因為,整個深夜食堂不在池莉筆下的吉慶街這類更平民化的都市空間找落腳點,倒更像是發生在旅遊風景區能見到的那種千篇一律的日風裝潢餐館裡,來來往往都是「小資風情」「夜店風」;男主角黃磊那一身素藍的工作服又或是圍裙,不像是做中華料理,一看就該去做日料;再有那些用娟秀精瘦的毛筆字體書寫的豎排繁體字菜單,這放在哪裡的「食堂」更妥帖恐怕編導更清楚;劇裡買包女,吃泡麵居然幾次三番搭配蘋果酒,這搭配尷尬不尷尬?劇組啊,前兩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捧紅了「炸雞和啤酒」這一搭配,那是因為對於千千萬萬都市屌絲男女來說,炸雞啤酒都足夠平民,都是日常食譜。如果炸雞配紅酒、啤酒配沙拉,是不是就有點風馬牛?
中國的市井小人物故事,要用那麼冷淡的日式畫風、日式審美來表現、來裝框,這是為什麼呢?
想起作家毛尖有一句話:很多國產劇,都只用西餐北海道來抒情。
《深夜食堂》暴露的問題並不是個例。韓國影視劇都愛吃泡菜,日本影視劇愛吃日料喝清酒,那麼,中國電視劇裡的人物有沒有認認真真吃完過一頓中國菜?好,我們舉例前兩年楊慶拍的《火鍋英雄》。一個做電影批評的朋友看完,一針見血評論:在這個電影裡,幾個主角壓根兒就沒好好吃上一頓火鍋!的確,火鍋這麼有地域氣煙火氣且自帶表情達意功能的元素,居然在電影裡就這麼稀稀拉拉不鹹不淡地跑了個龍套。沒看過李安的《推手》嗎?裡面那一段,不能不叫好——老父親和陳老太太在課堂上和一群華人朋友一起做包子,千手萬手,粘著溼麵粉,味道都在溼麵粉裡頭了呀。
啥叫中國審美,搞搞清楚中國人的煙火氣,中國人的小情小趣,中國人的食譜,中國人的調料,中國的鼻子中國的胃中國的鄉愁在哪裡,「抄」來的劇情,你也不會找不到中國審美的「食堂」!
無怪乎有網友說,《深夜食堂》應該放在小龍蝦烤串店夜排擋,那裡有更代表此地此人群的煙火氣。好比前段時間上映的《喜歡你》,結尾好在哪兒呢——好在金城武和周冬雨最後在上海的菜市場裡面重逢、表白。電影前半部,所有關於吃的部分,其實跟千千萬萬飲食男女都沒有扯上關係,這個豪華大酒店裡的西餐美食、瓊漿玉液、山珍海味對於銀幕前觀眾,都是想像,看得見,但隔著一百個桌子。建立在法式、意式大餐上的中國愛情,咋個落地法?最後編導總算聰明,愛情修成正果的場景,放在菜場。沒有比那裡更有生鮮猛烈的氣味,那是都市空間裡特別能讓你「醒」得過來的一種真實。
看到一篇文章,覺得說得準確——近年來,中國翻拍日本電視劇少有成功者。
《流星花園》這類除外,因為它本身就是愛情「童話」,跟現實相距甚遠,也沒有觀眾看到道明寺、花澤類那四個富家子弟會質疑現實裡不存在這樣的「富二代」,本來這就是用想像「作」出來的劇。
其他題材的日劇翻拍,更多走的是世情人生的路子。原作裡是「治癒系」也好、「小淸新」也罷,放在島國畫風裡,或放在一個連歐洲人看來都後現代到不能更後現代的情緒結構裡,都是對味的。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日本影視劇裡呈現出的「治癒系」「小淸新」,看成是一種發達社會的情緒症候。日本社會是東亞最具後現代主義氣質的,正如日本評論家東浩紀在《動物化的後現代》一書裡分析的那樣:日本人因為戰敗之辱,也因深受不夠發達之苦,因此在精神層面極力想追趕西方和美國;正因為不夠現代,才更輕而易舉地接受了現代化的一切。而正因此,從日本民眾的情緒結構來說,它先於東亞其他的國家更早地出現了後現代抑或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的種種人格徵兆,譬如御宅族、性冷淡、「食草男一代」等等,也因此,日本先在亞洲提供了一種後現代社會的人類圖景(譬如前一階段大紅的動漫巨片《我的名字》已經在處理「後人類」這一議題)。
然而,這樣的情感結構適用於中國這個極速變化、社會景觀瞬息萬變的發展中國家嗎?有必要打個問號。在中國這樣一個面積廣袤、複雜的大國,人口體量巨大、人格和情感結構多元的國家,正如有社會學家講的——它是全世界罕見的將後現代、現代、前現代這幾種發展形態並存的一個國家。因此,也許當北上廣的某些「後人類」們對著走高冷風的日劇心有戚戚焉的時候,還有更多欠發達地區的受眾無法感同身受。所謂你在食堂確幸或確喪著,我在燒烤火鍋小龍蝦裡流我們的汗和淚,就是這個意思吧。
簡而言之,痴迷《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小鎮青年,和愛看《黑鏡》的一線城市「小資」,他們能夠在「深夜食堂」這樣的一個場景裡分享、對應上同樣的情感結構嗎?我想說,充分城市化了的中國青年受眾群都不買你「食堂」的帳,遑論更大範圍的「心有戚戚焉」?恐怕連接受黃磊的日式工作服,也相當艱難吧?
也因此,《深夜食堂》之類日式電視劇所標榜的諸如小清新、冷淡風、治癒系等美學原則,加上錯了位的生活場景定位,跟更廣大的中國受眾的情感結構距離巨大。或許,啥時候中國的電視劇讓菜場、大排檔也成為表意空間,讓廣場舞、地鐵、公園、街頭而不是西餐北海道更多地成為社會交往方式的呈現平臺,那時,或許我們才能夠對中國化了的「食堂」抱以期待吧。
(本文為本微信公眾號和上觀APP朝花時文欄目專稿)
點擊下面連結,可讀「朝花時文」近日熱讀文章:
徐錦江:愚園路,走五步讀懂你
程乃珊:綠屋裡的端午節
周雲龍:童言,是套話「粉碎機」
張瑞芳:我眼裡的孫道臨
秦怡:憶阿丹
肖復興:便宜坊和全聚德
這是「朝花時文」第1242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頁,看屏幕下方的三個子目錄,閱讀近期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