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如美人兒。一秒鐘讓人驚豔傾倒的太多,數月後還讓人念念不忘的太少。
長垣的雞汁豆腐腦,這碗在長垣綿延了100多年的小吃兒,算得上二者兼備的一個。
說起雞汁豆腐腦,得先從豆腐說起。
這種據說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煉丹偶然成就的美食,到了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且有了千變萬化。
豆腐腦是豆腐的近親。黃豆磨成稠漿,過濾燒開,然後用熟石膏點化,輕重長短不同,就有了豆腐腦、嫩豆腐和老豆腐等不同變種。
從南到北,從東往西。不管是吃甜還是吃鹹,不管是叫豆花還是豆腦兒,這種潤白滑溜的半凝固豆製品,是美食中的大眾情人。
但這大眾情人之中,也還有不一樣的眉眼兒存在。
比如這長垣小縣的雞汁豆腐腦。
北方人吃豆腐腦以鹹居多,澆頭多以素為主。一碗豆腐腦盛到碗裡,澆上大醬湯汁,撒上榨菜末即大功告成。講究些的,也不過再放些五香黃豆、醃芹菜丁之類。
長垣雞汁豆腐腦的澆頭,卻是要有滷湯、雞丁,要撒上焦粉皮三四片,最後淋上用豬油、雞油、香油和花椒炸成的三合油,才端到你的跟前。
這樣的豆腐腦,在朋友圈聽長垣籍的餐飲老闆們說起多次。
也知道清道光年間,這豆腐腦就曾為御膳貢品,明朝有了「長垣三大寶,油條、狗肉、豆腐腦」的民謠。
但真正見識到,還是在兩年前的2月。
那是剛過罷春節,因為《豫菜百年》後期圖片的拍攝,第三次到了長垣。
頭天晚上在百年老字號筱梁春吃罷著名的三鞭燜罐兒,長垣縣餐飲協會的秘書長崔國慶說:「明天早上咱們去喝雞汁豆腐腦兒吧。」
崔秘書長是個老吃家兒。按照他的說法,長垣的雞汁豆腐腦,最有名的有兩家,一家是紡織廠的王記,一家是興順街的李記。
「興順街的,聽說賣了有100多年了。」
早上7點多,幾個人到了興順街。窄窄的南北胡同,兩旁老舊的房子,房頂上層層疊疊褪了顏色的青鱗瓦,瓦縫裡長出了細細的衰草。
雖然是老城區的一條小街,煙火氣卻旺得很。賣菜的、賣肉的、賣香油的各色店鋪一家挨一家。賣早點小吃的,就在店旁門口逼仄的空間裡搭起了棚子。
老李家的豆腐腦棚子離胡同口不遠。
滿臉褶子的李老漢,右手邊兩口碩大的腦兒缸烏黑油亮,外面還裹著保溫層。左手邊兩個瓦罐,其中一個瓦罐上面,是油汪汪的褐色雞丁。
棚子底下的幾幅長條桌凳,這時候已經坐滿了人。
推著孩子的媳婦兒,裹著棉襖的老頭兒,戴著金表的老闆兒,滿滿當當,什麼人都有。性急的,甚至端了豆腦在旁邊站著就呼呼嚕嚕喝起來。
一碗三塊五。交錢,排隊。只見李老漢用片勺從腦缸中盛出豆腦三四片,然後盛滷湯、撒雞丁,接著用手掰五六片烤焦粉皮兒,再淋上幾滴三合油,行雲流水之間,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雞汁豆腦兒已經好了。
找個凳子坐下來,迫不及待攪勻,入口。
先是雞丁的鮮嫩,然後是豆腐腦的潤滑,再然後是杏葉片的焦脆,加上三合油裡花椒獨特的掛齒醇香,一層接一層在嘴裡融化。
崔秘書長遞過來幾個手工大白饃,說雞汁豆腐腦和這個最搭。
熱白暄軟的麥子饃掰成塊兒埋到碗裡,葷素軟硬之間,吸飽了雞汁之後那種妙不可言,果然。
喝完一碗,跟正在忙著的李老先生聊天。李老先生說自己叫李順田,父親叫李青山,從自己爺爺那一輩兒開始,「已經賣了快一百年了。」
每天早上兩罐,賣完不到八點,回家歇到天黑,又開始泡豆做腦兒,如此周而復始,波瀾不驚,這樣的日子已經過了幾十年。
李順田說多少大老闆都要開著車來吃,原因無他,「就是咱做豆腐腦,不怕麻煩。」
按照李老漢的做法,上好的黃豆,先用井水泡了。
「泡的時間要根據季節時令,冬天時間最長,要用6個小時。不冷不熱的春秋天5個小時,像現在這樣的大熱天,三四個小時就行。」
看著豆子外皮舒展了,這時候老李頭才把水潷掉,用水磨把豆子磨成稠漿。
然後倒在大盆中用手不停地搓,直到漿汁發響了,才用大細籮和白細布濾兩遍,倒在大鍋裡,旺火燒開,文火燒煮,豆漿表皮開始凝結皺皮時停火。
研成細粉的熟石膏兌水攪勻,倒入用不上釉的尖底瓦缸製成的腦缸裡,然後把煮好的豆漿靠著缸邊慢慢倒入。
「加蓋密封,不能漏氣,差不多半個小時就成了白花花嫩乎乎的豆腐腦。」
這只是雞汁豆腐腦的第一步。
接下來老李頭把水鍋放火上,投大料布包,熬煮片刻放入鹽和大醬,勾入小米糊,沸鍋,成滷湯備用。
油鍋放火上,將豬油、雞油和香油一起下鍋,燒熱投入幾粒花椒,炸出香味,撈出花椒,即成備用的三合油。
然後是第四步,粉皮撕成小塊兒,入油鍋中炸焦至發白氣泡,此為杏葉片,亦備用。
最後一步,是把洗淨的雞肉切成細丁,投入豬油煸炒,然後加雞湯、鹽、醬油,煮至雞丁爛熟。
以上備用的滷湯、雞丁、三合油及杏葉片分別盛好,放到車上,十多分鐘後,李老漢的雞汁豆腐腦就出現在了這長垣縣城古老的小街上。
他支起棚子,擺好桌凳調料、鍋碗盆罐,也掛起那個油漆剝落幾乎看不清字樣的「李記」招牌。
沒有一聲吆喝,屬於他的這個熱騰騰的早晨,就這樣開始了。
豆腐腦,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好喝?
在留言區,等你告訴我
文 | 素素 編 | 阿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596期匠心內容
新朋友搜索微信號haoshiji001或掃描二維碼關注
歡迎轉發朋友圈,歡迎提供美食線索。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留言微信後臺或發郵箱:370829586@qq.com
或者加微信soimeme進群。