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調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好的作用,也會導致某些營養素在高溫或其他條件下被破壞。
今天主要介紹蔬菜、肉類和蛋類的最佳烹調方式,以及烹調時對炊具的選擇。
(1)洗切:洗菜時,蔬菜在水中浸泡越久,維生素流失就越多;在切菜過程中,蔬菜切口邊緣與空氣接觸,會使維生素C被氧化破壞。
(2)烹調:「急火快炒」時,營養素損失較少,總的維生素損失約為30%~40%,胡蘿蔔素損失約25%。
如果將蔬菜先於沸水中焯燙,擠去菜汁後再炒,這樣維生素的損失率可高達80%左右。
採用煮的方法時,維生素C的保存率約80%以上。
用蒸的方法,維生素C的保存率約為75%,以短時間蒸氣加熱(一般為10分種)損失最少。
烹調時加鹽量的多少對蔬菜維生素C的含量也有影響,有研究報導,加鹽量越多,維生素C損失越大。
(3)貯藏:罐裝會破壞蔬菜中20%~35%的維生素A、80%的維生素E和20%的維生素B6。
冷凍蔬菜在解凍和烹飪時會損失40%的維生素B6。食品冷凍14天後,維生素E損失70%,水果和蔬菜在冷凍中會損失50%以上的微量元素鎂。
食品保鮮膜對烹飪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也有影響。模擬家庭中蔬菜的烹飪和儲存過程,採用2,4-二硝基苯肼法測定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結果,食品保鮮膜在6小時儲存時對9種烹飪蔬菜中的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在24小時儲存,由於各種因素,對烹飪蔬菜中的維生素C不能起到保護作用。在冷卻時加蓋食品保鮮膜反而會導致烹飪蔬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的下降。
對策:蔬菜的合理烹調加工原則是,最好用流水衝洗,不可在水中浸泡較久,烹菜時要使湯濃縮,與菜一起進食;做湯時要等水開後再將菜下鍋;焯菜要在水沸騰時放入,儘量減少萊在水中的時間,焯完的菜不要過量地擠去菜中的水份;蔬菜應現做現吃,切忌反覆加熱。
(1)紅燒、清燉:肉類的營養素隨著加工方法不同,其損失程度也不同,相比較而言,紅燒、清燉時維生素損失最多。一般的,豬肉中的維生素B1在紅燒或清燉時損失可達60%~65%,蒸、炸時損失約45%,炒時僅損失20%;維生素B2在蒸時的損失約85%,紅燒或清燉時的損失約40%,而炒時損失20%。
對策:在煮、燉的過程中,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湯汁內,如隨湯一起食用會減少損失。因此,在食用紅燒、清燉及蒸、煮的肉類及魚類食物時,應連汁帶湯都吃掉。
(2)炒、炸:炒肉及其他動物性食物的營養素損失最少。油炸食品可嚴重損壞維生素。
對策:若在所炸食品的表面掛糊,避免食物直接與油接觸,可起到保護作用,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3)燒、烤:肉類在燒烤時維生素大量被破壞,脂肪、蛋白質發生變化,會產生一些致癌物質,如3-苯並芘、4-苯並芘等,還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和灰塵,既汙染空氣,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眾所周知,燒雞、燒鵝、燒鴨、烤魚、烤羊肉等燒烤類食物,色鮮、味濃、肉嫩、油而不膩,為許多人所喜愛。許多兒童甚至幼兒對烤羊肉串、烤魚之類的食物也情有獨鍾。但是燒烤食品不宜多吃,從營養與衛生學的角度來講,吃燒烤食物應適可而止,尤其是兒童更不宜多吃,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煮和炒的營養素損失較少,炸雞蛋維生素損失較多,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烹調,維生素B2的損失均小於10%,而維生素B1的損失接近25%。
烹調用植物油的維生素E在烹調加熱後損失率為10%。
以鋁鍋烹調時維生素的損失最少,最高12%;而用鐵鍋時維生素C損失最高可達30.7%;如用銅鍋則維生素C的損失高達30%~80%。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
於康教授
「吃好每天三頓飯」是著名臨床營養學家、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於康教授主持的權威健康科普平臺,歡迎關注!👇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